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最新拦路的大树说课稿(六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7-241

拦路的大树说课稿篇一

大家好!

爱默生说,思想是行动的种子。教学思想的确立决定了教学行为的结果,说课便是体现教学思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很高兴能通过今天的说课活动,向各位汇报我对教学的一些思考和认识,我说课的课题是《行道树》。

《行道树》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本课出现在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课文作者用拟人的手法,用平实而富有感情的语言,道尽了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路历程。行道树为城市制造清新,献出浓阴,自己却蒙受一身烟尘,夜晚又在黑暗中苦熬,很能作为奉献者的象征。可以看出,教材编者是想通过本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作为社会人的职责和使命,认识作为个体生命的人的价值,着眼于学生心灵世界的感染熏陶。因而,借助这篇课文,让学生上一堂文学课,上一堂人生体验课,引发学生对人生对生命的新鲜感受和深刻体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有着重大的意义。

可以说,这篇课文无论是独特的表达方式,还是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具体语句的斟酌,都是值得学习、借鉴和探讨的,然而课只有四十五分钟,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必须有所取舍。七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习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新教材,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一定的审美情趣,对于这一篇优美的散文,绝不会等闲视之。但是,他们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认识不足,而学习散文,不仅能得到艺术的享受,更应该从中得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鉴于以上理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通过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继续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行道树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无私奉献者的崇高品格,以此鞭策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在教学中,我把对文章主旨的感知和领悟作为教学重点,而学生对文章中重点语句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困难,我把它作为教学难点。

从教法及学法设计上看,这节课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贯穿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1、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阅读本文,就是在与一颗高尚的心灵对话,就是在认识一个高尚的人应该怀着怎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为此而执着地奋斗不息。在教学中,我准备采用阅读感悟,点拨探究等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文本的阅读理解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努力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刚刚进入七年级,对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在教学中,我将尽可能多的引导、组织学生逐步学会质疑,逐步学会探究,强化学生自主阅读、充分感悟与体验的过程,开掘学生探索研究的深度,在师生的共同探究和讨论中感受行道树作为奉献者的崇高品格,突破教学难点。

我将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初步感知、深入探究、把握主旨、拓展延伸和小结等六个环节。

开头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我们生活的这个美妙的大世界创造了万物,每种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各自的骄傲,例如:风的骄傲是能在炎炎夏日给人们带来一丝清凉,鸟的骄傲是能在高空展翅翱翔,花的骄傲是能让这个世界变得绚烂多彩,请大家说一说:树的骄傲是什么?假如你是一棵树,你愿意生长在哪里?

在学生讨论交流后指出:有一种树,它生长在马路的两旁,伫立在城市的烟尘里,人们称之为行道树。同时,在屏幕上显示行道树图片,导入新课。

这个设计用谈话方式导入,既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又能为课文的教学做情感铺垫。

这一篇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所有预习过的学生都会有自己初步的理解和感受,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来朗读课文。通过读,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意境之中,去采撷那一片片美丽诱人的语言,同时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读后出示一个问题:用课文中的词语给“行道树”加一个修饰语:“()的行道树”,将课题补充完整。这一环节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进一步感受行道树的形象,并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探究奠定基础。

在上一环节学生找出了修饰语的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把目光注意到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上:“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而又快乐的行道树”恰好可以解决上一环节所提出的问题。对于“忧愁”和“快乐”这一组互相矛盾的词语,学生定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例如“行道树忧愁什么?又为什么快乐?”这就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所以我准备让学生继续阅读课文,从文章中分别找出表现行道树“忧愁”和“快乐”的语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研讨和揣摩,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行道树精神的崇高与伟大。

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和主要内容后,文中那一句富含生活哲理的中心句就呼之欲出了:“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理解了这句话,方能真正把握课文主旨,而“神圣”、“痛苦”、“深沉”则是其中的三个关键词。这一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

2、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

3、“深沉”的含义是什么?

解决了这些问题,就把握住了全文的精神实质,认识到了行道树所象征的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在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像行道树一样无私奉献的例子,同时,用课件展现像清洁工、国防战士、医生、教师等等无私奉献者的光辉形象,然后设计了如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

首先出示这么一个例句:

赞美你,行道树,

你让城市变得清新。

请小组每一位同学各自从生活中选定一个对象,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也可以是我们身边的某一种人,某一种职业,仿照例子写一句话,然后将小组内各成员的作品合并成一首小诗,最后全班交流。

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堂导向生活,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这样也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最后,我结合学生小组活动情况,用一段富有感染力的话来结束这节课:原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值得赞美的无私奉献者,让我们像行道树和所有这些无私奉献者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异彩。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探索无穷尽,教法无限制,我的这堂课希望能尽量地围绕新课标所倡导的要求来实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最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理解与认识,请各位批评指正。

