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最新常州历史人物作文(五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7-281

常州历史人物作文篇一

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

2004年的4月3日,一位网友将韩瀚这首为悼念张志新烈士所写的诗歌《重量》贴在天涯社区网站上,引来网友阵阵感叹,也让我第一次听到了这个名字。

近现代杰出女性张志新,1930年12月5日生于天津一个教师家庭;其父张玉藻曾参加

过辛亥革命;其母郝玉芝毕业于山东济南女子师范学校;她还有三个哥哥和三个妹妹。

1950年高中毕业后她被保送到河北天津师范学院教育系学习。朝鲜战争爆发,为响应

党和国家的号召,她投笔从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因当时部队急需俄语翻译,又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俄语。张志新提前毕业后留校工作,那时,曾真任人大哲学系团委书记,他们相识后而恋爱,最终结为连理。1955年1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之后,他们夫妻同时被调往沈阳工作;1962年,张志新被调到辽宁省委宣传部当干事。

1969年8月间,文革风暴袭来,在八亿中国人民神昏智迷,狂热的迷信、崇拜最高领

袖的时候;在无数中国的思想被一个人的思想所代替的时候;张志新以她独有的思想自由呐喊出了真理的心声!她对毛泽东地批评,对林彪地揭露,为刘少奇及一些老帅喊冤叫屈,在今天看来,卑之无甚高论;可是在那极端狂热的岁月,却不啻晴天霹雳!令“革命群众”心惊,因为那是绝对“犯上”的话;也令四人帮一类政治骗子心悸,因为苦心经营的骗局最怕真话点燃真理的火焰!

1969年9月24日,张志新被捕入狱,先判处无期徒刑,后改判死刑。在监狱的日子里,张志新遭受了生不如死的、灭绝人性的非人折磨。她在狱中被关在一个仅能坐立的小牢笼里,被与亲人隔绝,被与理解隔绝;被施以重刑,背着背铐,拖着沉重而冰冷的脚镣;多次被打,头发几乎被拔光;甚至被有人唆使的男犯人强奸、轮奸无数次,终至精神崩溃。最令人椎心泣血,怒愤填膺的是,张志新烈士在临刑前还要最后一次遭受惨无人道的非人折磨:1975年4月4日上午10时12分,张志新被“四人帮”爪牙的罪恶子弹夺去生命。临刑前被几个大汉按倒在地,在颈背垫上一块砖头,不麻醉不消毒,就用普通刀子割断喉管。她呼喊挣扎,痛苦至极,咬断了自己的舌头。这时,一个女管教员,听着,看着,惨叫一声,昏厥在地。

《一份血写的报告》的作者陈禹山,在调查张志新案件的时候,谈到张志新遗体的下落。他推测说,张志新的尸体可能被沈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用汽车运走,放在水泥池子里,用药水泡上,做病理解剖医学研究使用。遗憾的是,张志新遗体下落这个谜至今没揭开。

1978年10月16日,营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布:张志新案撤销原判,平反无罪。1979

年3月1日。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发文宣布,为张志新同志彻底平反昭雪。31日辽宁省委召开了为张志新烈士平反昭雪大会并追认她为革命烈士。

“中国不应该忘记她,她的精神一定要让后代知道。”这是当年采写报道过张志新事迹的原《光明日报》记者陈禹山先生对她的态度。

是的,张志新烈士是一个坚持真理,勇于斗争,宁死不屈的人。在今天的某些人看来,她可能是极端“不识时务”、“傻到不开窍”的人;因为尽管“革命群众”和同事们一次又一次开会批判“帮助”她;让她说些敷衍场面的话,以求明哲保身;毕竟那时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不为自己的安危着想,还要为孩子们考虑;但是,张志新不仅没有收回真话,反而越发放开了真理的喉咙,说了更多的真话;她是真理的女儿,她有真理的性格,这可能是一般世人所难理解的。终于,她用自己一个女性的柔弱身躯顽强而痛苦地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她是真正无愧真理的中华民族的英雄。

毫无疑问,假如张志新烈士是一个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没有思想的“螺丝钉”;假如张志新在批判帮助下,能够反戈一击,把一切“罪过”都推给刘少奇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把一切无比高尚的赞美之词都献给毛泽东;那么她所获得到得结果绝对不会是这样。她明知最后的代价可能是死,却仍然不愿为此放弃她所认为的“真理”。我了解到,她曾经在审讯时也承认过“错误”,但第二天又翻过来:“我认为我应坚持我的观点”。然而,如果当时她那么做了,我相信我永远也不会知道张志新这个名字。

