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美丽的乡村小镇歌词(十篇)
美丽的乡村小镇歌词篇一
“正月十五大似年!”这是家乡的一句俗语。
“十五玩龙灯,大红灯笼高高挂;十五敬龙神,祈福一年风调雨顺!”这是家乡的风俗。元宵节这几天,玩龙灯成了家乡的一种时尚,它既是一种娱乐活动,也代表家乡人心里一种怀念和向往之情。
说来这龙灯也并非年年一定要玩的,一般是上一年的年景比较好的时候,玩龙灯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一些。另外,在家乡有一种不成文的讲究,那就是玩龙年不玩虎年,龙年和蛇年是一定要玩龙灯的,但遇到虎年一般是不会玩的,其他的年份没有硬性规定,遇到灾年,家乡人也是一般不玩龙灯的,这样的风俗传承,几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一直没有改变。
往年玩龙灯,一般是正月十三出灯,十六粲灯。举事的村事先一般要放出话来,叫做打闹台。新年一过,家家户户便准备扎龙灯、扎花灯、制彩旗彩衣,总得要十多天的时间忙忙碌碌。然后,临近几个村子的头人或者村干部要亲自上门去请,这叫请灯。请灯不白请,是要送红包的,即送卖蜡烛的礼金钱,多少不论,三五百也行,四五千也可,反正是多多益善,如果请的村落多了,龙灯玩不过来,就只好提前出灯,去年是龙年,龙灯玩得异常热闹;今年是蛇年,请的村落也一定较多,举事的村落便也决定提前到正月十一就要出灯了。
正月十一出灯那天,太阳还没有落山,玩灯的锣鼓就“哐当哐当”地敲打起来,敲得震天响。据说这也是一种仪式,叫做祭灯。闹台打过之后,还要祭拜头灯,头灯即老龙灯,算作是龙神的一种敬意。每年出灯之时,还要专门请来能说会道的老先生说“缎头”,“缎头”的内容无非都是一些祈求风调雨顺、歌颂国泰民安、各行各业兴旺发达的喝彩词,当然也是一种祈福和祝愿的意思。
龙灯出灯那日,最先玩的往往是地方政府机关,然后是学校。第一场往往是场面最大、最壮观的。如果是九龙下海,那玩转起来就需要很大的场子,只见九条龙灯缠绕翻转,你追我赶,流光溢彩,真的就像龙在江海里翻腾之势,直看得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只觉得眼前五彩缤纷、异彩纷呈,彩浪翻舞,加之烟花的炸响,爆竹的鸣响,那种天上人间光彩的衔接,形成一个整体的美景。
龙灯每到一处,家家户户必摆上香案,香案上除了放上一条鱼,一块腊肉外,也可以摆放上一些点心、糖果、水果之内,当然也少不了放上几条上好的香烟,殷实的人家,也要另外备上几个红包,这样算起来,每户人家的花销一般都在千元以上。但似乎并没有人计较这些,新春里,花上一点钱,落得个快乐,愉悦高兴就是。
龙灯到来之时,往往是锣鼓彩灯开路,我们这里的风俗叫做明路,彩灯一到,主人家就要开始鸣放烟花爆竹了,噼里啪啦好一阵子之后,等到老龙灯到来之后,除了送上香烟和红包之外,许多人家还要在老龙的头上搭上一块红绸布,行跪拜之礼,这便是敬龙神。老龙过后,还有余下的子龙幼龙,虽然可以不一一敬拜,但礼品还是少不了要敬上一份的。
我们这里的龙灯俗称火龙。龙头高约丈余,两只眼珠子就有碗口那么大。口中含的珠子直径起码有半米长。龙灯扎得五颜六色,当然也忘不了绣上诸多的图案,如八卦图,八兽图等,绣的和画的图案真的也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龙玩顺水船玩逆水!”这是我们家乡的风俗。即龙灯一般是从水的上游往下游玩,彩船则是才下游往上游玩。因此,龙灯后面一般不跟彩船,只跟狮子和蛙蚌舞。
龙行顺水,寓意风调雨顺;船玩逆水,寓意鱼儿争上游。这样,龙灯舞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内涵就体现出来了。
每年玩龙灯,组织者总要动用几百人的队伍,仅举头灯的人就多达几十人,要不断地交替人手,而且大都是一些青壮年轮流替换。此外,彩旗、彩灯锣鼓手、号手等等,一长排排开,起码有一里多路长,加之看热闹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地簇拥着,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这样的场景,真的让人很感动,都是投热闹,新年了,快快乐乐,是大家的期望和祝福!
