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挖掘培训心得体会简短 新闻撰写培训心得体会(九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于新闻挖掘培训心得体会简短一
二、我的实习内容 据我所知,新闻学的实习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实地采访 只有深入到现场去做实际调查,才能写出有意义的作品,才能懂得采访的基本流程,懂得什 么是采访?新闻采访学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强, 偏重于应用与操作。 实地采访是新闻的第一 课,它是新闻信息采集,新闻报道的第一步。 2. 访后写作 新闻写作是新闻制作的第二步, 是对采访中采集到的信息、 新闻事实做进一步加工制作的过 程, 是对采访的进一步补充。 亲自动手采写一些东西, 才能更好地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 力争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观众去” ,把时代精神写到作品中,写一些有价值的事,写 一些老百姓关心的事。 3. 编辑整理 当写完初稿后,编辑,整理和修改稿件是新闻作品的最后一个环节,俗话说: “文怕修 改” ,只有修改,才能写出精辟的文章。还要提炼新闻主题,因为新闻主题是新闻报道的 “灵 魂” ,可以通过素材的取舍,结构的安排和导语的构思各个方面提炼主题,通过综合思维提 炼主题。其次要写好新闻的导语,熟练的运用各种新闻写作的笔法,巧妙的运用各种新闻语 言。 我的实习单位是《滁州市广播电视报》 。广播电视报是周报,一个星期出一次报纸,周 期较长,而且时效性也不强,所以,广电报并没有专业的记者。我们的实习指导老师全都是 编辑,如果有新闻,也可以充当记者。我的实习指导老师是张银川。
三、 我的实习收获 从 9 月 16 日到 12 月 25 日,我在滁州广播电视报社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在这段 时期内,虽然出去采访的次数并不多,阅历倒是增加不少,应该说留心处处皆学问,用心去 感受就会发现很多学问。 发觉书本所讲的理论与实践多少是有距离的, 我们学生要在实践中 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起来并不是容易的事。 只有真正经历过亲身感受过才知道其中所蕴含 的道理。 以下是我的实习报告总结: 第一次进入广电报社,发现它并没有想象中的神秘。报社并不大,照排室、编辑部、 会议室等。前面说了,广电报没有自己的专职记者,所以编辑部五个编辑成了指导我们的老师,我们的主要实习内容就是报纸编辑。我的老师是张银川。张老师外表很儒雅,为人很谦 和,教给了我很多书本上没有学过的知识。 因为我们有五个人,编辑部有没有多余的办公桌,会议室就成了我们的阵地。一天又 一天,我们坐在会议室里,除了打扫卫生端茶倒水,基本上就是看报纸、校对……校对、看 报纸……看报纸、校对……有时也会去照排室,跟着美编学习版面的编辑,在此期间,我们 学会了用方正飞腾软件编辑报纸,学会了如何扫描文件等等。
9 月 27 日,对我来说是一个大日子,因为那天,我终于盼来了传说中的外出采访,张 老师终于要带我出去采访了! 市中心血站在人民广场举行了一次无偿献血, 市交广爱心车队 集体献血。到了地点,才发现,书上学的什么如何提问啊、如何挖掘新闻热点啊,全都是浮 云,根本一点都用不上,理论只能与实践结合才能发挥它真正的作用。还好,我一直是跟在 张老师后面,看老师是如何提问,如何拍照。回去以后,张老师让我写一篇短消息,几百字 就可以了。谁知,写了四百多字,竟然还被删掉一半,在报纸上就拇指大的一片呀。而且 27 号的稿子,拖到 10 月 1 号才发。看来广电报的时效性确实——很差。不过,不管怎么说, 我的第一篇新闻稿件终于变成铅字了,这也是一件挺让人高兴的事。 张老师是法治版的编辑,很少到外面跑新闻,我经常是跟着钟成玉老师去采访。钟老师 经常说,做一名打大记者,文字一定要大气,文章要写出大记者的风范。在钟老师身边,我 学到了很多东西,真正的锻炼自己的采访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提问水平,锻炼了心理素质。 