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3篇)
生平简介篇一
少年时代
当历史跨入二十世纪的时侯,中华民族止处分深重的苦难中。为了把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在酝酿中.全国处于大变革的前夕。邓小平就诞生在这个大动荡的年代。邓小平的家乡是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他的祖居是一所传统的三合院,邓小平祖上三代都住在这个林木掩映的瓦舍内。一九零四年八月二十二日,他出生在这里。邓小平的父亲邓文明,清末就学于成都法政学校、以后长期在外谋事。母亲淡氏,不幸早年去世。继母夏氏,是嘉陵江船工的女儿。邓小平是长子,有三个弟弟、一个姐姐和两个妹妹童年时候的邓小平名叫邓先圣,学名邓希贤。他五岁开始读书,先进私塾发蒙,七岁时转入新式小学。高小毕业后,考入中学。一九一九年,重队开办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他考入了这所学校。少年的邓小平已经有了朴素的爱国思想。五四运动后,他同全校同学一赵参加了抵制日货活动。他当时对救国的想法,还只是在学生中流行的“工业救国”的思想.只是满怀希望能到法国去一面做工、一面求学,学点本事回国。就这样,他开始走上了探索人生的道路。
出国留学
一九二零年夏,邓小平在重庆留法预备学校毕业。抱着满腔的热望,他和八九十位同学一起乘轮船赴法(坐的是四等舱,即船上装货的地方),于十月抵达法国马赛。那时邓小平刚满十六岁,在同学中是最年轻的。邓小平到法国后,情况同他的愿望相反,大部分时间只是做工,而且是学不到多少技艺的苦力工。到法国后两个月,他去克娄梭钢铁厂做杂工,以后又在巴黎比扬古雷诺工厂当过钳工,在火车上当过司炉.还到饭馆里做工,收入刚够糊口。只有短时间在贝页中学、夏蒂荣中学等校学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欧洲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的破坏。法国的经济十分萧条,就业格外因难。中国人即使是到那些较好的大工厂去的,工资也只有普通法国工人的一半。邓小平家中已无力寄钱给他,他只能艰难度日。冷酪的现实,使邓小平原来出国留学时的理想化为泡影。但是,一种新的革命思想强烈地吸引了这个年轻人。当时的法国,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和其他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广为流行,一批先进的中国留学生先后接受了马克恩主义而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较年长的赵世炎、周恩来等人影响下,邓小平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行各种政治宣传活动。一九二二年参加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一九二四年下半年成为小国共产党党员,并担任青年团旅欧总支部的领导成员。第二年,他在里昂做工的时候,党组织又委派他担任里昂区党的特派员,领导里昂地区的党团工作和华工运动。邓小平从十六岁到二十一岁,在法国生活了五年多、由一个爱国青年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这是他革命生涯的开端。当时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组织有一份油印出版的《赤光》杂志,是帮助在法国、比利时和德国的中国同志学习理论的。邓小平既参加编辑.撰写文章,又要刻蜡纸、油印。后来,在欧洲的中国党团员有很多人分批转赴苏联学习。一‘九二六年初,邓小平离法赴苏,到了莫斯科。他先进东方大学,不久转入中山大学。这所大学以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名字命名,为中国革命培养人才。那时,国内建立了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下,大批有志青年去中山大学学习。邓小平记得在他们年级中有两个人是最年轻的,一个是冯弗能(冯玉祥长女),一个是蒋经国。邓小平在中山大学学习一年。他专心读书,钻研马列主义基本理论。这时,控制着中国西北地区的国民军领导人冯玉样到了苏联。他正准备参加国民革命、要求派一批中国同志到他的部队工作。邓小平是被选出的二十几个人中的—个。他途经蒙古,穿过沙漠.在一九二七年春回到祖国。
回国初期
邓小平回国时,国共两党的合作已处在走向破裂的前夕、政局动荡他接受党分配的任务,一九二七年三月到西安,在中山军政学校工作。这是他在国内从事革命实践活动的第一个场所。这所学校隶属于冯玉祥的国民联军总部,实际上由刘伯坚等几位共产党人筹建。邓小平担任政治处处长兼政治教官,并任该校中共党组织书记。这所学校培养出一批有革命觉悟的初级军官和党政工作干部,并向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部政治保卫队输送了一批毕业生,逐步组建了一支出中国共产党掌握的武装力量。这为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西渭华起义创造了条件。陕北红军的一些将领,就是从这所学校里出来的。一九二七年四月,中国政局发生突变。六月间,冯玉详下令要所有在他部队工作的共产党员集中到开封.名曰训练,其实是“礼送出境”。邓小平根据党组织的安排、离开西安转赴当时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汉口。
他到了汉口后,就留在中共中央工作,担任秘书。这时,国内的政治局势继续恶化。不久,武汉政府公开反共,严酷的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为了适应秘密环境,他从这时起改名为
邓小平。八月七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批判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邓小平列席会议。中共中央秘密迁到上海后,二十三岁的邓小平担任了中央秘书长,主要管理中央机关的文书、机要,交通、财务等工作。“九二八年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召开六大,他作为中共中央秘书长协助留在国内的李维汉、任弼时处理中央的日常工作。
