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演讲稿(优质15篇)
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演讲稿篇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滚滚长河,人生的坎坷历程,无不浸透着中华文化的精神。神州大地上,国学文化传承几千年。国学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是炎黄子孙奋斗自强的力量源泉!其实,也就是经得起时间洗炼而沉淀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后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从中获益的精神财富、文化积淀。
还记得一代奸雄曹操曹孟德,东临碣石,酾酒临江,即使发渐斑,却壮志未减,仍旧慷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引那日月入怀;还记得那比黄花瘦的李清照,将国仇家恨砌成柳烟,吹梅笛怨的哀愁,纵然帘卷西风,仍旧婉歌“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言壮语;还记得精忠报国的岳飞,力抗金兵,保家卫国,即使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却依然诵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民族气概。
悠悠天地,巍巍华夏。炎黄绵延八百代,国学流传五千年。历史的长河自盘古起,就源从风骚。苍凉悲壮,当推建安七子;平易流畅,尽在唐宋八家。引壶酌酒尚五柳,横槊赋诗传阿瞒。三千里赤壁,独词双赋,尽览江东儒将风流。
阅《红楼》,看宝黛钗殇情大观园;吴晋魏蜀,《三国演义》任我豪气驰骋;经史子集,《四库全书》由他风流纵横。萤辉竹素,蠹去芸编。国学者,文化也。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卷《孙子》鼎中原。元亨利贞,天地一机成化育;仁义礼智,圣贤千古立纲常。
如果将中国古代文学比喻为一朵花的生命历程,那么诗经便是种子,汉赋是芽,唐诗是蓓蕾,宋词是花朵,元曲是果实。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有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很多是在写爱情;写爱情,也算是到了某种极致;但是诗经被无声地遗忘了。对于诗经,我们去寻找,去看待。“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赋是我大汉的骄傲。“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一篇洛神赋,惊艳两千年,无数人为之沉醉,心驰神往,无限遐想。
画中有诗。李白的《月下独酌》。月和酒,一直是李白的最爱,可两者都蕴含孤独,不得志,愁闷之意。不同的诗人,会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笔下诗句的情感也会迥然不同。而唐诗,也正因此变的瑰丽多彩。
宋词,是唐诗的绽放。柳永、李清照、晏殊用婉约的文笔,写尽人性感情中委婉哀愁的一面。在秋风萧瑟时,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柳永将自己的真实情感用文字表达得如此凄婉动人;而晏殊“夕阳西下几时回”的慨问是对美好景物的留恋。当然,苏轼、辛弃疾的气魄便如虹,慷慨的高昂之调用一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便能震撼住人心。宋词无疑是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枚巨钻,多彩而绚烂。
元曲是十分独特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大家都熟知。一个人,仅用二十八个字,就能把秋意那样清晰地描摹出来,下笔又是那样浅淡。且“不着一字,尽显风流。”成就了一种萧瑟、苍凉的马致远意境。从马致远一人,就可以影射出元代作曲家水平之高超。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光彩。
我心中的国学,是古代文学这株摄人心魂的美丽花朵。从清雅的诗经,到瑰丽的唐诗宋词,缠绵的元曲,无一不诠释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中国的四大名著,就更能映射出古代文学的吸引力了。且不言水浒红楼的忠义与酸辛,单说三国里曲折的情节,令人惊叹的韬略,就是如此引人入胜。何等华丽的辞藻,也难以形容其艺术程度之高。因此,古代文学无疑是国学中尤为突出的传统学术文化。它罩着迷离唯美的光环,溢出清淡纯粹的芬芳,却又不失历史沉香的气息。
但是国学也曾遭磨难,饱受浩劫。秦皇有焚坑之举;汉武怀罢黜之心;明重八股之风;清尚文字之狱。然而西方文学来势汹汹,国民惶惶:歌手放歌,不知琴室七声;书生读书,难明文房四宝。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崇洋媚外;对外开放,西学嚣张;五星旗下,书声琅琅,尽是西洋音调;圣贤书旁,文笔洋洋,皆为拉丁文,阿拉伯数字。虽欲效女娲,只手补天;奈何如诸葛武侯,独木难支。吟成赏月之诗,只愁月堕;斟满赞春之酒,唯憾春归;灯影憧憧,凄绝暗风吹雨夜;荻花瑟瑟,魂销残月照人时。恨夷文之猖狂,叹国学之衰微。
嵇康曾伏地哀号:“《广陵》一曲,于今绝矣!”岂知国学不会成为下一曲《广陵散》?!
