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饮料瓶制作花瓶(五篇)
饮料瓶制作花瓶篇一
1核心策略:以当下流行的中国风打动受众,素净的青花瓷包装,由传统的钟祥米茶为原料。在当下流行的东方文化和人们的复古情怀的势头下,使这款产品被市场所接受。
2饮品特征:
味道及呈色:水色淡黄,香气浓郁,滋味微甜不淡,略涩不苦,为夏季防暑降温之佳品,气候愈热,食之愈爽。【在饮料中可加入稍许米粒,使饮料的元素多元化,增加时尚气息】
特殊功效:一是调味增食。二是解渴降温。三是瘦身减糖。
3市场分析
茶饮料的现状: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茶饮料的快速发展更是使碳酸饮料市场份额逐年走低。到2005年,茶饮料与碳酸饮料的市场份额按销售量计算仅相差百分之一,而按销售额计算茶饮料反比碳酸饮料高百分之一。
竞争对手分析:康师傅,统一,哇哈哈,王老吉,何其正,雀巢。要想打开茶饮料的市场,必须具有自己的特点,本款饮品的竞争点就在外观独创性和原料特殊性的合二为一。
优势:这款产品的主要优势就是外观包装独特,且以钟祥米茶为原料以及带有些许米粒,更能吸引消费者眼球,打破了原来茶饮料的单一模式,创造了一种新的式样。
面临问题分析:1.在刚开始的产品宣传上,2.在一系列红茶绿茶的市场压力下,不易打开市场。
应对措施:1 加大广告宣传力度2开展有奖促销活动 目标市场分析:大众群体,尤其在夏天饮用为佳。
价位:rmb 3元。
4广告宣传
广告语:摇动中国!
代言人:周杰伦
广告语:“素然”起敬。
招贴广告:
时尚的背景设计。
标语:2010,和周杰伦一起摇动中国!
电视广告:
背景音乐:《青花瓷》
素雅的背景画面。
镜头: 一些青花瓷的镜头后,周杰伦手拿饮料说: 这个夏
天,肃然起敬!(表情酷而略带笑容,服装风格是中国风和现代相结合的)
广告0903李哲董晓楠
饮料瓶制作花瓶篇二
2006 年度中国饮料市场发展状况综述
中国市场的日趋国际化,“两乐”在华的饮料大战,统一和康师傅的兄弟之争,以及达能、立顿等国际品牌的悄然而至,我国的饮料市场在经历着整合式发展的过程,孕育着一场新的品牌竞争和市场瓜分。
纵然是新品迭出、结构优化、科技创新、标准提升……但在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企业兼并现象不断,有限的市场空间竞争激烈。跨国公司凭借其深厚的品牌资源和雄厚的资金支持以及在国外市场拓展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大陆本土饮料企业构成合围之势。本次我们从饮料行业发展整体出发,重点讲述 2006 年饮料市场特点,以期能为广大读者带来一些帮助。
行业发展现存问题
我国饮料的整体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82 年之前处于自由发展状态,称之为散漫发展期; 82 年到 90 年之间,政府开始对饮料行业给予很多政策支持,称之为政府引导发展期; 90 年到 2000 年,外国排号饮料的进入,市场竞争充分,在这个时期可称为竞争发展期;在此后的“十五”期间,由于并购、兼并现象严重,又可称为饮料行业的整合发展期。
在过去的一年,我国饮料行业在产量、销售收入、利税、利润都取得了可喜的增长,行业整体运行形式良好。在品牌建设方面,国内土生土长起来的企业很多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性品牌,并被评为中国名牌,免检产品、驰名商标等等。在外贸方面,作为进口的主要产品浓缩橙汁,增加了 3.6 倍,进口额增加了 4.8 倍,这说明果汁饮料的快速发展。在产品类别方面,碳酸饮料、果汁及果汁饮料、茶饮料、功能饮料、瓶装饮料水等百花齐放、多元化发展。在包装结构方面,塑料瓶依然是饮料的主要包装。在地区结构方面,东部沿海的产量比例占到全国 71.8%,但比“十五”下降了 8%。西部地区上升了 10%,饮料布局日趋合理。
饮料行业发展三特点:
1.饮料工业开始向主产省集中,主产省保持绝对优势。
2.饮料行业出现中小企业同步发展的趋势。
3.饮料市场对品种的需求发生变化。
虽然我国的饮料发展日趋合理、完善,但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
1.本土饮料企业大都实行分散经营,规模一般比较小。企业的综合实力偏弱,行业的运营状况不容乐观,产销率低,产品库存量高。
2.区域性饮料品牌比较多,真正在全国饮料市场上有影响的名牌产品屈指可数。正是由于企业规模比较小的原因,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内涵方面不足,造成了消费者对于品牌的理解和忠诚度不够。
3.企业资金不足、融资渠道单
一、技术含量低以及自身实力不强等因素也制约着其市场空间的拓展。
4.品种结构还不合理,果汁饮料、茶饮料、植物饮料、咖啡饮料等新品种比例不高,产品差异化有待提高。
5.饮料质量上,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质量可追溯制度。
