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课外阅读答题 初三阅读答题(五篇)
初中课外阅读答题 初三阅读答题篇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退避三舍”、“纸上谈兵”等成语故事均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发生的著名战役。诸侯国出现源于西周的
a.世袭制b.奴隶制c.禅让制d.分封制
2.开心辞典的主持人王小丫出了这样一道题:他是我国春秋晚期的鲁国人;他提出了“仁”的学说;他最早创办私学。他是 a.老子b.孔子c.孟子d.墨子 3.假如你给李冰画像,可以选择的历史场景是
a.上书秦孝公请求变法b.奉乾隆旨意领兵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c.主持修建都江堰d.陪唐玄宗考核县令的政绩
4.一年一度的高考圆了许多萃萃学子进人国家高等学府深造的梦。汉武帝时,学生要进人全国的最高学府接受濡学教育,必须到 a.长安b.洛阳c.咸阳d.开封
5.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唐朝,作为一名朝廷重要官员,不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a.从长安去洛阳乘船,经大运河到江南余杭体察民情 b.上朝时,见到魂征向太宗皇帝进谏 c.和太宗皇帝一齐讨论合并州县的事宜 d.经常诵读苏东坡写的词
6.我国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于
a.北宋b.南宋c.元朝d.清朝
7.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以“古代封建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为主题办一期黑板报,同学们纷纷投稿。其中无法通过小组长审核的是
a.漫话“焚书坑儒”b.汉武帝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张骞与丝绸之路d.清朝“文字狱”之我见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告诉我们: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人只有谦虚好学才能进步。这句话可以在下列哪本书里找到?
a.《论语》
b.《道德经》
c.《孙子 兵法》
d.《史记》 9.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这一局面史称
a.文景之治
b.兴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0.被后世称为“画圣”的唐朝著名画家是
a.颜真卿
b.阎立本
c.吴道子
d.关汉卿 11.《清明上河图》是哪位画家的传世名作?
a.王羲之
b.顾恺之
c.张仲景
d.张择端
12.“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中华民族大家族中,在元朝时才融合形成的新民族是 a.维吾尔族
b.回族
c.苗族
d.白族
13.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我国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的是()
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
14.齐桓公、晋文公成为春秋时期霸主的相同因素有 ①以“尊王攘夷”为口号 ②发展生产 ③整顿内政 ④注重军队建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了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了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县城任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a.管仲改革之时 b.周平王东迁之际c.商鞅变法之后 d.晋文公称霸中原之前 16.在一次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回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哪一派别的思想主张()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17、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
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诸侯争霸局面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商业繁荣局面 18.商鞅变法中主要为了加强君主权力的是()a.建立县制 b.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严刑峻法
19、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的古代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 20.秦朝“焚书坑儒”、明清“八股取士”都是为了 a.压制知识分子 b.推崇儒家经典c.完善法律体系
d.加强思想控制
21.秦始皇虽然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但也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他为了巩固秦朝的统治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不包括()
a.分封制
b.中央集权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22.“欲天下之治安(安定),莫若众(多)建诸侯而少其力(使其弱小),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无)邪(反叛)心。”下列与这一思想最相似的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推恩令 23.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渐趋形成。该商路的起点是()
a.洛阳
b.长安
c.敦煌
d.疏勒 24.民族英雄郑成功所打败的侵略者是()
a.沙俄 b.葡萄牙 c.英国 d.荷兰 25.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明大兴“文字狱”的根本目的是()
a.防止人民反抗 b.压制知识分子 c.巩固封建统 d.统一思想 26.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有()
①明太祖废除丞相 ②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③实行八股取士④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7.2011年6月1日,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的两部分《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分别珍藏海峡两岸多年后,实现历史性的合璧展览。下列画家及作品与黄公望同一时代的是()a.顾恺之《洛神赋图》 b.吴道子《天王送子图》 c.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d.赵孟頫《秋郊饮马图》
28.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方法之一。下列成就能说明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高峰时期的是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②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指南针用于航海 ④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9.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置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a.夏朝 b.西周 c.秦朝 d.元朝 30.被誉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其历史功绩是()
