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23年读书收获小练笔(5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7-281

读书收获小练笔篇一

作文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想使学生真正提高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一个学期单凭课本上每单元规定的那六七篇作文是远远不够的,平常必须经常进行一些小练笔。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了一套以课文为凭借,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目的,以发展思想能力为重点,以读写结合为突破口的切实有效的训练方法,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下面是我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小练笔的几种形式。

一、观察插图,描一描 在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有些插图课文中已经作了细致的描绘,就无须再写,如《镜泊湖奇观》一文中的两幅图──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有些插图文中只是一笔带过,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插图上画的是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情景。课文中只用“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儿包住了”这句话作了描写。学文后,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然后把画上的内容,如火苗燃烧的样子、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的神态、手抓泥土的动作等仔细描绘出来。最后还要写一写邱少云此刻可能在想些什么。通过描写文章中的插图,学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惊人毅力,而且在把画变成话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精彩篇章,仿一仿 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能力。仿写可分为仿篇和仿片断。仿篇,亦称为全仿。这种方法是从整体上模仿范文作文的方式。学习了《桂林山水》一文,我要求学生按“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一处景物,在抓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仿片断,亦称点仿。这种方法就是从局部上模仿范文的方式。局部模仿,范文较多,主要包括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等。在仿写时,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如《第一场雪》的第四自然段主要写了雪后的美丽景色。这一段在构段方式上是从整体到部分,在写法上运用了静态描写和运态描写。学文后,我要求学生按这种构段方式运用这两种描写方法来写一处景物。

三、移花接木,组一组 所谓“移花接木”是指将课文中的有些句子摘录下来,然后加上自己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从而拓展文章的内容发展学生的思维。如《鸟的天堂》一文中讲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景物。第一次是在黄昏,鸟儿们都歇息了,作者只描写了一株美丽的大榕树;第二次是在早晨,鸟儿们都出来活动了,所以作者只描写了活泼欢快的鸟儿。学文后,我要求学生把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物都写下来,包括朝阳下的大榕树、飞行的鸟儿及清澈的湖水。学生在练笔时不仅用到了课文中的句子而且恰当地写进了自己的语言。如“这些鸟儿有的贴在水面疾飞,有的在树枝上飞窜,有的在我们的船头盘旋。”“清澈的湖水倒映着翠绿的榕树,翠绿的榕树点缀着清澈的湖水,再加上疾飞的身影、湖上的小舟、清脆的鸟叫,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通过这样重新组合,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

四、读文有感,写一写 有些文章的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讲的就是1963年大作家叶圣陶先生为中学生肖复兴认真修改作文并请肖复兴到他家去做客的事。叶老先生一丝不苟的作风和平易近人的品质深深地感动了肖复兴,同时也感染了学生。学文后,我要学生抓住文中感受最深的一两点来写一篇读后感。一位学生写出了这样深切的感受;一个真正值得尊敬的人是高趣的本领和高尚的品格的完美统一。我感谢肖复兴先生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也装进了我的心里,而且也会永远绿着„„

五、抓住“空白”补一补 文章的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时,我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炼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出来。如《草原》一文的第一自然段,作者描写了草原有美丽景色后,又写了自己的感受:“这种境界,既使

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学完这一段后,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草原的辽阔与美丽。我趁兴问学生:“如果你此刻就在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什么样的小诗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都想尝试着当一回“小诗人”。半小时后,学生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其中一位男生是这样写的: 草 原 初入草原无边际,小丘之上见羊群,静寂无声鸟掠空。点缀绿毯似白花. 一碧千里犹似毯,绿色渲染中国画,四面起伏与天连、翠绿欲流入云际。一位女同学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 草原是一首美丽的小诗 河流映出蓝天的笑脸 云朵舞着洁白的轻纱 羊群点缀碧绿的草原 飘在明朗的天空 无需修饰 风儿吟唱着绿色的欢歌 不用雕凿 拂过无边的草地 草原本身就是一首美丽的诗 这两位同学的小诗风格各异:男同学写得粗扩豪放,女同学写得则细腻柔美。这种新颖别致的填补练习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欣赏和领悟能力。