6.加工用的水果量不足。
7.相关装备尚不能满足饮料行业需求。中高速靠进口,中低速靠国产,无菌灌装经常会受到人为操作管理的影响,造成批量的产品质量问题,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缺少在线检测设备,总是在事后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再退货处理。制造能力不足,设备服务不好。制造商在节能、节水方面没有给予高度关注,这对于饮料行业的发展将是一个重要因素。
8.行业的布局有待进一步合理化。
9.流通秩序需要规范,零售商超的霸主地位需要突破,价格、市场等的过度竞争需要改善。
“十一五”饮料发展目标
在“十一五”期间,饮料行业计划年均增长幅度超过 15%。按这样的推算在 2010 年的总产量达到 6800 万吨。在产品的结构比重方面,根据现在的情况以及未来的趋势做了一个预测,碳酸饮料 18%,包装饮用水 36%,果蔬汁饮料 14%,茶饮料 15%,蛋白饮料 6%,其他的是 11%。
科技创新目标:超过 50 万吨的企业要建立研发中心,或者企业自己建,或者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校联合建。同时要建国家级实验室,目前只有娃哈哈有国家级实验室。大型企业要完成从机电一体化的生产到在线生产检测一体化的转变。
质量安全目标: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原辅料的合格率,产品一次检验合格率和消费者满意度能有所提升。在全国形成若干个产品标准化的生产示范区。
在竞争方面,形成一个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在法制方面,抑制不正当竞争。在信用建设方面,规模以上的企业在“十一五”期间达到 40% 的覆盖率。制定行业法规,反对低于成本价、不科学不正当的竞争和速度竞争。
品牌培育目标:在中国品牌方面,希望在“十一五”期间,含乳饮料、茶饮料、特殊用途饮料等都能列入评价范围,支持有条件的报列世界名牌,同时充实企业品牌的内涵。
其他的目标有节能降耗,资源利用率、降低水的消耗,同时产品能耗比“十五”末期降低 20%。在提高效益方面特别增加了一个货龄。在进出口方面主要是一个浓缩橙汁,扩大国内使用量。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和规范发展运动饮料、包装饮用水,重点发展茶饮料、果汁类饮料,咖啡饮料,蔬菜汁饮料。
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建立原辅料和产成品的质量追溯制度。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加强行业信用体系建设。饮料生产商之间,生产商和供应商、经销商之间能建立起一个和谐互动的合作问题。
饮料细分市场状况
果汁饮料
近几年,我国果汁饮料产销量快速增长。2006 年上半年,我国果汁饮料产量达 634 万吨,同比增长 29%。然而果汁饮料销量与销售额并没有同步增长,果汁饮料市场销售额增长面临巨大的挑战。在销售量猛增的同时,促进果汁销售额的增长成为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果汁饮料竞争日趋激烈,市场上存在三股竞争力量:一支是台湾背景的企业统一和康师傅,以包装的创新和口味取胜;一支是包括汇源、娃哈哈等国内知名企业;还有一支是大的跨国公司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目前市场上集中了娃哈哈、汇源、农夫果园、统一鲜橙多、美汁源果粒橙、酷儿、露露等众多一线饮料品牌。由于大品牌的激烈竞争,使得外来品牌很难进入果汁饮料市场,同时果汁饮料的价格日益透明化,厂家和经销商的利润在不断变薄。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而要想在竞争激烈的果汁市场取得领先地位,适合市场需要的差异化经营则是关键。
中国果汁饮料行业面临着 wto 体系下的国际竞争及产品国际化问题,目前最应努力做到的是标准化问题。果汁饮料生产最主要的是要从源头抓起。我国水果资源丰富,其中,苹果产量世界第一,柑桔产量世界第三,梨、桃等产量居世界前列。2006 年全国苹果总产量达到 2500 万吨左右,价格总水平稳中有降;全国梨总产量达到 1200 万吨左右,价格总水平相对稳定。虽然我国水果产量很高,但有些只适宜鲜食而不利于加工成果汁,加工原料缺乏。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虽人口众多,果汁饮料的消费量却较低,人均年消费量还不到 1 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1/10,发达国家平均水平1/40,世界人均消费量已达 7 公斤。如果按世界平均消费量计算,我国果汁饮料的市场容量应为 910 万吨,这表明,果汁饮料在我国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国际市场方面,到 2020 年,全球果汁及碳酸饮料将曾至 730 亿升,在所有果汁饮料中,浓缩橙汁居世界果汁消费量的第一位。