做到了不怯场,运用自如,现场处理灵活。我曾采访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兵、滁州书记、安徽省副省长、抗美援朝的文艺兵、社会福利院、副市长等等,在采访后写了很多的 新闻稿件, 《一个志愿军了老兵的烽火记忆》《战地黄花在朝鲜战场怒放》《情牵朝霞暖 爱 、 、 系夕阳红》等。熟练地掌握了各种新闻文体的写法,尤其是人物通讯的写法。深刻地认识到 了作为一名记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体会到了记者的角色, 怎样才能做到记者的 “识” 才” 、 “ 、 “学” ,认识到了记者和编辑的关系。 通过这次实习,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大大地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强了,语言运用能 力增强了,写作能力提升了,真正跨出了,走好了新闻道路上的第一步。 当我发现,我已经爱上了记者这个职业和这里的生活的时候,离别的钟声也敲响了。幸 好,总有一些记忆驻留下来,总有一些感触潜移默化。我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为自己当初的 选择和现在的进步感到骄傲。 最后,感谢带我实习的老师和一起实习的同事们,是你们教会我如何做新闻,也带给我 愉快的实习生活。
四.我在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实习发现, 自己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包括文化知识的欠缺, “书到用时方恨少” 真是 。 学习涉及的面太窄,学到的知识太单一,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体系。联系实际的能力太差, 将学到的知识不能运用到实践中去,没有一个知识储备体系,用到哪学到哪。在采访中,还 容易犯一些低级的错误, 一些先进的现代设备的熟练运用能力还不够。 在今后还需要在各方 面去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尽可能完善自己。
五. 我对实习工作的一点意见 实习主要是面向社会的过程,应尽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尽可能多的让每一个实践者走出去,到第一线上。只有走出去,才能看得远,只有走出 去,才能采集到更多的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到现场采访是记者的本职工作。
2.尽可能扩大社会的接触面,深入到广大群众中去。新闻所反映的是广大人民的生活问题, 所报道的是老百姓犯罪关心的问题, 只有深入到每一个层面中去, 才能写出更加有特色的作
品,才能扩大记者的知识面,开阔眼界,使报道更有特色。
3.在采访,写作,编辑等一系列过程中应当教会实习者使用先进的仪器,教会记者如何把 握事件的闪光点。记者是一个杂家,应该懂得各种工具的使用,才能提高新闻制作的效率, 提高高科技手段的运用能力,新闻单位映尽可能多的为每一位采访者提供锻炼平台。
4.记者应当在采访写作中打破陈旧的模式,要富于创新思维。新闻单位要鼓励记者开拓创 新,不要被一些陈旧的模式所束缚,要创新思维,更新观点。
5.新闻单位要尽可能多的给每一位记者提供一个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初学记者的经验不 足,应当更多地接触一些新闻的制作过程,运用到实践中去,应该多动手操作。 总之, 新闻是一种客观的报道事实的学科, 它具有真实性和新鲜性, 时效性特强的学科, 新闻更是注重实践的学科,所以应抓好实习中的每一个环节,深刻体会,认真学习
对于新闻挖掘培训心得体会简短二
11月15日,迎着晨曦,东方财富传媒与管理学院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们早早地来到大操场进行最后一次的彩排。主席团成员、学生会成员、学长会成员也集体到场,做好后勤、观众看台布置、道具分发等一系列的工作。
