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隧道变形监测点的布设(5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7-281

隧道变形监测点的布设篇一

1、目的

为明确隧道内变形观测的作业内容,规范技术细节及作业程序,总结隧道结构变形规律,为隧道结构维修养护提供依据,指导津滨轻轨隧道变形观测工作进行,从而保证行车安全,特制订本预案。

2、适用范围

2.1适用于津滨轻轨隧道变形观测的相关工作;

2.2线桥室从事变形观测的相关工作人员须依据本方案开展各项变形观测工作。

3、职责分工

隧道变形工作由线桥室主任及安技主管进行监督指导,桥梁维修主管负责变形观测工作的全面管理与协调,桥梁检测工程师协同隧道工程师、桥梁维修工程师负责隧道变形观测的相关技术工作,并由桥隧检测工区负责具体实施。

4、参考依据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地下铁道、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5、变形观测工作内容

5.1隧道沉降观测

监测隧道结构的沉降,主要是监测隧道结构的底板沉降,实质上是对道床的监测,主要包括区间隧道的沉降监测以及隧道与地下车站交接处的沉降差异监测。运营测量采用的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图式等与原施工测量相同。

5.1.1监测基准网

监测基准网是隧道沉降监测的参考系,由水准基点和工作基点构成,网形布设成附合水准路线或沿上、下行线隧道布设成结点水准路线形式,采用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标准进行。水准基点采用隧道线路两端远离测区的国家ii等水准点,在沿线车站内和联络通道处布设工作基点,每个车站布设4个工作基点,联络通道处布设2个工作基点,水准基点与车站内、联络通道处工作基点共同构成监测基准网,如图1所示。基准网的高程值由国家水准点引入,每季度校核一次,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然后,再通过车站内两侧的工作基点,采用附合水准路线对每段隧道结构进行沉降观测。

图1 监测基准网示意图

5.1.2沉降监测点

津滨轻轨地下结构由明挖段和盾构组成,明挖段沉降监测点按施工浇筑段每段设4个点,分别布设在左右两侧墙上。具体布置见图2。

图2 明挖段沉降监测点布置示意图

为方便以后长期的位移监测工作,隧道内沉降监测点布设在隧道中线的道床上,隧道直线段每隔30m设一个测点,曲线处根据曲线半径大小设置测点间距,半径为400m曲线处每隔12m设一个测点,半径为800m曲线处每隔18m设一个测点,半径为2000m曲线处每隔30m设一个测点。具体布置见图3。

图3 隧道内沉降监测点布置示意图

5.1.3隧道与地下车站交接处得沉降差异监测

在隧道与地下车站交接缝两侧约1m处的道床上布设一对沉降监测点,如图4所示,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监测交接缝两侧点之间的高差变化,当高差变化量大于±3mm时应预警,变化量大于±5mm时则应报警。

图4 车站与隧道交接处沉降差异点布设示意图

5.2隧道横向位移变形监测

5.2.1横向位移监测点的布设

隧道横向位移监测点的布设与沉降监测断面距离相同,即位移监测点和沉降监测点设于同一断面上,并利用部分沉降点作为位移监测的坐标基点。基点的坐标值由地上国家坐标点引入,每季度校核一次。盾构区间每个断面布设四处点位,重要点位粘贴反射片,其余点位做好油漆标记;明挖区间每个断面监测2个点位,重复使用沉降观测点作为位移测点使用。点位布置详见图5。

图5 盾构区间位移监测点布设示意图

5.2.2位移监测的开展

由于位移基标点与沉降基标点共有一个,初期需要对各个基标点进行测量,以获取隧道中线初始数据,初始数据与设计隧道中线坐标进行对比。待此项工作完成后,可将全站仪置于需要测量的断面所在的基标点上,任意其他基标作为后视点建立坐标系,依次对隧道断面进行位移监测,每次的监测数据与初始数据进行对比。

5.2.3监测标准

横向位移的监测标准定位警戒值±5mm,控制值±10mm。5.3隧道变形监测周期

运营第一年每季度观测一次,第二年开始每半年至少观测一次,直至沉降量小于1mm/100d止,中远期可减至1次/年。当隧道出现显著变形时,应缩短观测频率。

5.4特殊加密测量

5.4.1保护区内大型施工监测 保护区内出现大型施工时,应对结构进行加密监测。加密措施包括点位密度及监测频率,测量范围应在施工范围内前后各延伸100m。施工范围内的监测区域加密至直线12m一个断面,曲线5~10m一个断面,同时增加隧道拱顶及相应断面的地上监测点,监测频率视施工进度和内容确定。各点位布置详见图6。

