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风土人情作文(5篇)
常州风土人情作文篇一
扬州·宝应
(一)地理位置
宝应县位于江苏省中部,淮河下游,里下河地区西部,夹于江淮之间,北纬33度、东经119度,县域呈梨形,射阳、广洋二湖环其东,宝应、白马二湖绕其西,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总面积1467.4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979.43平方公里,占66.7%,水域488.05平方公里,占33.3%。宝应县气候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寒暑变化明显,冬夏长,春秋短,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雨量丰沛,霜期不长,灾害性天气较多等特征。
宝应县水道纵横,全县水系以京杭大运河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运河东东部属里下河区射阳河水系,运河西部属高宝湖区水系。北倚洪泽湖,南靠高邮湖。
(二)人文历史
宝应境域置县已有2200余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立东阳县,后又称“平安”、“安宜”。唐上元三年(762年),县境获“定国之宝”,肃宗诏书,将安宜改名为宝应,沿用至今。春秋战国时期,此地先属吴,后属越,复属楚。秦时建东阳县,属东阳郡。汉为东阳、平安、射阳三县地,先后属临淮、广陵郡。县境曾出土“有柄石斧”、“鹿角化石”、“青铜宝剑”、“楚币郢爰”等珍贵文物。省文物保护单位质疑的“九里一千墩”汉墓群,即坐落在古射阳遗址西南一公里处。这充分表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隋初,境内统一为安宜县。唐改称宝应县。南宋期间,先后升为宝应州、宝应郡,领宝应、盐城、山阳、淮阴等县。明隶属高邮州。清属扬州府。民国期间先后属淮扬道、淮阴行政督察区。解放后先后属扬州、泰州区,1953年1月宝应隶属江苏省扬州专区直至今日。
宝应县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汉有臧旻,曾戍边陲,深谙西域国情,不啻班固;臧洪、陈容义斥腐恶,同日殉难,后世尊为烈士; “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其《檄豫州文》气势磅礴,笔锋犀利,诚为千古佳作。晋有陈骞,足智多谋,位在三司之上。明、清人文尤盛,登科及第者指不胜屈。前后有状元王式丹,榜眼季愈,探花朱士彦、冯煦。共有进士67名,举人263人。巾帼中闻名诗坛者,明有仲云鸾,清有刘文兰、刘文芳姐妹及刘淑曾、陈瑞华、乔亦光等20余人。经学家刘宝楠,学识渊博,所著《论语正义》,堪称训诂名作。自汉至清著书立说者逾200名,收入《四库全书》的,有宝应籍文人著作10余部。另有,李元泰斗高朗亭,为京剧奠基人之一,享誉京都。杏林妙手仲昶、仲兰,精通岐黄,回春有术。工丹青者,陶成居首;并有女画家濮文湘,所绘《落花蝴蝶》,尤为艺苑增辉。善金石者有刘稼、成法溥,刀法苍老,古韵尤浓。再者,能工巧匠也不乏其人,民国期间射阳湖镇雕刻艺人陈青槐,精于建筑设计,擅长绘画雕刻,手艺高超;望直港镇人郭如金民间誉为“活鲁班”。
(三)特色物产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宝应县土地肥沃,气候温润,西湖东荡,百里荷香,是全国著名的“荷藕之乡”。
藕粉是“中国荷藕之乡—宝应”的著名特产,生产历史可追溯到600多年前,明清时期,宝应白莲藕粉被列为皇室贡品,有“鹅毛雪片”之称;因其营养丰富、口感滑润,自古以来深受人们喜爱。此外 宝应藕菜“蜜饯捶藕”满誉江淮,为四方宾客所称道。当时宝应名士喜好 藕菜,产生了“全藕席”,室供碗莲盆景,壁挂荷花诗 画,席中放一花瓶,以清水插鲜荷花数朵,色香味具全,颇具雅趣。
宝应西有湖、东有荡、,五湖四荡,如九块翡翠镶嵌在这片宝地上。水连水,水依水,水乡风景,如诗如画。境内水面滩地共有70多万亩,水产养殖面积近50万亩,年水产品总量可达12万吨,水产业的经济份额成为全县农业的“半壁江山。” 2002年,全县河蟹养殖面积突破25万亩,占整个水产养殖面积的一半以上;全年河蟹产量达2万多吨,占全省河蟹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占全国河蟹总产量近七分之一;河蟹单项产值达10多亿元。宝应养蟹的规模、产量、产值都是名副其实的全国单打冠军。宝应湖大闸蟹作为宝应水产业的拳头产品和特色品牌美名传四方,蜚声海内外。