六、欣赏古诗,改一改 语文教材每册都编排有古诗。这些古诗的内容浅显易懂。写景的将景物描绘得细腻生动,叙事的表达的情感真挚感人。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可以要学生将这些古诗改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在十一册教材中,《暮江吟》可以改写成一篇写傍晚到夜晚江边美景的文章。《赠汪伦》可以改写成一篇以“送别”为内容叙事的文章。一位同学是这样改写《赠汪伦》这首诗的: 秋天的太阳冉冉升上了明朗的天空,把湖水映得通红。湖边的芦苇在秋风的吹拂下摇曳着。李白独自站在船头,望着无边的湖水,不禁想起那一幕幕欢乐的往事。多少次与汪伦在月下饮酒作诗;多少次与汪伦在庭院赏花舞剑;多少次与汪伦在桃花潭边谈天说地„„想到欢乐不再,李白心里一阵惆怅。船夫解开缆绳,正准备起航。突然从远处传来以脚踏地为节拍的歌声:“好朋友啊!愿你一路平安,让我的祝福,伴你万水千山„„”听到这熟悉的歌声,李白心里一惊,这不是我的好朋友汪伦吗?他急忙叫住船夫,迫不及待地跳下船,迎上。只见汪伦披着一件红色的披风,像一片鲜艳的红霞从山坡上飞来。他们两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就像握住他们真挚的友谊。这时,汪伦说: “李兄,今日一别,不知何日才能相见啦!请李兄多保重!”李白朗声笑了笑,说:“汪兄,来日方长,我们一定会再相见的。”汪伦含着泪水,解下披风,给李白披上。此刻,连豪气冲天的李白也禁不住热泪盈眶,激动地说;“汪兄,你对我的情谊真是比桃花潭的水还要深啊!” 在船夫的再三催促下,李白只好依依不舍地上了船,与汪伦拱手作别。船渐渐驶向远处,李白回头看时,只见汪伦还站在岸边向他招手。以上的种种练笔形式,决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这些训练内容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生动的材料、鲜明的画面、可以模仿的篇章可以延伸的思维空间,达到了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相结合的目的。通过描一描、仿一仿、组一组、写一写、补一补、改一改这些丰富多彩的训练形式,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想象和创新能力,丰富了词汇,提高了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通过这种训练,学生的作文兴趣有了显著的提高,作文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读书收获小练笔篇二

课堂小练笔,作文大收获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课堂上巧设一些小练笔,既是是课文内容的延伸,又为学生练笔提供了现成的“下锅之米”,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材可写。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练笔写在文本留白处,写在文章动情时,写在文章意犹未尽处。既让学生在轻轻松松中掌握了写作技巧,提高了写作水平,消除了对写作的畏惧感,更对学生言语生命的成长发挥着持续的、潜移默化的熏染陶冶作用。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语文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每当布置学生作文的时候,学生写起来总是感到无从下笔,茫然不知所措,总会看到学生“横眉冷对作文纸,俯首甘咬钢笔头”的局面。

如何改变学生怕写作文的状况呢?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课堂上巧设一些小练笔,既是课文内容的延伸,又为学生练笔提供了现成的“下锅之米”,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材可写。更重要的是,练笔素材是一样的,这样就为全班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学生写完后,老师可以让先写完的同学上台读自己的小练笔,优美的词句、段落集体欣赏,不妥或错误之处互相订正,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也使学生的习作批改能力大大增强。通过老师的有效指导,学生能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同学练笔的范文中找到自己写作契合点,使自己的真情在作文里自由流淌。正因为如此,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设计小练笔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快乐地写作,必能让学生写出一份别样的精彩。

