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最新登革热的防控(5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7-281

登革热的防控篇一

根据《瑞丽市当前预防登革热方案》的统一部署,为更好地做好登革热的防制工作,我校的灭蚊工作,落实日常和突击的灭蚊行动。具体工作计划如下:

任务要求 我校的灭蚊工作,既是爱卫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当前登革热控制工作的关键措施。要继续坚持点面结合,预防与控制结合,清除蚊虫孳生地与化学消杀结合,突击行动与经常性工作结合的原则,广泛组织发动市民群众和专业杀虫队伍,认真履行参与爱国卫生运动的义务和行业服务职责,抓好环境治理和灭蚊措施的落实。蚊虫孳生地,把蚊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相关重点地段除按一般要求实施外,加强防制工作:搞好校园的环境卫生,场所要彻底检查清理。

通过持续的灭蚊行动,大幅度减少蚊切断登革热传播媒介,有效防止登革热在 清除孳生地。实行化学防制。疫点楼宇及周边场所要立即组每月发动学生教室内熏蚊一次,公共外环境专业人员消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认真落实技术措施,清除各种蚊虫孳生地,特别是生物园地、秋季开学前一周,各学校要组织一次灭蚊统一行动,学校开学后的第一周,各学校要利用健康教育课上各校园要认真抓好落实工作。清除蚊虫孳生地,不留死角位。

革热预防主要的措施:

学校关于登革热的预防措施 登革热是一种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人被感染登革热病毒的“花斑蚊”叮咬,一般经过5-8天后,突发高热、头痛、全身酸痛(周身骨痛)、脸面潮红,结膜充血(如醉酒状)、有时出现皮疹等。传播登革热的蚊子生长在室内外种养水生植物的花瓶、花盆托盘,及其他水缸、水盆、罐等小积水容器中;孳生地大概可分为两类,人造容器(容器、轮胎、排水明渠),天然环境(树洞、竹节、叶腋);清除积水,可以控制蚊子,预防登革热。做好学校登革热预防控制工作,主要抓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指定专人负责校园防蚊灭蚊工作,负责制定学校灭蚊计划,开展健康教育,开展校内爱国卫生运动,指导检查本校灭蚊工作和环境整治工作,关注师生健康情况,并与有关职能部门联络搞好预防工作。

二、灭蚊工作目标是:鼓励教职员工和学生参与防治蚊患工作,消除蚊子的孳生地方,特别是细小的容器,以免蚊子在学校滋生,提高教职员工和学生的防蚊意识及对登革热的警觉,并把预防登革热知识带回家中、带回社区。

三、应于每学期开学前对师生员工开展预防登革热健康教育,上一堂健康教育课,以提高教职员工和学生的防蚊意识,使教职员工和学生掌握登革热预防知识,并将知识带回家中,做好家庭防蚊灭蚊工作。家庭防蚊灭蚊预防登革热的办法主要包括:

(一)清除或倒置室外各种闲置的可积水容器:如放在户外、阳台、天台的不用的花盆、缸罐、轮胎、饮料瓶等。

(二)家中种养的水生植物(如富贵竹、万年青、佛手等)应每隔3天换水,洗瓶、清洗根系。登革热流行期间最好不要种养水生植物,或改为用泥、沙种养。

(三)保持花盆托盆不积水,如有积水应随时清干。

(四)及时清除各种无用积水:如沟井、天台等地面积水,填塞竹节、树洞。

(五)午睡或晚上休息应挂蚊帐,到公园、街边、活动场所休息或活动应注意防蚊叮咬。

(六)一有发热等不适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发现登革等传染病应立即暂停上学,到医院隔离治疗,以免传染给家人和其他师生。

四、学校应定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垃圾、弃置积水容器等,改善和治理校园环境。

五、学校负责灭蚊工作人员,应每星期(蚊子由卵变成成蚊,平均需时7天,因此检查周期为7天)派专人在学校范围内巡视。校园内蚊孳生地主要包括:

(一)弃置可储水的垃圾如玻璃瓶、空罐和空饭盒;

(二)可贮水的容器有积水;

(三)排水渠淤塞;

(四)洼地及地面不平处有积水;

