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美丽小村庄(六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7-281

美丽小村庄篇一

幼年时的乡戏,场地比较简单,几家凑出一些木头和大块布幅,固定好木架,搭上布幅,便成了舞台。那时农家里鲜有收音机,电视机更是稀有,乡戏为农人提供了很多乐趣,颇受人喜爱。乡戏通常在春节后一周的时间开场,这时村子里没什么活计需要打理,周边村落的亲戚走动起来,逢上乡戏,便可以住上几日,村里人多起来,愈发热闹,一派葳蓐生机的模样。

我至今仍记得观戏的场景,小孩子早早吃过饭搬着板凳占位子,家家户户的板凳各异却摆放有序,戏将开场时,妇女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扶着颤巍的老人赶来,待戏开场,后面几排便城墙似的一层一层往外排开,连周边的树上也挂满了调皮的小人儿。演唱的戏剧有《凤冠梦》、有《徐龙铡子》、还有《生死牌》……。我尤喜一个男扮女装的旦角,他唱“笑来笑盈盈,笑盈盈”时,满面是情,眉目含笑,腰肢轻摇,着实曼妙。

高中以后,学业繁重起来,即便有乡戏,我也很少观看了,后来不知何故,乡戏渐渐淡下来,及至我考上大学后竟停办了。

近些年,家家户户有了彩电,网络也开始普及,想看什么戏打开电视随意搜索,有些孝顺的后辈给老人买来dvd放映机和戏剧光盘之类,仿佛所有闲暇时光都能填充满一样。但我不止一次听老人念叨,一个人看戏也没什么意思,看戏图的是个热闹,还是以前大家伙儿一块听戏舒服。

这话我听过,很多后辈也都听过。这些年村里的后辈基本都外出,或务工,或读书,或创业,各有一片小天地。家家户户的房子高了大了宽敞了,柏油路连接到村里的角角落落了,年轻人都开汽车走亲串友了,太阳能热水器都架到房顶了,老人都和在外工作的孩子视频了……生活好了,更要心情美了。后辈们便思量着让乡戏重新演起来,帮老人们圆了这个心愿。

想到做到,演戏需要场地需要资金需要舞台需要演员。场地是现成的,当年的场地仍然空着,在村子中央位置,只是长满了荒草;村干部去镇里请示了几次,县上同意安排县戏剧团的演员,村里的娃儿们多才多艺的也不少,逢年过节返乡都可以登台献艺;舞台建设需要的资金,县里帮忙协调了一部分,村里的祁峰带头捐了一万元,其他的后辈也纷纷表达自己的心意,不足一月就休整完备。戏台算不上气派,但是功能齐全而实用。戏台建好了,村里的老少聚在一起商量挂副对联,最后一致认为在人民大学读书的黄庆所做对联最入人心:政策欢心,祥和年月笙歌醉月;春风得意,美丽乡村好戏连台,横批:共奔小康。

去年年初七,戏台开演了。剧目除了戏剧,还有歌曲、舞蹈、相声、小品;演员除了专业演员,还有村里有才艺的后辈们,已经脱下戏袍多年的徐明国又重新登台演唱,他就是当年我最爱的旦角,虽然现在只适合演老旦,但我仍然从他身上看到了我美好的年少时光;一排排板凳换成了实木大椅,老人在最前面,而后是妇人们,再往后仍然城墙般层叠开来,周边的树长的太高了,已少有人能攀爬上去;演到热闹处,人群中爆发出阵阵喝彩声和鼓掌声;村里的老少男女,从五湖四海赶来的孩子们都聚在这里,享受着家乡的戏剧和热闹,这是无可替代的情愫。

我也按捺不住自己心里的激动,为了乡戏的重新开演,我投了赞同票,捐了款,末了,唱一首《国家》献给我善良的父老邻里们,愿家更好,乡更好,国更好。乡戏,是一场团聚,更是一种传承,传承情谊,传承牵挂,传承文明……

美丽小村庄篇二

但凡穿越过湘西矮寨的有心人,在饱览一番崔巍瑰丽的高山峡谷奇观之后,都会倏尔萌发一丝奇想——亿万年前,矮寨一定有过一次骇浪排空石破天惊雷霆万钧的裂变。

任何裂变都是一次对现有状态的撕裂和毁灭,任何一次裂变都伴随着一阵不可名状而又不得不独吞的痉挛和灼痛,任何一次裂变都将会在燃烧熔化中获得新生。矮寨就是在亿万年前那次喜马拉雅运动中经历了裂变,赢得了新生。

