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梦中作的翻译(6篇)
梦中作的翻译篇一
珠亡忽震蛟龙睡,轩敝宁忘犬马情。
亲拾寒琼出幽草,四山风雨鬼神惊。
古诗简介
《梦中作四首》是南宋末期爱国诗人林景熙的组诗作品。作品以凄怆的声调记录了埋骨的经过,抒发了作者的悲愤,并希望将来能读到他的诗的人知道,民族正气依然存在,没有随着国家的沦亡而完全消失。全诗凄怆悱恻,吞吐呜咽,代表了南宋遗民怀念旧君故国的拳拳心意。
《梦中作·珠亡忽震蛟龙睡》为第一首。
赏析/鉴赏
创作背景
公元1284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江南总摄番僧杨琏真珈(札木杨喇勒智)发掘宋帝陵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事,南宋遗民无不痛心疾首。事后,林景熙与郑宗仁、谢翱等一同暗中将宋帝的骸骨搜集、埋葬起来。宋高宗、宋孝宗的骸骨埋在会稽兰亭,后来又找到宋理宗的骸骨,合埋在一起。这组诗就是为此而写。因为当时元朝统治者实行高压政策,作者担心写得太明显招来横祸,所以隐约其辞,托言梦中所作。
作品鉴赏
本诗是记叙皇陵被掘,作者等人搜集之情形。相传深渊里的骊龙颔下的宝珠须待骊龙睡熟后才能去摘取,作者用“珠亡忽震蛟龙睡”来影射皇陵被掘,而群情为之震动。“珠亡”即指殉葬珠宝被劫;“龙睡”即指宋帝死后长眠。国破家亡,臣民不能不感到痛苦;而现在竟然皇帝的陵墓也被发掘,其痛苦更是无以复加。即便车敝,拉车的犬马也难以忘情,何况是宗国覆灭,先帝尸骨被辱,作者前朝的臣民不可能袖手旁观。作者等人扮成乞丐,背着竹箩,带着竹夹,暗中贿赂那些曾参与掘墓的人,将高宗、孝宗的骸骨装成两盒,悄悄运走。“亲拾寒琼出幽草”就是记叙这件事,“寒琼”是对诸帝骸骨的美称。这一壮烈义举使天地鬼神都为之感动,最后一句“四山风雨鬼神惊”实则包含了这两重意思。
【注释】:
原题注:元兵破宋,河西僧杨胜吉祥军有功,因得於杭置江淮诸路释教都总统,所以管辖诸路僧人,时号杨总统。尽发越上宋诸帝山陵,取其骨,取其骨,渡浙江筑塔于宋内朝旧址。其余骸骨弃草莽中,人莫敢收。适先生与同舍生郑朴翁等数在越上,痛愤乃不能已,遂相率为采药者至陵上,以草囊拾而收之。又闻理宗颅骨为北军投湖水中,因以钱购渔者求之,幸一网而得,乃盛二函,托言佛经葬于越山,且种冬青树识之。在元时作诗,不敢明言事,但以梦中作为题。下篇冬青花亦此意也。
梦中作的翻译篇二
原文:
梦中作
[宋代]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夜凉如水,月笼千山,凄清的笛声飘散到远方;路上一片昏暗,千百种花儿散落满地,把人的视线都给弄迷煳了。
下了一局棋,竟发现世上已经换了人间,也不知过去多少年了;借酒浇愁酒已尽,更无法排遣浓浓的思乡情。
注释
千山:极言山多。唐柳宗元《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棋罢”句:暗用王质的故事。南朝梁任昉在《述异记》中说:晋时王质入山采樵,见二童子对弈,就置斧旁观。童子给王质一个像枣核似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饥饿。等一盘棋结束,童子催他回去,王质一看,自己的斧柄也已经朽烂。回家后,亲故都已去世,早已换了人间。
酒阑:谓酒筵将尽。
赏析:
此诗写梦,梦境恍惚朦胧,扑朔迷离,充满神秘感,主题不易捉摸,诗人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曲折而复杂的情怀,似是暗寓诗人既想超凡出世又十分留恋人间的思想矛盾。全诗一句一截,各自独立,描绘了秋夜、春宵、棋罢、酒阑四个不同的意境,如同四幅单轴画,但又是浑然天成;同时对仗工巧,前后两联字字相对,天衣无缝。
