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浅谈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心得体会(七篇)
浅谈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心得体会篇一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说教,也不能人为地拨高,因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并不等同于政治课程中的思想教育。要避免在教学实践中走极端: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一味强调思想教育。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如教学《示儿》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从而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国家赋与的我们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花时不宜过多,要点到为止,不能影响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出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语文教学毕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主旋律、主产品。德育仅仅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也绝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喧宾夺主、流于形式。也就是说,教师在具体操作中,不能把德育看作归纳文章的主题的程式,轻描淡写地带过,也不能像分析文章一样,深入细致。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通过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教师除了要教学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来体现、突出中朝两国人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共产国际主义情谊的,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互动。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因为,如今的孩子,要么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优越,深得父辈的宠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与奉献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么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叛逆心强、容易与教师唱反调……这些,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到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不能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开展德育工作,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不成功的,就没有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是在对文章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知的。它与教师的发现、挖掘、利用、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感悟、体验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真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捉摸透学生,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材中刻化的一个个鲜明的形象,讲述的一件件具体的事例,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
浅谈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心得体会篇二
思维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是点燃求知欲望的引石,是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也是语文教学中提高阅读能力方面的关键。阅读过程,往往离不开思维过程,也不存在离开思维的认读和理解,因而思维训练对提高阅读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现实,即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经济腾飞。由此,社会的发展向教育提出了重视发展下一代创造性思维的要求。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然而,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从根本上还是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旧模式,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人才而是为了考试。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抓住课文的重点,通过老师设疑的方式来达到使学生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形式,存在着明显的弊病:第一,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个性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思考老师的问题,接受老师的答案,学生完全是由老师牵着走,围着老师转,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别谈什么创造能力了。第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对一个班来说,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每个学生因其生活经历、认识能力、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角度等不同,会从各个侧面对同一篇课文提出各种问题,老师设疑无形中将学生的思路归入了教师既定的轨道,这样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第三,不利于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无疑??知疑??质疑??解疑”的过程,老师预先设计好了问题,在学生还未有疑时强加给“疑”,抛掉了学生自己“无疑”、“知疑”、“质疑”这三步而直接进入第四步“解疑”。长此下去,学生的思维就会僵化,自主学习习惯就难以形成,独创性就难以发挥。因此,我们必须突破“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还学生以主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培养他们的创造性能力,使他们成为四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呢?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善思,做到学中问,问中学,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有很多教师不愿让学生质疑,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问题过于分散,难于统一,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其实这大可不必,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1.1课前质疑、知疑。每篇课文教学前,都应布置学生先行预习。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把书读流利,还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用圈划法把把它表示出来,在书上留下思考的轨迹。并要求学生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把问题写到质疑本上。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就是思维的过程。能提出问题,就说明他动脑筋思考了,老师就应该加以表扬,这样长期坚持就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想象,逐渐养成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思维和语言文字的训练。
1.2课中解疑。课前质疑中教师已帮助学生抓住了文章主线,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教给学生质疑方法,要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再通过争论与探讨让学生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主动地去探究,去积极地思考,从而深入地全面地去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不仅复习了旧知,同时也获得了新知,进而也就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寻求新知识的习惯。
1.3课后质疑。在讲读分析完课文后,教师应留一些时间,问学生是否都懂了,还有什么问题,然后让学生再质疑,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整篇布局等方面进一步提出不同的看法。此时,因为学生对课文内容已基本理解,进行再质疑、解疑,无疑又能够进一步开拓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使学生不但学得主动、而且学得深入,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联想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开发智能。如果我们单纯地谈教学,忘记了教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变成一潭死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新颖性,鼓励学生把原有教材作为启发想象的出发点,运用已感知的教材进行加工改造,并且以此为基点,去畅想、去创新,构想出新的情节、新的形象,从而拓宽思维。这样就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会增加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而且也应注意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不能急于求成。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特点自觉主动地运用思维的规律和方法去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要通过鼓励质疑、引发想像、开放练习等方法去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使他们的阅读能力有一个更大的提高,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学习。
浅谈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心得体会篇三
【摘要】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逐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探求精神教育,环保意识教育,挫折教育,责任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启发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要求“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给我们留下了至理名言“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特别是处于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更是任重而道远。“不断提高的原动力在于思想政治”,那我们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巧妙地融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注重情感体验”。爱祖国,爱家乡是语文学习中着眼于“人的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学科中蕴藏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如在教授《藤野先生》一文是,我让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鲁迅的思想情感。文中“成群结队的”,“顶着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宛如小姑娘发髻一般”,“实在标致极了”这些反语形象描绘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充满讽刺意味,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在作者与学生看日本战胜俄国片子,枪毙中国人时,受毒害的日本青年高呼“万岁”,麻木的中国人却酒醉似的喝彩,表现作者对同胞不觉悟的痛苦心情。作者决定弃医从文来拯救人们麻木的灵魂,表现了鲁迅的爱国情怀。学生被作者在那黑暗社会里寻求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感动而产生敬佩之情时,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以及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反复诵读戴望舒的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后,让学生想象“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的每个画面,这铁窗关不住的爱国情怀能够给与学生强烈的情感熏陶。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仇恨,写下了《我爱这土地》这首慷慨激昂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炽烈的爱国情感感染着学生,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又如在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时,让学生了解到小弗朗士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那么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启发教育学生爱国并不空洞,并不遥远,只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
最新浅谈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心得体会(七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