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考察报告(七篇)
写考察报告篇一
高大上的综合实力,冲击着传统观念。到园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高大上”,“高”就是指级别高,动辄就是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级园区,乡镇的园区级别也达到了省级;“大”就是指园区面积大、规模大,布满了大项目、好项目;“上”就是指企业含金量高,有档次。
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明确了发展路径。xx在发展初期,也遇到了我们面对的棘手问题,但是他们敢为人先,有改革的魄力,主动进行自我革新。大刀阔斧精简行政审批手续,为招商引资提供便利。以权力“瘦身”推动服务“健身”,为企业以及人才服好务,打造了“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的发展软环境。
精益求精的精品意识,启迪了发展思路。xx用世界的眼光、国际的标准进行设计,每一个板块都独具特色,整个城市给人以精雕细琢的深刻印象,处处都能感受到先进的理念,别致的设计。他们用强烈的精品意识和卓越的眼光,大大提高了城市品味。
xx与我们有着相似的区位条件、发展路径和产业结构。也曾是农业郊区,经历了“农转工”、“内转外”、“散转聚”、“低转高”、“大转强”的发展历程,如今是中国百强县。我们与xx的差距显而易见,望尘莫及,我们需要追根朔源找差距,更要策马扬鞭,迎头赶上。
思想层面,他们理念超前。思想解放程度决定眼光的高低,眼光高低决定发展水平。xx能有今天的成绩,关键一点就是思想高度解放,打破传统模式,主动与全国第一的地区比差距、找不足、定目标,在全国乃至全球大格局中找位置、定坐标,表现出“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的精气神。如今,xx从名不见经传的农业县到现在成为稳居综合实力全国百强县(市)之首。xx在城市规划上,敢于跳出自己做规划,置身于长三角、全国乃至世界范围来定位,聘请美国易道等国际大公司对城市进行统筹规划,实行水系、绿地、资源、环境“四规合一”,推动办公、商住、生态和交通等功能混合开发。
态度方面,他们求真务实。态度决定发展速度,干部作风虚实决定发展成果。在服务企业方面,倾注更多的精力,集聚更多的资源,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职能,妥善解决好项目落地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保证企业无障碍发展。优化政务环境,提高行政服务效能,着力解决重点项目报批、用地、用工、用电等难题,以实打实的工作促生产,促发展,以强大的落实力和执行力吸引项目,以不急不躁的工作态度扶持引导企业发展,着力打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品牌。正是靠着这种无微不至的优质服务,xx连续六年在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评比中位居榜首。
机遇面前,他们把握准确。xx所取得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敏锐的发现并抓住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机遇,搭乘深化农村改革、对外开放、产业重组、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等重大机遇,不断升级,取得了今天瞩目的成就。如今,我们与xx的差距日渐拉大,只能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感慨中抓住今后的发展机遇。奋起赶超。
革新程度,他们勇立潮头。在发展过程中,只要是有利于发展的就创造条件去支持,只要是阻碍发展的就想尽办法去破除。在“弄潮”的过程中必然有失败,客观的认识失败,敢于失败,允许失败,是xx盛产“全国首创”的重要保障。正因为有这样的胆识和勇气,东沙湖股权投资中心得以成立,风险投资成功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这次考察学习,开了眼界、提了境界,先进地区的发展成果,使我们深感压力,当前最紧要的是提振士气,主动融入全区高水平强势崛起大局,开拓创新,积极作为,努力在新一轮发展中比学赶超、争先进位。
不放松,不停顿,时不待我,抢抓机遇。通过考察学习,我们认识到项目就是生产力,项目进度就是发展速度,我们要争分夺秒,盯住重点项目不放松,缩短前期审批、土地征迁时间,多干快跑,推进项目,珍惜每一次费尽周折引来的项目,抓住x被列入“一带一路”战略重要支点城市,中韩自贸协定正式签署,x中韩产业园成为中韩两国重点推进的产业园区,x西部新港城正式启动实施,再加上xx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成使用的重大机遇,利用福山日益凸显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在新常态下,用更敏锐的“嗅觉”盯着干,瞄着干,瞅准机会弯道超车。不照搬,不照抄,提升境界,科学定位。这次学习是感性认识,要想学到精髓,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学习,反复琢磨。我们虽然与xx有着类似的发展路径,但是,我们也不能照搬照抄,xx是标杆,是追赶对象。我们在发展中要找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找到适合我们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方法,统一思想,主动融入大局,在必要的时候要敢于和勇于牺牲小我,成就大我。xx的发展思路是xx、xx加快推进xx旅游和现代农业综合开发,xx、xx稳步推进园区、城镇化建设,归根结底是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径。xx围绕门楼水库水源地保护性开发,积极探索库区村居整体搬迁安置,打造智慧城市产城融合示范区,引进建设科技研发中心、总部经济、高端养老、休闲旅游,通过发展高效农业与高端服务业形成高档次沿库景观带,逐步提高东厅品味。xx区发展需要我们打破惯性思维,借势借力发展,摆脱土地等问题的瓶颈束缚,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新常态,努力在新一轮发展中争当排头兵。
写考察报告篇二
