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部知识点(5篇)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部知识点篇一
一、基本情况
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孩子们对于身边常见事物的外部特征及属性的观察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重点训练了学生能按要求有顺序地观察,能在教师引导下借用工具间接地观察物体,对身边的动植物、土壤、水、空气、材料等内容进行了初步了解。
这一学期,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重点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过程的描述能力,学习“冷与热”、“变化的天气”、“我们来养蚕”、“磁铁的奥秘”、“多彩的光”等内容。
二、本学期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提问——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用一定的方式表述;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初步比较和评价。
2、猜想与假设——能对观察的现象进行猜想;能对提出的问题做出假设性解释,会根据观察的现象对将来的事件做出初步的推论;能用“如果„„那么„„”对猜想作出初步的假设。
3、观察和实验——能按观察对象的变化,培养细致、敏锐和长期观察的能力;会借助工具间接地观察物体;知道对某些被观察对象进行简单处理;尝试制定简单的调查、实验或观察计划;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控制变量实验;会使用直尺、量筒、指南针等工具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4、制作——根据教材要求,在教师指导下或他人帮助下进行简单制作。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知道物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不同的材料传热的本领不同。
2、知道各种不同的天气现象,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以测量的量来描述;知道风有风向和风力的不同;知道雨的大小是根据雨量来判断的;知道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
3、知道蚕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生长阶段。
4、知道磁铁有磁性,有磁极;知道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知道铁钉等可以被磁化。
5、知道什么是光源;了解影子产生的条件;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知道镜子能反射光、能成像;知道阳光是七色的,了解彩虹的形成。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从儿童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规律出发,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重点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过程的描述能力,围绕认识事物的变化和性质,引领学生学习“冷与热”、“变化的天气”、“我们来养蚕”、“磁铁的奥秘”、“多彩的光”等内容。
本册教材在“指南车”卡通人的引领下,通过游戏、观察、测量、实验、调查、制作等活动方式,让学生认识物体冷热变化的特点、天气变化的特征,了解蚕的生活习性、生长变化过程以及磁铁的性质、光线传播的性质,学习实验描述、长期观测和记录的方法,提高实验技能,并渗透珍爱生命、敢于质疑、尊重证据、持之以恒、认真细致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后续的科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措施
1、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依据学生的实际开展教学活动。
2、落实三年级下册重点训练项目——实验、描述过程的能力。实验过程中,要求记录实验情况;实验结束后,组织好同学之间的表达和交流。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长期观察所面临的困难,对学生的评价以激励和诊断性评价为主,促使学生保持饲养、管理、观察、记录的兴趣。
4、充分发挥教材所凸显的科技史特色资源的优势,如创设情境、进行方法引领、情感熏陶等。
五、教学进度安排(每周3课时)
第一周 常规教育、民选组长和科代表、翻阅新书、学习《多姿多彩的天气》 第二周 《知冷知热》、《热胀冷缩》、布置养蚕的任务
第三周 《热的传递》、《蚕宝宝出生了》、养蚕第一次集体展示、交流和评价
第四周 《蚕宝宝在长大》、养蚕第二次集体展示、交流和评价 第五周 《谁的传热本领强》、《测量气温》、第六周 《观测风》、《雨下得有多大》、第七周 《怎样预报天气》、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小结、养蚕第三次集体展示、交流和评价
第八周 《神奇的磁力》、《蚕宝宝大变样》、养蚕第四次集体展示、交流和评价
第九周 养蚕第五次集体展示、交流和评价、第十周 《昆虫》、第3单元学习评价 第十一周 期中考试
第十二周 《司南的启示》、《磁铁游乐场》
第十三周 《光与影》教学研究(本期重点研究课)第十四周 《光照在镜子上》、《透过玻璃的光》 第十五周 《与水有关的光现象》、《光线与视觉》 第十六周 第4、5单元学习评价
第十七周 《我们怎样做实验》、《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第十八周 第6单元学习评价、复习第十九周 复习
第二十周 期末考试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部知识点篇二
湘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
1、人们用温度来准确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计作℃。如20℃读作二十摄氏度。0刻度以下读作零下多少摄氏度。
2、使用温度计时要手持温度计的上端,液泡接触被测物体,液柱停止上升后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面齐平开始读数。
3、液体、气体、固体受热时,体积都会膨胀,受冷时,体积都会收缩。生活中的利用热胀冷缩的现象有:铁轨间要留缝隙,高压线不能拉太紧,瓶装饮料不能装太满,踩瘪的乒乓球用热水煮,浇铸水泥路面要留缝隙等。