功能性饮料
功能性饮料的兴起是在非典时期,当非典的恐慌消褪之后,公众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着自己的健康状况,功能性饮料便在此时走进千家万户。目前中国的饮料分类标准中还没有功能饮料这个分类。国际饮料行业协会的规定,功能型饮料即带有保健作用的饮料,也就是说它在解渴的同时具有调节肌体功能、增强免疫力等保健作用。从我国现行的饮料管理规定来看,目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各种功能饮料实际上的统一称谓应为特殊用途饮料。《中国软饮料分类标准》中特殊用途饮料,是指通过调整饮料中天然营养素的成分和含量比例,以适应某些特殊人群营养需要的饮品,包括运动饮料、营养素饮料和其他特殊用途饮料三类。
1、行业概述世纪 90 年代初,功能饮料刚起步时仅有不到 20 亿美元的销售额。2000 年,世界功能饮料市场的销售额已达 138.6 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为二位数。中国功能饮料的市场,从 2000 年之前红牛的一枝独秀到 2005 后的脉动、激活、“他 她”水的群雄争霸。功能饮料的销售额从 2000 年的 8.4 亿元,激增到 2005 年的 30 亿人民币,实现了每年两位数的的高速增长。
2004 年在功能饮料市场,乐百氏的“脉动”掀起一股狂风巨浪,取得了 7 亿元的销售成绩;娃哈哈收拾了 2003 年“康有利”没有利的郁闷,紧跟其后推出“激活”,也取得 3 亿元的销售业绩;汇源推出“他 她”水,养生堂推出“尖叫”。功能饮料市场好不热闹,饮料厂家纷纷推出自己的功能饮料,以期分得功能饮料一杯羹。2005 年准备不足的本土品牌纷纷淡出江湖,如:“他 她”,“尖叫”等,娃哈哈的“激活”惨淡经营,只有被国际饮料巨头完全掌控的乐百氏的“脉动”后劲十足。国际品牌凭借先进的管理水平,雄厚的资金以及在功能饮料方面的经验,成了目前功能饮料市场最大的赢家。2006 年初,在北京市场排名前五名中只有具有深厚法国血统的脉动是中国品牌。
2、行业特征
从“红牛”登陆大陆市场到 2004 年功能饮料市场的红红火火,以及 2005 年的不温不火。目前功能饮料市场基本上有以下几点特征:
(1)功能饮料正处于市场起步阶段
从 1984 年健力宝推出“魔水”到泰国“红牛”在中国大陆市场现身,再到目前乐百氏的“脉动”,娃哈哈的“激活”以及汇源的“他 她”水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功能饮料市场一时间好不热闹。功能饮料正迈着轻盈的步伐一路向我们走来,并逐步为消费者所了解。
但所有这些繁华假象,都不能掩盖功能饮料处于市场发展初期的现实。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赵亚利指出,功能饮料正处于一个加速发展期,上市品种不断增加,品类进一步丰富,消费者认可度稳步提升,销售量增长迅速,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据一份对中国 30 个城市 15 ~ 64 岁城镇居民调查显示,直到 2005 年下半年功能饮料的市场渗透率才 27.1 %,而同期的碳酸饮料为 70 %,饮用水 75.7 %,果蔬汁也达到了 50.4 %。这份调查充分说明了功能饮料正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
(2)功能饮料的目标客户群狭窄
相对于饮用水、碳酸饮料、果汁、茶饮料等大众性饮料,功能饮料的客户群就显得较为狭窄。功能饮料是针对特定的顾客需求,在饮料中添加了一定的功能因子,它并不适合所有人群。如:为补充运动中随汗液流失掉的盐分而添加盐的运动饮料,不适合儿童、老年人长期饮用,也不适合成年人非运动状态下饮用,否则容易造成健康隐患;咖啡因具有降血脂功能,因此对含有咖啡因等刺激中枢神经成分的抗疲劳功能饮料,儿童不适合经常饮用。目前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已经发布消费警示:儿童、老年人及患有血压高和心脏疾病的人应当慎喝功能饮料,普通人长期饮用也对健康不利。
“红牛”在瑞典喝死人事件,说明了功能饮料是针对特殊人群的饮料,也向中国饮料企业敲响了警钟:功能饮料不是“大众饮料”。
(3)品牌忠诚度低
中国功能饮料市场品牌种类繁多,既有本土品牌激活、脉动、苗条淑女等等,也有洋品牌红牛、佳得乐、雀巢能量 e、宝矿力水特等等。除了中国消费者接触较早的红牛外,其他不管是本土的还是舶来的洋品牌,对全国消费者来说或多或少都有些陌生,很难谈得上对某个品牌的绝对忠诚。虽然某些国际品牌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不错的口碑,但要在中国市场建立自己的“不倒长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产品同质化严重