(五)花瓶里的水有蚊虫孳生;

(六)花盆底有积水

(七)泊车用的防撞车胎有积水;

六、若发现蚊子孳生或可能有蚊子孳生的地方,应立刻采取以下灭蚊防蚊措施:

(一)清除积水。

(二)妥善处理垃圾如玻璃瓶、空罐和空饭盒。

(三)把可贮水的容器用适当的盖好或倒转摆放,以免积水。

(四)把地面不平处填平,将树洞及竹洞堵塞。

(五)排水渠的淤塞物应最少每星期清理一次,以防淤塞。

(六)把车胎用胶袋包裹或把车胎的底部刺穿,令积水可以流出。

(七)花瓶里及花盆底的水每星期最少清倒或更换一次。

七、检查人员应登记每周发现的问题,并在下次检查时跟进上周发现的问题,检查防蚊措施的执行。

八、管理卫生人员、班主任应了解师生、员工缺勤情况和原因,一有可疑病例或师生多人发热等情况应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九、学校应改善学生员工休息室防蚊条件,如加装防蚊网等。家庭或办公室隐蔽处等不易清理的地方可用气雾杀虫剂喷杀成蚊。篇五:启慧学校登革热防控工作方案 天河区启慧学校登革热防控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登革热防控工作,强化每个人的责任意识。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现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登革热防控工作责任方案。

一、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登革热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防控工作。组 长:杨朝稳 副组长:王光明、沈垚

组 员:各班班主任、任课教师、后勤工作人员

二、防控工作网络化责任人及其职责: 为明确每个责任区的责任人,切实做到职责到人,责任到人,工作到人,形成一条“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登革热防控责任“链”,形成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登革热防控工作网络。具体如下:

1、校长为我校登革热防控工作第一责任人。全程指导、组织、督促各线人员积极做好登革热的防控工作,使防控工作达到区政府及卫生部门提出的要求。

2、总务处周静全面负责全校的登革热防控工作,经常组织人员对各线及各幢楼的防控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向第一责任人汇报。负责组织安排全校卫生大扫除,翻盆倒罐,清理积水,消杀灭蚊。

3、教导处王偶偶负责对全校师生进行登革热防控知识宣传教育,组织、发动全校各班开展“登革热防控”主题班队会课,并鼓励学生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对家长进行登革热防控的知识宣传。

4、各班主任、各办公室负责人具体负责自己班级或办公室的卫生、灭蚊防控。

瑞丽市户育乡班岭小学

2017年9月

登革热的防控篇二

广东省登革热防控工作指引(试行)

登革热(dengue fever,df,俗称“断骨痛”)是由1~4 型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的严重威胁我省人民健康的急性传染病。为早期发现和有效控制登革热疫情,提高对登革热疫情的处理应对能力,规范各级卫生行政、爱卫部门及医疗、疾控等机构的防控工作,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登革热诊断标准处理原则等,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指引。

一、疫情报告

(一)疫情报告。

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登革热病例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无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应于24小时内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并电话通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周内,一个县(市、区)发生5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或年度内首次发现登革热病例,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网络报告。

(二)相关定义。

1、输入性病例:感染地不在本地的病例。发病前15天内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如东南亚、南美等),有蚊虫叮咬史的登革热病例。

2、本地感染病例:登革热病人发病前15天内未离开过本地区(以县区为单位),或未到过有登革热疫情报告的地区,其感染地点属于本地。

3、登革热暴发:一个最长潜伏期(15天)内,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例如一个居委会、学校、自然村、集体单位等),发生3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

4、疫点:是指登革热病人、隐性感染者能够造成周围人群感染的范围。主要是根据伊蚊活动距离,通常以病家或与病家相邻的若干户、工作地点等活动场所为中心,划定半径100米之内的空间范围。

5、疫区:是指当发生登革热暴发或流行时,由于登革热病人、隐性感染者和蚊媒的活动范围可能引起疫情扩散的区域。农村一般以疫点周围自然村、乡镇划为疫区。城市一般以疫点周围若干街巷、居委会或街道划为疫区,或根据地理区域划定。

二、部门职责

(一)卫生行政部门。

1、负责登革热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定救治医院,组织相关药物、试剂、物资的储备与调拨。