首句写静夜景色。从“凉”“月”等字中可知时间大约是在秋天。一轮明月把远近山头照得如同白昼,作者在夜凉如水、万籁俱寂中吹笛,周围的环境显得格外恬静。“千山月”三字,已经空阔,给人一种玲珑剔透之感。
次句刻画的却是另一种境界。“路暗”,说明时间也是在夜晚,下面又说“百种花”,则此时的节令换成了百花争妍的春天。这里又是路暗,又是花繁,把春夜的景色写得如此扑朔迷离,正合梦中作诗的情景。此二句意境朦胧,语言隽永,对下二句起了烘托作用。
第三句借一个传说故事喻世事变迁。梁代任昉在《述异记》中说:晋时王质入山采樵,见二童子对弈,就置斧旁观。童子给王质一个像枣核似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饥饿。等一盘棋结束,童子催他回去,王质一看,自己的斧柄也已经朽烂。回家后,亲故都已去世,早已换了人间。这句反映了作者超脱人世之想。
末句写酒兴意阑,思家之念油然而生,表明诗人虽想超脱,毕竟不能忘情于人世,与苏轼《水调歌头》所说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意境相似。
四句诗虽是写四个不同的意境,但合起来又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暗寓诗人既想超脱时空而又留恋人间的矛盾思想。
“诗言志”,全诗至结尾,寓意就逐渐明朗了。诗人的抑郁恍惚,与他当时政治上的不得志有关。作此诗时欧阳修还在颍州,尚未被朝廷重用。所以这四句是在抒发心中的感慨,它的妙处是没有把这种感慨直接说出。这种意在言外的手法,要仔细体察才能明其究竟。
此诗的另一个特点是,对仗工巧,天衣无缝,前后两联字字相对。这是受了杜甫《绝句》诗的影响。
梦中作的翻译篇三
原文:
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
嵩阳居士今安否,青眼看人万里情。
译文:
天边那团团乌云,饱含着浓浓的雨意,楼前一轮红日,把青山照得多么明丽。
古时嵩山的隐者,如今却在哪里?看重我和他心志相契,万里以外向我传达情谊。
注释:
嵩阳居士:嵩阳,指今河南嵩山、少室山、颖水一带。居士,意即处士,古称有才德而不仕的人。
青眼:眼睛正视时,眼球居中,故青眼表示对人喜爱或尊重。
赏析:
这首诗题为“梦中作”,诗人凭借梦中稍纵即逝的霎时间的清灵的感觉,结合平时的心志,自然倾吐而出,如奔泉之出山,清风之振叶。故诗境特奇,非寻常笔墨所能企及。
前半“天际乌云”两句,表面上写雨后新晴景象,实质是针对时事而发,语意双关,自然合拍,寄意深长。楼头的红日,虽然已经照亮山峰,光明满眼;但天边乌云仍重,依然含有雨意,阴晦风雨,仍然可以随时到来。作者身当北宋中期,北方的契丹(此时已称辽国),西边的夏国,虽然在宋真宗、宋仁宗两朝,先后与辽、夏达成和议,并由宋朝岁给两国大量金银和丝缯,暂得相安,但危机仍存,隐忧犹在。赂敌求和,等于饮鸩止渴,不仅削弱了宋朝的实力,更糟的是壮大了对方,形成不战自困的局势。这西边、北边两个强敌,对宋朝随时都有严重的威胁。正如天际乌云一样,一旦翻滚起来,可能乌天黑日、风雨交加,暂时的晴朗,固然也是可喜的迹象,但晴意未稳,并不足恃。过于乐观,势必铸成大错。
后半“嵩阳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万里情”两句,是作者表明自己心志的活语。在诗里,这两句所表现的是跳跃的感情,作者是文士,是著名的书法家,对于时局,虽则具有敏感和远见,但是他感叹并未能补救时艰,空有拯时济世之心而无力实现,因而不无遁世高隐之情。作者想到嵩阳那里,因为那是高人逸士所居。古代的高士许由,传说曾隐居过嵩
最新梦中作的翻译(6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