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塘栖古镇导游词范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7-241

篇一:

现在我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个被誉为明清江南十大名镇之首的塘栖古镇的沧桑历史、江南水乡的人土风情、风雅古韵。

【塘栖古镇简介】

塘栖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明清时富甲一方,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塘栖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物产丰富,适合桑麻蔬果种植,是杭州蔬菜、水果基地。

塘栖,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文人辈出,书香传世;塘栖,文物遗产众多,广济长桥、乾隆御碑、栖溪讲舍碑、太史第弄、水南庙??默默向人们细述当年风采;塘栖,人杰地灵,物产丰盛,有“鱼米之乡”、“花果之地”、“丝绸之府”之美誉,枇杷名扬天下,梅花香飘天下,丝绸畅销海外,更有杨梅、青梅、甘蔗等特色土产。

【广济桥】

广济桥,又叫通济桥、碧天桥,塘栖人俗称长桥,此桥为七孔石拱桥,是千里大运河上唯一的一座七孔桥,可以说是运河上最美丽的石桥,势若长虹,水平全长78。7米,南北各有80个台阶,所以这座桥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最早的长桥是唐代著名的石匠尉迟恭建造,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到了明代弘治年间,此桥早已坍塌,百姓来往均靠摆渡,每逢风高浪急,总有人落水遇难。此时,陈守清挺身而出,募集善款建桥,因为资金缺口太大,陈守清就搭船到京城,以铁链束缚自身向来往官民募捐,此事惊动了朝廷,连太后、太子都纷纷捐款,朝廷官员积极响应,陈守清募集了巨款回到塘栖,历时九年,终于建成了这座七孔长桥。

长桥将南北水岸连成一片,使得塘栖成为江南巨镇,长桥功不可没。

【水北明清街】

水北街,因为位于京杭大运河北面,所以叫做水北街,此街原长2500米,现保存下来较好的有近千米,故号称“千米水上街市”,街上除了民居以外,还有各色各样的商店,可以说上百业汇聚。

水北街在唐宋时期就成为居民区,明加精时,当时的浙江督抚胡宗宪奏请朝廷在此地设立水利通判厅,这位胡宗宪是明代抗倭名将,他是抗倭英雄戚继光的直管领导,这个水利通判厅也叫“添设府”,以前衙署大门前立有两座石狮子,还竖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牌子,据说府内还设有虎牢和水牢。1751年正月初二,乾隆爷驾临通判厅,留下了乾隆御碑。

这条水北街可以说是塘栖最有人文内涵的一条街了。

【乾隆御碑】

1751年,也就是乾隆十六年,正当年华的乾隆爷沿京杭大运河南下悄然君临塘栖,这次南巡,他细查了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交纳皇粮的情况发现,江苏和安徽两省积欠数目巨大,而浙江省却从未拖欠。站在这样的民风淳朴的鱼米之乡,乾隆爷龙心大悦,为表彰浙江省,下令免去地丁钱粮三十万两以示鼓励,并将此圣谕刻石立碑,这就是我们现在大家看到的乾隆御碑了。

说到这块碑的保护和发现极具戏剧化。由于过去水北街分属德清和杭县两县管辖,加上御碑早被住户砌入墙内,只露出顶端一截,看不到全貌,所以人们就将御碑当作两县的分界碑来处理了,以碑为界,碑西为德清,碑东为杭县。如此一来,倒是让此御碑逃过了文化大革命和破四旧这一文化浩劫了,为我们完整地保留了珍贵的历史文物。直到20xx年文物普查,才使得乾隆御碑重见天日,随着运河综保工程的推进,政府出资1500万保护乾隆御碑,兴建了御碑亭、御碑公园和御碑码头,成为塘栖运河的一个亮点。

这块乾隆御碑上有双龙抢珠云纹;据考证这是我省现存的最大御碑。

【八字桥、市南水坊】

水乡塘栖的特色之一就是桥多,石拱桥、石板桥、单孔桥、多孔桥犹如一条条纽带,将那些被河湖与陆地重新连成一片,形成水网型集镇,从天上俯瞰,这些桥就象是一个个纽扣,把两边的街道扣在一起。

说到桥,八字桥是塘栖最为著名的石桥之一,可以说是水网交汇之地。

老八字桥是一座非常古老的石桥,早已坍塌只留下一个桥基,20xx年底,运河综保委在原址上重建八字桥,北接市新街,南连市南街,站在桥上,大家可以看到市南街的整个风貌,一派水乡古镇风景画,这里也是拍照取景的好地方。

梅花枇杷

提到塘栖,大家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几个名词,超山梅花、塘栖枇杷的频率最高。的确,超山是江南三大探梅胜地之一,与江苏的邓尉、无锡的梅园齐名。近几年超山综保工程启动,重现了“十里梅

塘栖古镇导游词范文

篇一:现在我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个被誉为明清江南十大名镇之首的塘栖古镇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