我喜欢张志新烈士,除了她的勇气外,还有她的前瞻性。查阅资料的过程,也是我重新认识她这个人的过程。因为我现在看来,她当时的某些言论体现出的政治洞察力和预见力可谓惊人——“再过去十年,有人看我们现在和党的领袖的关系,就像我们现在看以前的人信神信鬼一样可笑,像神话一样不可理解”;“无论谁都不能例外,不能把个人凌驾于党之上”;“对谁也不能搞个人崇拜”。在辽宁省实行“军管”时,张志新就提出,军队不熟悉地方,“军管”容易出事,没想到“事”最后竟然发生在她身上。

作为新时期的女性,我敬佩她。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像她一样保持理性的头脑,不随波逐流,客观地对待一切事物,甚至思想。不盲目趋从,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敢于说真话,敢于斗争。

常州历史人物作文篇二

古往今来,常州这块富饶的宝地上,出了不少名人大家。历史的河流不断向前涌进着。

而这些名人,却如岸边美丽绝顶的风光,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现在,让我们重新瞻仰他们的高度„„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第一位名人——

接下来,这位名人忍不住出场了——

季扎

杨守玉

(1895-1981),女,1896年6月26日生于常州,乳名祥名,学名杨韫,字

瘦玉、瘦冰、后改名守玉,字冰若。

杨原名韫,字瘦玉。1896年6月出生在常州一个书香之家。早年受学于史良父亲史聘三先生。1910年刘海粟在常州青云坊创办图画传业所,杨守玉与表姐一起前往学习绘画。其写生传神,临画逼真,花园里的太湖石、池边树,在她的画笔下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充满了灵性和活力。在武进县立师范师从吕凤子学习美术。1915年,杨守玉从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图工班毕业,被著名国画大师、教育家吕凤子聘请到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任教。在正则学校,杨守玉一边教授传统刺绣技法,一边潜心研究中国古今刺绣和中外画法。她认为绣应该异于画,使之成为一种独立的造型艺术,应该令针法极其变、尽其用。多少个不眠之夜,她反复琢磨着,素描的层次、钢笔画的笔触、油画的色彩,给了她很大的启发。从1915年起她尝试从不同方向、用粗细长短不一的色线交叉进行刺绣创作,到1919年在刺绣方法上终于有了新的突破。杨守玉继续摸索着,她把西洋绘画的色彩和素描的衬影法运用于刺绣,使绘画与刺绣有机地结合起来,针法与笔法相通相融,突破了工艺的樊篱。

1928年,一种异于以往刺绣的新技法--乱针绣终于在杨守玉手中创造成功。这种新绣法运用长短交叉的线条、分层加色、渗色等手法使绣者之手指能离开眼的约束,将心灵之感受表现于绣中。此绣近视非画,甚至视如无物,远视始辨物象,但又与画不同,其特有的线条组织,具有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的特点,从而达到明暗、远近分明的艺术效果,成为近代中国刺绣史上的一大革新。

春秋吴国四公子,史称“延陵季子”。季扎是吴王寿梦第四子,仁德宽厚,知书达理。葬于上湖(今江阴申港)。

历上的史常州人

季扎在吴姓血缘史上也的确是承前启后的人物。当初为让国逃到延陵(今江苏省常州市)乡下,长兄诸樊只得将延陵封给季扎,季扎因而号延陵季子。此后,季扎后代世居于此,延陵成为吴姓的著名郡望。

又一位名人来了,他是——

杨守玉作品

刘海粟

名槃,字季芳,号海翁。汉族,江苏常州人,祖籍安徽凤阳。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1912年与乌始光、张聿光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校长。1949年后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早年习油画,书法学康有为,苍古沉雄。兼作国画,线条有钢筋铁骨之力。后潜心于泼墨法,笔飞墨舞,气魄过人。晚年运用泼彩法,色彩绚丽,气格雄浑。历任南京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上海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英国剑桥国际传略中心授予“杰出成就奖”。意大利欧洲学院授予“欧洲棕榈金奖”。

