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课堂教学反思简短(6篇)
老师课堂教学反思简短篇一
本节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过多,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让学生接受要求过高。
2、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教师的语言应接近学生的年龄,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在队列队形的整队中集合和解散次数频繁,不能老师调动队伍,太让费时间。
4、学生在本节课的基本部分表现得积极性并不高,对老师的讲解和单纯的练习很不感兴趣。
本节教学的优点:
1、整个课堂流程较顺畅。
2、课程安排的运动量适中,教学过程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练习的强度逐步增大,并在老师的鼓励下,认真完成规定的内容。
3、课堂秩序良好,学生能表现出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并能体现出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团队精。
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宝贵的意见,使我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注意这些具体的细节,努力提高教学上的不足之处,改正自己的缺点,要对学生既要严格也要更加鼓励,多鼓励学生会使学生自信心提高,并且能够发挥自己的内在潜能。
老师课堂教学反思简短篇二
一、课前的思考是否落实?
课前备课时希望自己的课堂能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还希望初步形成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时“预习反馈”式教学的粗略模式。我认为《郑和远航》这课的教学,将自己课前的两方面考虑,落到了实处,形成了具体可行的措施。
课堂上集体交流,要求学生必须以小组为单位发言,得到发言机会的小组,每位成员都需就课前预习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班级里的每组都会有发言的可能,也都有被检查的机会,所以相应的每位学生也就都有发言的可能,也都有被检查的机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因为人人都有学习任务,所以每位学生在学习交流过程中都主动说,不愿闲观他人学习,也不敢闲观他人学习。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小组反馈发言的过程中,不能打断别人进行评价,必须等小组成员全部汇报完毕才能评价,所以为了准确的评价,不至于遗漏,他们必须随时用笔记录他人的发言优缺点,这样整个课堂人人忙碌,注意力分散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制止。
二、课堂上学生学的效果如何?
课后,我统计了一下,学生的反馈答案中基本含盖了本课应该阐释的知识点,如“宝船”的名称由来,数字的作用,郑和化险为夷的方法等,值得一提的是:本课课后第3题要求学生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景,课堂上几位学生分别抓住“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这几个标题,进行了复述,虽然不是很生动,但是教语文的老师都知道复述对学生是个极大的难点,尤其是在第二课时进行的过程中更显困难,所以由此可见本节课学生学习效率是比较高的。
三、课堂教学还存在哪些问题?
1. 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将课前预设全部完成。
课前设计了两个当堂提升问题:①了解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详细经过,你认为最后一节对其意义的评价准确吗?为什么?②第一次远航经过描写的很精彩,也很详细,完全能够代表其他几次远航,那么第6节概括的内容,可不可以省略,为什么?
2. 学生学习的面广,宽度够,但深度还有待提高。
学生课堂反馈交流的内容普遍停留在文字表面,没能静心阅读深入感悟,虽然很多生动的句子被他们提了出来,但是对其好在哪里的感受不到位。
由此我想到:本节课设计的三个预习问题为:①扬帆起航的情景怎样?②船队怎样与各国友好交往?③郑和如何带领船队战胜凶险?与第2课《只拣儿童多处行》设计的预习问题:①儿童多的地方是什么样的?②在儿童多的地方游玩有什么样的感受?③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这样的感受吗?④你观察过儿童多的地方吗?是什么样的?写一写吧!⑤冰心奶奶还写过哪些关于儿童的文章,给大家推荐推荐。相比较思考得出这样的结论:预习问题的提炼直接关系学生进一步理解朗读课文的深度。所以,今后课堂设计的问题指向性应该更集中,便于学生抓住主旨思考感悟。
四、 今后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教师的点拨引导,如何将学生的学习引入更高层次……
老师课堂教学反思简短篇三
一、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理解合作学习,使其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实施合作学习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在课堂上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或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向后转身,4人围在一起,组成一个个讨论学习小组,顿时教室里嗡嗡声一片。小组里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内学优生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分析、反思;有的小组内学困生反把此时当做玩耍的最好时机,没有投入学习活动;组与组之间差异大,有的组好,有的组差,教师也不知该参与到哪一个组去……几分钟后,教师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全班交流时,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有时一个同学刚发表完意见,另一个又在重复刚才的意思,甚至一些刚刚校正的错误信息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没有被指名发言的学生唉声叹气,根本不去听别人在说些什么。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显著特征。上述现象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合作学习要取得实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恰当,是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解决的,也就是说,目标必须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二是小组已经形成合作的机制。小组内每一个学生只有熟悉合作的规则,明确自己的责任,合作学习才能在民主、有序的状态下进行,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三是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地讨论、交流、反思、评价。四是合作的目的是“双赢”,要让学生体验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合作学习的效益和快乐,凡是个体学习能解决的问题最好不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总之,组织合作学习,必须全盘考虑学习的目的、时机、机制、指导方式等因素,不能只追求形式。
二、激励性评价表面化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课堂教学中广大教师都能采取肯定的、积极的、富有激励性的评价。但是,一味提倡无原则的激励性评价,是否就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呢?
我们在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
老师课堂教学反思简短(6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