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登革热防控工作阶段总结(五篇)
登革热防控工作阶段总结篇一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
利用各种传媒等阵地,广泛开展爱国卫生宣传活动,组织面向广大群众的登革热防治知识和防蚊灭蚊知识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强化除害防病和卫生保健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号召全体市民“清积水、灭蚊虫、保健康”。
二、重视落实“三个一”、强化责任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和广东省《关于全面深化爱国卫生运动的实施意见》强调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一”---市每年4月份统一部署开展全市“爱国卫生月”活动、区每个月部署1次以清除卫生死角和“四害”孳生地为主的统一行动、街道每周进行一次环境卫生大扫除”。
强化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职责,落实主体责任,落实到人。明晰划分各类场所、区域的灭蚊责任。各街道以社区为基本管理单元,明确本社区所有公共区域、公园绿地、沟渠河涌、道路绿化带、以及机关大院、各类事业单位、工地、宅基地、居民物业小区、楼宇、居民住户等业主的蚊媒防制主体责任,列出责任清单台账,不留死角。公共区域蚊媒防制由各街道办事处负责,其余区域或场所由业主(承租人、开办者、经营者、管理者)负责,街道办事处负责日常监管。各街道办事处统筹各社区落实责任或分。全市各部门协助各街道落实对部、省、市、区、军队、行业所属单位(物业)的责任划分和履行。
三、加强物资保障
进一步加强登革热防控工作物资保障;积极做好经费预算,根据区政府病媒经费及时采购消杀药品,及时发放药品到各街道。加强对蚊媒防制专业队伍的业务技术培训,提高应对蚊媒防治能力。根据疫情情况和各街道相关人员,每年组织1-2次病媒生物防制培训。
登革热防控工作阶段总结篇二
我市近期登革热流行形势分析及防控工作意见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主要通过伊蚊(“花斑蚊”、“花脚蚊”)叮咬传播,不会直接人传人,表现为突发高热、头痛、眼眶痛、肌肉及关节痛,面、颈、胸部潮红,皮疹、皮下出血点等症状的急性传染病。近日,据广东省卫生厅发布的登革热疫情信息得知,截至2006年9月6日下午5时,该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276例,其中广州245例,阳江22例,佛山6例,珠海、潮州、揭阳各1例。我市与阳江市比较接近,防控登革热的形势比较严峻。
一、疫情形势分析:
(一)周边地区出现流行,随时都可传入。登革热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常见的传染病。东南亚等国家或地区近年正处于登革热高发年份,在今年,东南亚地区登革热疫情严重,如印尼至4月初已近3万例,总人口数仅400多万的新加坡至8月份已有2000多例登革热病例。广东和广西沿海地区是我国登革热的好发地区。广东省自1978年在佛山首次出现登革热暴发疫情至今,已有10多个地市先后发生过登革热疫情,发病数达上万例,今年8月份不到一个月就发生病例200多例,分布于6个城市,尤其与我市较近的阳江市也出现了20多例病人。我市毗邻东南亚、广东省等国家和地区,旅游、商贸往来非常密切,随时都可能有病例输入并引起暴发流行。
(二)多年无病例,人群普遍易感。我市登革热已有近20年没有出现过病例,人群普遍易感。1980年6-11月,在合浦县沙田镇暴发流行,共报告病例1352例,其中登革出血热59例,死亡2例,造成流行的主要传媒为埃及伊蚊。1986年9月-11月,北海市海角路广西渔轮厂,共发现病例106例。时间分布:9月份15例,10月份68例,11月22例,造成流行的主要传媒为白纹伊蚊。
(三)伊蚊密度较高,易于传播。我市处于亚热带地区,气候适合登革热传播媒介伊蚊的繁殖。我市全年都有伊蚊生长,其中5-10月份密度最高。我市登革热发病高峰月份在8、9、10月份,传播媒介主要是白纹伊蚊,因为市区十多年来经反复调查,未再发现埃及伊蚊。目前我市白纹伊蚊密度较高,根据今年6、7、8月份对北海市区地角、高德岭底和市区唐屋村居民住宅区蚊幼监测显示,它们的布雷图指数分别为29、33.3、39.8;房屋指数分别为29%、30%、38%;容器指数分别为23%、22%、28%。三个月的平均布雷图指数、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分别为33(98/293)、32%、24%。一般认为布雷图指数
最新登革热防控工作阶段总结(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