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老子》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7-241

《老子》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子》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老子》读后感1

今年春,忘了是几月几日,先生拿出三个紫砂杯,让我从中选一个,说是在文化城那边买的。我一眼看上其中一个上有“修心养性”字样的杯,盖上还有一个小“太极”。由喜读《道德经》到偏爱与“道”有关的书和物,这就是“爱屋及乌”吧。

《老子》第二十八章我觉得对“修心养性”是有帮助的,他教人顺乎自然、安守清静、无为、不争之心、为天下式。二十八章曰: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如要解释这段话,就是说:知道要用雄(刚强)的手段保护自己,可却不与人争雄,反而甘心守雌(柔顺),这样,就会如天下溪流归注,得到天下人的归服,最高的不变的德不离散,他更能回返原有的童心(赤子心),达到纯真的境界。所以有“小儿是神的肯定”之说。

知道要显露表现自己,使人知道自己光明的一面,却不与人争表现,而甘愿隐伏,甘居黑暗。这样的人能成为天下人的榜样和典范,其最高的不变的德不会出差错和过失,而能返朴归真,回归于纯天然而与道合一(无极乃太极之母)。

知道光荣和富贵的一面,却不与人争光荣与富贵,而甘居耻辱和平常。这样的人心胸开阔,得天下人的归服,其最高的不变的德是充足的,更能复归于万物的本来,朴是至真至纯的。

朴被破坏,朴散成为具体的器物。圣人在朴被破坏的基础上,以浑朴的原则建立管理和领导,所以,善治和完美的管理是顺天道,使万物各遂其性而行,也就是依从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主张顺乎自然,一切不要勉强。人工有损自然,因为天地也是受大自然的驱迫,而不自主的在那里不停的工作。大自然是什么?便是万能的天道。所以人当服从天道,不能自作主张。庄子说:“吾在天地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也就是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为人道之极轨,守不争之德,守住清静、柔弱、抱一、寡欲之心,遵循自然、玄妙的法则修行。我们凡人如照此修心养性,对身心健康是大有好处的。

今天中午听一位医生谈某文章上说,把病人分两组:一组服药,一组学《道德经》,几个月后,学《道德径》这组的疗效好过另一组;我想,这可能就是人们说的,心病(烦恼心)还需心药治。人回归于自然之心,也就无所谓心病了;这也就是佛法讲的清净无染之本性,本性清净无染,何来心病?

《老子》读后感2

是谁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悠悠地述说着亘古的智慧?是谁在漫漫的岁月轮回里传递着不变的真理?是谁只留下五千言却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哲思?是他,哲学的圣者,生活的智者——老子。他就如一颗璀璨而又古老的恒星,散发出神圣的光芒,透过数千年的时光,照耀在宇宙深处的每一个角落。

老子具有非同一般的智慧,那一双犀利的明眸洞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渴望着宁静与恬适的生存方式,力图避开现实的纷纷扰扰,追求那一份纯真的心灵自由,这种超乎其然的生活态度,为后人指明了一条新路,令人神往,令人渴望。

他的思想,他的哲学,总与‘道’息息相关。道是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通过一个‘道’字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否定了一切唯心论和宗教主义。在我看来,道的就是一种客观规律,看不见,摸不着,而世间的每个细微之处都存在着道的本真。做人之道,为学之道,谋事之道,道道相关,处处都是智慧,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和领悟。每个人都必须生活,做人为学谋事之道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颇为重要,道德有无,道德高低,决定着你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式和成效。《老子》教我们的是修身之法,以来提高精神境界,让我们学会生活。每个人都渴望着自由与快乐,而烦恼无处不在,坎坷接踵而至,若要从中解脱,主动权在自己手上。“有勇气去改变能改变的,有肚量去接受不能改变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这样,方可身心自由,才能有更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老子》之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无为。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无所谓,无所为吗?其实不然。无为的精华之处在于它的玄理,有太多的人无法真正理解无为的,把其归为消极避世的人生观。然我的理解有所不同,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不为所欲为,不胡作非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是顺道办事,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顺自然发展的一种高姿态的智慧。“不做也完美”从某种角度看,确实有道理。汉武帝当年并没有采取黄老之学的不为之道,而采用了有为,让汉朝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殊不知,正是当前的文景之治的无为政策,采取了休养生息,为有为创造了机会,打下了基础。因此,汉武帝的`有为也是某种程度上无为,无为是过程而非目的,我想,这样的认识,只有真正意义上悟到无为思想的精华方可理解。

每每联系起现实的生活和社会,就越觉得他的思想之伟大。人们太多的有为让悲剧不停地上演。那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那黄河、长江的水体污染;那海底大片的珊瑚礁死亡;那南极臭氧层空洞的不断扩张;全球气候的急剧变暖……这一切的一切摆在眼前时,想想我们的有为是否已经过了度?现在,我们呼吁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数千年前的老子早已悟到这真理,这也正说明了《老子》在当今社会乃至未来存在着巨大现实意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一书通过对道与自然的结合,阐明了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处处充满着辩证的思想,体现着最朴素的智慧。《老子》短短五千言,字字精炼,句句精髓,篇篇精华,渗透着一丝丝美妙的让人敬佩的大智。

我想用平静的心态,慢慢地品,读,看,听,思,悟,像老子一样,坦然地生活!

《老子》读后感3

读《老子》,我自然而然地融入那个无欲,无求,无我的自然空灵的世界,“道”的世界,是自然的世界,恬淡平静里蕴含无限玄机。或许,没有读《老子》之前,我对老子及其思想一直停留在历史课本上——“无为而治,消极避世”。

在花费了颇长时间研读之后,掩卷之余,不免为自己先前那狭隘片面的肤浅理解羞愧不已!老子其人格,是伟大的、高尚的;其精神看似波澜不惊,但体察其深处,却让人感受到一种隐幽的忧郁和痛苦之情。读罢此书,我能深深地、切实地感受老子也是热爱人世,关心人世的。与孔子采取的积极入仕以推行仁义不同,老子另辟蹊径,探究人与自然,人与道法,人与天地的内在关联,极力使人道符合于天道自然无为的客观规律来求得自己的理想社会。唉!可惜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和孔子一样,在有生之年,老子的思想也未能被圣人所重视。那怎么办呢?孔子选择了著书立说,论诗书,授弟子;而飘逸的老子,没有了俗世的羁绊,选择了更富历史传奇性的方式——夕阳古道,羸弱青牛,函谷关口,飘然而逝。老子是智慧的。

第四十三章里,“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老子》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静下...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