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最新居住区规划题目(4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7-281

居住区规划题目篇一

1、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规划基本组织形式: 唐代以前:封闭的里坊制 北宋仁宗末年以后为街巷制 元代出现大街---胡同结构形制

(一)里坊制

里坊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形成,在西汉至唐代年间是发展的鼎盛时期。里坊制特点:

由经纬道所划分的地盘为“里”的地域范围,里的平面一般呈方形或矩形,四周围为墙,设里门出入,里内排列居民住宅。封闭的里坊制体现了“官民不相参”和便于

管理的指导思想。

(二)街巷制:北宋中叶以后,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封闭式的单一居住性的里坊制已不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逐渐撤去围墙,演变为街巷制。

坊内的街改造为东西向为主的“巷”,巷直达干道,交通大为便利。

(三)大街---胡同

元朝时期,已发展为大街----胡同,原来的巷改为胡同,形成了大街—胡同---四合院

三级组织结构。胡同内的院落式住宅并联建造。

2、近现代城市居住区规划

(一)传统的大街---里弄的规划结构街---弄---里三级组成,街是城市行车干道,街两侧的分支就是里弄,一般情况下不通机动车,弄两侧的分支是里,一般为死胡同。

(二)、邻里单位

1929年,美国人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理论 中国在50年代初居住区建设受到此理论影响。

邻里单位规划的基本原则:

a.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b.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 c.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

d.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e.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hm²)f.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三)、人车分流

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方式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提出,在1933年美国建筑师斯泰恩设计的雷德朋居住区中实施。被称为雷德朋体系。

在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进入住宅区后步行道路与汽车道路在空间上分开,设置步行路与车行路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

2、车行路应分级明确,可采取围绕住宅区或住宅群落布置的方式,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的形式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背面的入口。

3、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在尽端车行路的尽端应设回车场地。

4、步行路应贯穿于住宅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联起来,并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正面的入口,起到连接住宅院落、住宅私院和住户起居室的作用。

人车分行的路网布局一般要求步行路网与车行路网在空间上不能重叠,在无法避免时可以采用局部立交的工程措施。

(四)居住区—居住街坊

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万人-5万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街坊:城市中由街道包围的、面积比居住小区小的、供生活居住使用的地段。居住街坊的规划布置,以满足街坊内居民生活居住的基本要求为原则。街坊内除居住建筑外还要有托儿所、幼儿园、商店等生活服务设施,成人和儿童游憩、运动的场地和绿地。居住建筑在街坊内的布置方式主要有周边式、行列式、混合式等形式,街坊面积一般为2~10公顷。中国在50•

年代初期,城市的新建居住区采用过居住街坊的布置形式。50年代后期起,较多地采用居住小区的组织形式,因为居住小区的规模比较大,比较能适应日益发展的城市居民生活要求,在规划布局上也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

(五)居住区---居住小区

居住小区: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万人-1.5万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基本特征:

1.居住小区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与自然界线(如城市道路、绿地、水面、沟渠、铁路或其他专用地界等)划分,用地的界限明确,地块完整,不被城市交通干道所分割。

2.规模:一般以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限,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的上限。

3.小区内设置小学、托幼、会所等公共服务设施。

4.道路自成系统,避免将城市干道上的机动车交通引入到居住小区内。

5.有一定面积的公共绿地和室外活动场地。

(六)扩大小区、居住综合体、综合居住区

扩大小区:在城市干道间的用地内(一般约100—150h㎡)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布置在扩大小区边缘。

居住综合体: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综合体。

综合居住区:将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

居住与无害工业结合;居住与文化、商业服务、行政办公等结合。优点:生活与工作方便,减少交通,节约时间,城市建筑空间形态丰富多样

(七)、社区理论

社区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

四个条件:

 有一定的社会关系  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  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 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社区与小区的共同点:

 都存在相对独立的区域  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社区与小区的不同点:

社区是从人的价值、物质关系确定的,小区从人口、用地规模数量决定 

价值取向不同

(八)住区

住区是对所有现代居住组织形式的统称。

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单元、扩大小区、居住综合体等各种居住组织形式统称为住区。(九)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作为一种以再造城市社区活力的设计理论和社会思潮,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的。其基本理念是从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中发掘灵感,并与现代生活的各种要素相结合,重构一个被人们所钟爱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紧凑性邻里社区来取代缺乏吸引力的郊区模式。

1993年召开了新城市主义协会(congress for new urbanism,简称cnu)的第一次会议。1996年cnu第四次大会通过了“新城市主义宪章”,标志着新城市主义思潮在美国已趋成熟。

《新城市主义宪章》强调社区的紧凑;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各种城市功能和居住类型、居住人群的混合;适合步行的环境和尺度;以及清晰中心和边界的邻里结构。突出道路的步行化和社区的功能多样化。介绍两个核心的方法论体系:

一、以区域城市理论(宏观)为基础的tod体系(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 开发),提倡建立区域性的公共交通体系为结构,引导城市和郊区沿大型公共交通的路线进行集约式发展,减少对私人汽车的依赖。使城市和郊区经过发展逐渐融合成为有多个核心的网络。

二、社区开发的tnd体系(中观)(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传统住区开发),提倡学习美国传统的城镇形态和结构,主张相对密集的开发,混合的功能和多元化的住宅形式,创造街道、广场及社区活动场所等有意义的空间并加强步行可达性,设计原则:

1、具有容纳商业、文化或行政活动的邻里中心

2、到达工作或购物地点的距离在5分钟行程内

3、小尺度的街区划分,街道以网格状布置从而提供多种选择的交通路线,减轻交通压力

4、以巷道辅助街道使其尺度减小,人行道带来开放性和步行性

5、建筑物容纳多种功能,他们的高度和退界受到限制使街道得以保持统一性

6、在显著位置安排市政建筑或社区公共建筑

7、在尽可能近的距离内安排多种住宅形态,使不同收入的人能彼此产生联系

8、与大型公共交通有直接联系

9、推动社区氛围和公众的责任感

二、现代居住区规划任务

为居民经济合理地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卫生、安全、宁静和优美的环境。

三、居住区规划内容

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

2、确定规模,即人口数量和用地大小

3、拟定居住建筑类型、层数、数量、布置方式

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5、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出入口位置、停车数量和方式

6、拟定绿地和室外活动场地的布置

7、拟定有关的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

8、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四、现代居住区发展趋势

1、生态化:采用新技术、新理念处理人和环境的良好关系,如利用太阳能、风能、废水、垃圾等达到节能、节地、节

材环保等

2、老年化:已进入老年化社会,养老问题突出,如何解决?

3、智能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如计算机网络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等发展。

4、人文化:居住区规划给与居民更多的人文关怀,如在住宅设计中引入庭院概念等

5、功能多样化

6、开放性

一、居住区的组成

(一)居住区的组成要素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物质要素:自然要素: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植被等

人工要素:各类建筑物及工程设施等

精神要素:人的因素: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居民行为、居民生理、居民心理等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政策法规、经济技术、历史文化、物业管理、邻里关系等

(二)居住区各类用地组成居住用地和其他用地 居住用地:由住宅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公共绿地和道路用地组成住宅用地:指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的总称.(包括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又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公共绿地: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他块状带状绿地等。

道路用地: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

其他用地:指规划范围

最新居住区规划题目(4篇)

居住区规划题目篇一1、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规划基本组织形式: 唐代以前:封闭的里坊制 北宋仁宗末年以后为街巷制 元代出现大街---胡同结...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