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桥》教学反思(8篇)
《桥》教学反思篇一
执教本课时,本着“美文美上”的原则,唤起学生的审美直觉,从而引导学生品出本文运思独特的散文化倾向。开始以图片展示进行导入,目的是借学生对桥之美的朴素认识,与文本内容建立联系,与吴冠中先生从画家的审美角度出发来赏桥形成比照。如此导入,不仅扣紧了文题──桥,而且又从学生知识经验的缺陷方面引发探究兴趣,为解读文本重点──桥的形式作用打下了基础。
从本文是一篇“绘画型、散文式说明文”的角度出发,“品味语言”是教学设想中的重要一环,也应该是本文的重难点之所在。意即借此引导学生探究美、感受美。所以,在引导学生突破语言赏析大关时,特地设计了“活动型赏析”,其中的谈感受、联想、绘画,也收到了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其中有几个同学的独特体验,出乎意料。其中有位男同学谈到的“高山峡谷间的索桥给人一种希望,具有一种生命的美”可见一斑。由此可见,只要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他们完全可以表达出自己的审美感受。这也打破了我们以往认为“审美”对于说明文而言有抽象与具体之别的观点。
另外,考虑到“审美”这一术语的抽象性,教师在执教中尽量少用这个词语,因为只要唤醒了学生的这种感觉,具体的体会比抽象的概念更能触动学生的美感思维。
迁移拓展环节在课堂上展示,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在那种氛围下,学生是最容易进入情境的。此项设计有两个出发点:既让学生学习运用本文“诗意的语言美”,同时又让学生学习“多角度审美”,所以教师采用了变换审美者的角色(文学家、音乐家、诗人等),这样既拓宽了思维的宽度,又加深了思维的深度,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从而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体验美、表达美。
最后,着眼于“桥之美”的能力运用与渗透,设计了“发现并创造你生活中的美”这一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从而使文章的美文熏陶作用得以外现。
从学习目标的达成来看,所定位的三个目标中,第二、三个是被整合在“品味语言”的环节中完成的,因为这毕竟不是“美学”课,只要能在具体情境的创设引导下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享受乃至审美情趣也就基本达到了目标。
这堂课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以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为着眼点,有着独特的创意、丰富的内涵和较高的艺术品位。
《桥之美》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也是一篇美学小品。若按照传统的一般教法,无非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解决文字障碍,疏理行文思路,弄清说明方法。这样做也许无可厚非,然而课文蕴含的美学资源就因此被忽视而浪费了。本课执教者独辟蹊径,确定了通过对课文美点的欣赏和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探究美学知识、培养审美情趣的立意。课文变成了十分宝贵的审美教学资源。学生以一种崭新的眼光去观察文本,去探究和感悟文本的美学价值,获得美的享受和创造美的激情。从根本上改变了课堂教学的性质和面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因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是语文教育的神圣使命。语文教学让学生从语言品味中、从身边生活中汲取丰盈的人文精气,获得心灵的滋育,从而实现人格的完美和灵魂的升华,应当是一种至高的境界。执教者在此迈出了坚实的也是很可宝贵的一步。
初中学生审美意识淡薄,审美能力偏低,审美方法缺乏。靠空洞的说教提高审美情趣无济于事。因而执教者一方面通过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以解读文章为依托,不脱离具体生动的审美对象;一方面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科学划定“最近发展区”,以“观察美──探究美──品味美──体验美──发现美”为推进层次,由观察自己熟知的事物(如桥或桥的照片)入手,通过整体感知课文探究桥美之所在,凭借局部探究和实践活动,去品味美和体验美,最后联系生活发现美。这种推进层次由对美的感性认识到个性体验再到迁移运用,是从浅层到深层,从学得到习得的科学严密的逻辑顺序,从而完成了初步的审美思想和方法的内化,实现了抛审美实践之“砖”,引审美能力之“玉”,琢高尚审美情趣之“器”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审美的本质是自我享受,审美的过程是自我体验,因此只有充分尊重并激发学生的个性体验,才会走出把作者的个性审美变成学生的审美共性的误区,才能体现“以学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才会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执教者创设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品味桥之美,以“假设”的角色去体验桥之美,以身边的建筑、景点为审美对象去发现美等情境,为学生进行个性体验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解放了学生的心灵,并使体验活动变得越来越热烈、精彩、深刻。
《桥》教学反思篇二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四年级的一篇以爱为主题的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99年的真实的故事。语言朴质而生动,洋溢着浓浓的真情。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像李博士一样的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从而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在教学时,我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本课的词语有很多。在选择时,我主要挑选了学生易错的词语如:白血病、辗转、间隔、骨髓等,尤其是髓的读音不仅是学生,就连我们大人都非常容易读错,很难纠正。课堂上我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巩固字音,为后面读文扫清障碍,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理解记住。对于凋谢、绽放、含苞等词语,我让学生用话来造句子,在句子中理解。并配以图片使学生理解他们的不同含义,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反思《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确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就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教学中,我设计了几处想象说话,如“在地震中,那个青年人仍在躺着,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小钱病好后和青年人见面后,他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等,并注意了读说结合,使学生在深刻感受了课文情感之后,抒发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既是对文本内容的延伸,又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舞台。学生在经历自我与他人的行为对比、体会手术危情和感受护送骨髓的辛劳之后,也真正体会到了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最后的结束语让学生对以后的生活中会怎么做,升华主题,引发了学生对爱的思考,对人间真情的渴望。
