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5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篇一
知识目标
1.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2.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重点)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难点)
情感目标
学习古人的智慧,培养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第一课时《咏雪》
学习
目标
1.朗读文言文,了解文言大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讨论分析文中的两个比喻句,学习摹景状物的手法。
3.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比试比试如何呢?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自读课文,根据文意读准节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重点字词解释:
①内集:家庭聚会②儿女:子侄辈③俄而:不久,一会儿。
④欣然:高兴的样子。⑤未若:不如,比不上。⑥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2)重点句子翻译: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的漫天飞舞。
3.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教学备注】
‖学法指导‖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两个原则”:
1.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
2.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把一句话分成几个意群,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
‖教学提示‖
本文篇幅不长,疏通不难,可以在串讲中明确重点文言字词,加深记忆。
☞目标导学二:理解内容,体会写法
1.文章开头一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涵盖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
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3.“咏雪”的过程中,文章特别记载了两个人的咏,即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对其中哪一个更欣赏?为什么?
“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柳絮比盐更像雪。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意蕴强,有美感,这是“撒盐空中”所缺乏的。“撒盐空中”比喻了雪的颜色。
4.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谢太傅对两人的答案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教学提示‖
通过质疑,让学生感受谢家的浓厚的雅致氛围,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讨论交流解决难点。
☞目标导学三:运用比喻,想象写作
1.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几句咏雪的名句。
“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
咏雪的名句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
2.学生尝试运用比喻,想像写作:英语中有26个字母,从这些大写字母中任选几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例句: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是两个联结的心,是友谊。
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篇二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教学目标
①摘抄优美词语,积累语言。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④学习欣赏文章美。
⑤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③学习欣赏文章美。
○课前准备
学生: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教师:录音机,磁带(歌曲《爱的奉献》)。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无数次地走进美丽的童话世界,在那里,我们认识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今天,我们再次步人美丽的抒情童话世界,那里有诗一般的境界,有汩汩流淌着的爱的清泉,还有等待我们结识的新朋友——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教师投影出示学习目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①教师范读课文,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声音要轻,创设温馨情境。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然后讨论:
a.课文中有哪些句子表现了盲孩子的心情变化?
b.归纳一下本文的情节发展步骤。
以上两个问题学生讨论不会有太大困难,可指导学生边讨论边把能表现盲孩子心情变化的语句在书上用横线标出(他的日子过得很寂寞。——盲孩子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看到了色彩,它很快乐。——“啊,我看见它了,萤火虫……”他从来没这样快乐过。——盲孩子望着他的影子惊喜地叫起来:“啊!我的影子,是你吗?我好像看见你了!真的,我看见你了!”——他看见了周围的一切。)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再归纳出文章情节步骤,教师板书如下:
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给盲孩子带来快乐,带来温暖→影子、萤火虫、太阳、月亮的爱使盲孩子得到光明
探究研读,理解文章主旨,欣赏文章美。
①组织学生讨论,欣赏文章美感。
a.本文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营造了一种纯真温馨的氛围,有着诗情画意般的境界。你分析一下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种意境美的。
b.美好的意境是靠美好的语言表达的,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可四人小组讨论,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受到美的感悟熏陶。
第l题让学生理解意境美,可从盲孩子热爱生活,渴望光明,情调轻松欢快,情境多姿多彩方面理解。如:“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采摘野花野果”,“听潺潺的流水声”,萤火虫“幽蓝”“翠绿”的光,以及太阳、月亮、“弯弯的彩虹”、“各色花朵”、“绿草”、“露珠”等,这一些就构成了一种绚丽的、诗情画意般的境界。
理解第2题,学生可以从个人角度举例分析美的语言,不强求一律。例如:
◆全篇几乎都由短句构成,好读,不拗口,如“他还看见了天上出现了弯弯的彩虹。”“他还看见了各种颜色的花朵。”“还有绿草。还有草叶上明亮的露珠。”
◆叠音词很多,不仅形象感强,描写情态逼真,还可以舒缓语气。如“轻轻”、“咩咩”、“哞哞”、“潺潺”、“阵阵、”“飘飘忽忽”、“幽幽”、“缓缓”等。
◆节奏感强。如“话音刚落,一声霹雳炸响,风夹着雨,雨带着风来了。”“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含蓄,有象征意义。如“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光明是我的母亲。是她让我来到你身边陪伴着你的。”“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按句排列,短小、活泼、跳跃,像小溪流水,自然流畅,适合孩子阅读。如“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②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主题。
[讨论]结合课文情节的发展和诗情画意的境界,我们应如何理解文章主题。
对于文章主题的理解,可以借助于练习一出示的两种说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5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