创建红七、八军
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败,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革命,发动了一系列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起义。一九二九年夏,刚刚掌握广西军政大权的李明朗、俞作柏酝酿反对蒋介石。中共中央派邓小平以中央代表身份,同张云逸、叶季壮等先后前往广西,领导当地党的工作,准备武装起义。这是他独立担负一个地区领导重任的开始。邓小平到南宁后,化名邓斌,同俞作柏、李明端接洽,并发展革命力量。十月,俞、李公开反蒋失败,邓小平、张云逸把中国共产党掌握的三支部队拉出南宁,转移列左江右江地区。月底,邓小平被任命为中共广西前敌委员会书记。十二月,他同张云逸、韦拔群等发动百色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府,他任红七军政治委员、前委书记。次年二月,他又同李明瑞、嵛作豫等发动龙州起义,建立红军第八军和左江苏维埃政府,他兼任红八军政治委员。同月,邓小平曾秘密回到上海,向中共中央报告工作。中共中央决定由李明瑞担任红
七、红八两军总指挥,邓小平为政治委员。他们在右江地区广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各级革命政权,使红军发展到七千人,红色区域扩及二十多个县,拥有一百多万人口,成为当时较大的革命根据地之一。这时的中共中央领导发生“左”倾错误。—九三零年十月,中央代表到达广西传达了立三路线,大讲全国革命向潮已经到来,指令红七军(红八军因受挫已并入红七军)立即出动,离开根据地打到柳州、桂林、广州去。邓小平认为要打下这些城市是没有把握的,提出了不同意见,但多数人主张服从中央代表的指示,他只得随军行动。后来因为部队作战连连受挫,伤亡很大,才不得不放弃攻打大城市的计划。中央代表离开尼,部队进行了整编。兵力己个足四千人。前委决定部队转向江西、同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会合。一九三一年二月,红七军占领江西祟义县城,前委决定派邓小平赴上海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他到上海后写了《七军工作报告》详细叙述了红七军的情况,总结了起义前后。
长征前后
—九三一年夏,经中共中央批准,邓小平前往以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达时红军正在进行第三次反“围剿”、斗争形势尖锐复杂。不久,邓小平担任了瑞金县委书记。当时,瑞金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后方。邓小平到任后,迅速为前一时期经受过冤屈的干部和群众平反,召开了全县苏维埃代表大会,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提高了,局面大为改观。一九三二年冬,他调任会昌中心县委书记,领导会昌、寻乌、安远三县的工作。半年后,又调任江西省委宣传部长。
就在这个时候,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入中央革命根据地。邓小平同毛泽覃、谢唯俊、古柏等一直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执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他们反对“城市中心论”,主张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广大农村发展;反对军事冒险主义,主张诱敌深入;反对用削弱地方武装的办法来扩大主力红军,主张两种武装力量都要发展;反对“左”的土地分配政策。临时中央开展了一场对邓、毛、谢、古的斗争。邓小平被撤销省委宣传部部长的职务,受到党内最后严重警告的处分,派到边远的乐安县属的南村区委托当巡视员。当时的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样、组织部长罗荣桓,对邓小平是了解的,把他调到总政治部当秘书长。不久他又被分配到总政宣传部,负责主编总政机关报《红星》报。《红星》报先后开辟了十多种副刊和专栏,在艰苦的战争环境小从未中断、被称为“红军党的工作指导员”。一九三四年十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遵义会议前,邓小平第二次出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参加了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在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他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到达陕北后,他又陆军东征。东征结束,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直到抗日战争爆发。
在抗日战场
一九三七年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全面的侵略战争。为了全民族的利益,经过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创了团结抗日的新局面。按照双方的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邓小平先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不久调一二九师任政治委员,师长是刘伯承。一二九师深入日本侵略军占领区的后方,以太行山为中心,依托山区,向平原发展。太行山古称“天下之脊”,纵贯晋冀豫三省边界,山高势险,易守难攻,在华北素为兵家必争之地。邓小平和刘伯承率部在太行
生平简介(3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