到了正月十六,就是粲灯的日子,一般来说,粲灯就是把龙珠和龙眼取下供奉,其余的就一直舞到燃烧殆尽为止,但近几年稍微有所改变,粲灯只作形式,并不烧灯,舞完之后,仍然拆卸保存来年再用,这样就可以避免浪费。
家乡玩龙灯,实在是一种很典型的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它是一种文化传承,也代表民众的一种祈福和祝愿。
龙腾盛世,殷切地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和睦安宁,幸福美满
美丽的乡村小镇歌词篇二
广场舞、戏曲、经典诵读、花样跳绳、才艺表演……近日,洛阳市伊滨区首届乡村文化艺术节节目巡演活动走进佃庄镇,14个节目的表演者均为各村村民。
近年,洛阳市伊滨区该镇加强镇域建设管理,大力推进文化创建活动,加大文化基础投入力度,19个行政村村村有文化广场,村村有文艺演出队,村村有农家书屋。乡村里的“大舞台”,使过去村民农闲靠打牌、看电视打发时间的现象成为过去。
老地方,新舞台
夜幕降临,佃庄镇黄庄村文化广场上灯光闪烁。
村民王红利麻利地收拾好碗筷,换上健身鞋,穿上舞蹈服,迫不及待地出门了。初冬的夜晚有些寒意,但广场上的热度让人心头涌起阵阵暖意。
这支广场舞队的领队是40岁出头的村民韩继红。一曲终了,韩继红用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开心地说:“广场舞在我们村已搞了5年了,开始时只有我们两三个人跳,现在有200多人。我们不仅在村里跳,还到洛阳市区跳,前不久还参加了‘舞动中原’广场舞大赛。
这支队伍中年纪最大的是70岁的老人高勤娥,年龄最小的有二年级小学生,他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在西马庄、东石桥村等地,记者也目睹了广场舞带给村民的激情与活力。
“不能让农家书屋成摆设”
笔者翻阅了借阅记录,看到几乎每天都有村民来借阅。张灿峰说,村民们农活忙,刮风下雨天来的最多。
71岁的朱中祥老人是原洛阳轴承厂职工。他说,别小看这小书屋,它对提高村民文化素质、普及法律知识和带动村民致富意义可不小。
主题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这几天,在佃庄镇文化艺术节上,各种主题文化活动如火如荼开展着。
佃庄镇副镇长张玉红介绍说,文化艺术节先后开展文化活动148场,吸引周围的群众积极参与。
美丽的乡村小镇歌词篇三
车驶里浙江湖州城区八公里,眸视妙峰山,就进入眉眼盈盈、妩媚与厚重的浙北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山脚下,就是水土洁净、空气新鲜、温情与野趣兼具的茶禅圣地楂树坞村。相传一千二百多年前茶圣陆羽,曾在此写就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现留有后人为纪念“茶圣”而修建的陆羽墓、慕羽坊、三癸亭、皎然塔、栖贤寺等人文景观。
一眼望去,楂树坞村居就像碧波上荡漾的七八朵水浮莲。农屋散落在已泛着金黄的稻田之中,青翠欲滴的竹林,灿若彩霞的桃园,映入满眼的翠绿,满鼻的绿氧,还有白鹭空中展翅,令人疑入世外桃源,简直像山水画一样。村民过着悠闲日子,与世无争。如果不是阴天,这一带风光更美得不得了。
走进挂着“湖州连盛西红花专业合作社”招牌的培育房内,一片淡紫色的花苞、形状像郁金香跃入我的眼帘。循着这诱人的花香,在百余个高低床六层格的木框里,一朵朵、一簇簇紧紧地挨在一起的西红花,正开得娇艳,长势喜人,花香袭人。我怀着一种奇妙的心情,看着花里那如同在燃烧着一般的红色雌蕊。
