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枫桥夜泊》教学设计及反思(14篇)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一、独辟幽境,启发学生质疑欲望
用跨越几百年带有钟声的诗句、歌词导入
师:所以,200多年前的诗人王士祯写到——(生齐读王士祯的诗句)
所以,500多年前的高启写到——(生齐读高启的诗句)
所以,600多年前的古应写到——(生读句子)
所以,800多年前的陆游写到——(生齐读陆游的诗句)
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有什么问题?
生1: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不管百年,千年,许多来到寒山寺的诗人都会写到钟声?
生2:为什么每次写到钟声,都是在晚上写到钟声?
生3: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敲钟的时候诗人就会失眠呢?
生4:为什么寒山寺的钟声这么有魅力,吸引这么多诗人来写?
······
我们都知道,真正开始主动学习是从对事物好奇开始的,与好奇心相伴而来的就是产生疑问,由独立发问开始,到独立释疑结束,这才是一节有生成的语文课的真正评判标准。王老师的提问方式独特、有激情而润物于无形,诗意悠远的语调一下子就营造了千古钟声特有的幽境,学生的问题想不出来都难了。
二、以评促问,使学生把文本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师:你从哪知道这是寒山寺的钟声?
生:高启说,几度经过忆张继,张继曾经在寒山寺写过一首《枫桥夜泊》。所以知道是寒山寺的钟声。
师:哦,原来你知道这首诗的背景,见多识广,请坐。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看你们读书就是一种享受。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来,有请,注意清清爽爽地读。(生朗读全诗)
师:读得好,字字落实,比如,“愁眠”的“愁”是翘舌的,读到位了,比如,“寒山寺”的“寺”是平舌的,也读到位了,真是读得一丝不苟!再请一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注意听。(生读)
师:好一个到客船,真好,味道读出来了。大家也一定听清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这首诗已经反反复复读过好几遍了,到底什么感觉?一个词来形容形容自己的感受。
生:烦闷和凄凉。
师:说了两个,选一个。
生:烦闷。
师:烦闷,好!(另一个学生,你的感觉是——)
生:忧虑。
师:孤独,(另一个学生,你的感觉是——)
生:凄凉。
师:凄凉?你的感觉是?
生:幽静。
生:思乡。
生:忧愁。
生:夜晚的宁静。
王老师的评价语恰到好处有针对性,他深谙言语暗示的重要性,能够及时引领学生不由自主进入下一个环节,使学生有方向可说,想说、不说不快,意无穷而言不尽,是学生一个接一个灵感迸发的“加油站”。
三、
对比阅读,以读促悟,用猜开口师: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你会有烦闷的感觉吗?
师:肯定不会!读杜甫的“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忧愁的感觉吗?
师: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会有凄凉的感觉吗?
师:也不会!那么,为什么读《枫桥夜泊》,却会有这样的感觉?(多数沉默,个别学生举手。)
师:不着急,把手放下,请大家静静地读《枫桥夜泊》,你可以看看注释,看看虽然不怎么清楚的插图,也可以联系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好进入枫桥夜泊。?(默读,圈点批注。)
师:(在巡视中插话)有的同学开始动笔画了,很好,这说明他的感觉已经找到了落脚点。
师:9继续插话)有的同学开始在诗的旁边写批注了,很好,这说明他的感觉在转化为语言。(生在教师插话的引导下,纷纷开始写批注。)
师:好!停,我发现有一部分同学都写了批注和心得,我看大家都有了自己的读诗心得。心得如何呢?那么这样,我提一个问题考考大家,好吗?大家知道,枫桥夜泊的时候,应该是休息的时候,睡觉的时候?对吧??(生答“对”)
师:那么,这个晚上,张继睡着了吗?
师:没有?你怎么知道的?哪个词语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张继没睡,根本就睡不着?
生:愁眠。
师:愁眠,一起读,3遍,什么意思?