a.统一蒙古 b.建立元朝 c.设立行省 d.打退沙俄
31.唐朝以前,黄河流域粟和小麦广泛种植,粮食产量超过南方。从唐朝中晚期至宋代,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较快,粮食产量逐渐超过北方,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上述材料说明()a.粮食产量的增多促进人口的增长 b.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c.农业经济重心南移
d.灌溉技术的改进使粮食产量增多
32.如果你选用如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那么应确定的研究主题是()
宋代针铺商标及铜版 北宋“交子” 《清明上河图》局部 南宋海船 a.宋代国家统一 b.民族政权并立 c.宋代商业繁荣 d.宋代民族融合 33.宋朝时期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在主要港口设立的机构是()a.都护府 b.市舶司 c.中书省 d.宣政院
34.在学习完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相关内容后,某历史兴趣小组设置了以下课外拓展主题。其中不正确的是()a.都江堰的修筑者李冰 b.赵州桥的设计和建造者李春 c.孔子与“仁”的思想 d.“画圣”阎立本与写意画
35.从文物中获取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当我们研究中国古代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地区关系时,可以从下列哪件文物中获得有效信息
a.司母戊鼎 b.开元通宝钱 c.锦衣卫印 d.金奔巴瓶 36.“开辟刑榛逐荷夷”,我国古代立下的这一伟大功绩的民族英雄是()
a.张骞 b.魏征 c.郑成功
d.渥巴锡
37.下列哪几项措施有利于我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①西周行分封制 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 ④清朝设军机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38.清朝时,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的标志是。a.废行省,设三司 b.八股取士 c.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 d.设立军机处
39.“以后„„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处以重刑。”此令出自
a.汉武帝 b.唐太宗 c.明太祖 d.清雍正帝
40.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 a.北宋城市商业的繁荣 c.“瓦子”“瓦舍”的出现
b.造纸术的重大改进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41.史书上有“国家根本,仰拾东南”的说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于哪一时期? a.隋朝 b.南宋 c.元朝 d.明朝
42.“北通涿郡(北京)之渔商,南运江都(扬州)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是对古代哪一水利工程历史作用的评价
a.郑国渠 b.白渠
c.大运河
d.都江堰
43.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大变革时期,秦国进行了以“以法治国”为主要特征的商鞅变法,下面商鞅的言论和采取的主要措施中最能体现“以法治国”思想的是()
a.建立县制
b.鼓励农民开垦荒地 c.“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d.“治国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44.下图是一个铁制犁头,它表明,我国至迟到什么时候就已经使用牛耕()
a.商朝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南北朝时期
c.西汉时期
d.东汉时期 45.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出现在我国()a.战国时期
b.秦朝时期
46.“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古往今来治国兴邦的基本经验,我国古代思想家最早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的是()a.老子
b.孔子
c .孟子
d.墨子
47.“知足常乐”源于古代“无为而治”思想,提出这一思想的学派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48.俗语“家家观世音,人人阿弥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教在中国民间的盛行。请问佛教传入我国是在()
a.秦朝时期 b.西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49.2008年元旦,国务院新修汀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开始实施。其中新增的且与湖湘文化的开启者——屈原有关的节日是()a.元宵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50.唐太宗曾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普能覆舟。”他在位期间,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的土地和生产时间,促进了社会发展。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实质体现了()
a.道家的“自然无为” b.儒家的“仁政德治” c.墨家的“兼爱非攻” d.法家的“以法治国”
二、非选择题(51题10分;52题10分;53题13分;54题10分;55题7分)51.(10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哪朝?(1分)秦始皇采取了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哪些措施巩固统一?(3分)
(2)清朝前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请指出清朝前期抵抗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一个事例,(1分)并概括指出这一时期清政府是如何对西藏、新疆地区加强有效管辖的。(4分)
(3)国家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在美国历史上为维护国家统一的事件是什么?(1分)
52.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l)材料一图示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开创的政治体制?(l分)该朝代为巩固统治采取的地方措施是什么?汉朝、乾隆帝在地方措施是什么?(3分)
(2)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材料二图示反映的元朝首创的哪一制度?(1分)为实行有效统治,元朝还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请写出元朝突出加强管理的两处边疆地区的名称。(2分)
(3)材料三记载的是哪朝的官制变化?(1分)这一变化出现在哪一皇帝统治时期?(1分)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官制的演变可以看出皇权和相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
53.泰
2023年初中课外阅读答题 初三阅读答题(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