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学生调研报告3000字(5篇)
大学生调研报告篇一
近日,记者在驻济高校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80份,其中女生109份,男生71份。通过问卷分析发现,75%的女生曾经在大学期间有过“被孤立”的感觉,甚至有70%的女生通过“站队”进入小团体来寻找归属感。宿舍冷暴力多由小事儿累积引发,记者采访发现,不打招呼就用室友打来的热水、乱放东西等,都可能成为冷暴力的导火索。
“她们孤立我,
难道仅仅因为我土?”
“冷暴力的威力就在于此,它让你感到难过却只能憋在心里不知道向谁倾诉;其次就是在心里不断质疑自己,我生性比较内向,是不是不小心做了一些让她不高兴的事情得罪了她,而我没有意识到?”驻济高校大三学生常琳(化名),回忆起上大学三年来,她感觉到的“冷暴力”。
常琳在高中就已经住校,八人间,全都来自农村,宿舍关系比较和谐。“高中时,大家谈论的话题一般只有学习,或者家里的情况。上大学以后,我们的宿舍变成了六人寝,她们五人总是讨论韩剧化妆电影之类,对这方面,我不太了解,说不上话。渐渐地,她们也就不怎么和我说话了。从大二开始,不知为什么,宿舍一个女生g开始排挤孤立我,打招呼也不理,算一种漠视吧。一开始我感觉很尴尬,很想弄清楚为什么,就问宿舍另一个女生,她没有正面回答我,只说‘没有的事儿’。”后来,常琳发现,其他四个女生有事儿也不一块喊着她了。
不提热水、乱放东西
琐事升级“冷暴力”
不仅是常琳,大二的林青(化名)也处于宿舍冷暴力的“高压”环境中,“有时候我宁愿自己是一个男生,可以痛痛快快地打一架,反而比憋在心里好。”她直言不讳。而事实上,“大学宿舍之间的冷暴力,往往不是肢体冲突,最多仅仅是伴随着语言的谩骂,大部分是以态度上的冷漠呈现的。”山东师范大学心理辅导专家昌兵说。
昌兵分析,在大学宿舍里,一个宿舍的人联合起来攻击甚至孤立剩余的另外一个人,这种现象非常常见。假如宿舍里有a、b、c、d、e、f六个人,可能会有5个人联合起来孤立a。但是当a因为某种原因暂时脱离了这个团体,这种现象并不会停止,而是剩下的5个人中,会有4个人重新联合起来攻击b。也就是说,宿舍冷暴力的情况,并不单单因为某个人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大学期间,尤其是宿舍里,冷暴力会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彬彬有礼、原形毕露、人以群分和世界大同。”昌兵说。陌生人最初在一起,大家都是彬彬有礼、和和气气的。时间一长,随着生活中不断产生一些小摩擦,大家慢慢暴露了自己性格中的弱点,遇到事情都从对方身上找原因,还不是反观自身。不同个性的碰撞,可能会分化为不同的群体,分成几个小组。而随着大学生思维不断成熟,尤其到了大四,升学、就业等重要性慢慢凸显出来,人际关系反而会得到一些缓和。
调查中七成女生
有被孤立感
正如林青所言,一开始她并未意识到这属于“冷暴力”,而只是生活中的小摩擦,“那天我看见她又偷偷提起我的热水壶倒热水喝时,我再也忍不住了,直接跟她大吵一架。”林青把这称作“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吵完后,虽然心里一时痛快了,但情况并没有得到缓和,“只要两个人同时在宿舍,就会感觉到一种尴尬的气氛,有时候我也很想跟她沟通一下,又担心她不给面子,让我下不来台,毕竟我当时骂她骂得很难听。”如今,林青跟这位室友已经半个多学期不说话。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大学里,女生比男生更易产生冷暴力的倾向。记者在驻济高校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80份,其中女生109份,男生71份。通过问卷分析发现,75%的女生曾经在大学期间有过“被孤立”的感觉,相比较而言,男生这一比例相对较低,仅12%的男生产生过被“孤立”感。甚至有70%的女生通过“站队”进入小团体来寻找归属感,而男生这一比例仅为10%左右。
“这与男生女生思考问题的不同方式有关,一些女生给人印象是偏于情绪化,一方面善于隐忍,还会进行认知加工,这种认知加工就会加入很多情感化的东西,使问题更加泛化;而男生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可能更容易通过某种方式发泄或表达出来,而且相对而言比较客观,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昌兵分析。并且,冷暴力跟生活小摩擦的区别就是,随着矛盾积累越来越厉害,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小摩擦就容易升级为冷暴力。
由学生向社会人转换
人际交往这一课要跟上
“冷暴力产生,主要是与教育缺失有关,与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有关。在高中阶段,学校主要对孩子进行应试教育,主要关注‘成才’,而忽视了‘成人’,社会化程度相对‘滞后’。到了大学,孩子在由中学生向社会人转换的过程中,就容易产生一系列问题。这在大学生中比较具有普遍性。”昌兵说,所以导致的后果就是,很多大学生不会与人交往。但是根据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人是有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的,大学生也渴望被一个团体所接纳,需要一定的归属感和被尊重感。
所以,不良沟通模式的引导下,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就容易出现问题。“冷暴力也是一种暴力,也具有攻击性,会让人的思维变得偏激。”据昌兵分析,打破冷战的最好方式是有效沟通和换位思考,但是现在很多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当同学之间出现问题,性格开朗的学生可能会通过言语攻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性格内向的学生表现出来的可能就是冷漠或者否定。现在大学生都成为“低头族”,缺乏有效的面对面沟通,往往会让隔阂加深。
而另一方面,虽然在宿舍中受到的冷暴力让自己的情绪低落,当朋友建议常琳向心理辅导老师寻求帮助时,常琳并不觉得自己有心理问题。而令常琳更加苦恼的是,自己最近与男朋友的感情也出现了问题:“我们最近在‘冷战’,已经一个多星期了,以前两三天他就会来找我道歉,结果现在一个多星期了还没来,看看谁比谁更能忍。如果他不主动道歉,就说明他不够喜欢我。”常琳还是习惯用“隐忍”的方式解决问题。