生:“愁眠”就是因为忧愁而睡不着觉。
师:给“愁眠”找个近义间,生1:忧愁。
师:给愁眠找个近意词,愁眠!
生2:忧眠。
师:你自个发明的?现成有啊。
生3:失眠。
师:对啊,还有——
生:无眠。
师:对啊。愁眠就是失眠,就是无眠,那是因为忧愁而失眠,忧愁而无眠,因为忧愁而难以入眠。愁眠的人是谁?一起说
生:张继。
师:看到了,听到了,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还感到了什么?
生:霜满天。
师:(板书:霜满天)大家知道,霜是覆盖在地上的,所以,李白才写过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生接答“疑是地上霜”)
师:对呀!霜怎么可能满天呢?难道是张继的感觉出了问题?
生:因为张继愁眠,所以感觉霜满天。
师:肯定跟张继的心情有关系,是吗?想一想,夜泊枫桥的这个晚上,张继冷不冷?
生:冷。
师:肯定冷!秋霜那么重,穿得又那么单薄,还是在江上、在船上,能不冷吗?其实,身体的冷还在其次,更要紧的是张继的心,他的心也是——
生:冷。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很孤独、生:因为他考试落榜了。
师:看来你查过资料了。这只是一种可能,还可能因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思念他的亲人了。
生:因为他觉得自己很无助。
悟性和想象力,是最难琢磨的,也是众多语文老师束手无策的概念之二。王崧舟老师用对比阅读的方式,拿“已知”证“不确定”,收到了“言意双发”的效果。他又大胆开启学生的生活体验之门,借助生活经验“猜”出文本背后的“可能性”,其实就是在变相引导学生想象,“以己之眼,观他之心,开己之智”,薛法根老师曾说: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王老师做的就是引领学生将生活的语言积累融合诗中意象的语言,改造成学生自身的语言,培养学生对内容的自主建构能力。
四、善找支撑,助思解惑
师:(板书:对)孩子们,你们注意过这个看起来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对”字吗?什么是“对”?为什么要用这个“对”?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对待;对付。如:对事不对人。面向;朝着。如:对着高山。对面的;敌对的。如:对手。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如:对对联。)
师:这是我从《现代汉语小词典》中摘录的义项。想一想,你选第几个??(生思考)
师:有选第一个的吗??(无人举手)
师:没有。有选第二个的吗?(部分举手)
师:好,有十多个。你们为什么选第二个?
生:张继因为睡不着觉,所以能看到这些景色,他是面向着这些景色的。
生:我觉得这些景色是配合愁眠的。
师:也就是说,在诗人的眼中,仿佛乌鸦也跟着他一起——
生:忧愁。
师:仿佛江枫也跟着他一起——
生:无眠。
师:仿佛渔火也跟着他一起——
生:孤独。
语文课堂如果离开了对关键字词的挖掘,就缺少深度和广度了,如果仅仅依靠教师课堂上的那一点点讲解,也显得杯水车薪了。王老师在这个片段更多的是“授之以渔”,提供给解读文本支撑工具的同时,又把字带入语境中细细品、慢慢磨,等学生积累足够多的“嚼头”,在不知不觉中就不仅仅解了字,更深入了意境,愁之深切,呼之已出!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古诗在意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3、感受并领悟古诗的意象和意境,体验诗人的愁眠之情。
教学过程:
一、启:夜半钟声越千年。
1、陈小其 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封尘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去烟。
谁知道无眠的意思?给无眠找一个近义词。(失眠、愁眠、难眠、不眠)、教师启发,把难以入眠合成两个字,把难以入睡合成两个字,把不能入睡合成两个字。
大白话就是睡不着觉,再读这一句。
是谁在敲打我的无眠?这钟声是从哪儿来的2、200多年前,王士桢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指名读后点评。这是古诗,要读出古诗特有的味道
这是哪里的钟声?没错,这就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奇怪的是作者为了听寒山寺的钟声,昐啊想啊,一等就是十年。这钟声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魅力呢?
