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读后感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等奖(十四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读后感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通过带领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以读带讲,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通过品味写景的意境之美和探究“闲人”的意蕴引导学生认识苏轼高洁、澄澈的心境和处逆境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语,正确理解文意;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资料引入等突破重难点。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古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这个人就是苏轼。今天我们来学习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1、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点名朗读,纠错、指导。
3、齐读,读出韵味。
三、
借助注释,合作疏通文意。四、吟咏美文,理解意蕴,感悟作者情怀。
(一)、觅东坡知音。
1、生齐读开头到“相与步于中庭”,问:东坡为何在冬夜起行?
2、哪个词能表现出东坡夜游的兴致很高?
3、还有一些词能体现苏轼的心理活动,请你找出来并分析一下。
4、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二)、与东坡赏月: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一对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人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幅月夜景色吧!
1、齐读写景句,问:有人说,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那么,请大家仔细地品读这句话,看看月亮藏在哪里?
2、再读,想象此句描绘的空明澄澈的意境,品味“盖”字所逗露的作者的心理状态,感悟作者迷醉于眼前美景的情态。
3、“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的苏轼,又有着怎样的心境呢?你能否从中窥探到他的内心世界?
4、再读,读出月色的朦胧美和作者内心的宁静、喜悦、空明、澄澈。
(三)听东坡抒怀
1、承天寺的这幅月夜小景的确美妙绝伦。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像承天寺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为何只有苏轼才能领略到呢?
2、闲人为何意?(出示资料:“乌台诗案”及被贬黄州的处境。)
3、是否清闲的人就都能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呢?那么“闲人”还应该怎样理解呢?(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感受东坡的艰难境遇,从而理解他的闲情逸致。)
4、的确,苏轼的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难得的是他始终随缘自适、自得其乐。贬官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官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你从中看到了有着怎样心境的苏轼?
5、再次齐读,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与苏轼同行。出示20xx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的文字后,师生共读课文,根据屏幕上出示的思路一起背诵课文。
五、生展示背诵成果。
六、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
2、推荐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七、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文言文教学又要做到“言”“文”并重,不但要积累文言词句,还要“披文入情”“披文入境”,怎样才能使学生理解本文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意蕴呢?
我决定在带领学生充分地理解字词含义之后通过设置情境,按照“觅东坡知音”“与东坡赏月”“听东坡心语”和“与东坡同行”的顺序设置情境,帮助学生逐渐走进这篇文章的优美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之中,同时,又通过引入和穿插背景资料,使学生走进苏轼的生活和心灵深处,更深入地体会他尽管身处逆境却仍有闲情雅致欣赏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积极追求美好事物的乐观、豁达的情怀。另外,为了使所设置的情境更有感染力,激起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碰撞,我又引入了音乐,为学生的朗读配《云水禅心》的音乐,优美、空灵,使学生更易走进古文所呈现的静谧、清丽、澄澈的意境中,勾起他们朗读的欲望;又用较为恢弘、深情的背景音乐《重返心灵花园》使学生在资料和音乐的双重激发之下,心灵受到更强有力的冲击,从而与资料所示的内容产生共鸣,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伟大人格和高迈的情怀。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不但能获得知识的积累,更能得到审美和智识的提升,从而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不少不足和遗憾之处。首先,我没有完全放开,给学生以真正的自由空间,“教”的痕迹过重,没有能够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真正调动学生的学和思。其次,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析的过多,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太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整个课堂缺少了灵动和活力;最后,由于教师过于依赖课件又沉溺于自己的讲析,没有用板书将课堂
加以呈现和整理、归纳,这也是本课的疏漏之处。通过反思,我对自己的教学的得与失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对自己教学的水平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仍要深入地钻研新课标精神,继续更新理念,时刻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要树立“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多下功夫,下大力气突破自己教学的瓶颈,以期实现更大的飞跃。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读后感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了解背景(导入)
1、简介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38岁任密州太守:抵抗蝗灾;常山求雨;整肃流贼 。
40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力挽狂澜。
43岁任湖州太守。
44岁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49岁任登州太守:教习水军,加强海防建设。
53岁任杭州太守:筑苏堤。
55岁被贬颍州太守:赈济淮浙流民,治理颍州西湖。
56岁任扬州太守:改革税务,识破道士巫术。
58岁被贬惠州:建议捐资修建铁索桥。
61岁被贬儋州:打凿东坡井,解决当地百姓饮水问题。
(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政治生涯,人生坎坷,积极向上,政绩裴然)
2、了解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有人故意扭曲苏轼的诗句,网罗其罪名,苏轼因此被投入监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但不得签署公事,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形同流放。在黄州,他写了四篇精品文章,前后《赤壁赋》,《赤壁怀古》以及《记承天寺夜游》。
二、走进作品,共赏月色
(一) 朗读正音
1、读准字音
2、读对节奏
3、读出情感
(二)自主探究
1、是什么引起苏轼夜游的兴致?(理解“户”“欣然”、“念”意思)
2、苏轼与谁一起夜游呢?(了解张怀民、理解“遂”“相与”的意思)
3、夜游中,苏轼与朋友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原句回答,说说大意)?(翻译、赏析)
4、看到苏轼笔下的夜景,你还能想到哪些写“月”的诗句?
三、放飞想象,感悟苏轼
1、夜游中,苏轼与朋友会谈些什么呢?说说你的根据。
2、理解“闲人”的含义,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四、飞跃升华,与苏轼同行
看到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苏轼,你有什么感悟呢?