出于对本次运动会的重视,东财学院在运动会开始前已召开会议,熟悉运动会流程,分配各部门任务,以确保运动会当天井然有序。赛场上,运动健儿们挥洒汗水,勇创佳绩;看台上,观众们鼓掌呐喊,热情高涨;幕后,工作人员们组成一支支“机动部队”,拍照、摄像、写新闻稿、送水等等,为运动员们记录着精彩,并代表学院为他们送去慰问关怀。
本次运动会,东方财富传媒与管理学院教师队伍参加了两人三足、夹球跑、投篮和跳短绳等体育项目,教师运动员吴培明荣获教工踢毽子比赛冠军。学生队伍相对于往年成绩有了历史性的突破,东财的学生队伍不仅仅在田赛和径赛的单项比赛中获得佳绩,更在男子4x100米接力获得全校第三、女子4x100接力中获得全校第七,这是东方财富传媒与管理学院历史上首次在运动会团体项目中获得名次积分。
本次运动会不仅展示了东方财富传媒与管理学院运动健儿们的飒爽英姿,更体现了全体师生团结一心,共同拼搏的可贵精神。
万里秋风丹桂,千般美景盛世。学校第九届校田径运动会于10月21日—22日在云塘校区田径运动场举行。
经过两天的激烈比赛,学院在本届校运会上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教工组获得总分第二名,学生女子团体总分第四名,学生男子团体第六名,男女10000米混合接力第一名的好成绩;同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也是我院首次获此荣誉。
这是学院精心组织,运动员拼搏进取、奋勇争先、顽强拼搏的结果,展示了我院同心同德、团结进取的精神风貌,尤其是党委书记曹瑛身先士卒,带头参加比赛并屡拿比分。开幕式上学院运动员代表方块队的表演匠心独运,寓意为“机械”的两支人墙打下“汽车驰骋未来、机械支撑世界”的条幅,气势磅礴,中间穿插的武术表演阴阳相济、力与美相柔,赢得了主席台领导和满场观众的掌声。整个运动会过程中,运动员精神抖擞,士气高涨,正如学院的一篇通讯稿写道:他们是黎明中的一抹朝霞,是冰雪中新生的嫩绿;壮志凌云,他们是朗朗晴空中展翅翱翔的雄鹰,是荫荫绿野中奔腾不羁的骏马!那凌空一跃、全力一掷还有那跳远前的助跑、长跑前的自我勉励,无不展现了汽机学院良好的精神风貌。所以,单项比赛也出现了男子跳高第一名,女子4×100米接力第二名的好成绩。
运动会中,分团委组织学生会干部全力做好后勤服务;啦啦队鼓声震天、掌声雷动、激情四射,在两天中演出6场;记者站的同学们不停地拍照写稿,一篇篇热情洋溢的新闻稿不断在赛场上播出。我院运动员更是赛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展现了汽机学院全体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对于新闻挖掘培训心得体会简短三
“农科联盟”科研竞争力评价课题学术讨论与培训
在京成功举办
5月12日至14日,由农业科研系统电子资源建设与服务联盟(以下简称农科联盟)、中国农学会农业图书馆分会联合主办的“农科联盟科研竞争力评价课题学术讨论与培训”在京成功举办。
农科联盟负责人、信息所副所长孟宪学,农科联盟工作组组长、信息所文献资源发展部主任颜蕴,中国农学会农业图书馆分会副理事长张学福、副秘书长魏虹,信息所科研处处长张蕙杰,中国水产科学院信息中心主任欧阳海鹰等出席会议,来自全国23个省(市)农业科研信息机构的图书馆长、课题负责人60余位代表参加了活动。
开幕式由农科联盟负责人、信息所副所长孟宪学主持。
他指出,农科联盟成员单位遍及二十余省,自成立以来连续举办了五届电子资源建设与服务研讨培训活动,已成为农业科研系统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与服务工作的重要学术交流和培训园地。
此次活动以农业科研评价为主题,旨在引领农业科研信息服务人员深入开展科研评价研究工作,进一步提高农业科研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文献服务能力,更好的为农业科研发展提供支撑。
培训会特邀三位专家做了专题讲座。
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科技学院院长黄水清教授就学科评价的若干技术问题做了专题报告,详细介绍了评价的数据源与数据预处理、机构评价的分层、作者与机构排名等;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董瑜副研究员就学科领域发展态势分析
新闻挖掘培训心得体会简短 新闻撰写培训心得体会(九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