3、500多年前,高启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这是哪里的钟声?更让人奇怪的是,高启只要听到钟声,就会想到一个人,他是谁?张继何许人也?
4、800多年前,陆游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从诗中可以看到,陆游曾经到过哪里,听到过什么,七年后他又到了哪里,听到了什么?如果把七年改成十年,诗人还会怎么想?
师生对句:十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百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是钟声,所以在陈小其的笔下有这样的钟声,(生读)200多年前的王士桢有这样的钟声(生读)…………
5、质疑
问题来了,你的脑海里冒出什么问题。
为什么不同的诗人都会写到寒山寺的钟声?
为什么四句诗中都提到了钟声?是啊,寒山寺旁边有那么多景物,为什么诗人只关注到了钟声。
为什么这钟声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其实所有的问题都和一首诗有关,都和一个人有关,这首诗就叫枫桥夜泊,这个人就是张继
二、承:张继卧听寒山钟
1、通读《枫桥夜泊》
(1)、学生自由读,要求:反复读这首诗,把这首诗读通顺,读清爽。
(2)、指名读
正音后再批名读,要求读出古诗特有的味道。
评: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他不仅嘴巴在读,用表情在读,用整个身体在读。
(3)、师生对读,学生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
反过来师生对读,有了刚才老师的范读,学生能学着老师刚才的读调读后三字。
船为什么要读得这么长?
(4)、学生读整首诗
2、整体感受诗歌的情绪
读诗不但要读出味道,更要去体会诗给带给我们的那种情绪,那种感觉。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感受、感觉和情绪吗?你会选哪个词?
愁、忧愁、愁眠、神秘: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幻 好一个传神的幻、朦胧 月朦胧,鸟朦胧
3、品读诗歌的意象
(1)你读李白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会有朦胧的感觉吗?你读杜甫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朦胧的感觉吗?你读白居易的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肝有朦胧的感觉吗?为什么枫桥夜泊会带给你幻、愁、朦胧呢
(2)再读这首诗,这首诗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情绪,在这个地方做一做记号。
你们记下的不仅是符号,因为符号的背后是你们的思考和发现。
这个晚上,张继睡了没有,睡着了没有,何以见得?诗中的哪个词在直接了当告诉了你张继根本睡不首。(愁眠)把愁眠圏出来。再说愁眠的近义词,反复读这个词,a: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在这个晚上看到了一些什么?我们按诗中写的顺序一件一件说。把这些词划下来。
月落
b:江枫:你们看到江枫了,你们看到的只是江枫两个字。
学生闭上眼睛,师描述:月亮西沉,天地一片秋风瑟瑟地吹过,你看,那江边一株两株一排一片那是枫树,那是枫林,仔细地看,你看到了吗?睁开眼,说说你的眼前出现的关于枫树的画面,有一幅画面在你的眼前定格,那是什么?
是啊,因为愁眠,诗人发现了江枫
c:愁眠啊愁眠,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
渔火:找一个词来形容江中的渔火(微微的,暗,隐隐约约的,忽明忽暗的d:面对着暗淡的、微微的、隐隐约约的、忽明忽暗的渔火,诗人睡不着觉了,因为愁眠,诗人的耳边突然响起了什么?
乌啼:
e:钟声:那是在夜半的时候,那是从姑苏城外寒山寺传来的钟声。(补充板书)
f:还是因为愁眠,诗人的感觉然发生了变化,诗中的三个字告诉了我们(霜满天)补充板书
你们看到过霜满天吗?霜是在地上的,李白写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可能满天呢,只能是满地,张继写错了,你是怎么看的呢?
生:这是作者的一种遐想。女孩的心思就是细腻啊,她告诉我们作者看到霜满的跟什么有关系(作者的心情)霜满天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冷的感觉。
张继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生:可能是因为他怀才不遇
生:可能是被人诬陷了,有太多的可能了现在我们谁也不清楚是因为什么而心冷,而心愁,但是我们分明感受到了那霜气满天的冷意和愁意。
三、转:月落钟声对愁眠
1、这景层层包围着谁,伴随着谁,用张继的话说,这是江枫渔火对愁眠,注意到这个对字了吗?
