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23年植物的生长教案小班(十四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7-281

植物的生长教案小班篇一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物体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

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能力。

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配套实验材料、烧杯等。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及拓展部分。

一、导入:

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二、指导学生探究认识不同的土壤。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三种土壤的照片。

2.让学生观察三种土壤,比较它们的颗粒大小、颜色和黏性。

3.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

4.归纳小结。

三、指导学生进行渗水比赛。

1.提出问题,交代活动的任务。

2.让学生猜想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强。

3.让学生把自己的猜想填在课文给出的横线上。

4.让学生按照课文给出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6.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小结。

四、指导学生探究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1.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活动经验进行推测,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2.让学生把推测的结果和理由填在课文给出的横线上。

3.学生按照课文的提示进行实验。

五、指导学生调查适合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植物。

1.提出调查的要求。

2.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植物的生长教案小班篇二

通过对泥土的探索活动,使幼儿获得关于泥土的直接经验,了解泥土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挖土的工具、小桶、塑料袋、放大镜、筛子等。

(一) 挖土

在温暖的天气里,带幼儿到田野或草地上去玩,让幼儿用小铲挖土,自由地进行探索。教师启发引导幼儿: 找一找:泥土上面有什么?

挖一挖:泥土下面有什么?

筛一筛:泥土里面有什么?可以将自己发现的东西(草根、小草、小花、小虫等)装进塑料袋或小桶里。

看一看:泥土里什么颜色的?

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捏一捏:泥土会变成什么样?

嗅一嗅:泥土有什么气味?

讨论 全班幼儿一起将自己在泥土中找到的东西倒出来,然后进行讨论: 你在泥土中发现了什么? 泥土中为什么会有小草、小虫等?

活动(二) 小实验

将一些泥土放进玻璃容器中,倒入一些水,搅拌一会。让幼儿观察泥土会出现什么现象?将容器摆在桌子上,过一会儿再观察,泥土和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将一个容器里放上泥土,另一个容器只放些水,分别在里面种植大蒜。让幼儿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比较两个容器中的蒜苗有什么不同?

建议:

此活动可经常进行。每次活动应选择不同条件下的土壤,让幼儿进行探索。

植物的生长教案小班篇三

通过实验和动手活动,使幼儿感知土壤里有水、空气、腐烂物等成分和与植物的关系。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及动手操作能力。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三盆土(粘土、壤土、砂土)、挖土的铲子、卫生纸、可以种植的菜秧、一小盆水、三只盘子、四个纸杯(其中三个杯子杯底扎些小孔,一个杯子装水)、一只量杯。

幼儿提前两天到种植园,拔出几棵青菜和小草。看一看,植物能不能离开土?观察前几天拔出的青菜和小草。

(1)青菜和小草都干枯了。

(2)因为它们的根离开了泥土,离开土壤就会干枯。

探究的问题:土壤中有什么?

★用小铲子挖泥土。

(1)土壤里有树根,还有烂了的树叶。

(2)土壤里有死虫子。

(3)土壤里有蚯蚓、蚂蚁。

★轻轻捏捏卫生纸包的泥土。

(1)纸湿了。

(2)泥土里有水分。

★把泥土放入有水的杯子中。

(1)有气泡。

(2)泥土中有空气。

说一说,植物为什么会在土壤里生长?

(1)植物在土壤里生长,是因为土壤里有肥料。

(2)因为土壤中有水分和空气。

比一比,三种土壤(粘土、砂土、壤土)有什么不同?

将三杯土放在三只盘子上,用量杯分别向三杯泥土中浇同样多的水。

(1)砂土里的水很快流到下面的盘子里去了。

(2)壤土里的水只流了一点,其他都被土壤吸收了。

(3)粘土里的水都在杯口,渗不下去,下面的盘子里没有水。

想一想,植物种在哪一种土壤中,根吸收到的水分和养分最充足?

种一种,哪种土壤最适合植物安家?

幼儿将青菜秧种在三种土壤中,引导幼儿每天观察记录青菜的生长情况。

记录青菜在三种土壤中的生长情况。

1、幼儿取泥土包入卫生纸中时,教师注意引导幼儿选取较湿润的土。这样,纸湿的效果较明显。

2、幼儿向三杯土浇水时,水不宜多,以防水从杯口溢出流到盘中,影响观察。

启发幼儿观察、探索仙人掌为什么能生活在沙漠里,了解不同植物对土壤条件有不同的需求。

该活动我能利用幼儿身边的熟悉的资源——土,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实验、探索、讨论。活动中让幼儿带问题去进行实验、操作,引发幼儿学习、探索的兴趣。实验的设计是让幼儿能探索出土的性质,也便于幼儿操作,幼儿兴趣很大。实验中我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合作能力,记录能力,以及操作习惯,并鼓励幼儿把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而且针对幼儿观察到现象,我能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以得出问题的答案,土壤里什么?使幼儿了解了土壤对于植物的作用,知道植物离不开土壤。然后和幼儿开展讨论,哪里还需要土壤?知道土壤在生活中的更多作用。