拦路的大树说课稿篇二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行道树》。我将从教材及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方面结合教学的十二环节进行说课。

常说:吃透教材,才能灵活把握。本文采用拟人手法,借行道树的自白,赞美了无私奉献者的崇高品质。表达了“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人生哲理。篇幅虽短小,但语言清新凝练,内涵丰富深刻,学习时,不仅能得到艺术的享受,更要引导学生从中得到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

学情分析(备)

七年级的学生,虽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和人生体验,但由于社会阅历的欠缺,对这类哲理散文的感知却时常停留在表面,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思想内涵往往认识不足,因此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人生启迪。

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的综合分析,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知识和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重点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过程和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行道树的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无私奉献者的崇高品质,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课标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学重点是对主旨的感知和领悟,而学生对文章中重点语句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困难,我把它作为教学难点。

目标明确,再加上方法得当,教学效果才会更加明显,整体上我设定的方法是:

1圈点批注法:通过画一画、勾一勾、圈一圈、注一注养成读书动脑动笔的习惯。

2朗读感悟法:朗读是理解内容,感悟情感的重要方法。要通过朗读、跳读、品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启迪。

3点拨探究法:本文内涵深刻,还有一些重点词句较难理解,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教师的点拨是很有必要的。

围绕目标,参照重难点,我将这节课分为激趣导入、赏读分析、品读感悟、拓展延伸、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等几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备、讲)

开头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多样的事物组成了这美妙的大千世界,每样事物都有其各自的骄傲。例如:风的骄傲是驱走炎热,带来清凉;雨的骄傲是洗净污浊,滋润干涸;花的骄傲是娇艳欲滴,芳香四溢。大家说说树的骄傲是什么?假如你是一棵树,你愿生长在哪里?

在学生讨论交流后指出有一种树,生长在马路边,伫立在城市的烟囱里,人们称之为行道树。同时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组排比句加上一个问句,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既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又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讲、练、纠)

用自己的方式朗读课文,并请同学们用文中的词语给行道树加一个修饰语()的行道树

学生在通读完课文后,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能迅速找到(快乐而忧愁)

设计意图:学生在初读完这类文章时,对内容不会留下太深刻的印象,遵循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原则,我设计了一个很简单问题,但却可以让学生如作画一般,先粗笔勾出树的大致轮廓,找到这句话,树的轮廓就出来了。还可为进一步的探讨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行道树为什么忧愁,为什么快乐?由此自然进入第二环节。

二跳读课文,分析形象(能、练)

从文章中找出表现行道树快乐和忧愁的语句。

(快乐:为居民制造新鲜空气,为行人现出绿阴,为城市迎来太阳)(忧愁:空气污染严重,尽全力也改变不了现状)

教学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朗读时得到的零散信息进行有有效的整理,训练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行道树的枝干部分也已细笔描画完成,为下一环节的揭示中心,做好准备。

三品读感悟,把握主旨(悟、能、纠、补、研)

●读完课文后,你觉的最富于哲理性的句子是哪一句?

理解了这一句才能真正把握课文的主旨,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

2行道树忍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

(一身烟尘、孤独寂寞、不被珍惜,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在奉献)

3该怎样理解深沉的含义?(为人们的幸福甘愿自我牺牲,这是更深沉的幸福)

设计意图:解决了这些问题,就真正的领悟了全文深刻内涵,认识到行道树其实就是无私奉献者的象征。也是把树工笔雕琢,凸显精神的环节。至此完成了对课文的学习,也完成了对树形神兼备的描画。

●结合语境,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

1“堕落”一词应如何理解?(落,掉指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

2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改变不了城市充满烟尘的局面)

设计意图:课标要求“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在读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四拓展延伸,情感体验(练、能、研、悟)

在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像行道树一样无私奉献的例子,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设计了如下小组合作的活动。

1出示例句:

赞美你,行道树,

你迎来太阳

让城市变得清新。

请小组每一位同学各自从生活中选定一个对象,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一山一石,也可是我们身边的某一种人,某一种职业。仿照例子写一句话,然后将小组内个各成员的作品合并成一首小诗,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让学生大胆的说,自由的写,真正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同时小组共同完成的诗,也让学生体会到创作的快乐。

2人生最大的价值就是:能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引导学生说一说:你能为身边的人做点什么?

点拨:帮课代表收

最新拦路的大树说课稿(六篇)

拦路的大树说课稿篇一大家好!爱默生说,思想是行动的种子。教学思想的确立决定了教学行为的结果,说课便是体现教学思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