为了进一步借鉴和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11月中旬,我们第二调研组赴宁波、绍兴和杭州三市就城市规划建设的有关方面进行了考察学习。通过参观考察,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很受启发。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宁波作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近年来,主动接轨大上海,着力发展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大力实施“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区域发展战略,相继建成了天一广场、月湖公园、会展中心、万达广场、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宁波书城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全面提升了宁波中心城区的集聚、辐射和服务功能。参观考察中深深感受到了宁波的大开放和大发展,充分领略了作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气魄和风采。参观考察的天一广场作为宁波市最大的城市中心商业广场,是宁波对外开放的一张亮丽名片。广场总占地面积19.6公顷,主体建筑有22座欧陆风情浓郁的现代建筑群组成,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围合式建筑群中央为3.5万平方米的中心广场和6000平方米的景观水域。广场集购物、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于一体,被誉为宁波的商业航母。景致通透的广场建筑、一池碧水、一片城市绿地,使天一广场充满了现代的商业气息,也给市民提
供了一个开放的、参与性较强的城市客厅。
城市各类建设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建设项目的品质的好坏对于建设项目周边区域的发展以及城市的整体发展将产生不同的影响和效应。高品质的城市中心商业区对塑造现代城市景观至关重要,同时也是拉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加速器。因此,我们要树立建设精品城市的理念,坚持“请名家高手、出名作品”的思路,着力打造“精品建筑”和“精品街区”,以此带动城市空间的整体发展。如对城市重点区域和标志性地段进行重点城市设计,邀请国内外知名设计大师进行规划设计指导或直接进行整体设计,制订操作性和实施性强的设计导则,对建筑形式、体量、色彩、风格、空间布局以及绿化、环境小品等提出引导性要求,为建设精品城市提供规划指导。
绍兴是个具有浓郁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俊贤人杰代出。作为首批中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其众多的文物古迹水乡风貌串联起来,形成具有浓郁江南古城特色,彰显着这座古城的独特魅力。参观考察中深深感受到绍兴以名人故居保护、开发为切入点,突出打造独特的名士文化,彰显了城市特色。参观考察的鲁迅故里,是在原来鲁迅祖居的基础上,将周姓后裔搬迁,整合出一片鲁迅故里特色文化街区。整个文化街区的打造坚持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开发,深入挖掘鲁迅故里的精神文化价值,成为立体解读鲁迅精神的文化场所,成为绍兴地域形象的重要标志。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特色的打造需要整合好文化资源,选准文化资源整合的切入点来打造城市特色,才能张扬城市个性,只有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才是有魅力的城市。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我们应注重对地域文化的挖掘,营造城市的文化环境,以文化塑造景观,以景观展现文化,努力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城市景观。在工作中应突出三个层次的文化挖掘。一是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延伸历史传承。二是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时代精神。三是精心创造现代文化,着力打造建筑与建筑,建筑与环境融合、协调的城市街区。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表达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于这座美丽城市杭州的由衷赞美。参观考察中深深感受到杭州的特色人文、自然景观与现代城市景观有机融合,让人们感受到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参观考察的西湖景区及周边区域是以一种保护、协调、发展的思路,在历史和自然环境中对城市进行的可持续开发建设。重点片区的开发以文化为推动力,以城市经营为手段,借助西湖山水的大背景,通过区域景观环境的再营造,带动地块的开发建设,达到了保护遗址、彰显文化、商业开发、推动旅游的契合,给城市风貌增添了新的亮点,形成了一个相互融合,统一协调的整体,提升了城市的建设品位。如河坊街是目前最能够体现杭州历史文化风貌的街道之一,也是西湖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修复和改造,重在突出文化价值,营造
以商业、药业、建筑等为主体的市井文化,保持其历史的真实性、文化的延续性和风貌的整体性,再现了杭城历史文脉。
如何从自然和人文的品质根源上继承和发展城市的特点,把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美学特性传承下来,让它活在今天现代城市建设中,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统一的规划理念来规划建设城市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因此,我们要善于把握人文与现代城市建设的结合点,将人性化、人文化的设计思想渗透到城市规划的每个细节,将历史、文化和美学渗透到城市建设中的每个细节,让人有阅读城市的兴致,让城市充满活力。
写考察报告篇三
