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桥》教学设计(14篇)
《桥》教学设计篇一
本单元课文第一主题是故乡情思。本课就是一篇怀念家乡的作品。作者怀着真挚的感情,回忆了故乡江南小桥的特点,回忆了小桥给自己的童年生活带来无限情趣,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作者开门见山,点出“故乡在江南”;又从数量多,造型奇,名称美和成为孩子们的乐园等几方面,具体介绍了家乡小桥的特点;最后以“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点明中心,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怀念家乡的深切感情。
本课介绍的江南水乡小桥,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江南的小桥流水未必熟识,可组织学生上网查阅有关水乡小桥的资料。复述课文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本课的这一训练可以凭借“小标题”来展开,这样既帮助学生理清了复述的基本层次,也降低了复述的难度。当然,复述还是要以文章为依据,必须在认真读文,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家乡小桥的特点。
2、在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常相忆,最忆家乡的桥。”这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3、继续学习复述课文,能按小标题复述课文。
1、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学习复述课文,能按小标题复述课文。
组织学生上网查阅有关水乡小桥的资料。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作家,他离开他的故乡江南一别就是几十年。每次与朋友谈起江南,故乡的人、故乡的景始终萦绕在他的眼前。尤其是故乡的那些小桥。于是他就提起笔写了这——
板书:家乡的桥齐读课题
[说明:通过谈话,引出课题让学生慢慢进入学习探究的氛围中,为整堂课的实施打下较好的铺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自读欣赏,整体感知
为什么作者如此留恋家乡的桥,家乡的桥给作者留下了哪些挥不走,抹不去的记忆呢?轻声读
1、轻声读读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2)故乡的桥的哪些内容给作者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
2、交流板书造型千姿百态
名称多、美
我们的乐园
[说明:通过朗读,圈划,让学生基本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也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三、理解桥形,品味语言。
1、自己读读课文第3节,课文写了两种桥,你最喜欢哪一种桥多读几遍想象一下这桥的样子?
2、交流看媒体指导朗读
3、学了第3节老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作者只写了过户桥、单拱桥,可为什么说千姿百态?你们谁来告诉我
4、师:小结,课文抓住了家乡桥中最有特点的桥介绍,说明了家乡的桥千姿百态。
四、学习桥名,感悟之趣
1、教师引读文中描写桥名的句子
2、换一种形式念文中描写桥名的句子。
3、品读王维的诗句,理解“撷取”的含义。
(1)你们读过王维的这首诗吗?(屏幕出示诗句)
“如意”两字就是从“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这诗句中撷取出来的“撷取”是什么意思?
(2)撷取指摘取较高雅,珍贵的事物,如撷取天上的星星,大家一起再念念写如意桥的语句。
4、播放媒体,欣赏不同字体的桥名
5、体会儿时坐船、看桥名、听故事的情趣。
五、欣赏玩耍语段,体会惬意。
1、指导朗读,体会惬意和难忘。(指名一男生读——师生配乐读)
2、家乡的桥真是让我们看不尽,想不完,此时此刻,我们大家大概有许多话要说,我们来看一个填空,读读课文考虑
出示:家乡的桥真使人(),我们可以(),还可以(),那是多么有意思啊!
3、小组讨论交流朗读
[说明:这个填空既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一个复习巩固,又是下一节内容的概括]
六、总结课文,理解长相忆。
时光流逝,那个喜欢在小桥边玩耍的孩子长大了,他时常想起家乡那千姿百态的桥的造型。最简单的要数(),最漂亮、最有气派的是()。他时常浮现出一个个充满情趣的桥名,()。再想看看在青石上凿就的桥名字体,有的(),有的()。再想听一个外婆关于桥的()。最想的是夏天荡一条小船进桥洞,碰得巧还能()。
这些真是作者心中挥不走,抹不去的记忆啊,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出示: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朗读
[说明:这里既是对全文的总结,又是帮学生梳理了一遍文章,同时无形中也让学生理解了最后一节的含义,理解了就自然而然读出感情,真是水到渠成。]
七、课后拓展。
1、收集上海的桥的资料。
2、选择一座桥具体介绍。
《桥》教学设计篇二
(一)认知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
2、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文章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一、新课导入,再次明确起因
老师:昨天的学习,我们已初步了解到,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大渡河沿岸的泸定县城西边,有一座横跨大渡河的铁索桥——泸定桥。1935年5月,这座桥是红军北上抗日必须要夺取的,国民党妄图把这支历经磨难的红军队伍消灭在泸定桥。于是,红军与国民党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飞夺泸定桥》。
二、揭题,感情朗读
(一)揭示课题齐读
(二)师引导学生从字面初步体会“飞”“夺”的意思,为深入学文打下伏笔。
三、学文探究,感受事情经过
(一)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探究
(1)红军为什么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夺取泸定桥?