目前,从整个行业来讲,功能饮料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从产品档次上看,功能饮料主要集中在 3 元~ 5 元的价格区间。除了 5 元以上“红牛”,目前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功能饮料产品如乐百氏的“脉动”,娃哈哈的“激活”,以及百事可乐推出的“佳得乐”等产品基本上都在这一价格区间。从功能上看,功能饮料的功能单一,基本上就是补充水分,缓解疲劳。从口味上来讲,基本集中在青柠味和橘子味等几种口味上。
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样性的,较为单一的产品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行业的发展和企业逐利的本能促使着功能饮料将会在不久的将来进行产品结构升级,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3、市场格局
(1)竞争加剧,市场集中度低
中国功能饮料市场规模从 2000 年的 8.4 亿元发展到 2005 年的 30 亿元。功能饮料市场规模扩大的同时,竞争也在加剧。2000 年之前,为全国消费者所熟知的功能饮料品牌基本上只有泰国的“红牛”和有“魔水”之称的健力宝,直到 2004 年中国的功能饮料才遍地开花,有乐百氏的脉动、娃哈哈的激活、宝矿力水特等等,到 2006 年初更有哈药六厂的苗条淑女和百事可乐佳得乐等加入。饮料企业参与热度远远高于功能饮料市场规模的扩展,功能饮料市场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2004 年,乐百氏凭借脉动撬动了中国功能饮料市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功能饮料潮流。
当年,功能饮料的头三甲分别是红牛,脉动和激活。经过 2005 年的市场洗礼,功能饮料市场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2006 年 5 月份北京家乐福销售额显示,功能饮料前五名中红牛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 31 %,脉动占 20 %,宝矿力水特占 17 %,力保健占 13 %和雀巢能量 e 占 9 %。而这一销售情况也基本上描绘出功能饮料现阶段在北京市场上的分布图。到 2005 年止,洋品牌功能饮料取得市场竞争的阶段性胜利。
2006 年上半年,功能饮料市场静悄悄。新产品推出和营销力度都不是很高。这是否说功能饮料战争停止了?不,这只是大战的前夜。我们预测,洋品牌不会满足现状,本土企业也不会放弃功能饮料这块蛋糕。2008 年,经过充分的准备,洋品牌将会打响第一阶段的王者之战;本土品牌会卷土重来,找回失落的家园。
(2)本土品牌建设不完善
2003 的非典催生功能饮料市场火爆。各路英雄纷纷提枪上马赶赴战场,抢占功能饮料市场的份额。一时间,脉动、激活、“他 她”、尖叫等等众多功能饮料漫天飞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野蛮的广告战之后,脉动取得了 7 亿元的销售业绩,激活也有超过 3 亿元的不错的市场表现。但是功能饮料品牌的建设却没有及时跟上,这些品牌没有取得消费者的完全认可。2005 年本土品牌功能饮料市场疲软,有的品牌不得不淡出市场。品牌建设不够完善是其中原因之一。零点研究资讯集团于 2004 年 11 月完成的《 2004 年城市消费者功能饮料消费现状及品牌评价研究报告》认为:目前除了脉动品牌是亚健康外,其他功能饮料品牌基本不健康。
功能饮料的发展离不开功能饮料产品品牌的健康发展。对本土功能饮料企业来说,产品品牌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3)功能饮料市场洋影重重
与全球人均功能饮料消费量相差 6.5 升 的市场提升空间和 14 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国际饮料巨头怎么会错过这样的机会?当前,功能饮料的本土领军品牌脉动,就是由被国际饮料巨头达能完全控制的乐百氏推出的。达能还是推出激活的娃哈哈背后谋士。2005 年,碳酸饮料巨子百事可乐将有 40 多年历史,占美国运动饮料 85 %的“佳得乐”在重庆市场试点,2006 年全面铺货。韩国乐天注资 1.8 亿元,取得 51 %的澳的利的股权,欲借澳的利的销售网络进军葡萄饮料市场。可口可乐与广州白云山和黄中药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将推出一款含中药的功能型饮料,可以说中国功能饮料市场上洋影重重。
随着功能饮料市场的逐渐成熟,国际品牌的饮料对中国功能饮料市场的参与将会愈加深入,功能饮料市场的竞争将会愈加激烈。
茶饮料
1、推动茶饮料行业快速发展的宏观因素:
(1)中国悠久的茶文化传统。在众多的饮料中,真正能和中国文化联系起来的只有茶饮料,可以说茶饮料的后劲还很足。
(2)提高行业附加值的有效途径。中国是茶叶的生产大国,种植面积世界第一,茶叶产量世界第二,出口量世界第三,创汇额度世界第四,形成了被动的“ 1234 ” 现象。茶饮料的开发成为茶叶生产效益提高的一个突破口。中国茶饮料产值已占当前中国茶叶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3)中国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增强。在近几年关于食品饮料的消费者需求调查中发现,健康已经成为消费者的首要诉求。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及支付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茶饮料中茶的健康形象成为消费者选购该类产品的一个重要动力。
(4)国内市场潜力巨大。从人均消费量来,2005 年中国人均消费茶饮料约 4 公斤,如果按照日本人均年饮用量的 20 到 30 公斤计算,中国茶饮料还有 5 倍以上的成长空间,即使从中国目前人均 10 公斤的饮料消费量来看,中国茶饮料的市场容量至少为 1300 万吨,而目前中国茶饮料的实际产量约 580 万吨,尚有 700 万吨的市场成长空间,况且目前的销售还仅仅集中在重点城市。
2.茶饮料行业发展瓶颈
(1)行业门坎
国家标准的出台,国内外著名公司的参与,提高了整个茶饮料行业的门槛。茶饮料行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吸引了国内外饮料企业的介入,一些其它食品企业也争相介入茶饮料行业。
(2)生产壁垒加大
茶饮料生产的直接成本并不高,一套灌装设备需投资 40-50 万元,pet 聚脂瓶吹瓶生产线需投资 30 万元,一瓶饮料的原料成本仅为 0.3 元左右,但目前饮料市场品牌众多,各品牌竞相推出新品,开发及推广新品的费用逐步提高,这无形中成为茶饮料的生产壁垒。
(3)销售壁垒
目前茶饮料市场的垄断程度较高,主要茶饮料企业的广告投放力度较大,品牌知名度较高,给新进入者造成了一定的市场壁垒。
本土饮料竞争优势及机会
虽然国内本土饮料企业面临着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激烈市场竞争,在营销理念以及资本运作等方面都还略显稚嫩。然而随着市场的日趋国际化以及本土饮料企业 20 多年来的品牌经营,也逐渐形成一定规模忠实的品牌消费群体,为新时期企业产品及市场的拓展创造有利条件。综观国内饮料行业的现状,目前国内饮料企业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其市场的优势和机会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本土饮料企业发展初具规模并以其知名品牌获得消费者喜爱
中国饮料市场的真正形成,应该可以追溯到 1979 年可口可乐进军中国之时,从那时开始本土饮料企业就一直面临跨国饮料企业的巨大冲击,当时中国也有自己的饮料品牌如太平洋汽水和光明牛奶等,但总体缺乏全国性有影响的饮料品牌。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品牌经营日益成为企业争夺市场的有力武器,也随之产生大批知名的本土饮料品牌。我国饮料消费市场逐渐迈向成熟,本土品牌由于其特定地缘性和亲和力等因素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2、消费者需求多元化为饮料新产品开发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表现在对其实质属性和扩增属性需求两方面,实质属性即产品能够提供给消费者的使用价值,如解渴等;而扩增属性则使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如身份、地位和审美等。消费者需求是多元的,这种多元不仅体现为口味、包装、价格;而且还体现为健康、时尚、环保等方面。
⑴消费者口味的多样性和猎奇心理,以及明显的缺乏品牌忠诚,为新产品开发提供了市场空间,即市场潜力很大。同时不同口味系列产品的开发,有利于企业占据更多货架空间,如“大湖”推出“大湖明朗”系列提高其品牌渗透率。
⑵针对不同群体而设计的包装样式和容量,符合饮料消费场合的不同特点,如可口可乐用家庭形象推广 2.25 升 可口可乐包装,正适合平常人们请客吃饭时候的饮用量。“多喝水”推出的“随身酷”就是根据饮料产品大都单次饮用的特点而设计的更便于携带饮用的新型包装。
⑶针对价格敏感型顾客,企业可适时推出不同价位的饮料产品以形成市场区隔,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日常饮料需求。如碳酸饮料利用“加送容量,价格不
最新饮料瓶制作花瓶(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