除水产品外外,还有白龙泾河大糕,白龙泾河大糕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因传说泾河小龙王在此避难而取名,曾获商业部和江苏省优质产品称号,中国首届食品博会银奖。该产品以本地优质糯米粉、纯净白糖、精炼油脂、高级蜜饯等主要原料,配以核桃仁等多种辅料,按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具有色白片薄、绵软细腻、香甜油润、卷曲不断、入口即化、点火即燃等特点,是喜庆、旅游、节日馈赠亲友之佳品。
(四)风俗习惯
(1)节日风俗
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宝应也是如此。宝应人把过春节叫做“过年”。春节前家家要打扫卫生,人人要理发沐浴。宝应人过春节,是从“三十晚上”开始的。“三十晚上”这天,家家户户要贴上春联,还要把过年五天吃的菜全部烧好(按照传统习俗,过年五天中是不能动刀的)。晚上全家人共饮守岁洒,这顿洒席是最丰盛的。开席之前要燃放鞭炮。大年初一清晨,孩子们未起床,先摸枕头下的“压岁钱”,吃云片糕(“糕”与“高”谐音,寓意“步步升高”)。早上起床后,穿上新衣服,点烛焚香,燃簇鞭炮,敬天地。第一顿饭总是吃汤园,祝贺全家诸事圆满。然后出门,逛街,走亲访友,相互拜年,说一些祝福的话。大年初二,宝应地区有“带女儿”的习俗,即把出嫁的女儿一家人带回家吃饭、团聚。初五,接财神,又称“小年”,零时一到,家家户户争相燃放鞭炮,迎接“财神爷”进门。过年的几天,宝应城乡街头上十分热闹,有舞狮子、舞龙的,也有踩高跷、打腰鼓、玩荡湖船的,锣鼓响处,人山人海。近年来,春节晚上放焰火的人家又多起来了。
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古称“天夕”或“上元节”。自古以来,元宵节即是“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狂欢节日。宝应地区过去最流行的是粉红的荷花灯、白色的兔子灯、绿色的蛤蟆灯等。灯会还伴以精彩的文娱节目,有诗:“金龙逐队市声嚣,花鼓隆隆踩高跷。”文化人则另有一番乐趣,这就是猜灯谜,又称“射灯虎”,讲究的是在宫灯、玻璃灯上书写谜面,简单些的则把谜面写在彩笺上用线悬挂起来,供人猜射。月上柳梢,华灯初上,猜谜者乐此不疲,必欲觅得其底而后快。此节始于汉初,盛于隋唐,灯俗历朝不衰,沿袭至今。宝应地区灯节有六天,并有“上灯圆子落灯面”的食俗,即正月十三上灯,晚上吃汤圆,表示合家团圆,十八落灯,晚上吃面条,意为顺顺畅畅。过去,姑娘出嫁尚未生育的,娘家要给婆家送“麒麟灯”或“莲子灯”,祝姑娘“早生贵子”。昔日宝应地区流行过这样一首戴起花来爱煞人。我问小姑娘到哪里去?辕门桥上去看灯。又是龙灯又是会,又是奶奶八十岁,又娶媳妇又圆房,又添孙子一大床。”这是过去的老话了,现在,提倡“计划生育”、“只生一个好”,当然不能再祝愿生“一大床”了。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又称端阳。宝应地处水乡,盛产菖蒲、艾,每到端午佳节,插挂、放置菖蒲、艾几乎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风俗习惯。宝应一带,端午节期间,还有用五彩丝线结成“百索”(又名“百岁索”)系扎在小孩手腕上、结成小网兜内装煮熟的鸭蛋挂在小孩胸前的习俗。老人们认为,用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做成的饰物可以驱邪降福、消灾延寿。
(2)婚庆习俗
宝应地区的婚庆习俗大致分为五个过程:暖房,正日,回门,瞧招,遥招。暖房:
在结婚的日子商定下来之后,双方都要做些准备。结婚前一天叫做暖房日。男女双方家里都要置办酒席招待亲朋好友,酒席一般安排在晚上,主要亲戚没有特殊事情通常都要到场,尤其是舅舅,舅母,因为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外甥结婚,外甥女出嫁,舅舅,舅母必坐主席(上席),然后再安排其他客人。吃喜酒的人同时也要出人情,所以这一天吃的酒就叫暖房酒。新娘,新郎也有事情要安排。新娘出嫁前,娘家直系亲戚一般要请出嫁的姑娘吃一顿离家饭。暖房日要沐浴更衣,卧床休息。第二天(正日)梳妆打扮,静候新郎的到来,同时准备好一切随身携带的物品。新郎暖房日除了招呼客人外,也要沐浴更衣精心修饰一番,临睡觉前,要安排一个童男子陪睡。陪睡的童男子一般是近亲小男孩,第二天在新郎床上可以获得压床钱和糕点之类的食品作为奖赏。正日:
正日是结婚日子的当天,也是新郎迎娶新娘的终生难忘的日子。新娘在家翘首以盼,父母招呼客人,一早烧香谢菩萨,燃放鞭炮。亲戚朋友吃早茶,恭候迎亲队伍的到来。新郎家同样也是一早烧香谢菩萨,安排娶亲队伍。娶亲队伍的人员组成一般是新郎,伴郎,媒婆,司机,必须成双。简单吃一顿清茶后,鞭炮欢送,出发迎娶开始。
快到新娘家前,放鞭报信,新娘家早派人等候,也放鞭回应,迎接娶亲队伍的到来,到了新娘家里,再放鞭炮告诉别人迎娶的队伍已到,接着安排客人就坐吃三茶(一茶白糖红枣,二茶清水糕点,三茶汤圆),家里另外安排四人陪吃,刚好组成一桌(8人)。稍作休息,此时时间已近中午,然后安排入席吃午饭,完毕出嫁开始,首先发妆奁。(有先后安排,子孙马桶,铜炉门帘,箱子被子,梳妆用品,陪嫁物品),其中箱子闭锁要求新郎给闭锁人(新娘亲哥或者亲弟)压手钱,多少事先商量好的,一般不为难新郎。接着娶人。新娘脚不沾地,搭着父亲或哥哥的鞋子,或者由哥哥背着上新郎花轿(船,车),且要求新娘流泪辞别家人,家里也安排人送嫁,通常是新娘的弟弟,哥哥或者伴娘,同样也要成双。最后放鞭欢送,新娘家基本就没有大事了。经常要求新郎的娶亲队伍在太阳下山之前到家。
娶亲队伍快要到家的时候,伴郎放鞭报信,新郎家人也早已安排人等候他们的到来,同样放鞭回应,到了家里再放鞭。先安排送亲的人吃三茶,新娘暂不下轿(车,船)由媒婆陪着,完成后接人开始。先接妆奁(还是按照以上顺序进行),随后迎新人。新郎在前,掺着或者抱着新娘,也有驮着新娘的,新娘脚还是不着地,根据距离长短放上芦柴或是芦柴席,新人在鞭炮声中由烧着的芦火棒发出的光指引下沿着此进入洞房,入房后媒婆关门,安排新娘新郎吃富贵饭,然后挂上门帘(一般由媒公进行,需要说上几句叫好的话语),还要安排人戳窗户,也要叫好,戳窗者可以得到喜糖或喜烟的奖励。一切完成新郎家的客人入席,宴会开始,此时的舅舅舅母不再入坐主席,取而代之的是新郎的好朋友和送亲的人,酒到一半时,(一般是上到肉圆时),送亲人离去(闹房避免尴尬),放鞭欢送。新娘新郎敬酒、撒烟、发喜糖,闹房开始。
闹房完新娘拜见新郎家的主要亲戚(爸爸、妈妈、舅父、舅母、姑父、姑母、姨父、姨母、哥哥、姐姐、叔叔、婶婶等,需要给见面礼金。也有举行拜堂仪式的)完毕新娘新郎洗漱关门休息,放鞭炮。睡觉前媒婆叮嘱两个人的鞋子要放一样齐(日后过日子平等对待,互敬互爱)。回门、瞧招、遥招
回门是结婚日的继续,也就是第三天,一大早新人起床,由新郎陪伴打着伞,新娘提着洗漱用水或是其它垃圾倒到门外垃圾堆或是家里洗手间,放鞭炮,开始新的娘家生活的第一天,新娘一般要求做一顿早餐,然后收拾一下由新郎陪伴准备回门,新娘家也安排男士过来瞧招,主要目的就是与男方家里人会亲,以便于日后避免亲戚对面不相识。第四天由新娘家安排遥招;主要是女士为主,目的与瞧招一样也是会亲。第五天带来新娘家父母与亲家相认加深感情。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也认识到过去的陋习缺陷太多,于是婚俗也在不断改变,逐步向节约,简朴有纪念意义方面发展,现代许多年轻人已不再按照古典的传统进行,他们把婚礼的时间缩短成了两天,把正日,回门,瞧招,遥招合为一天。既省钱,不累人,又把事情办成了,两全其美。还有运用现代高科技产品(拍照,摄像)留下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综述:宝应是一个美丽的水乡,荷花是当地的象征,所以宝应人是 “应水而生”的。而水也为当地人带来了一切,京杭大运河是宝应人的黄金水道,五湖四荡是宝应人的富饶粮仓,而依水而居的宝应人,吃着运河水,闻着五湖四荡的荷香,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水文化”,而水文化也在宝应人的各种习俗中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宝应人的性格也如这水一般,宝应人的内心如水一般细腻,柔软,包容万物。而宝应人的性情也如这水一般柔中带刚,有小桥流水之柔和,亦有波涛澎湃之壮阔!宝应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宝应一座为水而在的城市!