(2)红军夺取泸定桥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二)交流讨论
问题一:红军为什么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夺取泸定桥?
(一)“时间只剩下二十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120公里。”
问题二:红军夺取泸定桥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一)行军前遇到的困难,及克服方法
困难:“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
克服方法:“抢在敌人前头……”
(二)行军中遇到的困难,及克服方法
1、交流体会,感受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精神。
困难(1)、有敌人阻击。(“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
克服方法:“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
困难(2)、一整天没吃饭。(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
克服方法:“战胜敌人的决心……”
困难(3)、下起雨来。(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全身都淋透了。)
克服方法:“在漆黑的夜里……”
困难(4)、出现增援部队。(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
克服方法:“红四团的战士……”
困难(5)、雨越下越猛。(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
克服方法:“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
2、感情朗读。及克服方法。
过渡语:红四团战士经过艰辛万苦,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然而,摆在战士们面前的泸定桥比
事先知道得的更可怕,他们又遇到了什么困难呢?
(三)夺桥时遇到的困难,及克服方法
1、泸定桥险要,木板被抽掉。(学习以下句子体会泸定桥的险要。)
(1)“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当秋千似的。”
(2)“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3)“向桥下一看……”
(4)感情朗读。
克服方法:“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
2、敌人筑好工事,气势嚣张。
(1)“桥对岸的泸定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
(2)“守城的两个团敌人……”
(3)感情朗读。
过渡语:尽管我们的红军战士非常饥饿、疲劳,尽管眼前的泸定桥叫人心惊胆寒,尽管敌人筑好了工事,尽管敌人狂妄嚣
张,但是我们的红四团战士没有被吓倒。红四团是怎么做的?
克服方法:“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
(4)看录像感受红军战士们的壮举。
(5)感情朗读。
3、敌人放起火来。
克服方法:“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
(1)理解“千钧一发”的意思。
(2)感情朗读。
(四)评价英雄,升华情感
1、红四团最终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而取得这次战斗胜利的队伍是一支翻山越岭,冒雨摸黑前行了120公里的队伍;是一
支击溃了敌人多次阻击的队伍;是一支二十几个小时没有吃饭的队伍;是一直仅仅伤亡了4名战士的队伍。同学们,你怎么
评价这些英雄们,怎样评价这支队伍?
2、学生畅谈。
四、学习最后一段,明确事情结果
1、师:英雄的红军战士们完成任务后又浩浩荡荡地开赴了抗日的最前线。
2、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桥》教学设计篇三
⒈写田字格里的四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
⒉正确认读十二个生字。
⒊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⒋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想像的奇妙。
通过课文的阅读,使学生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彩虹美丽奇特的景象,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对自然的热爱。
图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
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生活说一说:这是什么?它像什么?
2、师: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与彩虹有关的一篇课文(出示课题)。
3、说一说:“七彩”指哪些颜色?(介绍科普知识)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进行科普教育,实现学科的整合。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打开书指读一遍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读不通顺的语句画下来,多读几遍。
2、师范读课文。
3、小组合作,认读识字。
4、师出示带生字的词或短句,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读记忆生字。
去掉拼音读一读读生词、生字。
教师先不要范读,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读,使学生在自读中熟悉生字词。
教师的范读,可以达到正音、指导的作用。
在认读生词和生字时,教师有意识的从简到难,帮助学生在课文的语境中循序渐进地认识生字、新词,有利于很好的记忆。
1、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读课文。同组同学互相评价指正。在小组内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懂。
2、师指两个小组试读课文,其他小组评价指正。
3、逐段指导朗读,各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和问题。
指导学生借助“那是用七彩的丝绸结成的桥。”感悟七彩桥给人的轻盈飘逸之感。
引导想像站在桥上摘星星的情景,学生做一做动作。说一说:星星摘下来你想用它做什么?
