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聋哑儿童的心得体会总结 关爱聋哑儿童活动总结(八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关爱聋哑儿童的心得体会总结一
1、认真贯彻落实好遵义县教育局《关于开展以 “养成教育”活动为载体,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党建带团建”工作实施意见》精神,以《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遵义县中小学生养成教育读本》为主要内容,建立健全学生学习、生活的规范体系,使养成教育规范化、经常化、科学化。
2、落实责任,强化措施,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代理家长考核制度。认真督促各校建立留守儿童登记台帐,要求每半年对留守儿童的变动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核查,并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管理台帐,全面、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代理家长每月填写关爱留守儿童记录表(附后)一次,由学校统计情况写出材料并于每月25日前上交中心学校办公室。
1、扩大亲情电话覆盖面。
各校要进一步加大对已开通亲情电话的管理和使用力度;代理家长要督促留守儿童(重点对象)每月和家长通一次电话,向家长汇报学习和生活情况,并作好有关记录;对还没有安装亲情电话的学校,督促其尽快开通。
2、充分利用网络,开通“亲情qq”。
凡是接入宽带网络的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申请2—3个免费qq ,通过视频系统无偿为留守儿童定期与在外务工的亲人“见面”提供服务。特别是逢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各校要认真组织留守儿童通过“亲情qq”与亲人 “见面”的活动。
3、加强亲情信箱管理。
进一步加强亲情信箱的管理,充实亲情信箱内容和形式,按时把留守儿童的心声传递给家长,及时把家长对学校管理提出的建议和对代理家长的希望反馈到位。拟于6月初在全镇留守儿童中开展“我的代理家长”征文活动,评选优秀,进行表彰。
4、加强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导教师培训。
5月下旬选派1名有经验的教师参加家庭教育培训班学习,回学校再对学校的其余老师进行二级培训。中心学校还将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学校开设亲情心理咨询室的情况,各学校要聘请受过心理学培训的老师担任“心理医生”,和留守儿童进行谈心活动,在“问一问”中营造爱的氛围,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以便及时疏通心理情结。结合全县开展的中、小学生养成教育活动,学校要把对重点留守儿童的教育摆在首位,代理家长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
5、扎实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各校要结合实际,在年内切实有效地开展帮扶结对活动2至3次,以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加深师生情谊,不断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在帮扶对象上,要组织开展好中心地方学校、教师、学生与边远地方学校、教师、学生的结对帮扶。在帮扶载体上,要充分利用节假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开展“同在一片蓝天,共享一束阳光”主题活动,组织中心地方学校学生和边远学校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助学帮扶活动。在中秋和重阳两节期间,开展“共进一次餐,传递一份爱”和“两地书,亲子情”主题实践活动,组织代理家长与留守儿童共进一次餐,把关爱传递给每一位留守儿童。
6、 认真开展“六个一”活动。
各校要结合实际,每月切实开展好“六个一”活动:代理家长每月与结对的留守儿童谈一次心、检查一次家庭作业、作一次作业辅导、进行一次家访、共进一次亲情晚餐。各间学校每月召开一次代理家长座谈会。
7、加大宣传引导,抓好队伍建设。
各校要做到重点留守儿童100%落实代理家长,并落实代理家长各项任务要求。要大力宣传优秀代理家长,激励先进,营造氛围。表彰并推选一批优秀代理家长参加教育局拟于11月下旬开展的全县优秀代理家长经验交流座谈会。各校要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适时表彰一批工作突出的代理家长和表现良好的留守儿童。
8、加强信息上报,注重信息反馈。
各校要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收集信息,并对相关活动开展情况及时提炼,撰写工作信息和调研文章,上报中心学校办公室,每月25日前必须交一篇以上。中心学校办公室将根据各校上报情况,综合整理,加强反馈。
2022关爱聋哑儿童的心得体会总结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来宾:
晚上好!
今天我怀着感恩的心,讲述一对巾帼志愿者夫妇,用爱心撑起一片留守儿童蓝天的故事,表达对她们敬业精神的钦佩。我演讲的题目是《爱心撑起的天空——好蓝》。
有人曾对我说过:“你选择了哪一行就选择了奉献。”以前总是似懂非懂,直到这几年到妇联工作,见证了巾帼志愿者们在志愿工作中的付出与奉献,尤其从留守儿童帮扶志愿者——汪宗全夫妇身上,让我深刻体会,什么叫“选择奉献”!