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演讲稿篇二
大家好,我叫孙xx。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国学像一阵春风吹进我们的校园,吹进我们的课堂,吹进我们的心灵,了解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弘扬传统文化,美丽情满中华。
神州大地,国家传承千年,何为国学?那就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历史长河中中经得起时间洗炼而深沉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从中受益的精神财富,文化深沉。
《弟子规》教导我们人们生活的规范,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句虽短,意深刻。孔子关于学习和交友的态度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三人行,必我有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第一句意为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第二句告诉我们要勤奋努力学习,多向别人请教,第三句告诉我们要真诚对待朋友,这些话虽出自二千年的孔子之口,但至理名言,意义深刻,正所谓:“海纳百川容乃大”,我们若想具有高山的雄伟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点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国学里有太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智慧,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我庆幸洪小的浓浓书香浸润了我,让我深刻感到浓浓传统文化的熏陶,我明白学习国学经典,就是要以史为鉴,以古为镜,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实现人生梦,实现中国梦!
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演讲稿篇三
自从我读了《弟子规》一文后,感触万千,其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一章是“泛爱众”,它让我明白泛爱就是博爱,就是与人在一起相处,要讲平等博爱。爱人者,人恒爱之。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每每念起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就难以平静下来。人间的人啊!都要学会奉献爱,给予别人关爱和帮助。使这种爱覆盖了整个天空,大地承载了所有的爱,人间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撒满了爱。难道不是这样吗?只要你奉献出来了爱,上帝就会回报你。在你遇到困难之时,别人就会伸出爱的双手,救你于困难之中。
爱是给予和奉献,而不是一味的索取和回报。我想起了汪国真的一首诗《我不期望回报》:
给予你了,
我便不期望回报。
如果付出,
就是为了有一天索取,
那么,我将变得多么渺小。
爱不就是单纯的吗?爱不就是为了给予吗?
是啊,一个承诺,给予和爱,就这样循环,温暖了每一个人,感动着整个人间,我们要用一颗感动的心去关爱有需要的人!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中国史无前例的8级特大地震。霎那间,那个好山好水的汶川竟夷为平地!多少人失去了亲人子女;多少人失去了曾经赖以生存的家园。多少人的生命转眼间被死神夺去!死亡人数已达到4万之余!我们要行动起来,献出你的爱心,哪怕是一瓶矿泉水,一碗方便面,一件衣服,一床棉被……可是还有人去抢劫地震赈灾之物,他们早已没有了人性,眼中只有钱!为了地震受难人民,为了四川人民,为了我们的祖国,献出你的爱,温暖他们的心。“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们相信,每一个人的努力透出的暖意汇聚起来,就会让灾区人民感受到中华大家庭的无限温暖。地震灾区的亲人们,我们的爱与你同在!四川挺住!中国雄起!
爱是收获而不是支出;爱是激情而不是疲倦;爱是热情而不是冷漠;爱是习惯而不是即兴;爱是愉快而不是悲伤;爱是播撒而不是发泄;爱是振奋而不是消沉;爱是创造而不是停滞!只有付出才能收获,一定要尽力帮助你身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因为爱永远是人间最美好最珍贵的东西!