2、组织开展登革热疫情监测,疫情分析和预测,向政府提出预警报告。

3、组织开展培训和宣传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登革热防控。

(二)爱国卫生部门。

1、组织宣传发动,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

2、负责防蚊灭蚊的组织协调。组织专业队伍、药械,开展疫点、疫区的灭蚊工作和发动群众翻盆倒罐,清除室内外伊蚊孳生地,做到全程覆盖。

3、组织指导灭蚊工作,检查灭蚊、清除孳生地等措施落实情况。

(三)卫生监督机构。

监督疫情报告情况。

(四)疾控机构。

1、开展登革热监测,包括疫情监测与媒介监测(成蚊密度、布雷图指数和诱蚊诱卵指数等)。

2、负责开展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提出预防控制的措施与建议,并提供相关技术支持与指导。

3、加强疫情报告管理,分析疫情动态,预测发展趋势。

4、指导、评价灭蚊和清除孳生地的效果。

5、疑似登革热病例、伊蚊媒介的实验室检测。

6、开展健康宣传教育。

(五)医疗机构。

1、负责培训医院内医护人员,及时诊断隔离救治病人,减少死亡病例。

2、采集病例样本,进行登革热相关监测或送检。

3、报告疫情。协助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

4、院内感染的控制及院内的防蚊灭蚊工作。

三、疫情控制

按照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民总动员,清除孳生地;有效监控,控制扩散;追踪索源,管理传染源等四大防控原则,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加强协调,职责到位,及时发现登革热疫情,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本地登革热疫情扩散,减少危害。

(一)发生输入性疫情。

防控重点是查明患者病毒血症期在境内的停留地点,落实清除孳生地、蚊媒密度调查、卫生宣教、喷药灭蚊及疫情监测等防治措施,做好传播风险评估。

1、卫生行政部门。

(1)负责登革热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组织药物、试剂,物资的储备与调拨。

(2)开展宣传教育,组织培训医务人员。

2、爱国卫生部门。

(1)组织紧急喷药,杀灭成蚊。根据病例调查资料,针对病例可能传播给他人的地点,立即紧急喷药杀灭成蚊,每周一次,连续至少三周。

(2)组织发动清除伊蚊孳生地。在疫点周围半径100米范围内开展清除伊蚊孳生地工作。根据在本地传播风险,结合蚊媒监测情况,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紧急蚊媒控制工作。具体方法见附件3。

3、卫生监督机构。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登革热防控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4、疾控机构。

(1)流行病学调查:每宗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初步报告需在首次现场调查结束后24小时内由当地疾控中心完成,并逐级上报至省疾控中心。疫情处理结束后要补充报告相关情况。

1)个案调查:调查病例发病前二周至发病后5天的活动地点,尤其是入境后活动情况、被蚊子叮咬史、就诊经过等。

2)病例搜索:

①主动追查旅行史,如旅行社名称、导游姓名及所有同一旅行团的所有团员或在同行人中追索可疑病例。无论发病与否,对可能共同暴露者尽可能采血送验,以了解是否曾受到感染,以找出无症状或未报告的个案。

②若病例病毒血症期在本省,在本省发病11天(最短外潜伏期加最短内潜伏期)以后,对其发病期间活动地点的接触者或共同暴露者,例如:家人、同事、住家周围半径100米的邻居、曾拜会或相聚的亲戚朋友,有疑似症状者,均采血送验。需跟踪观察25天(最长外潜伏期加最长内潜伏期)是否有疑似病例发生。使用附件2。

(2)蚊媒密度调查:在疫点开展幼虫调查(布雷图指数),调查疫区内50~100户居民,检查室内外所有积水容器及幼虫孳生情况,计算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每3~5天进行一次(具体方法见附件3)。

(3)蚊媒控制。

疾控机构负责对病家及其所在的整栋建筑物的蚊媒控制工作,包括杀灭成蚊和清除蚊媒孳生地。并做好蚊媒预防和控制的卫生技术指导工作,尤其要加强对疫点或疫区的灭蚊技术指导,具体方法见附件3。