一、写在文本留白处

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手法,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这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晚唐诗人司空图在《诗品含蓄》中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着重说的是含蓄的最高境界,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是在说“空白”,因为只有作者的“不著一字”,即不把话都说出来或说完,读者已能“尽得风流”,产生各种各样的美妙的联想。教学这样的课文,要找准文章留白处,让学生去填补,对全面完整地把握内容,披文入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课文按游览顺序,写了路上明艳的景色、欢唱的溪流、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文章脉络清晰,语言生动,满篇皆画。尤其是在学习第6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欣赏双龙洞内石钟乳和石笋的图片,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在此之前,学生通过朗读,了解到洞内石钟乳和石笋的特点,因此,我趁热打铁,对学生说:“如此神奇的景象,叶圣陶先生只用概括的笔法简单地写了下来,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把它记录下来,把双龙洞介绍给更多的人吗?”学生兴致高昂,饶有兴趣地进行了想象和创作。一句句有趣的石钟乳和石笋的描写诞生了。有的学生写到:“我被蜿蜒在洞顶的双龙震撼住了:一条黄龙,张牙舞爪,头向上高高地扬起,好像要冲出洞去;旁边的那条青龙,紧跟其后,好像也要一飞冲天”。还有的学生写到:“我看到了一块石钟乳,好像一位翩翩欲飞的仙女,来到了人间。只见她发髻高挽,一只采花的小竹篮挎在臂间,好像在把鲜花撒向人间。”大家一起为自己的“作品”而感到自豪,更对双龙洞产生了无限的向往。有的学生甚至对我说:“我一定要让爸爸妈妈也带我去看看。双龙洞太有趣了。”在这一个写的训练中,不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也促进了对文本的感悟,因为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既体会到了内洞的神奇,又感受到当时作者那种惊叹的心情,更把所学过的一些写作知识运用其中,提高了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我想:我们的阅读教学,“既要书声琅琅,也要静思默想,还要妙笔生花”。这样的教学才是完整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二、写在文章动情时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一旦文本的情与学生的情交融在一起时,便会产生巨大的“情感磁场”。高明的教师很善于捕捉文章的“动情点”,以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引燃学生之情,将情感转化为文字。捕捉这种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能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凝结成学生的思想。

我在教学五年级第九册教材《老人与海鸥》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回看15—18自然段这三段文字,没有一滴眼泪,没有一声诉说,作者却让我们看到了一群有情有意的海鸥。当作者抬着老人的遗像越走越远时,海鸥们还 1 在紧紧追随„„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请同学们也学着作者的写法,抓住海鸥的动作,展开想象写一段话。学生由于有了课堂情感的积淀,很快写了出来:

有的学生写到:“当人们抬着老人的遗像越走越远时,“独脚”蹒跚地追上遗像,雪白的翅膀扑打着遗像,仿佛在与亲人做最后的告别。旁边的“老沙”,则目不转睛的盯着照片中的老人,眼神里充满不舍与绝望,仿佛在为朝夕相处的亲人默默哀悼。”还有的学生写到:“„„另外几只海鸥也挤到遗像前,深情地看着遗像中的老人,低声鸣叫,似乎在说:‘让我们再看亲人一眼吧,让我们再看看吧!’海鸥们追着人群飞出了几十米才停下来。许久,海鸥们竟在原地站成了两行,一齐高声鸣叫着,好像吟唱着一曲离别的歌,与亲人诀别。”

情感是文章的生命,激发学生的情感就是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点燃他们写作的热情。在练笔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你会惊奇地发现,那里贮藏着无比丰富的情感,蕴藏着取之不尽的奇珍异宝。

三、写在文章意犹未尽处

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无限猜测想象的空间。此时,可以指导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顺着作者的思路合理想象,延伸情节。把那些潜藏在悬念里的富有想象力的内容续写出来。设计出独特的事情的发展过程和结果,培养写作能力,创设了一片独自创作的天地。