反思这节课,还存在着不足与遗憾:虽然整堂课中在某个教学环节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会完全溶入到朗读中,最终对“跨越海峡”也不是很明了。本节课有些环节无法预知,在处理上语言不丰富、也不够精炼,教学机智不够灵活。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
《桥》教学反思篇三
提供学生丰富的信息:充分利用多媒体,搜集不同结构、不同材料、不同用途、不同时代的桥的图片。从现代先进的钢索桥,到很久以前大石块做的碇步;从我国古代石拱桥苏州宝带桥,到现代西藏拉萨铁路大桥;从国内先进的江阴大桥到美国著名的金门大桥等,在提供给学生丰富信息量的同时,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
提供学生直观的模拟实物:在了解桥的形状与结构中,同学们发现拱桥中有的拱在桥面的下方,有的拱在桥面的上方,那将各有何优点呢?通过树枝弯曲模拟做一座拱桥,学生马上体会到,必须要用力抵住拱的外推力,如果是拱在桥面下方的拱桥,就必须用物体来挡住桥拱的巨大的外推力,当用绳子充当桥板把拱足连起来后,学生发现,不需要用力来抵住这个拱的外推力,也就是绳子拉住了拱足,引申到现实的桥梁是桥面拉住了拱足,抵消了拱向外的推力
在今后的的教学中要备好课,备好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尽可能地提供丰富的直观感受,引导启迪学生思考进步。
《用纸造一座桥》是小学六年级科学《形状与结构》的第八课,这一课是对学生一单元来学习情况的一次检验。
在学习了《桥的形状和结构》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对桥的有了一定的认识,在他们的心中,对怎么去做一座桥有各自的想法。在上课之前,我先自己动手尝试了一下,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单独建一座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我决定还是动员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造纸桥。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还串通班主任,将当天的习作练笔作业布置为写一篇小论文《建纸桥有感》。
课堂上,我在学生造桥前,先出示有关桥的图片,让学生回顾各种桥的异同,并让学生交流讨论造桥必须考虑哪些问题以及解决克服的方法,最后,在让学生根据所备的材料进行设计,最后才是动手制作。这样,同学在相互交流合作中,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由于课前学生目标明确,课堂上对每个制作过程和设计目标都进行得非常认真。第二天,我再次和班主任联系,阅读了学生的课后小记,发现有不少学生的写的习作十分生动,将建桥的过程、自己的设计理想、及建桥过程中的失误都写得总结得很到位,特别是那些在课堂上建桥成功的小组,那种得意与成就之心跃然纸上。就连个别建桥不够成功的小组,虽然他们是几个比较调皮的学生,也写了一份课后心得,他们的体会是虽然他们的桥建得不成功,但得出了今后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细致才能获得成功的心得。
将课堂上的教学目标延伸到课后,让学生从自己的动手操作经过中总结成功与创造的经验,会让我们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
《桥》教学反思篇四
1、准确把握并激活学生的兴趣点
说明文相对其他文体来说比较枯燥,《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在课文导入中,我从学生身边的桥讲起,又展示了课文作者即画家吴冠中的画——江苏宜兴蛟桥,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文章重点研读的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展示了自己根据文本内容而画的苇丛中的石桥、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形式独特的风雨桥,并组织学生点评哪一幅画好,好在哪里,虽然准备仓促,但学生的热情被极大地调动,更重要的是深深地感染了作为观众的同学,这个环节结束后,整个班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因此我认为,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并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才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注重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
事实上,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和实践。古人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自子自知。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技能,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教学法。文字是情感的载体,也是美的传递者,我让学生采用了不同的朗读形式重点研读了课文的第四段,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桥美在何处。并根据课文内容,用“_____桥之美,美在____” 的句式,概述文中所说到的桥之美。“乌镇小河两岸的桥之美,美在与密密的苇丛配合的开阔疏朗。江南细柳下的桥之美,美在与纤弱的细柳配合的刚柔相济。桥之美,美在长桥与娴静的水面配合的灵动和谐。桥之美,美在风雨桥与险峻的山峰、湍急的流水配合给人的安闲、自在之感……”听一听学生的回答我明白: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的理解和回应,书本潜在的意义才能处于不断的被创造性的流动之中,学生的心灵才能于书本中的世界融为一体。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依附于课文载体实现的。它的实现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充分关注教学对象的情感体验,效果不错。
3、重视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在这堂课上,我与学生一直处于“对话”的状态,只有在师生的有效互动中,真正的民主课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我和学生一起领略了自然界中异彩纷呈的桥之美,也感受了人类巧夺天工的神奇和伟大,这是外在的、有形的“桥之美”;而那种内在的、无形的“桥之美”更是我们心中永开不败的玫瑰!沟通、理解、信任、友爱等连接心与心的桥则必须用真情、青春、热血乃至生命才能架设,一如那百年不遇的洪水中,子弟兵用血肉之躯搭起的人
2022年《桥》教学反思(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