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23年朦胧诗简介(四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7-281

朦胧诗简介篇一

“朦胧诗”简介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1979年3月,《诗刊》发表了北岛的《回答》,标志着朦胧诗由地下正式走上诗坛,从而形成了强烈的艺术冲击波。

“朦胧诗”代表人物

舒婷 《致橡树》 《神女峰》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顾城 《一代人》 《远和近》 《眨眼》 北岛 《回答》 《一切》 梁小斌 《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海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五月的麦地》

“朦胧诗”的特点

在内容上注重自我表现。诗中的“自我”不再是集体的代名词,而是一个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尊严的人。“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北岛)

在艺术上,开始注意到汉语的诗意特质,讲究精炼、暗示、含蓄,讲究意象的经营。即使是理性的思考,观念的传达,也能借意象的运用而完成。“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食指)“朦胧诗”精神内涵

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

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 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的贡献

1.朦胧诗的诗学贡献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其独特的诗质、题材、意象与语言是变革时代的诗歌特色的突出体现。

2.朦胧诗的时代意义 “朦胧诗”在开启新诗那些被长久封闭的空间上,在激发诗歌探索的激情与活力上,在推动当代诗歌艺术视野的拓展,寻找与人类广泛文化积累的对话,以及发掘现代汉语的诗歌可能性等方面,都有难以忽视的功绩。

3.朦胧诗的历史贡献 “朦胧诗”的出现正是诗歌自身审美价值凸现的一种表现,诗的文本特性受到最大尊重的一种选择,它是一种不可扼止的体现着一代诗人强烈创新意识的现代诗流。“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评价

一群被湮没的诗人,一段被湮没的诗史。他们是朦胧诗的先行者,他们为中国当代诗歌构筑了坚实的纪念碑——这是历史最终为他们镌刻的墓志铭。

——《被放逐的诗神》

食指

——“用诗歌冒犯时代的疯子”

食指,原名郭路生。原籍山东,生于1948。60年代末开始新诗写作,从小学开始热爱诗歌,20岁写的名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字词,郭路生经常向何其芳请教,在此期间,郭路生还写下了被一代人广为传颂的诗歌——《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等。著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诗探索金库·食指卷》、《食指的诗》。

2001年,和已逝的海子共同获得了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历史地位

1、中国当代新诗第一人。

2、现在,我们可以说:他是我们民族的大诗人,他的诗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随着时间的磨砺,他的光辉愈发显现。

食指诗歌特色

第一个是真实。

诗人敞开自己的心胸,面对世界,面对自己,面对他所热爱的这片土地与人们。他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源于生命,都是以血泪作为代价的。

第二个是特立独行。

无论是在六、七十年代,那个充满政治口号的时期,还是在八十年代实验之风席卷全国的风潮中,诗人都以独立的、自由人的精神歌唱,他以直觉、经验、真情,以人的自由意志与人格的力量,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第三个是艺术美。

他对诗的形式美、节奏美、韵律美的坚守。四十多年来,他的诗基本上都是四行一节,而且节奏鲜明、韵律优美,特别适合朗诵,这种传统之美健康向上,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第四个是诗意美、意境美。

灵魂和诗意是食指一直所追求的东西,食指找到了属于他和他那个年代所有人所期待的灵魂,他用诗歌表达了青春的追求、困惑、痛苦、失落以及不悔。

第五个是高度宣扬个性意识。

食指的诗歌整体上是内向的,他始终对未来寄予希望,他的诗歌中有高度的英雄气质,在孤独中透着坚韧。

相信未来 背景

这首诗写于1968年,当时被称大街小巷工厂停工,学校停课,首都作“文化大革命”的红色风暴正席卷神州被“串联”的人潮和狂热的口号所淹没。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就是对现在的否定为什么否定现在,诗人运用那些意象来描写现在?