如《看不见的爱》一课的结尾处是这样写的:“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碎裂声。”文章到此,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令读者浮想联翩。针对这篇文章的结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此时,如果你就是作者,你会看见什么,听见什么,又会想些什么呢?你能接着写下去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写作兴趣非常浓,一会儿就写了出来。有的学生写到:“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我转过身去,看到那男孩边开心地挥舞着粗糙的弹弓呐喊:“我成功了,我成功了!”还有的学生写到:“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我转过身去,朝放瓶的地方看了看,在那里,不久前还有一个玻璃瓶立在那儿,而就在刚才,那玻璃瓶竟被一个盲童打碎了,玻璃碎片撒了一地,反射着洒满人间的月光。我不禁有些吃惊。在明朗的月光下,蛐蛐仍然在唱着优美的歌曲,我不知为何一下子明白了过来。原来,母亲把自己对儿子的爱“放进”小石子中递给儿子,小男孩接过母亲的爱,刚要 2 倒下的信心就重新树立了起来。”

文章可以结束,课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永无止境。看似不起眼的练笔,留给孩子们的影响当会如生命的长河永不止息。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此处的小练笔训练,是真正挖掘出了学生个体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更开拓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达到创造想像的升华。

总之,课堂处处是作文,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把握教材,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适时适度的“小练笔”,既让学生在轻轻松松中掌握了写作技巧,提高了写作水平,消除了对写作的畏惧感,更对学生言语生命的成长发挥着持续的、潜移默化的熏染陶冶作用。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和文本发生着深层次的对话,将文本的言语表达不断内化、创造,这些言语实践所带来的欣喜,定会令语文课堂教学洋溢无限生机,小练笔也可以演绎大精彩!

读书收获小练笔篇三

小练笔,大收获

(2012年12月3日在蒲草塘完小、12月25日在坞白完小)

师宗县丹凤小学

杨敏敏

一、小练笔的特点和类型

小练笔就是围绕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它是减缓作文坡度的阶梯。小练笔包括课堂随文练笔和课外练笔。课堂随文练笔包括:读写结合、尝试运用——仿写(典型句式的迁移练笔、典型构段方式的迁移练笔、典型写作方法的迁移练笔)、拓展情节、填补空白——扩写(看课文插图开展“小练笔”、用课文特殊标点开展“小练笔”、抓文本关键词开展“小练笔”、读文本“佳句”后开展“小练笔”、做课文“思考.练习”开展“小练笔”)、立足原作、删繁就简——缩写、根据材料、合理构思——改写、创设情境、展开想象——续写。

课外练笔包括读书感悟和活动感悟。

二、小练笔的优点

目前,很多小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所写的习作,不是语言干涩,内容虚假,缺乏真情实感,就是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要么东拉西扯,费话连篇;要么是《作文选》、《同步作文》的翻版。

而小练笔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效果好,对于改变学生的作文现状、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进行作文的最重要的动力。传统的作文,往往是教师命题,学生根据命题来作文,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作文的兴趣。而小练笔的题目大多是学生自己出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就尽情抒发,实实在在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2、能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

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而且不同的文章都有着不同的内容,因而,学生在阅读这些课文的过程中,也会有各种不同的体验,这些体验,正是学生进行作文的良好素材。如果弃置不用,那么,这些素材将渐渐被学生遗忘。小练笔能让学生及时地把心中的所思所想写下来,为今后的习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3、能让学生品尝写作的成功

传统作文,一般是一单元一次,学生从审题开始,继而选材,打草稿,修改,直至抄写,有一个较为漫长的写作过程。从教师方面来看,批阅一次作文,也需要很长的时间,采取的大多是延时评价。这样一来,学生就很难品尝到作文成功的快乐。而小练笔,因其篇幅较小,动笔的时间短,教师能及时评价,大多数学生在动笔之后马上就能感受到作文成功的快乐。