活动中,我也发现幼儿对于土壤的作用,了解的不是太多,这说明,在课前我还应让幼儿做好这方面的知识准备,丰富幼儿的知识面,以利于幼儿在活动中展开热烈讨论,让幼儿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学会自己找答案,而不是教师的灌注式,以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发现身边的科学。

小百科: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植物的生长教案小班篇四

1.识别植物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描述根生长的原因。

1.识别植物根系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探究根的生长部位,描述根生长的原因。

1.描述根尖各部分的细胞结构特点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探究根的生长部位实验。

1.学生准备

(1)预习本课,观察教科书中的图5—3。

(2)课前培养:利用培养皿培养小麦(大麦)种子,使其长出数条幼根。上课前一天,将幼根朝上放置,盖上培养皿盖(培养皿内保持较适宜温度),使根毛大量长出。

(3)查询书籍、录像、网站,搜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水土保持方面的资料。

2.教师准备

(1)根据课本,准备观察《根尖的结构》的材料用具。不同之处:一是准备小麦(大麦)种子萌发后的根尖,以备用肉眼或者放大镜观察。二是用压片法制作临时装片(一种用苏木精染色,可观察到具有环纹、螺纹等花纹的导管;一种用紫药水染色可观察到根尖各部分细胞的特点)。

(2)准备课本第6l页探究《根的生长部位》的实验的材料用具(如长出2cm幼根的红豆的幼苗)。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根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和水土保持方面的资料。

(4)制作有关伸长区细胞生长,根毛细胞形成的课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资料:

1.有人曾对一年生苹果树苗的根系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其分支总数达50000条之多,而树干分支不过10条,也就是说根的分支能力是地上部分的数千倍。

2.一株黑麦平均每天长出1l 490万条根毛,每天伸长80km多,从萌发到抽穗,约有150亿条根毛。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产生疑问并自己提出问题,根的生长速度为什么这么快?根的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根毛这么多?等等,以此引发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提出问题,并作出最贴近问题答案的假设,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科学探究的方法,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过程

(一)根尖的结构

方案一:

1.用肉眼、放大镜观察根尖,直观感受根尖各部分的外观形态。 2.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临时装片,再观察根尖的永久装片,再对比《根尖模式》图,总结出根尖的基本结构。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结构时,要求学生从尖端向上依次观察,教师巡回指导,指出观察的方法和观察的角度等。组织学生讨论,通过问题讨论,总结出根尖的结构,随观察的次序提出问题: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的细胞的体积大小,排列和形态是怎样的?你还观察到哪些结构?

方案二:

1.观察《根尖模式》图掌握根尖的基本结构。

2.练习找根尖部位,尝试用压片法制作根尖的临时玻片标本,用显微镜观察,并与永久玻片标本作对比,找出异同,并讨论为什么产生差异?思考《根尖模式》图与实际观察的物像的差异,讨论产生原因,教师巡视并参加讨论。

引导学生讨论:主根、侧根、不定根是不是都有根尖?根尖是坚韧还是柔嫩?根尖各部分外观是怎样的?在你观察中有没有找到课本内容没有提到的结构?想一想为什么?

(二)根的生长

方案一:

学生4人一组进行实验。

1.用放大镜观察根尖(长出2cm的红豆根),说出伸长区的外形特点。

2.提出探究问题,根尖什么部位生长最快?观察前一天切去根尖的根是否生长?想一想为什么?

取一株根长约2cm的红豆苗,给幼根的各部分做标记,测量长度,认真培养,待生长24h后再作对比。

教师巡回指导,随时提示根尖所作标记的部位、长度和距离,应注意的事项等。组织学生讨论:标记做几条合适?如果画不上标记,应怎样处理?做标记时应注意哪些方面?这个实验证实了什么?什么部位能迅速伸长而使根的长度不断增长进而总结出根生长的主要原因。

方案二:

1.使显微镜观察根尖的分生区和伸长区,讨论这两部分细胞形态的差异,说出原因。

2.观看课件《伸长区细胞的伸长》,说出根生长最快的是什么部位?

3.观看课件《根毛的形成》说出根毛在吸收水和无机盐中所起的作用,讨论根有什么特征?这样的特性对根的生长和吸收有什么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移栽植物时一般要带土?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什么部位?联系实际,举例说出根的经济价值。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内容。理清思路:根尖的结构——根的生长。

作业

请学生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现状,谈一谈植物对黄土高原的保护作用,怎样才能重现黄土高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色?

本案例力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对所探究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中心和主体,以达到新的《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目的。

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因渴望了解而产生探究的心理意识,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使学生在探究中感悟,促使他们成就感和自豪感的产生,并转化成为探究的动力。但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偏小,独立完成探究性

2023年植物的生长教案小班(十四篇)

植物的生长教案小班篇一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2.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