4、指名配乐朗读课文第三段,其他同学想像课文描写的奇妙景观。
5、小组互相读课文,每个人都说一说在读时自己头脑中所想像的画面。
6、说一说:你见过彩虹吗?看到美丽的彩虹你想到些什么?
学生在读中欣赏、读中体会、读中评价,既欣赏了别人的朗读,又欣赏了自己的朗读,还发展了评价能力。
一系列的引导想像交流,发展了想像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想像,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激发想像力。
1、师引导学生观察所写生字,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及占格位置。
2、学生独立书写。提醒学生在自己写生字之前,先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再下笔。
观察教师的范字书写,是学生写好字的基础。要求孩子书写认真并写规范。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意识。
1、收集描写彩虹的词语、句子或诗,摘抄下来。
2、把你看到彩虹后的奇思妙想写下来,读给爸爸妈妈听。
积累语言,丰富学生的知识。
《桥》教学设计篇四
这篇精读课文主要介绍了用玻璃,甚至纸或盐造成的桥,让人感慨人类指挥创造了如此杰作。
1、学会7个生字何8个生字。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
2、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桥的奇妙,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1、提起桥,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而且还都在桥上走过。有了桥,人和车就能方便的通行了。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呢?(高架桥、立交桥、天桥、九曲桥、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外白渡桥)
2、真不错,同学们都是有心人。刚才同学们介绍的这些桥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今天老师和大家要一同去观摩一些与众不同的桥,它们有着许多奇特的地方,有没有兴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课题,齐读。)
1、打开书本,快速读读课文,看看书中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奇妙的桥?
交流。(出示:玻璃桥、纸桥、盐桥)
2、你们觉得为什么要称这些桥叫奇妙的桥?
交流。
师:是呀,奇就奇在造桥的材料上了(出示;材料)通常造桥的材料有哪些呢?
3、(出示:第一节)引读:平时我们看到的桥材料很普通的,有(木头、石头造的桥),有(水泥造的桥),还有(钢铁造的桥)。
相比之下这的确是三座奇妙的桥。
4、现在就请你挑选一座你认为最奇妙的桥,将它介绍给你的同伴。
出示:
自学提示:读读课文,划划句子,说说感受
5、交流。(出示图片)
玻璃桥:你们知道18吨有多重吗,相当于500个学生的重量。
纸桥:你们看两三吨重的汽车能安然无恙的驶过纸桥
(出示动画)
盐桥:这就是火车在盐桥上行驶的情景,请看(出示动画)
多么壮观的画面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读好句子。(出示句子)
1、听了同学们的介绍后,你们对这些奇妙的桥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问:1、我想知道特种玻璃是一种怎样的玻璃?怎么会那么牢固?
2、盐桥是用盐造成的,如果下雨不是要融化了吗?
3、纸怎么能造桥,想不通?
4、世界上还有哪些材料奇妙的桥?
2、同学们问的好,老师也想知道,刚好最近我们学校建立了一个信息库,里面搜集了大量有关桥梁方面的知识,不如我们去那里看看说不定能找到答案。别忘了带好笔和纸。
学生浏览网页。
3、解决问题
刚才提问的同学有没有找到答案?