文档为doc格式
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演讲稿篇四
今天我又一次品读清代文学家李毓的作品《弟子规》,心潮澎湃,深受教育。
《弟子规》共分八个部分,首先《总叙》篇为我们介绍了《弟子规》正文七个部分的题目。《孝》篇告诉我们如何孝敬父母;《悌》篇告诉我们要尊敬长辈,与兄弟和睦相处;《谨》篇向我们端正了日常行为,要有一个好习惯;《信》篇教育我们要诚信待人。《泛爱众》篇让大家知道要爱护所有群众,不分贫富;《亲仁》篇告诉我们必须要仁义,否则人品不好;《学文》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要有好的学习计划、态度。这就是古代学生的“日常守则”。
《弟子规》通篇讲述了做人、做事的规则,正所谓无规矩不成圆,“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大规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做人、做事讲规则、讲原则,人可树,事可成,但前提是一定要熟知、清楚规则,所以我们应学习《弟子规》,更应谨记、传承这一国学经曲,但是,传承绝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口头或是书本上,而是要体现在行动上。例如“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是指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做事情不要慌张,忙乱就容易出错;不要害怕困难,应知难而进,也不要马虎草率,要认真对待。“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意思是指看见别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齐,哪怕同他相差很远,只要坚持下去,慢慢地总会赶上,看见别人坏的行为,就要自我反省,有的话马上改正,没有的话也要引起警惕。“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我对书中提到的“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意。”这几句话,感触最深,亦是受益非浅的。因为这几点也是我在学习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时老师布置做的作业,总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马马虎虎的。有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但没有记录下来,而且也没有虚心向别人请教,含糊了事。这两种错误都是我经常犯的,这样的学习效率不高。
在读过了《弟子规》后,我终于明白了我的缺点所在。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形形色色的大舞台,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有着不同的角色,而唯一不同的是,无论扮演的是什么角色,都要牢记《弟子规》中的训戒,具备一定的素质,规范自己的言行,牢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古人圣训,流传百年,让我们谨记精髓、传承国学吧!
文档为doc格式
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演讲稿篇五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首先欢迎您参观我们学校“诵读中华经典,浸润华彩人生”的主题展板。
这,便是我们每天二十分钟的诵读时间。我们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每天的二十分钟,让我们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脉中流淌,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学生人格的脊梁。学校领导通过创建“书香校园”影响学生进而营造“书香家庭”,在不久的将来创建一个“书香国家”!为此校领导非常注意经典诵读氛围的创设。上学期,我们学校还举办了千人诵读活动。在学校中您处处见华夏经典文化——楼梯台阶上,门窗上有宣扬儒家文化的经典语句;教学区、的走廊上有宣扬儒家文化的图画。
对于这宝贵的二十分钟诵读时间,同学们十分喜欢。有的时候同学们也会感到经典文章难懂,但是老师会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为我们讲解,还会加入生动的事例。学校还组织了读背小组、帮扶小组,形式多种多样,在竞争中学习,在学习中竞争;在快乐中诵读,在诵读中体味快乐。这样同学们就越来越喜欢诵读了。
走过岁月的长河,往事悠悠,仿佛就在昨天。我们品唐诗宋词,我们诵优美的诗歌,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知识要靠积累,没有记忆就没有积累,记忆力训练是智能开发的重要手段。只有让同学们通过读、诵、背,去拓宽视野、积累知识、才能提高语文能力,养成读书习惯。我们学校根据大家的年龄特点,给每个年级提出了诵读篇目建议,让我们在朗朗书声中成长!
在我们学校,在每一节课前诵读经典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而老师们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增添了孩子们的书墨之香。经典的诵读,还推动了我们才艺的全面发展。经典诵读,也为弘扬名族文化发挥了巨大作用,也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学校将沿着“亲近中华经典,诵读中华经典”的道路继续品味中华经典的千年音韵,感受中华经典的万世情怀。吟诵经典,让民
2023年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演讲稿(优质15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