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最新初二上册语文经典课程教案电子版(五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7-241

初二上册语文经典课程教案电子版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说明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掌握“拱、贞、撑、涧、虹、弧”等6字。

2、初步学会从“抓住特点”的角度分析一般说明性文章,圈画关键性语句。

3、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掌握抓住中国石拱桥特点进行说明的方法,初步学会分析一般说明性文字,找出关键性语句。

教学难点:如何掌握举例的典型性,体会课文用语的准确性。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要向别人介绍某种事物或阐明某种事理,都要用到说明这种表达方式。以这种表达方式为主,按照一定得要求解释事物或事理,使人们获得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和道理的文章,就是说明文。

1、 你见过哪些说明文?(举例)

2、 简介课题及作者。(板题)

二、熟悉课文,理清行文脉络。

1、 听录音,划生字词语。

拱、贞、撑、涧、虹、弧

2、 理解运用下列词语:巧妙绝伦

3、 思考:阅读说明文,首先要理清说明的顺序。本文采用

了怎样的顺序?

提示:先归纳每一个自然段的段意

a、 石拱桥的外型

b、 石拱桥的结构

c、 中国石拱桥的一般特点

d、 赵州桥的历史

e、 赵州桥的结构特点

f、 卢沟桥的特点

g、 卢沟桥的艺术价值

h、 卢沟桥的历史纪念意义

i、 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j、 解放后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

明确顺序:石拱桥——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典型杰作——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由一般到个别)

三、理解说明对象的特点:

1、 集体朗读1、2段,讨论明确。(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2、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形式多样)

3、 赵州桥的特点?(4、5两段,讨论明确:结构坚固、形式

优美、历史悠久、巧妙奇特)

四、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2。

2、 完成课后练习4。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石拱桥有什么特点?

2、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

3、赵州桥有什么特点?

二、讨论:

1、本文介绍了卢沟桥哪些内容?它有什么特点?

a、引导朗读6、7、8段,明确:所在地点、建造年代、桥身长宽、

路面、桥墩、桥面、石栏、石柱;艺术价值、纪念意义等。

b、特点;历史悠久、设计奇巧、结构坚固、形式优美

2、作者为什么先介绍赵州桥,后介绍卢沟桥?在万千座石拱桥中,作者为什么只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例子呢?

明确:a、建造时间先后

b、结构由简到繁

c、典型例子:证明“有悠久历史、几乎到处都有、形式多样、有许多石惊人的杰作”等3个特点。

3、我国石拱桥为什么会取得这样光辉的成就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一层的层次用了怎样的文字标明?这有什么好处?

明确:原因3个。主次结构,脉络清晰。

4、课文只怎样说明我国石拱桥建筑和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的?为什么有这样的发展?

明确:范围广、数量多、型式多。

三、指导学生归纳说明的中心内容。

本文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了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辉煌成就和飞跃发展,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四、讨论:

试从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的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点4个方面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1、 抓住特点,揭示本质。

2、 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3、 说明方法多种多样。

4、 说明语言准确科学。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五、六。

初二上册语文经典课程教案电子版篇二

《蜡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

2、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德育目标: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二、重点难点: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第三课《蜡烛》。你们应该都有用过蜡烛吧,那我考考你们:我们经常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用到蜡烛?(提问: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明确】蜡烛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都代表不同的寓意。比如:我们过生日,家里办喜事时要用蜡烛-----这里蜡烛起着烘托喜庆气氛、祝福的作用;当发生意外事故,家人亲朋好友不幸逝世时,人们点蜡烛是用来寄托怀念、哀思。此外, 我们由“蜡烛”还可以联想到人们常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写离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下这篇课文,并给每段段落标上序号。)

(二)简介课文背景资料: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识记词语(正音、解词):

鞠躬(jū gōng): 弯身行礼. 瓦砾(w? lì): 破碎的砖头瓦片.

鞠躬(jū gōng): 弯身行礼. 地窖(jiào):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精疲力竭( jié ):形容非常疲惫,身上一点力气 也没有。 也作“精疲力尽”。名副其实( fù ):名声,名义和实际完全一样。 副:相称,符合。

永垂不朽( chuí):形容人的名声、精神、事迹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垂:流传。

颤巍巍(chàn wēi):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四)整体感知:

1、战争是残酷的野蛮的,它带给人类的是屠杀、是毁灭。同学们请看下这些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图片。当看完这

最新初二上册语文经典课程教案电子版(五篇)

初二上册语文经典课程教案电子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说明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掌握“拱、贞、撑、涧、虹、弧”等6字。2、初步学会从“抓住...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