被蜘蛛网查封炉台 美丽的雪花 叹息着悲哀的灰烬余烟 曙光下温暖漂亮的笔杆 化为露水紫葡萄 孩子的笔体 依偎在别人情怀的鲜花

悲哀/凄凉——美好/憧憬

被蜘蛛网查封炉台:希望被扼杀

叹息着悲哀的灰烬余烟:残余的希望不断摇曳 化为露水紫葡萄:希望的果实化为泪水 依偎在别人情怀的鲜花:美好失落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生活上贫困但保持乐观,心里上失落但一往情深表达了自己坚定的信念。在他眼前出现的,不再是灰暗的世界,他要用巨手在海天大幕上,率真而又坚定的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诗人为什么会相信未来? 因为诗人坚定的认为:未来的人们会“拨开历史的风尘”、“看透岁月的篇章”,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最后一节,诗人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毅、执着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热爱生命、相信未来。作品的内在情感在此得到发展,理想信念也得到升华。

诗歌赏析

1、结构:

(1)前三节写诗人自己是怎样“相信未来”的,(2)后三节写为什么要“相信未来”,(3)最后一节呼唤人们带着对未来的信念去努力,去热爱,去生活。

2、内容上:

(1)语言质朴,而思想深刻;性格鲜明,又令人折服。(2)“灰烬的余烟”、“凝露的枯藤”、“凄凉的大地”、“摇曳着曙光”、“孩子的笔体”“涌向天边的排浪” „„这一系列的诗歌意象的组合给了读者一种强烈的、新鲜的审美刺激。诗歌意象的构成上有着大胆、独特的搭配

食指对于当下的意义

一是勇敢、独立的精神,包括对苦难的承受精神,这同样是一种勇敢; 二是在这个物质化年代,执守寂寞,淡泊名利,不为物质所迷惑和诱惑。

小结

诗人林莽:“《相信未来》是一篇预言性的诗歌力作,当‘文革’的迷雾使人们陷入迷茫和混乱中,人们为了命运哀叹时,食指以一个充满希望的光辉命题照亮了前途未卜的命运。”

他的诗歌直接影响了“朦胧派”诗人,如北岛、顾城、舒婷等

朦胧诗简介篇二

经典朦胧诗赏析

《雨巷》赏析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本诗巧用象征手法,营造了一种既实又虚,朦胧恍惚的氛围。“我”在雨巷中独自彷徨,似乎有满腹的愁苦,但又不愿说出。

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望已久的、高洁又忧郁的姑娘,也可把其当做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和追求,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苦闷,对未来的渺茫憧憬。

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恩等。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再别康桥》赏析

《再别康桥》最初发表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诗集《猛虎集》。是诗人重游康桥之后,在归国途中写下的一首绝版之作。

诗人一开头用三个轻轻的,写作别母校的离别情绪,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同时也把自己对康桥的缠绵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在诗人的心中康桥已经被理想化、诗化了,诗人对那里的一草一木,无不包含着深情厚意。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清泉,星光斑斓的夜色,沉默的夏虫,无一不被理想化、诗化、人格化。康河边那婀娜多姿的翠柳被夕阳染成灿烂的金色,宛如戴着红盖头的美丽动人的新娘,夕阳又把她的艳影投入微波荡漾的康河。诗人完全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黄昏美景中,他神思恍惚,心儿似乎又成了康河的水波,那新娘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对康桥是那么痴迷,以至于当他看到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时,顿生羡慕之情。他竟甘心做一条水草,渴望如那水草一般永远生活在康河柔波的爱抚中,榆荫下那一潭清泉也被夕阳点染的绚丽迷人,仿佛是那七色的彩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诗人在康河留连忘返,夜色降临还不忍离去,他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在星辉斑斓的康桥夜色中泛舟寻梦,这里最宜放歌的时候,但诗人已无心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切都在不言中,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最后一节那种“悄悄的”心情。诗人带着几分眷恋,几分惆怅,在沉默中悄然离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理想境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审美观念此时完全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再别康桥》就是一幅美丽的无形画,诗的每一节都可以称得上是一幅迷人的图画,如诗的第二节,康河边被夕阳染成婀娜多姿的垂柳加上波光粼粼的色彩艳影,就构成了一幅康河晚景图。

另外,全诗的结构韵律的独特创新,也让我们窥见了诗人的绝妙艺术风格。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到三个节拍,节奏非常鲜明;每节二四行押韵,而且每节都自然换韵,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整齐中富于变化,使全诗充满了错落有致的美

2023年朦胧诗简介(四篇)

朦胧诗简介篇一“朦胧诗”简介“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