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培训中心半年工作总结(5篇)
培训中心半年工作总结篇一
中心工作总结
为全面提高花溪区煤矿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的安全素质,增强依法安全生产意识,促进全区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的稳定转好。2009年我中心举办了多次煤矿管理人员及煤矿具体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具体工作开展情况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为主线,以全面提高煤矿管理人员和职工安全素质为目标,以预防和减少各类伤亡事故为目的,落实培训责任,规范培训管理,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为促进全区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的稳定好转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培训对象
煤矿具体从业人员:煤矿井下从业人员、地面安全服务人员,瓦斯监控人员。
三、培训工作开展具体情况
全年煤矿培训中心共计举办培(复)训28期,培训1354人,其中:举办瓦斯监控员培训1期,培训47人;举办新矿工培训16期,培训842人;举办矿工复训9期,培训465人。参加培训和矿工持证上岗率达100%。同时按规定组织煤矿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参加安全培训,参培和持证上岗率达100%。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2010年除开展日常煤矿从业人员培训外,计划每季度举办一期全区煤矿安全监管人员培训,对区煤炭局安全监管人员、乡镇分管乡长、安全监管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及技能培训。
第一期(3月):煤矿技改建设项目安全监管,煤矿安全基础管理专题培训。
第二期(6月):煤矿淘汰设备及替代产品培训,煤炭工业协会会员单位(煤矿设备制造)产品推荐。
第三期(9月):“一通三防”及防治水技术专题培训。第四期(12月):煤矿壁式采煤及安全管理。授课教师:贵州省煤炭工业专家技术咨询委员会专家。培训工作由区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负责组织进行。
花溪区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
二〇一〇年三月四日
培训中心半年工作总结篇二
技术培训中心2016年度工作总结
技术培训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按照集团2016年总体工作部署和要求,在2016年初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三拓展一加强”(即:努力拓展整合内外部培训资源,积极拓展外部培训市场,延伸拓展科普宣传业务,全面加强内部管控工作)的工作目标。一年以来,中心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在集团“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和推进北排水环境公司上市进程、进一步开拓市场、全面履行中心城区特许经营协议、开始实施新的三年行动方案的总体形势下,努力克服困难,认真履职尽责。同时不断转变工作思路,积极主动寻求发展,顺利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绩。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2016年度工作完成情况:(一)总体情况:
截止到2016年10月31日,培训中心(学校)已完成所承办的集团职工培训计划85个培训项目中的72项,正在实施中的有13项,培训人员达8081人次,培训累计学时1967小时,预计12月底全部完成,培训计划实施率达到100%,各项培训满意度达90%以上;中心服务集团内外各种会议、培训、活动等共计45批2925人次,应收费8.95万元,实收0.48万元,全年预计应收12万元、实收3万元,服务质量满意度90%以上;中心科普馆接待社会环保参观59批,3056
人次,收费4.79万元,全年预计6.5万元,申请各类社会科普项目资助21.4万元。(二)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1、建立运营“北排e学堂”,做实培训教学设计研发工作,发挥行业资源优势,积极拓展外部培训市场。(1)开发建设运营“北排e学堂”,引领北排培训进入e时代。
在广泛征集集团内部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完成e-learning在线学习的平台即“北排e学堂”的开发建设工作。截至10月31日,共计上线通用管理类、素养类课程3358门,读书引导课程70门,引入外部专业技术培训课程400余门,发布外部课程信息200余条,自主开发专业技术课程124门。集团员工共2645人累计在线学习时间达13.26万小时。安全能力考试题库上线,1871人次参与在线考试,为集团十三五期间周期性岗位能力鉴定工作的开展做好了准备。
e学堂从零开始,完成了视频录制室的建设和设施设备的采购调试工作,目前在满足集团内部培训课程制作的基础上,已具备专业对外服务能力并开始承接外部市场化业务,已完成服务3次,收入1400元。
在专题课程制作方面“北排e学堂”兼顾传递企业文化和提升专业技术,在充分发挥高端培训资源引进方面优势的同时体现关爱员工健康和发展。通过运营,e学堂实现了
集团培训全流程的电子化管理和集中管控,以及员工培训方面的多重功能。5月,“北排e学堂”以综合运营质量位列前1%的成绩获得时代光华“e-learning应用实施新客户标杆项目”奖和价值3.5万元的系统使用奖励;9月,“北排e学堂”在国内在线教育行业最有影响力的“博奥奖”评比中再度荣获“优秀社群学习奖”。
