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互助古诗词(5篇)
互助古诗词篇一
如东县苴镇德耀小学
金洁
一、模式核心概念解读。
“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引导、教导、诱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以师生、生生的合作学习、合作交流为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发挥各人的长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提升,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团队协作精神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
此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是“自主互助”课堂的前提,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存在着差异,通过同伴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帮互学,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获得新的学习体验。
二、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⑴生本教育理论:一切为了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以学定教的方法论。
⑵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教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⑶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⑷教学相长理论
三、模式操作要领。
①导入新课,目标导学:导入新课,出示目标。目标呈现的形式可以是教师直接呈现,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归纳呈现;可以在课前呈现,也可以在课上呈现,目标必须简单明了,操作性强。
②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生依据学习目标,充分读书,思考,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③ 质疑问难,合作学习:启发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组内由组长负责,集各个组员的智慧,解决自主学习中难以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通力合作精神。
④集体交流,品读感悟:以集体交流的形式,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梳理学生反馈的读书情况,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谈感悟和收获,带着已有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⑤总结升华,拓展延伸: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提升。再由教师或课前做过一番探究的学生,给大家拓展与本课相关的内容,充分发挥集体的合力作用,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愿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习惯。
四、模式实践反思。
在镇“互助”教学模式与校“合力”教学模式的引领下,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学情,经过实践研究,反思提炼,初步形成了“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以转变教学方式为突破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伴交流与合作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后在教学中,我将不断实践反思,完善该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互助古诗词篇二
自主互助的古诗文课堂
高密市卞家庄小学 刘维红
古诗作为语文教学最丰厚的载体,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如何引领学生走进这片绿洲,看风景饮甘泉呢,语文教师理应担当这一任务。
为贯彻落实潍坊市教科院关于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行动研究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抓好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推进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坚定不移地抓好教学改革措施的落实。我在古诗文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走进诗文,整体感知
引导孩子正确诵读,教师可以避开传统的串讲,而是创设情景,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走进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注重整体感知,整体理解。
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文,注意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然后,用同桌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抽查学生读准字音没有,把诗歌读成什么样了?这一环节,教师可相机适当范读。不管懂不懂,只要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这样读起来!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而文化教养最直截的方法也是多“薰习”而已。
教学《赠汪伦》时,学生兴趣盎然,“我发现你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诗了,那就大声朗读吧!”学生于是摇头晃脑,琅琅上口。然后指名读,以学定教,把握生词的读音。接着问:“读着读着,你知道诗中写了什么事吗?”。在学生初读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讲《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听了故事,再去读读诗,你有什么感受呢?”,引导学生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最后,配乐诵读。“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你就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尽情地表达出来吧!”,学生纷纷随乐而诵,甚是沉浸。也许学生的感受还停留在“水中望月,雾里看花”的层次,但我相信在小学的古诗教学中:朦朦胧胧才是真。
二、熟读成诵,自悟自得 不要求对古诗文“不求甚解”,教学中,应让孩子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通过熟读慢慢体会诗的意境。如教学《小儿垂钓》时,我们引导学生用读诗文的形式来回答问题,反复诵读。问:“蓬头稚子”干什么?答:蓬头稚子“学垂纶”。问:“谁”侧坐莓苔草映身?答:“蓬头稚子” 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时谁“遥招手”?谁“怕得鱼惊不应人”?通过联系古诗的上下文并结合看图,让学生熟读自悟一些内容。在熟读的基础上,然后质疑问难。有的提出 “学垂纶”是不是“学钓鱼”的问题,足见他们已能自读自悟,教师顺势请他们查字典印证自己的看法,小小的成功足以让他们愉悦。还有的提出:平常说“招手”是请他过来的意思,他怕“鱼惊”为什么还请“问路人”过来呢?随即让同学们展开讨论,不难得出 “招手”是“摆手”的意思。通过熟读,质疑解疑,大家自然能体会出诗中小孩的专注与天真烂漫,达到自悟自得。
三、适当点拨,诵读体会
诗歌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怀抱。如果老师能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传述出来,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的资质品格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结束《古风》的教学时,适度讲解:此诗题目也作《悯农》悯有哀怜的意思,还作忧愁解释。作者李绅在唐朝元和年间考取进士,后来官做得很大,一直做到了宰相,但他对生活在下层的老百姓还是很同情的,因此在他的不少诗歌中都不同程度的流露出这种关心百姓的感情,这在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中是难能可贵的。至此,再以诵读方式来体会古文声韵之美、情感之美,学生就能读得声情并茂了。
四、展开想像,悟意明理
根据古诗的画面,也可引发学生的想象力。诗歌的跳跃性比较大,这就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想象空间的途径,是由表现艺术画面的事物所构成的艺术境界。《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文画结合,由画入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其主要方法是 “整合画面内涵”。
根据古诗的内容,引导学生想像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与诗的画面相对照,学生能进入古诗优美的情境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登鹳雀楼》,可以启发学生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悟意明理,再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或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能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阅读诗歌,不能孤立地看待诗中事物所构成的画面,而应该在理解这些画面内涵的基础上,对它进行整合。让学生由文入画,由画入境,由境入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
五、链接古诗,拓展阅读
教学古诗文时可以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世间离别千万种,诗人心声各不同。学完李白的《赠汪伦》,“在浩瀚的诗海里,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三首,想读读吗?”
2023年互助古诗词(5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