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社会主义理论变成现实的事件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分析社会热点事件(5篇)
社会主义理论变成现实的事件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分析社会热点事件篇一
学习目的:
一方面应用课本中学到的马克思主义内容来认识理解当代中国两会主要内容,从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更为深刻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进一步提升自己思想上的不足,另一方面,重新思考当代中国发展现状,联系自己做出人生规划的调整与改进。
学习内容:
一 全面介绍了解马克思本人人生经历及其主要著作。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早期在中国被译为麦喀士,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犹太裔德国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革命理论家、记者、历史学者、革命社会主义者。著作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1846年)《罢工和工人同盟》(1847年)《共产党宣言》(1848年)《雇佣劳动与资本》(1849年)《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资本论》(1865年、1885年、1897年)等。
二 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经历千难万险,中华儿女走上了中国特色主义道路
谈两会,筑中国梦。在改革过程中,该改的就要抓紧改、大胆改、坚决改。该反复论证和科学评估的就要紧密联系群众,力求行之有效。尤其对于一些谁都看得见的现象,比如一个单位,领导岗位老乡一窝;一个领导,退出岗位力量不减;一支队伍,群众路线教育成为教育群众路线等一系列反应强烈的问题,都要与军队组织形态改革结合起来,通过机制体制优化,坚决消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凝聚广大官兵的士气,锻造雄壮威武之师,有力保障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早日实现。
经济腾飞,人们迎来了2014年,全面改革元年,一起聚焦两会。
2014两会十大热点:
热点一:新一届政府首交“答卷”。全面深化改革“起跑”。
热点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热点三:反腐败持续发力,作风建设常态化。
热点四:破解“十面霾伏”,消除“心肺之患”。
热点五:更加重视“人的城镇化”,不让乡愁变忧愁。
热点六:养老问题凸显,完善社保体系。
热点七:上学、看病、住房,老难题期待新举措。
热点八:守护“舌尖安全”,落实“四严”要求。
热点九:收入分配改革再发力,贫富鸿沟逐步缩小。
热点十:化解就业难题,营造创业环境。三中共中央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教授谈中国梦。
部分内容如下:从世界发展的历史看,有梦想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因为没有理想驱动的现实是盲目的,没有现实支撑的理想是虚无的。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符合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梦想就是科学的理想。正是建立在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和时代需要,适时提出了“中国梦”。“中国梦”是适合历史发展必然逻辑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适合中国现实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高度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高度结合,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高度结合。
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出了凝聚人心、鼓舞人心的时代强音。实现中国梦的科学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今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思想理论创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指明了方向,成为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高昂旋律、思想引领和精神旗帜。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是对中华民族悠久文明传承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然走向的深刻揭示。
﹙一﹚、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反腐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基石
2013年江苏法院最忙,共受理案件1238381件,其次是广东1094800件,浙江以108万件排在第三位。审结案件最多的省份是浙江,达1076000件,随后依次是江苏1063965件和广东1003900件。高法工作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各级法院,审结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案件2.9万件,判处罪犯3.1万人。在19个亮出自己反腐成绩单的省份中,成绩最好的是山东,有2725件,其次是河南,有1951件,排在第三的是广东1506件。去年,各级检察院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案件37551件51306人。在16个公布了各自立案侦查案件数的省份中,河南以2852件排在第一,其次是四川1797件,第三是河北1791件。从侦查人数上看,24个公布了战果的省份中,河南再次拔得头筹,4157人居榜首,其次是广东3073人,河北2881人。在加强自身队伍建设方面,高法和高检还分别公布了查处违纪违法干警、检察人员人数,分别是381人和210人。
﹙二﹚认知当代教育、实现教育大业
教育的产业化,使许多低素质的人滥竽充数成了大学生,从而整体上降低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搅乱了整个人才市场。而且在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许多优秀大学生因无钱、社会关系较差无法就业,而学习差但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由于社会关系好却顺利就了业,这样就造成了人才的不公平竞争,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埋下了障碍,造成了新一轮的社会矛盾。把神圣的教育事业当作产业来发展,虽然经济上会有暂时的收获,但它必将付出无法挽回的惨重代价。