汪宗全夫妇是镇雄“名家居家具城”的老总,20xx年在妇联的动员行动中,加入到巾帼志愿队。我不想用漂亮的话语来描绘、赞美她们,我只想向大家讲述这两年来在“留守儿童帮扶行动”中有关汪宗全夫妇的几件小事,借此呼吁大家,让留守儿童帮扶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20xx年12月,当妇联调研了解到花山有很多留守儿童在寒冬腊月还穿着单衣,破烂解放鞋上学后,汪宗全夫妇作为志愿者,多处奔走,向社会呼吁捐款捐物。自己毫不犹豫的从原本就不宽裕的周转资金中抽出1万元,亲自和我们到花山,把钱发到20名特困留守儿童手中。儿童们拿着500元钱,看着被泥水泡得发白的脚,如获珍宝,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还有惊喜。此时的汪宗全,眉头却皱得更紧了。我忍不住问:“孩子们可以买棉衣棉鞋过冬了,干嘛还愁眉苦脸的?”汪宗全的回答让我特别沉重:“我希望对这些孩子的关心,成为社会的一种常态,孩子们脸上的惊喜,实在让我高兴不起来。”是啊,这种惊喜,是罕见的,对于生长在高寒山区的贫困儿童,急需帮助的又何止这20名!何时,这种帮扶才能成为常态呢?
从此,汪宗全一家就陆续的从生意款中抽出钱来,尽力帮助特困留守儿童。在五德,汪宗全夫妇拉着只有一只脚、父亲残疾、母亲出走、家庭极为贫困的三好学生王燕儿说:“娃娃,别担心,好好读书,只要伯伯的家具城还在营业,你就不会没书读。”同志们,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是多么厚重的承诺!承载的那份关爱,体现的是一种责任、一种职业精神——无私奉献的志愿者精神!
在场坝,我们来到梁子村民组郎维祥家。当看到60多岁,勾腰驼背的郎维祥和他眼瞎的妻子,特别是穿着异常单薄、破烂的儿童——郎学杰时,汪宗全夫妇双眼含泪,哽咽得说不出话。立即掏出1000块钱,并叮嘱郎维祥说:“这钱尽量花在孩子读书上,以后有困难可以再找我们”。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鱼洞“5.10”洪灾爆发后,汪宗全一家第一时间和我们一起,商量如何帮助灾区留守儿童度过难关。他们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要钱给钱,要物给物。”还联系生意圈的朋友,组成一个帮扶团队。
在近两年,汪宗全夫妇的足迹遍及15个乡镇,30多所学校,捐资超过14万元,近300名特困留守儿童获得她们至少500元的帮扶,其中有121名属于孤残儿童。对于这些生活贫困,衣着单薄的儿童来说,500元钱无疑是雪中送炭,即使在寒冷冬季,也是暖意融融。
雷锋日记写道:“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抹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线黑暗?如果你是一颗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你的岗位?”汪宗全夫妇用行动为我们作了最深刻的诠释:她们坚守自己的志愿岗位,为这份慈善事业,进行着爱的正能量传递。
你听,到处传唱的是《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在县妇联的努力协调和牵线搭桥中,还有很多像汪宗全夫妇一样不计报酬,专门奉献的志愿者。像九天集团的沈姣,五年来帮扶着几十个贫困学生,捐资已达35万元。
同志们:加入到志愿队伍中来吧,一起为留守儿童关爱事业做奉献,让我们的人生在志愿事业中尽情飞扬,撒发出金子般的光辉。
2022关爱聋哑儿童的心得体会总结三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x大精神,落实"三关"工程的实施意见,切实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认真贯彻党的xx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围绕让农村劳务输出人员家庭的儿童得到更多关爱、得到更多扶持、得到更多锻炼,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管理机制,努力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建设新农村服务。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肖金武
副组长:王凯平、王伟
成员:张文舫、姜华山、刘乾、朱圣昱
三、对留守儿童实行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
。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留守儿童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要通过图书阅览等形式,丰富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活动内容及安排:
1、3月份,启动关爱留守儿童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学校开通一部亲情电话,设立专线,将电话号码公开(2742376),为留守儿童在课间、休息时、双休日或节假日与家长联系、沟通提供方便,增进学生与家长的感情。
结合校教务处开展的"教学管理月"辅导学生活动,在师生之间开展"手拉手、同成长"为主要形式的结对互助活动(同伴结对、师生结对)。并结合学校开展的学雷锋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2、4月份,各班教师每周与3-5名留守儿童谈一次心,了解他们近期的学习、生活、情绪、交友、身体等方面的情况,交流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3、5月份,打开留守儿童心灵之窗,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学校开设心理咨询,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4、6月份,教师组织班级学生和留守儿童一起参加校艺术节展演活动,并优先让留守儿童参加书法,手抄报等到系列比赛活动,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关心和温暖。
5、教师在班上要大力开展赠一张生日贺卡、写一篇生日感言、送一句生日祝福,逢假日还可以举行生日party、卡拉ok、讲故事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简便易行、温馨祥和的活动,让每位留守学生过一个快乐的生日。