因为这个对字太普通太平常,太容易被人忽视了。知道这个对的意思吗?出示选择题。你选第几种意思。
(1)对付
(2)面向 张继面向着什么?
(4)使两人东西互相配合、接触。什么配合他愁,似乎天地万物都陪着我一块儿愁眠,仿佛天地之间只写着一个字“愁”
2、师配乐朗诵
配乐齐读 在悠悠的音乐声中,学生入情入境。
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悠悠传来,就在客船之上,张继辗转反侧,这四个字不是从他口中出来,而是从他的心底缓缓流淌出来。再指导朗读
3、月亮落下去了,还看得见吗?擦去月落
乌鸦也消失了,擦去乌鸦
那满天的霜气也只是用心感觉到的,擦去霜满天
那江边的枫树也只能看到一个轮廓,擦去江枫
那渔火似有似无,若隐若现,擦去渔火,那寒山寺也看不到了,擦去姑苏城外寒山寺
4、天地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可能相对的了。就在这个时候,你听(放钟声)一声一声又是一声,寒山寺的钟声穿过枫林贴着水面来到了客船之上,那声音那样真切地传到了张继的耳边。那声音仿佛在对张继说,此时此刻,你就是钟声,你来到客船之上,你来到张继的耳边,款款地,深情地对他说
出示: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
学生练习写话,5、交流写话
写多写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提笔的时候你有一种感觉,你有话想对张继说,其实不是钟声,而是你的心声。
钟声悠悠传来,钟声终将消失,随着钟声的消失,张继的忧愁也终将消失。
6、古今中我写愁的诗举不胜举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你一定发现,诗人的.愁都和一种景物联系在一起。
你想过吗?要是这个晚上没有月亮,这满腹的愁又将托付给谁呢?再读诗句。
从此,在中国诗人的诗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思的景物,这也是张继这首诗的独特魅力。
所以从张继开始,这钟声……
再读开篇写寒山寺钟声的诗句
7、融合生活语境
这就是经典,这就是文化。
今天,王老师和大家一起品读了寒山寺的钟声,想象一下,十年过去了,你终于有机会到苏州去了,你一定会去看一座桥,那就枫桥,你来到桥上,你突然想到了一个人,那是谁,突然想到了一首诗,那是谁,人突然想起了十年前一个姓王的老师的老师曾经和大家一起感受了张继的诗。齐读这首诗
虽然相隔千年,你突然觉得张继并不陌生,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诗意语文,追寻审美化的实践智慧。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一、背景导入:
在一千二百多年前,有一个叫张继的人,满怀信心,进京赶考,最终却名落孙山,而此时恰逢安史之乱,看着国家日益凋敝,百姓们悲苦流离,他无能为力只好乘船南下,在一个悲凉的秋夜,他与枫桥有了一次美丽的邂逅,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枫桥夜泊》
写题,读题。枫桥,在江苏。“泊”的意思?停靠,停泊。
同学们,仔细看看是什么时间?是夜晚的时候,那该怎么读呢?一起读一下。
二、理解题目
诗题是诗的眼睛,理解了诗题我们能更好地学习古诗,现在谁来说一说诗题的意思?(张继)在夜晚的时候把船停靠在枫桥。
三、初读古诗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在怎样的夜晚?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古诗,在诗中找答案。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读得字字落实,真好。枫、霜‘愁读准了。
谁还想读?不仅读出了节奏,还读出了味道。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了。听听老师的语速语调。孩子们,能不能像老师这样读一读。
齐读。读得真好,老师听得意犹未尽。
四、读懂古诗
诗我们读了这么多遍,老师提的问题能找到答案了吗?这是什么样的季节,怎样的夜晚?你来说。秋天,寒冷的夜晚。你从哪里知道的?