(2)研发建立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行业职业技能认定标准及培训体系,助力北排培训提升行业影响力。
在排水与污水处理行业所有工种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因体系不完善、标准不明确而停止的不利形势下,中心提出建立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行业职业技能认定标准及培训体系并重新申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认定的目标。年初,明确了包括城镇污水、污泥处理工等7个主要工种和28个类别层级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行业职业技能培训框架体系,以及编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培训教材及鉴定题库并申报行标、国标立项的工作步骤。目前,已完成6个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初稿;1套11本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行业职业技能培训丛书》(含标准1本、5个工种教材和鉴定题库各1本)的编写工作正在开展,其中教材基本进入统稿阶段,图书出版的招标采购将于年底前完成;7个工种行标立项已得到建设部支持,列入2017年立项项目,22个工种国标立项进入到申请阶段。
作为配套落地措施,“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厂网一体化职业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已完成方案设计并得到集团领导的支持。基地以“国内一流,功能完善,体现北排综合实力,满足厂网一体化实操训练”为目标,涵盖6个区块、共24个单元(理论教室4个、理论呈现区3个、操作训练区6个、工艺模拟区2个、工艺体验区7个、产品示范区2个),能够满足多角度、多层次的培训和宣传需求及预期。
(3)组织高端培训项目,服务集团市场化进程,提升北排影响力。
在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中,培训中心组织的会期中唯一一个分论坛“2016年中国海绵城市高峰论坛”成功举办。论坛邀请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海绵中心主任李海龙等十余位专家和行业实践者围绕“智慧海绵、依托互联网、物联网打造全产业链海绵城市智慧平台”做主题报告;集团总经理郑江作为水务行业的唯一代表在博览会主论坛“2016中国智慧城市年度论坛”的“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时段中做了题为《水务发展及海绵城市发展新思路》的报告;集团副总经理邝诺在“2016年中国海绵城市高峰论坛”做了题为《海绵城市建设运营探索与实践——以南宁那考河项目为例》的发言。北排水环境发展公司被授予“2016海绵城市最具影响力企业”一等奖。这次论坛不仅为集团高水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
了开拓视野、提升专业技能的契机,也成为北排培训通过培训展示北排行业地位、服务集团主营业务、提升北排行业影响力的有力探索。
在培训组织与市场拓展方面,中心策划并联合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排水专业委员会、北京排水委员会共同举办了“城镇排水系统在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中的应用”高级研修班,成功邀请到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等国内外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实施领域的顶尖学者和行业实践者授课,为集团90余位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骨干提供与集团发展方向高度匹配有前瞻性的培训服务,并吸引了来自四川、浙江等地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者参加,获得收入4400元。该项目获得了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支持,成为全市34个获批项目之一(其中企业类11个),获得经费7万元,经费额度排名为第8位(企业类第3位),也使得“培训”再次成为传播企业文化、展示企业影响力的平台。
(4)全面系统提升培训能力,使培训工作真正服务于生产实践。
2016年初,中心通过广泛征集意见,收集整理集团各单位培训需求3000余条,完成集团年度培训计划的设计与制定,并较去年提前三个月通过集团经理办公会审批。在实施过程中将培训管理人员和内部培训师的能力提升作为重点,为多个单位e培训设计提供了上门指导和电话咨询,还完成了集团内部培训师管理细则的制定和教研组调整等工作。为“北排好安全”等各部门各单位组织的多项培训和活动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设计、组织支持和服务,使培训真正贴近并服务于生产实践。
2、按集团要求调整、完善和实施培训计划,努力拓展内外部培训资源,扎实推进培训业务工作。
(1)认真开展调研工作,摸清培训需求,积极设计开发培训课程,落实内部培训及各类培训工作计划。
为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培训课程与生产实践达到无缝对接,中心及培训学校通过现场调研和网络调查的方式开展调查分析工作,充分摸清培训需求。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课程、面授公开课和实际操作等培训组织模式,共组织开展6大业务板块43门内训课程,参训人员累计达1827人次,培训学时104学时,课程满意率95%,授课讲师满意率达95%。