刘海粟不是一位循规蹈矩的画家,不是一位温文尔雅的画家,他的艺术血脉中,奔腾着的是“破坏”的血液,同时也是创造的血液。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坛,刘海粟既是一位伟大,更确切的说是自大的“破坏”者,同时又是一位自大的创造者。接着,我们来介绍另一位名人——

常州三杰

瞿秋白

瞿秋白(1899.1-1935)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生于江苏常州,祖籍湖北省黄梅县濯港镇瞿大垅村。

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1925年1月起,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的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5月30日,“五卅惨案”发生,瞿秋白同陈独秀、蔡和森、李立

三、恽代英、刘少奇等领导了爱国反帝运动。6月4日,瞿秋白负责主编出版了我党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报道上海和全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消息。1926春病重住院,抱病写《俄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农民问题》一书。

在担任代表团团长后瞿秋白留在上海养病(肺结核),进行文艺创作和翻译,与茅盾、鲁迅来往结下深厚友谊,领导左翼运动。1934年1月7日,瞿秋白奉命离开上海,于1934年2月5日,瞿秋白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红军决定长征后,瞿秋白虽然几经要求随军长征,但还是被留在即将沦陷的瑞金。

于5月9日被押解到长汀。在被押期间(5月23日),瞿秋白写下了《多余的话》,表达其由文人从政曲折的心路历程。6月18日晨,写完绝笔诗,神态自若缓步走出囚室,到中山公园凉亭前拍照,留下最后的风采。用毕酒菜,从容走向刑场,沿途唱俄文《国际歌》《红军歌》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到达罗汉岭,选一草坡坐下,对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甚好!”饮弹洒血,从容就义。年仅三十六岁。

瞿秋白纪念馆

刘海粟作品

作者:彭宇好

常州历史人物作文篇三

常州近现代历史人物——瞿秋白

化工0905 华冬意

瞿秋白(1899.1-1935)原名瞿双,后改名瞿霜、瞿爽,号熊伯(或雄魄),江苏常州人,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1927年7月—1928年7月,1930年9月—1931年1月)。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瞿秋白-家庭背景

瞿秋白祖籍江苏宜兴,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府城内东南角的青果巷(今82号)一座名为八桂堂的花园住宅内的天香楼二楼。八桂堂是瞿秋白的叔祖瞿赓甫的住宅,这所住宅内花木繁多,因有八株桂花而得名八桂堂,天香楼也是因沉浸在花木的芬芳之中而得名。瞿家是一个书香门第,世代为官,瞿赓甫当时任湖北布政使。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擅长绘画、剑术、医道,然而生性淡泊,不治家业,寄居叔父家中,经济上依赖在浙江做知县的大哥瞿世琥的接济。母亲金璇,也是官宦之女,精于诗词。她的子女中长大成人的有5子1女,瞿秋白是家中的长子。由于瞿秋白头发上生有双旋,父母为其取名双(或同音字霜、爽)。

辛亥革命后,瞿秋白的伯父瞿世琥弃官闲居杭州,将母亲也接到那里,并停止了对瞿世玮一家的资助。于是瞿秋白家陷入经济困境,被迫搬到城西庙沿汀瞿氏宗祠居住,靠典当、借债度日。1915年冬,因交不起学费,瞿秋白被迫辍学。农历正月初五,母亲金璇服毒自尽。瞿秋白一家人分别投亲靠友,瞿秋白先在杨氏小学教书。1916年年底,瞿秋白得到表舅母的资助,西赴汉口,寄居在京汉铁路局当翻译的堂兄瞿纯白家中,并进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学习英文。瞿秋白-个人经历

1917年春,瞿纯白调外交部任职,瞿秋白也随同北上到北京,参加普通文官考试未被考取,于是考入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馆(免费入学),学习俄文。

1919年5月4日,性格内向的瞿秋白参与了五四运动,加入了李大钊、张嵩年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8月参加了中南海总统府前抗议马良祸鲁的请愿活动,遭到逮捕,旋即被释放。

1920年8月,瞿秋白被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

1921年秋,东方大学开办中国班,瞿秋白作为当时莫斯科仅有的翻译,进入该校任翻译和助教,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书籍。1922年,瞿秋白在莫斯科由张太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底,陈独秀代表中国共产党到莫斯科,瞿秋白担任他的翻译。瞿秋白——狱中生涯