从枫这个字感受到这是秋天,你很聪明,知道被秋霜打过的枫叶呈现火红的颜色,别具一格。霜,很好,你发现了一个关键字。都下霜了,这是深秋了,这是一个寒冷的夜晚在这样的一个深秋的寒冷的夜晚,张继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古诗再找一找。打开书,默读古诗,勾勾画画。想好了,就举手示意。
1、看到了渔火,你知道这渔火是什么样的吗?
远远望去,这渔船上的灯火,忽明忽暗,若隐若现。
2、看了江边的枫叶。江枫渔火,这江枫是静态的,渔火便是?动态的,这一动一静,一暗一明,令人遐想呀。
3、看到了月亮落下。当月亮落下的时候,天地之间是一片黑暗朦胧的景象。
4、听到了钟声,是哪里的钟声,寒山寺在哪里?这个钟声传到了哪里呢?传到了张继的船上。
5、听到了乌啼声。你觉得乌啼声给人什么感觉?凄凉。张继以动写静,用这乌啼声衬托夜晚的宁静。
板书看听感
你觉得这画面美吗?谁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老师听了你的朗读就是一种享受,从你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这是一幅凄美的画面。
那张继除了看到的,听到的,还有什么景物是他感受到的呢?找到了?咱们读一读诗。读第一句。“霜满天”感觉到当时非常冷,霜是在地上的,但诗人却说“霜满天”。这满地的秋霜给张继一种什么感觉,一起说。“寒冷”.是凉意刺骨呀。这“霜满天”仅仅写出这秋季夜晚的寒冷吗?你从“霜满天”中读出了什么?读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忧愁。诗中也有一个字写出了作者的忧愁。
:张继面对着月落江枫渔火这样的画面,他再也无法入眠了,对愁眠,此时此刻,你就是张继,读一读诗。五、领悟诗情。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正是这凄美的画面勾起了张继内心的忧愁,那张继到底因何而愁呢?我们读一读最后一句,诗中有一个字道出了他的身份。“客”。从这个“客”字你读出了什么?漂泊他乡,因何而愁?思念亲人,思念家乡这何尝不是一种忧愁呢
思乡。张继为什么会客居他乡?赶考,落榜之愁,人生求所不成,怎能不愁呢?你能读出这种失落吗?
还为什么而愁?国家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爱国的他能不忧愁吗? 指名读诗。板书思乡 落榜家国愁
六.总结
张继用他的一夜无眠给了我们一个千年不卷的吟诵,他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凄美的画面,让我们感到他内心浓浓的愁丝。最后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走进这千古绝唱。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课时目标: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培养朗读能力、品诗析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教学难点:诗人为何而忧愁
教学过程:
一、揭示背景,导入新课
1.孩子们,一千二百年前有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最终却名落孙山。时至今日,当年的状元现在已无人知晓。可落榜学子张继的一首诗却流传至今。那么,这首诗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课题。
2.破题。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说?
生:把船停在枫桥边过夜。
3.张继的诗作并不多,然而他却能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一样名垂千古,由此可见《枫桥夜泊》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感受一下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1.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
2.师范读。3.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汇报。
师:读诗的初步感受很重要,老师的感受通过我的朗读表达出来。请你们也把你们的感受放进诗中,读出你们自己的味道。
3.学生齐读。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师:你感觉到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板书“景”)
出示自学提示: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并用“——” 画出诗人看到的景物,用“~~~”画出诗人听到的声音。
师: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2.老师适时出示归纳了景物名称的课件。
3.师:这些都是诗中的景物,这些景物汇集在一起就成了这首诗。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生描述画面,师引导学生说具体生动)
师:如果把这首诗读成一个字,一个表达诗人情感的字,是什么字呢?
生:愁。
师:诗人通过哪些描
最新《枫桥夜泊》教学设计及反思(14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