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研究内容(6篇)
开题报告研究内容篇1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在二战期间创作的一部蕴含着丰富哲理的童话。它是20世纪欧洲文学殿堂中一部具有特殊地位的作品,以充满智慧光芒和人性本真的童话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外部世界和人的内心世界的理性思考。不论对孩子,还是对成人,它都具有十足的魅力,其主要原因在于象征手法的运用使这本小书充满了深广的哲学内涵和广泛的象征意义。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书中纷繁的意象,来分析《小王子》所蕴含的象征意义,解读作品的深层内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被誉为“法兰西玫瑰”的《小王子》自问世以来,深受儿童和成人的喜爱。 至今,已有很多作家从不同角度去阐释这部作品的内涵,如“生命哲学及现代意义”、“爱与责任”、“成人与儿童的关系”等。1967年,保罗·韦布斯特研究了小王子的生存与死亡,他认为小王子的生存与死亡象征着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的经历;在国内,凌学东从象征手法的角度研究《小王子》;李千钧和李欣研究了《小王子》对后世的告诫:远离异化,回归本真;2005年,廖莎莎揭示出了《小王子》的现实意义,她认为作者通过象征手法的运用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一时代人类社会的问题;姜雅珉以探索爱的角度来解读《小王子》,强调了爱的逃离和回归。
这本给成人看的儿童书处处包含着象征意义,这些象征看上去既明确又隐晦,因此也就格外的美。《小王子》的象征是全方位、多层面的,而且其运用的象征又是扎根于现实的。不过,其中有的直白,有的含蓄,有的寓意深远。这篇童话是作者从生活中提炼、升华的人生哲学的集中表现,在简洁浅显的文字背后,隐藏着对人类成长体验,生存意义和情感的深刻反思。作者透过这个不真实的世界向人们传达真实的人生感悟,因此,其蕴含的深刻哲理与丰富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探寻。
三、研究方法步骤
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小王子》的作者以及创作背景做简单的介绍,对这部作品的大致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与思想内涵作简要概述,以便读者对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第二部分是本论文的关键,即对《小王子》中的象征做分类阐述与分析,包括三类象征:第一类象征直白而透明,如国王、地理学家、点灯人等,他们源于现实生活,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与普遍意义;第二类象征需要经过仔细思考、反复揣摩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如“蛇”、“狐狸”、“玫瑰花”等;第三类象征具有深层意义,必须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深入挖掘才能领悟其中的深刻寓意。第三部分是对圣·埃克苏佩里写这部童话的用意的分析及其丰富文学内涵的阐述。最后一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揭示《小王子》的象征意义及其主旨。
Analysis of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The Little Prince
In the Little Prince, the use of symbolism by the author states three different kinds of symbolic meanings to expresses deep significance of life and rich literature connotation.
I. Introduction
A.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Author
B. The Main Idea of the Book
C.A General Evaluaion About the Book
II. Three Kinds of Symbolic Meanings in Different Levels
A.The Straigtforward and Transparent Symbolic Meaning
B.The Symbol with Complex and Difficult Meaning
C.The Most Profound Symbolic Meaning to Understand
1.The Little Prince Standing for Author’s Dream
2.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Inner Worlds of Chlidren and Adults
3.The“Desert”, Symbol of the Paradise on Earth
4.The Death of the Little Prince Symbolizing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Life III. Intention and Connotation
A.The Author’s Speculation About Life
B.The Significance of Love and Responsibility
C. Realistic Meaning and Philosophical Meaning
IV. Conclusion
Works Cited
Antoine de Saint-Exupery,The Little Prince. Rene Testot-Ferry Wordsworth Editions
Ltd, 1998.
Webster, Paul. The Life and Death of the Little Prince.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93.
Fromm, Erich. The Art of Loving. Harper Perennial Modern Classics, 2006.
Fromm, Erich. To Have Or to Be.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5. 安德烈·莫洛瓦. 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利.(袁树仁译) [M]. 漓江出版社,1987. 安德烈·莫洛瓦. 从普鲁斯特到萨特(袁树仁译)[M].桂林: 漓江出版社,1987. 姜海涛.在星群中找到的真理:试论《小王子》中的意蕴[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2004(1):59-62.
郑玮. 爱的落叶归根—论小王子之死的象征意义[J].法制与社会,2010(2): 244-245.
廖莎莎.一部留有时代烙印的畅销书:浅析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利作品
《小王子》的象征意义[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1):137-141.
凌学东.浅析〈小王子〉中的象征主义[J].零陵学院学报,2005(1):93-95.
李千钧,李 欣.《小王子》的告诫:远离异化,回归本真[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95-97.
姜雅珉. 爱的逃离和回归——以探索爱的角度来读《小王子》[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4):54-56.
开题报告研究内容篇2
学院:
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学专业:
学前教育作者
:指导老师:
甘剑梅论文题目:
幼儿园集体活动中师幼互动的平等问题——以杭幼师院附幼中班为例的研究。[摘要]
师生平等一直是教育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值得进一步挖掘的课题。本文将研究如何让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平等对待,同时意识到自己与其他幼儿的平等性。问题的研究源于两个原因:一是幼教领域长期存在着师生不平等现象(包括幼儿与教师直接交流时的不平等对待以及幼儿处于群体中时受到的不平等对待),二是这种不平等对待会对幼儿的心理、情感以及人格等方面造成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当幼儿经常或长期受到不平等对待时(表现为被压抑、歧视和忽视等),可能会对他的性格造成很大的影响,如自卑、自闭等。为了让幼儿体验到平等的被对待,教师不仅要调整自己与幼儿的关系,而且要调整好幼儿与幼儿的关系。教师既是与幼儿平等的交往者,又是为幼儿提供平等地位的人,他必须在自由和控制之间把握好自己与幼儿的关系。因而,分析师幼互动中的平等问题,探究促进师幼平等的互动策略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关键词]
集体活动 师幼互动 平等 尊重一、研究的背景
现代社会总的进程是一个不断追求平等的过程,对平等的追求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现代性普及教育也一直以实现人的平等作为自己的目标之一。不管教育所处的社会赋予教育怎样的使命,或者教育本身对个人和社会发挥了怎样的功能,教育自身对平等的追求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一系列有关教育平等的政策或运动都表明,教育中一直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为它的平等性而奋斗。当我们不断深入的揭示教育教学的不平等和不公平现象时,就正说明教育的平等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而且问题的不断深化和细致化正预示着思考的深度和改革的不断推进。当前,社会日趋多元化,提倡和承认人的多样化的平等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必然在教育中反映出来[1]。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平等问题也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被提了出来。目前,有关地区之间教育的均衡化问题、基础教育中的择校问题等体现了人们在各种意义上对平等理念的理解、贯彻和执行。在幼教领域中,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要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使每个幼儿而都得到发展”,都体现了一种平等精神。教育是面向全体的,而不是面向少数资优儿童,也不是只抓大多数中等水平的儿童,而是要面向每一个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那就必须“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纲要》)。[2]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国外研究概况
儿童的受教育权和发展权是儿童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儿童权利意识的不断提高,“教育机会均等”,“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受到有效地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良好教育”成为一种社会需求,教育平等的问题作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被提了出来。[3]
当前。国际对教育机会均等等概念的理解呈现多层次性:由最初的入学机会均等,扩展到教育选择的自由、“资源分配的公平”,再延伸到教育过程的平等,重视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以及其他受社会教育机会的均等。[4]
教育社会学有关微观课堂和
开题报告研究内容(6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