5、医疗机构。

(1)救治病人。急性期病人是主要传染源,要求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就地治疗。

(2)病例救治与管理。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登革热病例病人治疗、卧床休息地要做好灭蚊防蚊工作。有条件的或重症病人要住院治疗并做好防蚊隔离。登革热病例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

(3)防蚊隔离室要求。应有防蚊措施,如纱窗、纱门、蚊帐,并在隔离室周围100米范围内每周杀灭伊蚊成蚊和随时清除伊蚊孳生地。

(4)采样。及时采集病人(疑似病人)血清,急性期(即发病5天内)与恢复期血液5ml以上分离血清送检。

(二)发生本地疫情。

1、卫生行政部门。

(1)负责登革热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定救治医院,组织相关药物、试剂,物资的储备与调拨。

(2)组织开展疫情分析和预测,向政府提出预警报告。(3)通报登革热疫情。

(4)组织对医务人员培训教育。在流行区除加强医院诊所的卫生宣教外,利用各种形式培训临床医生,提醒医师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及登革休克症候群的诊断及治疗,以避免延误报告。

(5)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卫生宣传,通过印制登革热卫生知识宣传册、宣传海报、报纸、电视、电台、互联网等媒体向群众宣传关于登革热的发生、传播、早期症状、危害及防治等基本知识,尤其防蚊、灭蚊的知识和方法应家喻户晓,提高群众对登革热的自我防治能力。若有任何疑似登革热症状时,及时到医院就医。

2、爱国卫生部门。

组织实施疫点疫区紧急杀灭成蚊与清除孳生地。要求采取媒介控制措施后,疫点半径100米范围,在发现病例后一周内布放的诱蚊诱卵器不能发现伊蚊或卵;疫区一周内将布雷图指数控制在5以下,诱蚊诱卵指数控制在5以下。必要时协调有关部门实施交通工具灭蚊,在流行期内对进、出疫区的各类交通工具进行预防性灭蚊(具体方法参考附件3)。

3、卫生监督机构。

监督疫情报告情况。

4、疾控机构。

(1)流行病学调查。

1)个案调查。按登革热个案调查表的内容(附件1)进行,调查病例发病前二周至发病后5天的活动地点(如住家、工作地点、公园、学校、市场、庙宇等公共场所)、活动情况、被蚊子叮咬史、就诊经过等。

2)实验室检测。及时采集病人(疑似病人)急性期血清检测登革热病毒抗原、核酸,分离病毒。采集双相血清,检测登革热病毒特异抗体。捕捉伊蚊(成蚊)送实验室检测。

3)病例搜索。

①调查了解病例在发病期间活动地点的接触者或共同暴露者,例如:家人、同事、住家周围半径100米的邻居、曾拜会或相聚的亲戚朋友,有疑似症状者,均采血送验,追查传染来源和追踪传播轨迹(见附件2)。

②对疫点、疫区的医疗机构(如社区门诊、卫生站、医院等)搜索近期发病的可疑病例。③病例搜索,要追踪可能的传染源。对于指示病例、首例或首批病例,要详细调查其发病前25天内(最长外潜伏期加最长内潜伏期),当地是否有类似病人、尤其是来自登革热流行区的人群出现,寻找可能的输入病例,探索本地病例的传染源。

4)必要时在疫区内开展人群血清学调查,以判定可能感染的范围或隐性感染的情况。

5)流行因素调查。详细查清疫区中的自然条件、人群居住条件、流动人口特点和环境卫生、卫生设施、卫生习惯、植被、地形地貌、气温、降雨量等,分析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6)在病例搜索时,同时开展居民健康宣传。

7)每宗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初步报告、进程报告需在现场调查结束后24小时内由当地疾控中心完成,并逐级上报至省疾控中心。

(2)疫情分析。分析本次流行的分布,确定疫点、疫区范围和流行特点。疫情处理结束后撰写总结报告,并逐级上报至省疾控中心。

(3)媒介状况快速评估。为了解疫点内蚊媒密度情况,调查疫点内50~100户居民,检查室内外所有积水容器及幼虫孳生情况,计算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等。每3~5天进行一次(见附件3)。

