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传统节日调研报告春节(四篇)
传统节日调研报告春节篇一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知道我镇有哪些传统节日及具体日期,了解人们庆祝节日的传统习俗。
教学准备:
学生:
传统节日的代表图片及相关资料,绘画、手工、收集古诗、春联等。
老师:
教学过程:
师提问:四月份我们过了一个是什么节?(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导入部分选用儿歌,并结合学生过清明节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了节日的气氛。引发学生对节日的向往,激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研究兴趣。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1)鼓励学生大胆地说
(2)师小结:我镇民间盛行旧风俗较多,主要包括婚、丧、嫁、娶、做生、贺节、拜年等,虽然内容繁琐,但十分流行。并简要地跟学生介绍我镇的旧时丧礼十分复杂,主要包括送终、“烧落气钱”等等。
(3)明确传统节日的具体日期
通过课前调查、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记录,学生对传统节日有了较多的了解,能准确说出传统节日的名称及日期,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问题的答案,提高自我学习并概括能力。
每当节日到来,人们都用不同的方式庆祝,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
(用写作文或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2013/5/25
传统节日调研报告春节篇二
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目前,国家法定休假的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 中国传统节日(以下为农历日期)
• 除夕(腊月的最后一天) • 春节(一月一日) • 元宵节(一月十五日)
▪ 头牙 ( 农历二月初二 )• 寒食节(清明的前一天) • 清明节(春分后十五日)
• 端午节(五月初五) • 七夕节(七月初七) • 中元节(七月十五日) • 中秋节(八月十五日) • 重阳节(九月九日) • 下元节(十月十五日) • 腊八节(腊月初八)
•尾牙 ( 农历腊月十六 ) ▪ 祭灶 ( 农历腊月廿四 )
除 夕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即“除旧布新”。
起源: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击鼓的方式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别称:“除夕”在古时有“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年终”等别称。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也叫“大年初一”。 起源:
春节的来历,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相关传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远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生长得比骆驼还大。跑起来比风还快,吼起来比雷还响。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
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 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 灯。“年”晚上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 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 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出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 “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年”没有了,但是过年的习俗仍保持 着。鲜红的春联,辉煌的灯火,清脆的爆竹,响亮的锣鼓,年年如此。 过春节的地区 过春节的 地区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 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 特色,更加蕴味无穷。\n\n元宵节\n节日简介 1.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the lantern festival),春灯节,是中国 汉族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 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 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 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2.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 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 “百戏”内容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3.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 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 重大节日。 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 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 故上元节要燃灯。\n\n元宵诗词\n正月十五日夜 (唐)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n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2023年传统节日调研报告春节(四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