“冷暴力作为一种不良的认知和情感模式,确实会产生固化,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并在人际交往中进行转移,无论是与朋友还是家人的沟通中。”昌兵介绍说,即使随着大学生活的结束,像常琳等,虽然与同学间的“冷暴力”暂时告一段落,但等她踏入社会,她的情感和认知模式,如果不进行调节和改变,如果不学会合理表达自己的诉求,也会影响到她正常的人际沟通。
大学生调研报告篇二
一、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近三年)
2007年整体来说全国的情况不是很好,也就大约 70%左右,相比之下,全国的211高校,985高校的就业情况要好点,可以达到80%以上!
据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说。
“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称人保部)召开的2009年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人保部发言人尹成基表示。
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三、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1、客观原因
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人认为根本性的原因在于现行就业制度、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结构、用人单位现状及用人单位的陈旧观念、以及大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等等。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寻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
(1) 政策方面的原因
第一,劳动、人事制度、户籍、档案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到位、不完善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尽管我国己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但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用人的限制。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派遣、户口、编制、档案管理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丧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职兴叹,企业也就招不到人。2004年就业的部委属高校毕业生到教学科研等事业单位为31.6%,到国有企业为31.5%,到民营三资企业为26.2%,其他就业为10.7%。而从当前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看,个体私营和股份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己经占60%,但是,由于很大一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不能解决“三险一金”(三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一金:住房公积金)而被大学毕业生放弃。
第二,就业程序复杂、就业渠道不畅,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整个社会缺乏顺利就业的软环境,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供需主体的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仍存在。很多地方对于录用大学生有户口、用人指标的限制,有的还有干部身份的要求;民营、外资企业不能根据需要招聘大学生,企业的用人自主权没有到位;有些高校毕业生还面临出地出系统等要交费的障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成熟,供需见面会还很不完善,处于“粗放”的运作和初级的中介形式。缺少统一平台的互联网信息发布渠道,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
(2)高校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许多人认为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过剩了。其实,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己经达到1/3。因此,我国的人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扩招的步伐,也为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制造了假象。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人才济济,人满为患,是过剩了。而一些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第二,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大学生就业己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特点,但没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
最新大学生调研报告3000字(5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