3月23日,市委书记xx率党政代表团赴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的诞生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浙江省宁波、温州、丽水、杭州、湖州、嘉兴等市考察学习,先后走访了近20个学习考察点,一边考察一边讨论,一边学习一边思考,进行了“点对点”学习、“面对面”取经,零距离、全方位了解6个城市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城市管理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巨大变化,感触颇多、受益匪浅。通过对标学习考察,实现了眼界大开阔、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作风大转变、信心大提升,为今后全市推进“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路风尘仆仆,一路马不停蹄。历时5天,行程2000多公里,从“看、比、学、思”的过程中,令人振奋人心的是,每一个学习点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和发展的落脚点,也是浙江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的亮点和特色,许多好经验好做法成为了“全国样板”。
(一)生态建设“有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浙江始终牢记嘱托,
不忘初心
,把“两山”理念融入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加快推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优势,打造生态城市,建设美丽乡村,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例如,丽水被誉为“浙江绿谷”,生态环境治理全省第一、中国前列。他们尊重地脉、遵循人脉、延续文脉,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打造美丽中国的生态示范区。湖州安吉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主动对标浙江杭州、温州产业发展经验,通过创新驱动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传统优势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务深度融合,实现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都市工业、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新业态”融合发展,抢占城区经济发展制高点。安吉“余村”作为“两山”理论的发源地,充分将生态环境.立足城市发展大局,环卫工作贡献突出。苏、杭、宁三地把“环境立市”作为城市发展战略,以打造最清洁城市为目标,抢占城市环境竞争的制高点,环卫工作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发挥了突出作用。
xxx年x月,xx市政府专门制订了《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五年规划
(2007-2011年)
》。2009年2月,苏州市也响亮提出“要用两到三年的时间,把苏州打造成全国最干净的城市!”
2012年5月,宁波市启动了打造“全国最清爽城市”的专项行动。
抓城市环境就是抓城市发展,就是抓城市综合竞争力。正是基于这一战略思路,苏、杭、宁三地把大力推进环卫工作,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战略支撑点,从政策上给予倾斜,从项目上给予扶持,从资金上给予支持,环卫工作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创建全国最清洁城市行动产生的环境效益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据杭州、苏州环卫部门介绍,环卫工作并非传统观念中的只投入、不产出,良好的环境使城市实现了增值,连续数年杭州、苏州的土地出让金、旅游收入位居全国前列,2011年杭州旅游总收入1191亿元,增长16.1%。
苏州全市旅游总收入达1196亿元,同比增长17.5%,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128%。对此,宁波市环卫部门一位负责人介绍,该市正是看到杭州创建全国最清洁城市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后,掀起打造全国最清爽城市的热潮。
(二)环卫组织体系健全,管理网络实现无缝隙覆盖。
苏、杭、宁三地把均把环境卫生工作列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杭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杭州市关于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问责暂行办法》,市级各相关职能部门及有关责任人、各区(管委会)党(工)委、政府及有关责任人,负有市容环境卫生责任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有关责任人都是问责对象。苏州市制订了《市区市容环卫责任区管理办法》,对市区所有道路、街巷、住宅小区、公共场所明确了环境卫生责任人,责任人不明确的由所在区环卫管理部门确定,跨行政区域存在争议的,由上一级市容环卫管理部门确定。杭州环卫管理体系的特点是“问责到人”,苏州环卫管理模式的特点是“从墙根到墙根”,两者的共同点都是消除管理死角,杜绝管理盲区。
苏、宁、杭三地环卫作业体制改革较为深入,基本实现了管干分离、由花钱养人做事变为花钱买服务。为了确保环卫服务质量到位,突出强化了环卫工作的监管职能,苏、宁、杭三地建立了横到边、竖到底的全覆盖监管体系。
健全监管机构。苏、宁、杭三地市区两级环卫部门都设立了专门的监管机构,乡镇、街道办事处专门成立了的环卫作业所,环卫专业机构延伸到基层,市、区、街(社区)三级环境卫生管理网络体系,使全区街巷新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苏州市环卫处下设2个监管中心,分别是环卫作业监管中心和生活固体废弃物处置监管中心。作业监管中心主要负责对城区环卫作业质量、街巷(新村)保洁和机械化作业质量等进行监督、检查。生活固体废弃物处置监管中心则负责对苏州市区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处置、安全运行、环境影响状况进行监管。杭州市成立财政全额拨款的市容环境卫生监管中心,对杭州市市区市容环境卫生行业进行监督管理。
健全管理制度。苏、宁、杭三地均制订了完善的环卫行业管理制度,一是完整的作业质量标准,二是约束力较强的监管考核办法。市对区、区对街道社区每天进行规范化、
写考察报告(七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