电波传播与天线 张言(2010302700001)
常州风土人情作文篇二
常州风土人情
常州这方土地,历史文风炽盛,人才辈出,古迹众多。城南的淹城遗址是我国最完整的春秋以前古城,其三城三河的独特形制被誉为“世界奇迹”。城东有号称“东南第一丛林”的天宁寺,北宋道教南宗始祖张伯端聚徒修炼的红梅阁,苏东坡多次来常州的泊船处遗址--舣舟亭,已有1500年历史的文笔塔。红梅公园面积之广,在全国城中公园中亦为罕见。古典私家园林近园、未园、约园、意园散置城内。
“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这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对常州人才辈出的赞叹。当代学者缪进鸿先生历时数载,对先秦以来全国400多座城市的杰出专家学者的地域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常州位居苏州、杭州、北京之后名列第四位的结论。
常州人杰地灵、人文荟萃,肇始于2500年前建邑延陵的季札,以善外交,精礼乐,重然诺而见称于诸侯各国。南北朝时,常州是齐梁故里,以主编《昭明文选》的萧统为代表的萧氏家族在文学、史学、音乐上造诣甚深,影响深远。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陈济,清代语言学家段玉裁和思想家龚自珍。
隋唐开科取士以来到清末1400余年间,常州就涌现状元9名、榜眼8名、探花11名、进士1546名。北宋大观三年(1109)合试天下贡士,一科三百名进士中,常州人就有53名。南宋大诗人陆游盛赞常州“儒风蔚然,为东南冠”。中式人数之多,令朝野震惊。明代有文学家、抗倭英雄唐荆川。有清一代,常州画派、今文经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孟河医派,以及常州骈体文等众多文化学术流派,精彩纷呈,影响全国。
自古以来,常州人杰地灵,名家辈出。有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季札,《昭明文选》的编纂者萧统,从隋唐开科取士到清末,共出过9名状元,1546名进士。近现代直到当代,《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李宝嘉(李伯元),“常州三杰” 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七君子”中的李公朴、史良等一批政治领袖和革命家辉映史册;近现代以来,西学东渐,常州人才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展现出新的时代风采。在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史学研究等传统领域中大师级人物成批出现。“常州今文经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和“孟河医派”饮誉全国。有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爱国实业家刘国钧,书画学家刘海栗等。在学术科学领域中,享有学术界最高荣誉称号的,民国时期有赵元任、吴稚晖、吴定良等多名中央研究院院士。解放以后,有华罗庚、吴阶平为代表的中国科学院27名院士,以及在海外为炎黄子孙争得荣誉的一大批科技俊彦;至于在革命风云际会中脱颖而出的“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爱 国七君子”中的李公朴、史良等为代表的一批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更是时代精英。这些人在常州杰出人物的历史星河中永远闪烁出耀人的光彩。
常州是近代中华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以经济发达、工商比翼而著称。八十年代初,常州成为闻名全国的工业明星城市,以乡镇工业发达为时代特征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是全国最早的“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对外开放城市”。如今,常州市以农机制造业、输变电设备制造业、汽车及配件制造业、新型纺织服装业四大支柱产业为龙头,带动电子信息、新型材料工业、生物医药及精细化工三大新兴产业的发展,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规模和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历年来,常州市被评为“全国综合实力50强城市”、“全国投资环境40优城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地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并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此外还是福布斯最佳商业城市12名,中国城市竞争力前30,2003年被国务院批准建立特大城市,近年来正在为建设特大型城市而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2005年,建成区已经达到145平方公里。
常州风土人情作文篇三
铁岭风土人情
铁岭是民族世居地,明代为海西女真、建州女真、蒙古、汉等各民族聚居地区。现为辽宁省民族重点地区之一。全市共有31个民族,即:汉、满、锡伯、朝鲜、回、蒙、藏、维吾尔、苗等。
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也形成了许多的民俗活动。像二人转,伞灯秧歌,八编八花秧歌等等。
二人转又称作“唱蹦子”和“吉剧”,是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它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深受广大城乡人民的喜爱。
二人转由男、女二人演唱,男的叫下装,女的叫上装。“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基本曲调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驾”、“四平调”、“十三咳”、“红柳子”、“胡胡腔”、“小翻车
常州风土人情作文(5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