1)、介绍夹层玻璃的特性
2)、盐桥的特性
3)、纸桥的特性。
4)、介绍其他的桥
4、老师这里也向大家介绍两座桥,出示:(同一版面)
a、赵州桥图片及文字(大约在1400年前,石匠李春用大石块建造了著名的赵州桥。这座桥的设计很特别,在桥下的大拱两旁,还各有2个小拱。这样既减轻了桥身的重量,又减小了洪水对桥的冲力,所以,赵州桥一直能保存到今天。)
b、南浦大桥图片及文字(南浦大桥是斜拉桥,这种桥有许多粗粗的钢索斜在桥面上,这些钢索一头连着塔柱,另一头将大桥主梁紧紧拉住。斜拉桥有了这些钢索,能把大桥的重量都压在塔柱上,这样,就不需要用很多桥墩去支持大桥了。)
指名读,这两座桥奇妙在哪里
交流:结构。引读两座桥奇妙之处
小组做实验,有什么办法可以增加纸桥的载重量?(纸片折叠成w形,或拱型)实验证明纸的形状变化后它的载重量就会大大增加。
1、今天大家收获不小,了解了那么多形形色色的桥,增长了许多关于桥梁的知识,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发挥聪明才智也来设计一座既美观又实用的桥呢?课前请同学们进行了畅想,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智慧果实?
2、交流
桥梁是人类珍贵的财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如果世界上没有桥,那人类社会将不可能生存和发展,也不会有今天丰富多彩的生活。
《桥》教学设计篇五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桥》.
2.桥是一篇小说,全文只有五百来字,由于篇幅短小也叫小小说,(师板书:小小说)它曾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到底有什么魅力获得如此佳绩呢?请你们也去读读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78页.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提个醒,你可以抓时间、主要人物、事件来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评: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读了课文,谁来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反馈2-3人,(评:概括能力不错,概括得很准确)师随机板书:老汉村民
师点拨:你们说的是故事感人的情节,(板书:情节)故事中的主人公“老汉为了让村民顺利过桥,自己和儿子却牺牲了。(板书:人物)
3.那么,故事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发生的呢?(板书:环境)
1、快速浏览课文,把描写洪水的句子划下来。
2、交流:出示句子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sì)地舔着人们的腰。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1)分句读句子,正音,适机引导朗读。(评:找得真准)
第1句:这雨下得很大呀,声音响点,读的“这雨很大很大的样子出来。”
第2句:咆哮一般指什么?(人暴怒喊叫。)这里什么在咆哮,洪水好像受惊的野马在咆哮这是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更能让我们感觉到洪水的——(洪水来势凶猛,奔腾呼啸。)学生读这句,分析后再让他读。“你再来读读,读出洪水的凶猛。”多个学生读句子。
第3句:跳舞是很优雅的,这里是谁跳舞,(洪水)这舞给你的感觉-----(可怕)这是什么写作方法。(拟人)这是魔鬼、是野兽、是死神在跳舞,是死亡之舞。读出感觉来。
第4句:狞笑是一种怎样的笑声?(凶恶地笑),是什么在逼近?是死亡啊!你在来读读。大家注意他的表情。
第5句这水舔到腰了,舔得你——毛骨悚然。
(2)齐读句子。
(3)师:如果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形容这场洪水,你会用什么字?(凶猛、狂、可怕等)通过朗读告诉大家,这的确是一场可怕的洪水,选择一、两句。多几位学生读
(3)读着读着,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评价:能读出丰富的画面,也是一种读书本领。想象力真丰富)
(4)这么丰富的画面,作者写作时仅用一个词就能表现出来。请看第一句“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像这样的句子,一个词也是一句,我们叫他短句,这就是短句独特魅力,短而有力,短而丰富,让我们感受到了特殊的魅力。读好短句要注意停顿。齐读句子。
(5)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来感受句子的独特魅力。(放音乐齐读句子。)
师:这哪是洪水啊!这分明就是——(死神、像魔鬼)
师:你看,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短句,烘托小说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发生了感人的故事,请你细细读课文,文中的哪些地方深深感动了你?
1、默读7-23小节,划出让你心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批注。等会儿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着重指导以下句子:
预设一: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生读并说(你真会学习)
师点拨:把老汉比作山给你的感觉是——冷静、镇定。不说话就能镇住大家,多有威信,老师再请一位同学读读这句。同学们来评评,是否读出感觉来了。
预设二:
“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读书要会看标点,谁能读出3个感叹号。指名多生读(评价:读得有力些、坚定些)
老汉的声音虽然沙哑,但是传来的声音却像大山一样坚定,铿锵有力。
我们一起合作读读句子:
再次朗读,老
最新《桥》教学设计(14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