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安全会议发言稿(三篇)
医疗安全会议发言稿篇一
我县近期连续发生几起医患纠纷,特别是近两个月来县医院和妇保院发生的医疗纠纷事件,对我县医疗机构产生较大不良影响,为我们的医疗安全再一次敲响警钟,我县医疗安全形势较为严峻。根据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的安排,今天,我们在此召开全县医疗安全工作会议,其目的就是要大家提高医疗安全防范意识,强化医疗质量监管,确保医疗安全。我认为,召开这次会议非常必要,也十分重要。刚才xx局长对县医院及及妇保院近期发生的医疗事件有关情况进行了通报,详细地分析了事件发生的原因,并对今后的医疗安全工作提出了要求,希望大家要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要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医疗安全是医疗质量的核心内容,院长必须从维护医院自身发展、保障人民健康的角度出发,加强医疗安全工作管理,制定医疗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医疗行为,改进医疗服务,确保医疗安全和生产安全,创建平安、稳定、和谐的医疗环境。
二、要提高医疗安全防范意识。医务人员要牢固树立医疗安全防范意识,时时以安全为重,医疗过程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警觉性,从接诊病人开始,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临床诊疗规范和技术操作规程开展各类诊疗服务,规范处方和病历等医疗文书的书写,防范医疗纠纷于未然,减少医疗安全事件的发生,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三、要提高医疗纠纷处置能力。前几天发生患者家属上街游行的事件,反映出我们医疗机构处置医疗纠纷的能力非常欠缺,处置方法单一。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提高医疗纠纷处置能力,遇到医疗纠纷要及时向县卫生局和县政府报告,要及时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作好解释和安慰工作,制止不利于稳定的事件发生。要争取通过第三方进行医疗纠纷调解,从司法和法律程序圆满处理医疗纠纷。
四、要提高医疗技术水平。近期发生的这几起医疗纠纷,也反映了我们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有些疾病没能够及时正确诊断出来,造成了纠纷的发生。各级医疗机构要通过招聘高技术人才、送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等形式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避免因误诊和漏诊引起的医疗纠纷的发生。
五、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全县医疗机构要继续全面深入开展“学精神、明目标、整作风、增效能”、“三好一满意”等活动,加强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建设,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服务理念,注重维护医患双方的权利、利益和义务,在医疗行为的每一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一切为病人”的服务理念。一是要做到及时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二是要端正服务态度、尊重病人、善待病人及病人家属;三是要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履行告知义务,提高沟通的水平和技巧,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患者有信任感和安全感。
六、要建立健全建立健全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县卫生局和各级医疗机构要加快建立健全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中的职责和承担的责任,增强各方的责任感,规范医院管理和医务人员的行医行为,一旦发生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将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同志们,人民健康高于一切,医疗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我们要认真反思,吸取教训,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通过加强管理,采取有效得力措施,保证医疗安全,保障人民健康,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态度,为共建和谐、平安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医疗安全会议发言稿篇二
同志们:
今天下午,我们召集全院中层干部会议,是为深入贯彻卫生部 “三好一满意”活动精神以及20xx年度“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要求,结合省卫生厅“医疗服务阳光用药工程”等活动,医院决定在20xx年7月1日至10月10日间,开展以“强化分级管理 保障患者安全”为主题的百日医疗安全专项活动。本次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进一步强化分级管理体系,完善医疗安全制度,落实医疗安全措施,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促进等级医院“巩固、整改、提高”工作,迎接医院评审回头看,确保医院搬迁工作顺利实施,促进医院持续健康发展。下面,我就活动安排和活动要求做具体工作如下:
一、活动内容。本次活动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强化分级管理,进一步规范各项诊疗服务行为
一是认真执行“一周十查一讲”医疗质量管理模式,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根据“一周十查一讲”要求,临床医技科室认真做好医疗安全自查工作并规范做好记录。运用医疗质量管理工具(pdca、品管圈等)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要求各科室每季度至少做好一个质量持续改进项目。
二是强化分级管理制度,加强住院病人管理。做到医疗组长“三清”(摸清、写清、交清)、科主任“三看” (新病人48小时内看,危重病人随时看,手术及有创操作病人床边看)、职能处室“三督”(督查病历书写质量、督查查房质量、督查科室危重病人和手术病人管理质量)。把“三个三”的管理制度再次强化落实到位。