陈独秀回国时,邀请瞿秋白回国工作,于是瞿也随同陈独秀回到北京。1923年夏,于右任、邓中夏创办上海大学,瞿秋白担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同时,瞿秋白兼管中共宣传工作,担任《新青年》的编辑,1924年,国民党改组,瞿秋白出席中国国民党一大,并来往上海广州之间,当翻译,参与一些国民党的工作(例如上海的国民党中央执行部委员等)。

1925年1月起,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的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1927年7月12日,陈独秀被停职,由张国焘临时代理主持中央工作。8月7日,新来到的共产国际代表罗明那兹主持召开会议(八七会议),正式将陈独秀(缺席)免职,并指定瞿秋白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主持中央工作,成为继陈独秀之后,中国共产党第三任最高领导人。在瞿秋白主持中央政治局的近一年期间(1927年7月-1928年5月),发生了南昌暴动,广州暴动,以及秋收暴动。瞿秋白的领导方式与强势作风的陈独秀不同,只发表一般政治主张,对组织和军事完全放权。

1928年4月,瞿秋白从上海经海路抵达大连,又改乘火车沿中东铁路北上,通过满洲里的秘密通道出境进入苏联。5月中旬,瞿秋白抵达莫斯科。6月,瞿秋白在莫斯科郊外的兹维尼果罗德镇主持召开中共六大,“六大”之后,瞿秋白继续留在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团团长两年时间,实际在国内直接领导中共的是李立三和向忠发。

1930年7月,瞿秋白由于立场调和,被当地的党部指为机会主义和异己分子的庇护者,撤销了中国共产党驻莫斯科代表的职务,携妻子离开苏联回国,8月中旬回到上海,主要任务是在9月底召开六届三中全会,批判立三路线。但由于瞿秋白“没有认出立三路线和国际路线的根本不同”,对立三路线的批判不够彻底,于是在1931年1月7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不仅开除了李立三的中央委员,瞿秋白也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不再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此后瞿秋白留在上海养病(肺结核),进行文艺创作和翻译,与茅盾、鲁迅来往。

1934年1月,由于无法继续留在上海养病,瞿秋白又回到瑞金(2月5日),担任教育人民委员的闲职。

红军长征后,瞿秋白带病留守南方。1935年2月24日,瞿秋白在向香港转移途中,在福建省长汀县水口镇被宋希濂的国军第三十六师向贤矩部逮捕,6月18日,在长汀中山公园执行枪决。在被押期间(5月23日),瞿秋白写下了《多余的话》,表达其由文人从政曲折的心路历程。瞿秋白-个人影响

瞿秋白的一生,疾病缠身,日常事务繁重,但他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拼命工作,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其中许多要作品收入了《瞿秋白选集》、《瞿秋白文集》。他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无论是他英勇献身革命事业的光辉事迹,还是涉及政治、哲学、文学、史学、翻译等众多领域的重要思想,都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45年4月20日,* 主持作出的中国共产党扩大的6届7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说瞿在1927年11月—1928年4月犯了左倾盲动主义路线的错误。1955年,瞿秋白迁葬北京八宝山烈士公墓。文化大革命初,被* 定为叛徒,墓地被红卫兵破毁。1980年10月,中共中央为他恢复名誉。瞿秋白故居,于1982年3月25日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经中国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于1985年6月18日瞿秋白50周年纪念日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门楼下的金字横匾“瞿秋白同志纪念馆”系* 书写。基本陈列《瞿秋白生平事迹展览》在西院,《瞿秋白故居陈列》在东院。并推出《纪念瞿秋白书画展》等专题陈列。编辑出版了《江南一燕》和《瞿秋白研究》(丛刊),编印了《瞿秋白研究信息》,是纪念瞿秋自、学习瞿秋白、宣传瞿秋白、研究瞿秋白的重要基地。

常州历史人物作文篇四

1、一鼓作气(曹刿)

2、一字千金(吕不韦)

3、一字之师(郑谷)

4、一饭千金(韩信)

5、东山再起(谢安)

6、图穷匕见(荆轲)

7、纸上谈兵(赵括)

8、负荆请罪(廉颇)

9、卧薪尝胆(勾践)

10、接竿而起(陈胜、吴广)

11、三顾茅庐(刘备)

12、孺子可教(张良)