“西红花,又称藏红花。是一种被誉为‘红色金子’的名贵药材,原产于西藏雪域高原,而在离湖州不远的上海崇明岛就有一个西红花的种群繁育基地,繁育出了能在江南一带种植生长的西红花品种。西红花的经济价值极高,五年前,我引进了西红花的种植,也带动了村里不少农户种起了西红花,并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我是第一次见到西红花。听着西红花的主人,村支书杨连生的介绍,不禁心动。
“其实,它的种植方法很简单,就跟家里种蒜差不多。妙西的生态环境优良,土质又十分适合种植西红花。”从种球繁殖复壮、栽培管理、鲜花采收……杨连生笑着对我们说,他今年种下的十亩多西红花试验田已经收种了。
西红花花期每年只有一次,必须在10月份花朵绽放时采收,整个采摘、焙烤过程也必须人工进行。到11月下旬秋收结束以后开始种植,第二年5月夏种前收种,完全不会耽误粮食种植,而且在种过西红花的田里种粮食用的肥也少。眼下,每公斤烘干花丝市场价竟已飙到三万多元,并且是供不应求。花丝和种子都可卖钱,每亩西红花收入可达二万元。杨连生已将自己种植的西红花注册为“红花王”商标。目前,合作社里西红花的种植面积已有二百多亩,年产干花丝一百多公斤,三十多户村民凭着小小的西红花“红花王”致富了。
“有钱大家赚,同走致富路。”杨连生微笑着说。种植西红花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和晚稻实现轮作。“西红花的球精在晚稻收割之后,种到稻田中,到了第二年的5月份,在球茎上方会长出新的球茎。”杨连生说,这样科学种植西红花,不仅可以与粮食轮作,还可以提高粮食产量30%左右。
谈笑间透露着聪明和干练的杨连生告诉我,西红花花蕊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可以活血化瘀。最神奇的是,当用开水冲泡后,水的颜色变柠檬黄,而花的鲜红的颜色却不会变色。
回到村部会议室,杨连生着手为我们冲上一杯。只见他拈三五丝西红花,放入杯中,冲入开水,西红花便曼舞起来,水中,西红花渐渐晕出金黄,如薄云中透出的万丈霞光。放上十来分钟,水中的金黄越发耀眼,汤色清亮。品上一口,有西红花淡淡的清香,回味。不知又添了几次水,水中仍是耀眼的金黄,而西红花却始终保持不变的本色,依然是浓重而美丽的鲜红。
不禁对西红花钦佩。其实这个过程,一如人生。经历过风雨,有人将风雨视为洗礼,将人性中的.美好洗礼后显得更加的晶莹剔透,而有些人则随波逐流,忘记了自己曾经的梦想和曾经本色的自己,忘记了自己本来的颜色。在这个世上,无论经历过怎样的风雨都不褪色,始终保持生命本色的人,能有几个呢?杨连生不正是一朵“红花王”么,从五年前一个门外汉,到如今成为当地西红花种植的高手,村里致富的领头人。
美丽的乡村小镇歌词篇四
“高山农民好福气,在家就能看上戏;高山农民好现代,电脑旁边学种菜;读书看报乒乓球,文化站里啥都有……”这是河南省伊川县高山镇“乡音”剧社在排练节目时的一段说唱词,也是伊川县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一个生动写照。
娱乐、休闲有去处,健身、竞赛有场所
20xx年12月26日,尽管伊川乡村气温低至零度以下,但是高山镇文化站站长吴前进仍然忙的满头大汗,一边是“养鸡大王”王灿庭急着要借养鸡方面的科普书籍,一边是书法爱好者段思庆急着要宣纸写字。文化站义务管理员王少利忙着帮剧社的王洪钦、段双婷排练教育子女的小戏《称妈》。
去年以来,伊川县把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作为惠民、福民工程来抓,以县、乡、村三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使该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穿着统一的服装,踏着不大熟练的舞步,一到晚上,葛寨村30多位妇女就聚在葛寨
2022年美丽的乡村小镇歌词(十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