三是落实危重病人护理措施。根据危重患者护理常规,规范观察、宣教、巡视、转运、交接危重病人,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置。
四是认真落实医疗规章制度,严格规范诊疗服务行为。深入开展“医疗服务阳光用药工程”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促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规范收费。
五是加强医疗文书质量管理。医务处加大运行病历质量实时监控力度,加强对重点人员及住院医师的病历质控,切实提高病历内在质量。医务处、护理部院、科两级病历质控组织每月对归档、运行病历进行评价、考核,并在质控会议上反馈存在问题,督促整改。
六是完善临床科室与医技科室定期沟通机制,提高医技科室主动为临床一线服务意识,临床、医技科室之间互相配合、及时沟通。
(二)强化安全管理,推进患者安全目标工作
将实施“患者安全目标”作为推动患者安全管理的基本任务,将实施“患者安全目标”管理的要求,全面纳入日常运行的工作制度与程序之中。
一是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在诊疗活动中,要进一步落实查对制度,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输血、抢救、用药等病人身份核对。严格执行关键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重点是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的流程,执行全院统一的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二是严格执行医嘱制度。重点强化口头医嘱执行流程,抢救病人等紧急情况下医生可以下达口头医嘱,护士重述、确认后执行。非紧急情况,医生不得以口头形式下达医嘱。
三是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及风险评估制度。遵守“慎于术前、精于术中、严于术后”的外科医训,进一步强化手术安全目标管理暨围手术期管理制度,认真执行手术部位标示制度、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及工作流程。
四是严格执行手卫生规定。开展全员手卫生培训,完善手卫生管理制度及实施规范,配置有效的手卫生设施,进行手卫生工作定期检查和监测,督促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规定。
五是规范特殊药物、抢救物品和仪器管理。高危药品标识醒目、定位放置;毒、麻、精一类药品做到“五专”;需冷藏、避光药物规范保管;后勤管理中心每月定期下科室检测抢救仪器及器械性能,及时维修,使设备时刻处于应急备用状态。
六是加强临床“危急值”管理。严格执行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与工作流程,医技人员应及时有效识别“危急值”并及时报告,接获“危急值”时,接获者必须在临床“危急值”报告登记本上规范登记并复述确认。诊疗医生接获临床“危急值”短信提醒后,必须及时进行处置并在病历上记录。
七是强化患者意外事件防范管理。患者入院、病情变化及用药变化时对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的风险进行评估并记录,高危患者定期评估,做好宣教及防护,发生意外时规范、及时报告处理。
八是重视患者压疮防范管理。落实分级管理,做好压疮风险评估及记录。当班护士及时评估处理,护士长随时跟踪质控,科护士长定期跟踪督查,规范处置并报告,减少护理并发症发生。
九是妥善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要切实落实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及减(免)责制度,临床医技科室应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对及时主动上报的按相关规定给予奖励,对瞒报重大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将给予扣罚并通报批评。将安全信息与医院、科室实际情况相结合,针对性持续改进,职能处室定期总结全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在每季度医疗安全会议上通报并提出整改措施,当事科室则要在科室医疗安全会议上认真剖析并落实整改。
十是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要充分做好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努力做到使患者及家属“八个明白、四个了解”。主动邀请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活动,如身份识别、手术部位确认、药物使用等。
(三)强化环节管理,保障重点部门医疗安全
一是急诊科:要进一步加强急救服务流程及急救规范、指南的培训,做好抢救流程的无缝衔接,增强应对机制、危重病人的处置能力,确保危急病人快速安全得到救治。加强院前急救、急诊留观病人管理,做好危重病人交接班。同时职能处室将举行急诊jci模拟演练,发现缺陷、及时整改。
二是icu(包括nicu):严格遵守icu各项技术规范、操作流程,加强病情动态评估,严格把握icu出、入科指征管理。
三是介入及内镜:心脑血管介入、内镜治疗(胃镜、肠镜、胰十二指肠镜、支气管镜等)诊疗技术应认真执行相应的技术管理规范,严格执行人员资质准入,严格掌握适应症,对高风险病人应进行术前讨论。
四是分娩室:严格遵守产科急救、助产技术操作规范和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尊重孕产妇各项权利,如隐私权、知情权、参与权等。
五是新生儿科:加强身份识别和防盗措施,严格遵守新生儿转接流程,加强喂养和淋浴安全管理。
六是手术科室:严格执行手术医师资格准入及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手术医师的手术权限与其资质相符。重大疑难手术、多科联合择期手术、首次开展的手术必须进行术前讨论,进行充分评估并做好相应预案,同时应按规定审批。手术前、中、后应向患者、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非计划再次手术应按规定及时上报。
七是输血管理:严格把握输血指征,认真执行输血技术操作规范,输血质量全程监控,规范输血治疗知情告知、注意事项宣教与记录,认真做好血液领取、交接及保存工作。
(四)强化抗生素管理,促进合理、科学使用抗菌药物
一是进一步明确管理职责,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医务处负责承担全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日常事务,监督抗菌药物使用权限管理;纪检监察审计处负责对药品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药物提出诫勉要求;感染管理处负责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和分析;药剂科
医疗安全会议发言稿(三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