13、四面楚歌(项羽)

14、老当益壮(马援)

15、投笔从戎(班超)

16、暴殄天物(商纣王)

17、暗渡陈仓(刘邦)

18、嗟来之食(黔敖)

19、怒发冲冠(蔺相如)20、手不释卷(刘秀、吕蒙)

21、韦编三绝(孔子)

22、墨守成规(墨子)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24、鸡犬升天(刘安)

25、俞伯牙

26、口蜜腹剑(李林甫)

27、风声鹤唳(苻坚)

28、泰山北斗(韩愈)

29、破釜沉舟(项羽)30、东窗事发(秦桧)

31、程门立雪(杨时)

32、司空见惯(刘禹锡)

33、梦笔生花(李白)

34、力透纸背(颜真卿)

35、成竹在胸(文与可,即文同)

36、赤膊上阵(许褚)

37、马革裹尸(马援)

38、黄袍加身(赵匡胤)

39、洛阳纸贵(左思)40、背水一战(韩信)

41、闻鸡起舞(祖逖)

42、初出茅庐(诸葛亮)

43、完璧归赵(蔺相如)

44、退避三舍(重耳)

45、乐不思蜀(刘禅)

46、指鹿为马(赵高)

47、画龙点睛(张僧繇)

48、入木三分(王羲之)

49、讳疾忌医(蔡桓公)50、多多益善(韩信)

51、秋毫无犯(岑彭)

52、望梅止渴(曹操)

53、鞠躬尽瘁(诸葛亮)

54、约法三章(刘邦)

55、请君入瓮(周兴)

56、举一反三(孔子)

57、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58、八斗之才(曹植)

59、陆海潘江(陆机、潘岳)60、举案齐眉(孟光、梁鸿)

61、悬梁刺股(苏秦、孙敬)62、沆瀣一气(崔沆、崔瀣)63、江郎才尽(江淹)

64、七擒七纵(诸葛亮)65、毛遂自荐(毛遂)

66、铁杵成针(李白)67、莫须有(秦桧)68、桃李满天下(狄仁杰)69、曲高和寡(宋玉)

70、开卷有益(宋太宗)71、凿壁偷光(匡衡)72、刮目相看(吕蒙)73、围魏救赵(孙膑)74、一诺千金(季布)75、杀妻救将(吴起)76、前倨后恭(苏秦)77、不学无术(霍光)78、三令五申(孙武)79、呕心沥血(李贺)80、近水楼台先得月(苏麟)81、东施效颦(东施)82、老骥伏枥(曹操)83、有勇无谋(吕布)84、阮囊羞涩(阮孚)85、枕戈待旦(刘琨)86、奇货可居(吕不韦)87、拔山盖世(项羽)88、侧目而视(苏秦)

89、庖丁解牛(庖丁)

90、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刘邦)91、相煎何急(曹丕、曹植)92、神机妙算(诸葛亮)93、笔下生花(李白)

94、胯下之辱(韩信)95、家徒四壁(司马相如)96、焚书坑儒(秦始皇)97、囊萤映雪(车胤、孙康)98、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99、路人皆知(司马昭)100、百步穿杨(养由基)

100个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一)1.一鼓作气

[释义]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正音] 一;不能读作“yì”。[辨形] 作;不能写作“做”。[近义] 一气呵成 趁热打铁

[反义] 一败如水 一败涂地 偃旗息鼓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结构] 紧缩式。[成语故事]

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鼓

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 ”。(“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说明仓皇逃窜。)

补充说明:“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出处即《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时全力以赴,这叫“一鼓作气”。一鼓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气和力量逐渐衰退而尽,就叫“再衰三竭”。《左传•庄公十年》 2.一字千金

[释义] 增损一字;赏以千金。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语出] 南北朝•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辨形] “金”不能写作“斤”。

[近义] 一字千钧 一字一珠 字字珠玑 青钱万选 [反义] 一文不值

[用法] 多用作褒义。指对文章稍加改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或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一般作定语、宾语。[结构] 主谓式。

[例句] 鲁迅先生的杂文;含义极深;真可谓~。

[英译] a single word is worth a thousand pieces of gold。[成语故事]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的一段时间,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

最新常州历史人物作文(五篇)

常州历史人物作文篇一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2004年的4月3日,一位网友将韩瀚这首为悼念张志新烈...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