(4)蚊媒应急监测。县(区)疾控中心负责在疫区内,重点是疫点及周围地区开展蚊媒应急监测,具体方法见附件3,并及时把监测及控制结果上报上级部门。

5、医疗机构。

(1)救治病人同输入性病例。

(2)病例救治与管理同输入性病例。

(3)防蚊隔离室要求同输入性病例。

(4)采样同输入性病例。

(5)暴发疫情,病例较多时,应就地设置临时隔离治疗点。做好灭蚊防蚊工作。

四、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

(一)标本的采集(见附件4、5)。

1、采样对象。登革热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疫点的健康人群和媒介伊蚊。

2、标本种类及要求:

(1)血清。尽早采集发病一周内的急性期血清,并在发病后第3~4周收集第二份血清标本,标本量至少5ml全血分离血清。在4℃存放的时间不宜超过3天,长时间保 存应存放在-20℃以下冰箱;标本储存管应为密封性好的螺口塑料管,以避免样品泄露;采集的同时填写标本送检登记表。

(2)媒介伊蚊。收集疫点媒介伊蚊成蚊和幼虫,尽快带冰送实验室检测。

(3)标本的采集、保存和运输要严格遵守生物安全操作规程操作,装标本的容器也必须符合生物安全相关要求。

3、标本采集。

(1)血清标本由医疗机构的医生护士采集,建议使用真空采血管,采集血液标本5ml。

(2)健康人群血清标本和媒介伊蚊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技术人员采集。

(二)实验室检测。

1、收治病人的临床医院实验室或县(区)疾控中心实验室收到血液标本后,应先分离血清,然后将血清标本一式两份分装于2ml无菌螺口塑料管中。如不能开展血清学检测应将所有标本及时送市级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

2、地级市疾控中心实验室负责疑似登革热病例的血清抗体和核酸检测,有条件的市进行登革病毒分离。

3、无条件开展病毒分离工作的市级疾控中心应尽快将备份血清标本送省疾控中心。省疾控中心负责登革热病毒分离,并负责对市(县)级疾控中心检测的首例病人阳性结果进行复核,对省内所有病毒分离株进行序列分析比较。

4、急性期血清标本登革病毒抗体、核酸和病毒分离阴性的,应将血清标本保存于-20℃冰箱,收集恢复期血清后,同时进行登革病毒血凝抑制试验(hi)或igg抗体滴度检测,也可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或微量中和试验测定抗体滴度。

5、发生登革热流行时,应尽量收集发病1周内病人血清标本进行病毒分离。

(三)实验室报告。

血清igm和igg抗体结果及核酸检测结果应在24小时内报告。中和抗体和病毒分离应在3周内报告结果。

五、评估与总结

(一)效果评估。

防控措施效果评价常用指标包括发病率、二代发病率、流行持续时间、伊蚊成蚊密度和幼虫指数。其中伊蚊幼虫布雷图指数可供登革热防治措施落实情况评价参考指标。当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指数超过5,说明媒介控制未达到要求,建议政府部门继续在疫区内杀灭成蚊及清除蚊虫孳生地。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在最长外潜伏期和内潜伏期(25天)内无新发病例,以及布雷图指数在5以下,可结束本次疫情处理工作。

(二)总结

通过对登革热现场调查,掌握疫情和控制措施的实施等工作活动,登革热疫情得到控制后,进行总结和报告。

总结报告包括: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暴发疫情分析,疫情调查处理情况(病例搜索、蚊媒动态监测),对暴发或流行的原因、传播方式、感染来源、流行趋势、专题调查情况、措施及评价及经验教训等进行总结,并提出有关意见和建议,有利于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发生和流行。

附件:1.广东省登革热病例个案调查表

2.登革热发病情况入户调查登记表

3.登革热流行媒介应急控制技术方法

4.疑似登革热病人检材送检一览表

5.伊蚊登革病毒分离送检登记表

附件1

广东省登革热病例个案调查表

县(市)名称: 国标码:□□□□□□ 病例编号:□□□□□

一、基本情况

1.患者姓名:_________(如患者年龄

最新登革热的防控(5篇)

登革热的防控篇一划根据《瑞丽市当前预防登革热方案》的统一部署,为更好地做好登革热的防制工作,我校的灭蚊工作,落实日常和突击的灭蚊行...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