三、如何有效开展小练笔

(一)主动发问,明确练笔训练的方向

探究的开端源于问题。只有发现学生存在的写作问题,才能准确 把握小练笔训练的方向。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写作问题大多由教师发现,并由此确定训练的方向。长期被牵着鼻子走的学生普遍不能或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导致习作训练缺乏针对性,习作效果不佳。因此,练笔训练要想获得预期的理想效果,首先必须让每一个学生心中都能确立一个利于自身发展的训练目标,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练笔训练中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积极发现自身存在的写作问题,并由此确定自己的训练方向,使学生在今后的训练中不再被动,不再盲目,主动探究,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小练笔研究的初始阶段,我在班上召开了作文问题讨论会,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说出了自己在写作中的很多困惑,譬如“不会使用标点符号”“写出的文章干巴巴的,没词可用”“每次写作都觉得无话可写”“只会记流水账”„„我又让学生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办法,如“课前三分钟说话比赛”、“新闻对对播”、“历史我知道”、“课外阅读平台” „„学生的很多提议被运用于后来的小练笔训练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积极变形,激活主动练笔的兴趣

“讲授方法技巧——指导观察——学生习作——修改点评”这是 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遵循的固定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作文或千篇一律,或空洞乏味,或无话可说,习作教学陷入了“教师怕教,学生怕写”的怪圈。如何使学生摆脱这一怪圈的束缚,激发学生主动写作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变换形式,为习作教学注入活力,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爱上作文,乐于动笔。譬如在小练笔《我的老师》人物描写训练中,我借鉴了一种作文训练方式:人物观察量表,并结合本人教学实际,加以改动。除让学生自己观察外,还增加了对老师身边的人、老师本人的现场采访等多种观察方式,让孩子们从课堂走向生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对自己的习作对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学生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文字也极为流畅,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一天中午,我很早就来到了教室。看到数学老师提着两盒米线走进了语文教研室,我的心里很纳闷:难道老师还没吃饭?我悄悄地推开门,眼前的一幕令我惊呆了。只见几位老师正在电脑旁专心致志地编辑整理着全年级的作文。桌子上的米线已渐渐的没了热气,过了好一会儿,老师仿佛突然想起来似的,端起了桌子上早已没有了热气的米线,一边吃一边还不忘停下早已酸痛的手。我悄悄地掩上老师的门,却掩不住眼中夺眶而出的泪水„„”这次习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三)激活思维,创造即兴练笔的契机

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有思维,会想象,想象往往不受客观 事物的制约,思维比较丰富独特,奇思妙想经常涌现,教师要善于激发他们的想象,让他们大胆、无拘无束地去想,并由此抓住契机,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练笔。譬如在教学《麻雀》一文时,我以“爱”为线索,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拓宽角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最终引发了学生对爱的多方面思考,并让学生即兴进行小练笔,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仅让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更是让学生在思维的“再创造”中产生出了意外的火花。一个学生这样写道:“在这篇文章中,我被老麻雀那种伟大的爱深深的感动着。但我不赞成它的这种爱,它的爱有点冲动盲目,它以自己弱小的身躯与比自己强几百倍的敌人搏斗,最终会落得一个同归于尽的结果。它应该试着教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另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我一直在思考,老麻雀这样奋不顾身地拯救自己的孩子,或许它的孩子得救了。可是如果在以后的某一天,它的孩子再碰到类似的危险,他会自己保护自己吗?他是否会再次等待母亲来救自己„„”还有一个学生写道:“母爱是伟大的,可在那危急时刻,如果没有猎人的一声呼唤,后果又将如何?也许是两败俱伤,也许老麻雀母女将惨遭厄运。因此,我们不能不说,猎人是老麻雀母女的救星,他的身上体现出一种大爱。”

(四)开放课堂,提供丰富素材的“宝库”

作文,是一种展示生命,反映生活与人交流的活动,更应尊重学生 的个体体验,引导学生不断创新。开放的课堂是生动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摄取“生活素材”,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练习写作,让作文成为学生内心抒发情怀的需要。

1、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水,文章如溪水,泉 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作为教师,要千方百

2023年读书收获小练笔(5篇)

读书收获小练笔篇一作文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想使学生真正提高写作能力,...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