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八年级上册语文优质课教案(5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7-281

八年级上册语文优质课教案篇一

[教学目的]

一、 简单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二、 理清课文的结构,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今天,咱们的旅行是到农村去看戏,请翻开书第86页《社戏》。(大屏幕显示)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相关资料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出生于浙江绍兴,外婆家在农村,少年鲁迅常随母亲探省,所以能和农民及孩子亲近,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的作品中有不少是关于农村和农民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社戏》就是一篇,这是作者41岁时写的一篇小说。小说是一种虚构的作品,但它却有生活的真实性,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小说有三大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大屏幕显示)

三、复述课文

概括复述课文,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四、研习课文

1.理清课文结构

(1)这篇小说人物众多,谁是贯穿始终的人物?小说再现了他什么时候的生活情形?

明确:贯穿始终的人物是“我”——迅哥儿。小说再现了他少年时候在平桥村的生活情形。

(2)“我”在平桥村“第一盼望的”事情是什么?除此之外,文中还写了什么活动或事情?试据此梳理课文结构。(大屏幕显示)

明确:“我” 在平桥村“第一盼望的”事情是“看社戏”。文章在写“看社戏”之前还写了“我” 在平桥村的生活,之后又写了六一公公送豆。据此可知课文结构是这样的:看戏前——看社戏——看戏后。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性格

(1) 平桥村在“我”心中的地位如何?“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明确: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得到优待,免于念书,还可以跟小朋友一起玩,如钓鱼、放牛。换句话说,在平桥村,“我”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

(2)“我”能够实现看社戏的愿望,靠的是一群小朋友的帮助,想一想,课文围绕他们展开了怎样的故事情节?从中表现出他们什么美好的品质?(大屏幕显示)

明确:“看社戏”这个中心情节可分为四件小事来理解: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午夜归航。从小朋友们帮“我”实现看戏愿望的一系列活动中可知,他们热情友好、聪明能干、淳朴无私。

(3) “看戏后”的主要情节是“六一公公送豆”,想想看这件事体现了他什么品质?

明确:体现了他热情好客、宽厚仁慈的品质。

3.齐读最后一段

讨论:在你看来,那夜所吃的豆和所看的戏是不是真的就是的?为什么?(大屏幕显示)

明确:不是。因为豆只不过是普通的水煮豆,而那戏也很令我失望——从前文中就可知道,如“我”想看铁头老生翻筋斗而他终究没翻,“我”想看蛇精和跳老虎却没看着,“我”最怕老旦坐着唱而她竟真的坐在一把交椅上唱个不停。“我”之所以认为是的,那是因为在那夜的偷豆和看戏中,“我”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自由自在,童年生活的有趣,小朋友们热情、友好、聪明、能干、朴实、无私的真挚情怀。流露出“我”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和向往。这其实也就是作者真情的流露。

五、课文总结

前面说过,小说是一种虚构出来的作品,但它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前面分析可知,《社戏》这篇小说,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无私友爱美好的品质,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六、课堂收束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学习之旅只能到此为止了,请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多读一读这篇课文,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我真诚地祝愿大家,在未来的学习中收获多多、快乐多多!

八年级上册语文优质课教案篇二

《归园田居》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背诵默写

2、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三、预习检测:

1)注音或写字:

(1)带月荷( )锄归 (2)晨兴理荒huì( )

(3)道狭草木长( ) (4)属( )国过居延

(5)帘旌 ( )不动夕阳迟 (6)徙( )倚( )湖山欲暮时

(7)都护在燕( )然 (8)丰年留客足鸡tún (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带月荷( )锄归 (2)但( )使愿无违

(3)大漠孤烟( )直 (4)长河( )落日圆

(5)江入大荒( )流 (6)仍怜( )故乡水

(7)徙倚湖山欲暮时( ) (8)三年多难更凭危 ( )

3)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辛勤耕种的句子是 , 。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 , 。

(2)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中描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 。

(4)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

(5)《归园田居》(其三)中表现作者与黑暗的官场决裂的句子是 , 。

(6)《使至塞上》中通过写景表达诗人对故乡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 。

四、学习诗词:

1、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4、、研读与赏析: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着。语言“自然、通俗”。

5、齐背课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优质课教案篇三

《使至塞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八年级上册语文优质课教案(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优质课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 简单了解小说的三要素。二、 理清课文的结构,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