知识社会的出现,对大学的冲击很大,尤其对基础性的学科,冲击更大,我们人文里边有哲学,历史,这是受的冲击非常大的,从当年的骄子,现在沦落到没人想学的专业。很多专业靠调剂来补充生源,基础学科面临问题很大。为什么会面临问题?这就可以看出来,因为现在社会的需求,它这个需求跟它的经费是一块走的,我有这个需求,我就给他钱,我对你这个没需求,我就不给你钱。所以这样的话,传统的学科现在就慢慢开始萎缩,这我觉得也是一种正常现象吧,但是我们要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些东西并不是没有用处的,它只是没有很现实的、直接的用处,但是它还有它的用处,所以我想,这些知识也面临着转型,就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哲学也好,历史也好,这是19世纪以来形成的学科,但是这种学术的本身,面临很多问题。所以在整个知识转型的背景之下,这些老的学科,这些基础性的学科,本身也面临一个转
型问题。这个转型不是意味着把它的自身否定掉,而是在新的背景,新的大学的体制中间,找到它新的生长点,我想这个还是很有前景。
在中国,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政府对高校的政治控制和管理导致了高校的行政化、高校领导的官僚化、高校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政治化。中国的大学校长、党委书记首先是政治人物和官僚,而不是教育家,主要表现是高校的高级管理人员与官僚体系接轨。这就表明高校首先是个政治官僚单位,而非教育科研单位,这也决定了高校领导最重要的议程就是履行行政职务所赋予的政治任务。第二个负面的结果是作为行政官僚和政治人物,高校领导的任务就是“不出事情”——“维稳”。从这个角度看,高校领导的任务和其他政府官员的任务没有什么两样。这样的结果就是,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根本不可能提上高校领导的工作议程。第三个负面的效果是人为制造的纠纷不断。政治的主要任务是控制,教育部门要控制高校,书记、校长要控制院系,院系要控制学生。除了正式的控制机制之外,还要利用人际间的斗争,党政间纠纷就是其中之一。在这种环境下,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搞关系”要比努力做学问、用功读书更重要。
中国的 工业化仍然处于早期,相应地应当参考发达国家的早期,尤其是德国和日本,还有“四小
龙”在经济起飞时期的高教模式。但是中国有关部门制 定高教政策时参考的却是发达国家现在的模式。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不仅没能培养出有用的人才,反而演变成一个人才浪费的过程。我观察到大学生和农民工工资拉平的现象,这肯定是 个不好的现象。不是说农民工不如大学生,而是中国大学教育的悲哀。
四、国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与启示
1972年罗马俱乐部出版了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它作为对全球人口、社会、经济与环境资源问题研究的前瞻性成果,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乔根•兰德斯教授是《增长的极限》的作者之一,是国际著名的未来学家与全球问题研究者,2012年兰德斯出版了新作《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
事实上,《2052》的研究对象是全球今后四十年的发展走向,兰德斯对中国的论述是研究全球整体发展趋势的一部分。兰德斯的基本观点是,在21世纪下半叶,全球人口数量会减少,经济衰退,但是人均消费会增长,个体的生活质量将得到提升,尤其是对于中国这个迅速发展的国家而言。兰德斯认为下一个四十年全球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一方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等问题与贫困问题,另一方面是能源问题与气候变化问题(气候变化直接与燃烧化石能源产生的碳排放相关联)。在这个大环境下,兰德斯对中国也进行了关注。概括来说,在世界未来四十年的发展中,兰德斯对中国抱有非常积极乐观的态度(但他并不否
认中国在经济发展、政治腐败、社会不平等以及环境破坏发面的严重问题)。他甚至赞成全球权力中心将由美国转移至中国的观点,认为中国将代替美国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社会、政治、军事的“超级大国”。
乔根·兰德斯指出了中国当前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比如贫富分化、腐败问题、环境危机等等,最后一个但绝非不重要的问题就是,中国人民应该有足够的耐心,配合政府解决问题。如果因为受到刺激或者鼓动使得对政府的不满升级,各种不可控因素大量增长,以致引发社会动荡,中国的发展就无法按照乐观的预期前行。这对政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在高效强力解决问题的同时,考虑到普通百姓的心理承受力,在进行必要的权衡与调控的同时,又保持社会的稳定,所以应该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
虽然存在这些问题,但是兰德斯相信中国在下个四十年仍然会独树一帜,其理由如下:
1、中国政府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不应迷信西方民主体制。这个因素是兰德斯对中国发展保持乐观态度的核心因素。兰德斯认为,悲观论者无法解决中国发展中的问题,虽然当前中国的问题——污染、不平等、腐败——不好解决,但是只要中国政府想解决就一定能解决,而且会比其他历史上遇到相同情况的发达国家解决地更快更好。
2、中国发展问题已有前车之鉴,别国的经验教训都可以直接拿过来用,这是中国的后发优势。
3、兰德斯对全球趋势的研究与对中国的乐观前瞻是基于大量的数据与模型分析的。除此之外,兰德斯认为中国有足够的资源优势与文化优势以保障她能够达到较好的预期。
学习成果: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书本与实际的结合,自身与他人观点的对比,我们很好的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的指导作用以及中国该怎样面对与解决现实发展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方案如何“落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怎样推进,如何消除百姓“心肺之患”,如何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等热点问题备受关注。对于自己,重新思考当代中国发展现状,联系自己做出人生规划的调整与改进。
对于当代大学生启示:
一、提升自身“硬件”与“软件”。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而言,自己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的就业能力。外在环境的变化,使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就业的艰难,进而通过各种手段提升自身“内功”,最终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二、改变旧有的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就业面,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愿意要到人才缺乏的地方去。
组长:
水利水电学院白明建学号 :20*** 成员:
水利水电学院 王亚天学号:20***水利水电学院廖模池学号 :20*** 水利水电学院
沙广学号 :20***
社会主义理论变成现实的事件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分析社会热点事件篇二
论社会主义本质与当下社会热点事件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
最新社会主义理论变成现实的事件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分析社会热点事件(5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