(2)结合业务特点和需求,按计划实施管理实务和专业技术类培训项目,体现服务宗旨。
截止10月31日共组织开展管理实务类培训项目5项,完成4项,正在实施1项,累计参训428人次,培训45学时;专业技术研修类项目4项且已完成,累计参训人员295人次,培训学30学时。分别涉及集团安全部、水环境公司
工会、生产技术部、运营管理部、及高碑店厂等部门和单位,各项培训满意度达90%以上。此外还完善了4套外部职业(执业)资格类培训机构资质。
(3)继续落实职(执)业资格培训工作。
截止目前共组织开展各类职(执)业资格取证及继续教育培训33项60期次,其中已完成31项正在实施2项,累计参训人员5531人次,培训1788学时,主要包括企业负责人安全培训、统计、档案、计量管理、注册安全工程师继续教育等专业技术取证及继续教育类项目7项和维修电工、水质化验工技能等级、高低压电工、电工入网证取证及复审、有限空间作业取证及复审等技能操作类项目26项。截止10月底,培训学校招收有限空间作业外部社会生源246人,集团内部375人,共621人,其中取证304人,复审317人,较2015年全年总数增加近百人。组织有限空间特种作业理论及实操考核7次,考核654人次,考试通过率达91.5%。(4)扩大对外宣传力度,加强培训软实力和硬件建设。
通过设计制作培训中心宣传简介、开展网站设计建设、印制“北排培训”标识培训资料等工作扩大培训宣传力度。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分别派员参加北京市有限空间作业比武裁判员培训、朝阳区职业技能培训督导员学习、市民办培训机构师资培训,并全部通过考核;新增有限空间特种作业实操考官4名、申报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兼职教师2名。
同时,投资建设室内有限空间实操考试场地1处,实现了培训考核工作软、硬件水平的同步提高。
(5)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努力开拓培训市场,打造培训品牌。
以培训学校为主体,首次承接了同行业管理及技术人员的交流培训,成功承办了朝阳区“有限空间作业”大比武活动,按照培训工作“走出去”的工作思路尝试开展了“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公开课”。继续开展“送学上门”培训及专业“定制化”培训班,分别为北京易成市政工程公司、华源热力公司、海淀区排水管理所、市水质监测总站、拉萨净土水务公司、天津生态城环保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受到了委托培训单位的一致好评,提升了“北排培训”品牌效应。
(6)实施大学生实习工作,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工作模式和工作项目。
全年为10所高校组织大学生实习16批1895人次,收集实习学生基本信息900余条,总收入6.85万元,支出2.17万元,实现利润4.68万元。通过组织实习在高校中树立并提升集团品牌,发现优秀人才进而优先选择优秀毕业生来集团就业,为集团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同时对培训工作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转变工作思路,延伸拓展科普宣传业务,主动参与
外部科普活动,积极申请社会科普项目,落实排水博物馆筹备和前期建设工作。
(1)完成科普参观接待工作,促进提升集团对外宣传的窗口效应,积极申请科普项目经费,助力开展科普宣传工作。
截止到10月底,排水科普展馆接待科普参观59批,共计3056人次,完成收费4.79万元。另外通过参与活动争取到朝阳区科协科技周主场活动、科教进社区活动经费1.4万元,申报朝阳区科委科普项目得到经费支持20万元,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方面做了大胆尝试和积极探索。
(2)主动参与社会科普活动,向受众普及涉水知识、常识,大力宣传集团各项业务工作。
以排水科普馆为主体参加朝阳区科协2016年科技周主场活动,接待观众1000余人;继续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在3.22世界水日期间走进窦店中心小学为三、五年级240余名学生组织现场活动;继续实施科普进社区活动,分别走进顺义万科城市花园社区1次、西城区四环社区1次、大兴海子角南里社区2次,为200余名社区居民开展科普宣传活动;还为45名小学生专门组织2期特色科普参观、实验活动,在完成科普工作的基础上提升了集团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
(3)成功申报实施朝阳区科委科普项目,获取项目资金支
持,稳步提高科普工作质量。
经过全面分析论证、积极准备、资料申报和现场答辩,中心成功申报朝阳区科委科普项目并获取“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普专项经费资助”资金20万元,目前已准备进入实施阶段。该项目通过运用vr技术,在排水科普馆原有静态展品展具的基础上更加生动、真实地展示污水处理的全过程,提升参观者对于环保知识的兴趣,加深印象。还可以制作不同的vr科普影片,并将设备带到临展工作中,在科技周、全国科普日等重大活动中作为移动展览设备进行科普宣传,包括走进学校、社区、工地等多个场所,满足不同观众多样化的科普参观需求,全面提高科普宣传工作质量和水平。
(4)努力完善展教设施,按照社会主管部门要求不断提升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效果。
2016年中心继续按照北京市教委要求,全面开展“初中生开放性实践活动”,目前已完成
最新培训中心半年工作总结(5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