图6拱顶下沉和地表沉降观测点布设示意图

5.4.2变形异常地段的监测

在常规测量过程中,出现变形较为明显的地段,应加密测量。加密措施包括增加拱顶及地上点位,同时将监测频率加密至2次/月。

5.5监测数据的分析 5.5.1累积沉降量曲线图

5.5.2沉降量速率曲线图。

隧道变形监测点的布设篇二

地铁隧道变形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

摘要: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的特殊性、周期性和长期性,使其信息量非常庞大。信息管理是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现有的管理方式效率很低。为了高效、准确地管理监测信息,及时分析预报地铁隧道结构的稳定状况,本文结合南京地铁运营期隧道结构变形监测实例,开发了一套具有变形监测资料存储、预处理、管理分析、可视化分析、预测预报及限值预警等功能的信息管理系统,保证了准确及时快速的数据处理和信息反馈,具有良好的运用和推广前景。

关键词 地铁隧道 变形监测 信息管理系统 引 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兴建地铁工程。地铁隧道建造在地质复杂、道路狭窄、地下管线密集、交通繁忙的闹市中心,其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无论在施工期还是在运营期都要对其结构进行变形监测,以确保主体结构和周边环境安全。

地铁隧道是一狭长的线状地下建构筑物,监测点数量比较大,其周期性和长期性,使数据量非常庞大。面对这些繁杂而又庞大的数据能否管理利用好,关系到监测隧道结构变形和预测预报结构变形工作能否实现和实现的质量。为此,如何有效地管理原始信息,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多数监测信息的管理和应用存在不直观、不及时、自动化程度较低等缺点,根据地铁隧道结构自身特点研制一套高效率的、使用方便的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是必要的,它与变形监测一样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和科学意义。系统设计思想

以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信息为管理对象,根据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监测数据处理分析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实现对地铁隧道结构变形信息的存储、预处理、管理分析、可视化分析监测信息、预测预报及限值预警,为结构分析提供数据资源,以及时反馈地铁隧道结构安全状况,使安全监测管理人员更为方便和高效的管理监测信息,为确保地铁隧道结构的安全运行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数据管理系统主要应满足如下要求: 1.1 提高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数据处理分析与

管理的科学化和自动化水平,满足辅助决策需求 1.2 构建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信息管理基础平台

1.3 为后期自动化监测的开展及安全监测专家系统的建立提供基础。3 系统功能

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包括文档管理、数据预处理、数据库管理、监测数据分析、信息预警预报和系统管理六大模块,内容不仅涵盖了相关技术规范的所有要求,而且具有地铁隧道自身的特点,全面、标准、专业,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3.1 文档管理模块 3.1.1 变形监测资料 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根据地铁隧道结构设计、国家相关规范和类似工程的变形监测以及当前地铁所处阶段来确定,主要内容包括[3]:垂直位移监测(区间隧道沉降监测和隧道与地下车站沉降差异监测);水平位移监测(区间隧道水平位移监测和隧道相对地下车站水平位移监测);隧道断面收敛变形监测等。

对于不同的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项目内容,所用监测方法和仪器也不相同。通常,对于隧道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监测,可通过大地测量或者自动化测量的方法利用精密水准仪、精密全站仪或智能全站仪进行;而对于隧道断面收敛变形监测,则要通过物理量测的方法利用收敛仪(计)进行。

变形监测资料包括历次变形监测的原始数据,监测报告及鉴定报告等。3.1.2 工程概况资料

工程概况资料主要有工程概况、工程特性参数、重要技术资料和安全监测系统档案等。

(1)工程概况:包括地铁地理位置,车站布置,沿线主要建筑物概况,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结构特性、施工情况等。(2)重要技术资料:主要结构设计文件、图纸,运行设计报告,竣工验收报告,隧道加固改建或观测更新改造专题报告,重要工程图形和图像。(3)变形监测系统档案:主要包括监测

隧道变形监测点的布设(5篇)

隧道变形监测点的布设篇一1、目的为明确隧道内变形观测的作业内容,规范技术细节及作业程序,总结隧道结构变形规律,为隧道结构维修养护提...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