4、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点火时要斜向上点火,灭时要用帽子盖灭。
5、热能通过气体、液体、固体甚至真空从一个物体向另一个物体传递。热总是由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传递热的方式有传导、对流、辐射。
6、不同材料的传热本领不同,如铜、铝、陶瓷、钢材、塑料、木材等。加快热传递的方法有使用热的良导体、增加与空气和水的接触面、加快对流的速度等。减缓热传递的方法有:采用热有不良导体,减少与周围空气和液体的接触、减慢对流的速度等。
7、常见的天气现象有:晴天、下雪天、阴天、下雨天、雾、雾淞、霞、霜、冰雹、龙卷风、沙尘暴等。
8、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气象站测气温用的是百叶箱。
9、竺可桢是我国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是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写有《物候学》一书。
10、风的方向有八个,如东、东北、南等,风来的方向就是风的方向。人们常根据风级图来目测风力,分为零至十二级。气象站用风向标、风速计等仪器来观测风。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当时的风向。风速计是观测风力的仪器。
11、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力定级的人是中国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李淳风。他把风分为八级。雨量器和风信器都是中国人的发明。
12、雨量筒是测量雨量的仪器。人们根据24小时的雨量制定了雨量等级:小雨(小于10毫米)、中雨(10-25毫米)、大雨(25-50毫米)、暴雨(50-100毫米)、大暴雨(100-250毫米)、特大暴雨了(大于250毫米)。
13、天气谚语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观察天气现象的经验总结。天气谚语可以分为四类:看云识天气,如“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看风识天气,如“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看光识天气,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看物识天气,如“燕子高飞晴无云,燕子低飞雨来到”。
1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缫丝织绸的国家,丝绸约有5000年的历史。
15、家蚕的生活在温暖、通风的环境里。它的主要食物是桑叶。它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在幼虫阶段要经过四次蜕皮。蚕蛹的体形像一个纺棰,蚕蛾的形状像蝴蝶,全身披着白色鳞毛。雌蛾体大,爬动慢;雄蛾体小,爬动较快,一只雌蛾可产400~500粒蚕卵。
16、像蚕、蝴蝶等动物一生中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这种变化叫做变态。
17、蚕蛾、蚂蚁等动物的成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口器和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的动物叫做昆虫。目前全球已识别的昆虫种类约100万种,占已知动物种类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
18、磁铁能吸引铁、钴、镍这三种金属。磁铁的这种吸引力就是磁力。磁铁磁力最大的部分称为磁极(即两端)。
19、磁铁具有指南北方向的性质。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最早叫司南。磁铁指向北方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指向南方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
20、磁铁具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地球也是一个巨大的磁体。
21、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源、不透明的物体、承载影子的平面三个条件。
22、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影子等现象都说明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0万千米。
23、光照到水面、镜子等物体表面上会被反射出来。镜子能使镜面前的物体成像。潜望镜是利用光线的多次反射后看到水面物体的。
24、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5、透过放大镜的光线折射后能会聚到一点。放大镜还能放大视角,使物体所成的像更大一些。
26、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成的。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色光,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利用这三种色光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彩来。
27、水能像镜子一样反射光而形成倒影,也能像玻璃一样使光发生折射而改变光的传播路线,还能像三棱镜一样分解阳光,形成彩虹。
28、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我们才能看见这个物体。我们平时要注意用眼卫生。
29、在科学活动中,我们要注重实验,实验能验证自己的猜想;能让我们看到自然环境下不容易发觉的现象;可能还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部知识点篇三
三年级科学下册主要知识点1—19
1、身边的材料:
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制成的。按材料给物品分类:木材、金属、纸、布、塑料。
我们身边的材料可以分为: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
石油、木头、棉花、沙子都是天然材料。▲像玻璃这种由天然材料加工成的
2023年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部知识点(5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