五、背诵全文,小结课堂
1、根据提示背诵全文
2、小结课堂,推荐作品
(1)苏轼作品推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2)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读后感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读出文言文、宁静的味道。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读出文章的韵味。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课件、音频资料、文字资料
学情分析:本文是苏轼的名作,但其中的复杂感情对于未经世事的八年级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所以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里就点到为止了,不再深入探讨。重点放在朗读和重点字词句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年中秋的晚上有超级月亮和月全食的奇景,同学们有没有欣赏啊?(没看到)太可惜了!但有关月亮的诗句应该记得一些吧!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让我们乘坐时空隧道机来到元丰六年和苏轼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二、学生简介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写作背景:苏轼少年时即精通经史,善于写文章。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就是在苏轼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三、朗读,读出韵味。
1、学生齐读。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利(不掉字,不加字,不错读)
2、学生齐读(读清句读)
3、学生自由读,小组合作完成课文的重点字词句。(赛一赛)
月色入户:门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遂:于是怀民亦未寝:睡觉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
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和我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地下好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好像有水藻、荇菜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的人了罢了。
翻译完以后请同学们再朗读一遍。
4、学生齐读,提示:但、盖、念三个字拖长点音,读出文言味。
5、抽个别学生朗读这三句话,再评点。
6、引导学生看标题,突出”夜“字,读出宁静的味道。
7、再读课文,读出“欣然”的欣喜味,“念无与为乐者”的失落味,“怀民亦未寝”的惊喜味。
四、说夜游,赏美景,发感慨。
1、在标题前加上人物、事件说成一句完整的话。
明确:晚上,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赏月。
2、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为什么寻张怀民共游?
明确: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寂。二是月色很美。
他们都是被贬之人,有着共同的感慨。
插入张怀民的资料:张怀民,名梦得。元丰六年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他虽屈居主薄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寄情于山水,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赏到了何种美景呢?(用原文回答)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赏到如此美景,有什么感慨呢?(用原文回答)
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合作探究
1、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a、贬谪的悲凉b、人生的感慨c、赏月的欣喜d、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2、“闲人”一词透出了一种旷达、乐观向上的胸襟。
六、拓展;
你在苏轼身上学到了什么?(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谈
你面对挫折的态度。)
七、小结:本文写作者夜游承天寺见到的美景,表现了诗人虽遭贬谪却不以为意的豁达胸襟。告诉我们无论是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1、八、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读后感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习重点
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出示课题(幻灯片1)
——为了大家在学习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总体要求。
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2)
——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
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幻灯片3)
(自查资料,将有关苏轼的资料展示给我们,以达到资源共享。)
——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
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幻灯片4)
配乐朗读(幻灯片5)
自学指导(古文阅读方法幻灯片6)
古文阅读三字经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
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握文意。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习重点
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出示课题(幻灯片1)
——为了大家在学习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总体要求。
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2)
——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
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幻灯片3)
(自查资料,将有关苏轼的资料展示给我们,以达到资源共享。)
——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
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幻灯片4)
配乐朗读(幻灯片5)
自学指导(古文阅读方法幻灯片6)
古文阅读三字经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
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握文意。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读后感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
最近,在闲暇之余,我观看了一些列《记承天寺夜游》的课例,感触颇深。对于新课程改革,虽是处处可见,时时可闻,聆听大师们的讲座,观看优秀教师的示范课,但新课程教学应如何具体操作,我可谓茫然,心中无数。尤其是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让人非常的不满。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毫无生机,毫无乐趣。更为可恶的是每次期末考试,学生文言文的得分率不到70%,尤其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大多数学生的得分率竟然达不到30%,文言文教学效果之差可想而知,学生运用文言文知识和迁移能力可谓空白。
《语文新课程标准》,其中对文言文教学是作如下描述的:
1、文言文教学目标::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2、在阅读评价中规定;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3、在阅读教学中的建议: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无疑,这些理论不仅在思想上帮助我们进一步成熟,而且在行动上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听完几节同样的《记承天寺夜游》的课,就像读完一篇篇文质俱佳的文章,又似听完一曲曲悠扬悦耳的乐曲,或如欣赏完一部部精彩纷呈的影视剧……令听课者回味无穷。这些课应该说执教者本人和听课者都拥有了良好的“课感”。在“导语”效果的期盼,对教学环节起承转合的“预设”,对教学高潮设置的展望,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期待都达到了预设的目标。苏轼的诗词辅以优美的音乐和古典的画面,这样良好的蓄势开头,极好地调动了学生兴趣,使学生沉浸在苏轼的魅力世界中。教师积极参与到文章的背诵中,极大的激起学生的背诵欲望。如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即师生朗读比赛。该环节设计新颖,完全出乎学生的意料,更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学生的斗志昂扬,热情空前高涨,把朗读推向了高潮。两分钟准备时,学生一个个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的朗读,挺有感情的。学生准备后,男女生各选派一名代表挑战老师。比赛开始,男生虽有点紧张、拘谨,但不一会儿,便渐入佳境,朗读不仅流畅,而且蛮有感情。女生的朗读可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声音婉转悦耳,流畅自然,而且声情并茂,教室顿时想起了热烈的掌声。轮到教师出场了,开始诵读:
最新《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读后感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等奖(十四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