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设计(5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7-241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

2、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3、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重点:

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教学难点: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创意:以反复诵读为手段,以抓关键词为方法,以情感变化为抓手,带动对文章脉络的梳理,对小石潭美丽景色的赏析,以及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体悟。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背诵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找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两个字。没错,“孤”和“独”,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寄情山水,写了八篇游记,史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一记,《小石潭记》。

二、译读,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初读,圈出生字词,查字典读准字音。

2、读懂文意

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3、读出文脉

(1)作为一篇游记,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标示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语。

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记之而去

把握游记以游踪为序以及本文写景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特点。

(2)在游览的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变化。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品读,缘景明情

柳宗元为什么先是快乐的后来又悲伤了呢?下面我们就循着文脉来找答案。

1、品读“心乐之”。结合小石潭美景,感受其“乐”。

课文开头就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意思是声音很好听,使我很高兴,作者是“乐其水声悦耳”。请大家读课文,试着将“心乐之,乐其----”补充在文章某句话后面,连起来读一读,感受作者的“乐”。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心乐之,乐其潭水清凉。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心乐之,乐其岸边石头姿态万千,形态各异。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心乐之,乐其树木青葱,藤蔓翠绿,摇曳多姿。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心乐之,乐其潭水清澄纯净。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心乐之,乐其鱼儿自由灵动,调皮可爱。

无意间发现小石潭这么个幽静美丽的地方,作者自然是激动的,惊喜的。

2、品读“凄神寒骨”,结合小石潭氛围,感受其“凄”。

景美人乐,作者是不是流连忘返了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如此美景却不能长时间的停留,为何?“以其境过清”。朗读直接表现“其境过清”的句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体会作者凄凉悲伤的感情。

是什么引发了作者心境如此大的变化的呢?找到关键字。“潭西南而望”的“望”字。他望到了什么?“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并不美好的设喻,正是作者凄寒、迷茫的内心体现。指导朗读,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读出淡淡的忧郁之感和作者内心的迷茫。

四、悟读,知人论世

柳宗元明明站在潭边没动,眼前的景客观上也没有变,那为什么感受突然就不一样了呢?结合作者身世,从作者由“乐”变“凄”的微妙情感变化中领悟其孤独的内心世界。

屏幕显示柳宗元身世:(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20岁即中进士。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后任柳州刺史,4年后病逝于柳州任上,终年46岁。)

当作者向西南望去,见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势如犬牙一般交错,于是有一种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而这一感受,似乎隐约的与自己被贬谪以来一贯的心境有某种契合,于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勃勃生机了,而是显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境遇何其相似,所以作者不禁触景伤情,为小石潭的处境感伤,也为自己感伤。所以再美的风景也只能带给他短暂的快乐,却始终走不进他苦闷而孤寂的心灵。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了柳宗元情绪的变化,触摸到了柳宗元孤寂却不颓废的心灵。推荐大家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其他作品,更多地感受柳宗元游记的独特魅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设计篇二

《大雁归来》

【教学目标】

1、学习细致的观察;

2、细味抒情的笔法;

3、领略深沉的意蕴。

【教学重点】细味抒情的笔法

【教学难点】领略深沉的意蕴

【课时安排】1课时

【导入】

1、激趣导入

一月,他会在雪融时追踪一只冬眠乍醒跑出洞穴去探险的臭鼬;

二月,他劈开一根有八十多岁、被雷击倒的橡木,生火取暖;

四月,他在每一个晚上到树林空地上观赏鹬炫技的空中求偶舞蹈;

五月,他聆听从阿根廷归来的高地鸻鸟的飞行之歌;

六月,他到深潭游泳,在溪边钓鳟鱼;

七月,他会注意草原上普遍为人所忽视而自生自灭的所有野花的生日;

八月,他经常随兴到沙洲上看河流作画;

……(屏显)

师:大家猜到这个人是谁了吗?(利奥波德)这是其观察笔记《沙乡年鉴》中记录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作者每天都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着,思索着自然的奥秘。同学们再细看一看,发现有什么问题?(没有三月)三月份,利奥波德究竟在做什么呢?我们一起到《大雁归来》中找找答案。

(设计意图:用诗意的形式罗列《沙乡年鉴》中作者的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作者和《沙乡年鉴》。罗列中故意缺少“三月”,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也在课前留足了悬念——作者三月在做什么呢?进而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初读文本——谈发现

学生自读课文,谈一谈阅读后的感受与发现。

预设:细致的观察

抒情的笔法

深沉的意蕴

……

师:我们本堂课,就围绕“细致的观察”“抒情的笔法”“深沉的意蕴”三点来展开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谈发现,既给学生一个自由感知文本的空间,又通过学生的发现来确立本课的探究点。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发现,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同时也搭建起本课的基本框架。)

一、细读,学习细致的观察

探究一:作者细致的观察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发言后归纳)明确:

①记录雁群数量的精确;

②能分辨大雁归来、觅食、集会以及孤雁鸣叫的区别;

③发现大雁聚散时间以及地点的不同;

④观察大雁时间之久(对春雁的观察:从3月到5月),且不分昼夜(晚上去听大雁集会时的鸣叫)

(师引导:作者3月观察大雁归来和觅食,4月观察大雁的集会,5月发现大雁集会逐渐减少,由此可见,本文大致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时间顺序)

⑤发现春雁与秋雁行为的不同

⑥对孤雁的观察、推测并求证(对孤雁观察达6年之久)

……

(设计意图:通过搜寻作者细致的观察,让学生梳理、提取、分析并整合课文的内容,同时发现本文的说明顺序。)

探究二:作者细致的观察说明了什么?

明确:作者坚韧的毅力、求真务实的精神、对自身从事的事业的热爱……

师小结: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中,我们看到了他作为科学观察者所具有的令人敬佩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剧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在作者细腻的观察中,去感受作者身上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过渡语:作者如此细致地观察大雁,除了作为科学观察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是因为什么?(对大雁的喜爱)

二、赏读,细味抒情的笔法

探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设计(5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2、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3、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教...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