武山、崇山、吕洞山这三个在造山运动中诞生的婴儿还没有来得及褪去一身热浪逼人的雾水就已联手托起矮寨这块谷地。随之而来,漫天豪雨的侵蚀,惊天动地的崩塌,又在武山、崇山、吕洞山周遭裂隙间恣意切割,发育成两个险峻幽邃的峡谷群——德夯峡谷群和双龙峡谷群,两个谷群各抱地势肆无忌惮又毫不留情地挤压着矮寨对面坡地,占尽地利后,各自落落大方地伸出一条迂回的狭道,在矮寨谷地把手言欢,融为一体。

轰轰烈烈的裂变往往都有刻骨铭心的泪水滂沱,漫天飘舞的豪雨就是灼热的泪水,豪雨般的泪水在抚慰伤痛的天荒地老中渐渐汇流成峡谷中两条激荡奔流的溪河,峒河自西,德夯溪从北,径自沿着峡谷甬道奔涌而出,在群峰簇拥的矮寨不期而遇,合二为一。

矮寨素来矜持,却非凡大度,敞开胸襟接纳了来自万古千年的幽谷、溪河、峰林、峭壁、飞瀑、流泉……这些都是饱经沧桑的自然派大师,毫不遮拦袒露着一身豪气,早已反客为主,才思泉涌,挥洒自如,联袂谱写了一部荡气回肠的千古峡谷名曲——矮寨天险。矮寨憨态可掬,笑看大师们纵情,任风弹奏,任岁月高歌。

最先莅临矮寨天险的是湘西苗族的先辈们,苗族史诗《古老话》里清晰地记载了几支苗民辗转迁徙至此的情景。多灾多难的苗胞自从洞庭湖决定西迁武陵山区时就有了一个约定:面朝大山,按支系和宗族迁徙,每个宗姓各置一面大鼓,敲鼓而行,彼此照应。当一群群筚路蓝缕的苗胞,牵父携子,引哥带弟,溯武溪接踵来到矮寨时,几乎不约而同的被眼前突兀的天险震住。多年的经验多年的习惯使然,每逢生死存亡之际,都得合鼓立社,椎牛祭神。我们可以想象当初合鼓祭神的场景,那一定是一场最虔诚最肃穆的盛会:掌控祭祀的巴代面向矮寨天险伫立,手持司刀,摇晃铜铃,喃喃而语,召请诸神,巴代身后是一片黑压压长跪不起念念有词的苗子苗孙。法事礼毕,锣鼓齐鸣,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围着一根硕大的五花柱轮番刺牛,踏歌而舞,竟然乐此不疲长达九天九夜。

一场鼓乐便是一种坦诚的祈拜,一次鼓会便是一次与神的沟通。苗胞们顿然醒悟,豁然开朗,重结鼓社,除一部分苗民留住矮寨外,其余大部分成两股沿河击鼓开进,一股往峒河上游,经大兴直奔崇山峻岭;一股沿德夯溪而上,赶赴吕洞大山。

恐怕谁也不曾料想,就是留下的这一面大鼓与矮寨天险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直鼓乐长鸣,积年累月吸日月之精华,聚山川之灵气,竟然把仅当作联络的鼓声演绎成旋绕而歌、迭相和唱、体如游龙、袖如青霓的苗家鼓舞,竟然把偏处一隅的矮寨、德夯苗寨渲染成乐鼓铿锵高亢激越的“天下鼓乡”。苗鼓这支奇葩既融进了苗族生命的吟唱,也融入了矮寨奇山异水的大合唱。矮寨奇险为苗鼓注入了刚健和雄浑,苗鼓又为矮寨的天险和峻拔和声呐喊。

矮寨苗胞千百年来面山而居似乎已成为一种习惯,欢快的鼓乐也似乎维系了这习惯了的平衡和宁静。但“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行路难的苦衷一直在压迫着困扰着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代苗民,无时无刻不在撞击着险峰中云遮雾绕的平衡和宁静。

矮寨在紧蹙的环境里热切呼唤着毕力平险通达三江的英雄,苗民始终不曾放缓奋斗打拼的步履,并且越来越渴望一个开天辟地英雄时代的到来。

在矮寨德夯苗鼓越来越鼓舞世界的时候,一个彻底改变矮寨交通险阻状况的时代已如期而至。这是一个共筑中国梦的时代,也是真正的英雄时代。一个真英雄的时代首先必定是一个激发国人挺直脊梁敢于做梦的时代,必定是一个淡化英雄崇拜而处处尽显英雄本色的时代,也必定是一个英雄无畏大胆挑战生命极限的时代。

与湘川公路基本

美丽小村庄(六篇)

美丽小村庄篇一幼年时的乡戏,场地比较简单,几家凑出一些木头和大块布幅,固定好木架,搭上布幅,便成了舞台。那时农家里鲜有收音机,电视...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