五、活动要求
1、全校广大教职工要充分认识这项活动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现实意义,要从办人民满意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新农村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和高度出发,扎实抓好关爱留守学生工作。
2、各年级各班要结合本方案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确保活动有序进行。
3、广大教职工要积极配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活动收到实效,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让我校所有留守学生都得到温馨的关爱,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4、不断总结经验,突出特色,大力宣传,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让更多的社会有识之士关爱留守学生。
2022关爱聋哑儿童的心得体会总结四
一、活动背景:
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包括内地城市,一样也是父母双双外出去繁华都市打工。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都变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正需要的关爱 。十堰小草义工协会特此发出倡议和策划走进留守儿童身边,弥补他们内心的空白。
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又快到了,这是所有儿童最喜爱的节日,留守儿童期盼和亲人一起过节的愿望愈加强烈。十堰小草义工协会准备通过开展庆祝“六一” 游十堰活动,使这些小朋友在积极的参与中体验节日的快乐,体现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
二、活动主题:
“走出大山看世界 关爱留守儿童”爱心活动
三、活动单位:
主办单位:
十堰市小草义工协会
十堰市亚新国际影院
郧阳小草义工协会
东城经济开发区国税局
协办单位:
十堰市图书馆少儿部
十堰市绿色生态公益促进中心
十堰市豆蔻文化餐厅
十堰市柏和心理服务中心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小草义工服务队
十堰市小草义工协会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队
支持单位:
十堰市博物馆
十堰市人民公园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四、活动目的:
本次活动意在通过组织农村留守儿童游玩人民公园(动物园)、参观十堰博物馆、汉江师范学院等途径,让学生身临其境,切实感受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祖国山河的秀丽壮美和自强不息、大学生孜孜以求的工作和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视野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课堂上没有的科技知识,开阔视野,拓展科技创新思维,从而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科学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自尊、自强、自立能力,激励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同时以培养小草义工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让现代的独生子女更加懂得满足自己的现在生活,懂得将自己的爱分享给那些幼小的心灵。并且宣传这一现象,让更多的人来加入我们,一起去帮助他们。
五、活动内容:
为了给以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让他们的内心的空白可以更少一点,让他们的童年可以更加有色彩,以“牵手相伴,共享阳光”为口号,以“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化、项目化,立足社会,服务社区,面向社会”为发展思路,十堰小草义工协会特此发出倡议和策划“走出大山看世界”大型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我们衷心希望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爱心企业、事业单位能够支持我们的活动,参与到我们的志愿服务活动中。
六、爱心单位:
十堰市亚新国际影院(提供车辆、看电影、午休)
十堰市图书馆少儿部(参观十堰市图书馆)
十堰市博物馆(参观了解历史)
十堰市豆蔻文化餐厅(提供留守儿童及志愿者午餐)
十堰市柏和心理服务中心(全提供留守儿童心理陪伴和引导)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参观大学,与大学生互动)
十堰市人民公园(动物园)(待定)
东城经济开发区国税局(完成20个“爱心书包”)
七、详情分工:
总负责人:
总协调人:
留守儿童对接负责人:
八、活动流程及详细安排:(略)
九、参加人员
1、留守儿童30(含护理人员、陪护老师)人;
2、十堰小草义工协会义工15人;
3、凡参加本次活动的留守儿童、老师、陪护人员一切费用全免,费用来源由社会爱心企业提供!
十、人员招募安排:
为保证活动安全及活动质量招募15名义工,招满即止。(根据人员进行分组)其他人负责安保机动。
活动联系人:高队长:
十一、活动预期效果
此次爱心活动预计会对农村留守儿童,参与本次活动的小草义工以及企业员工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1、对农民工家庭而言,此次爱心活动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一定的帮助,为农民工子女带去温暖,同时呼吁社会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的关注.
2、对志愿者而言,可以从实践中提高志愿服务的能力,增强对农民工子女的了解和关注.同时提高自己的社会公益心和责任感,感受和弘扬志愿者精神。
最后,对福利院孤残儿童而言,可以通过此次活动让他们感受爱心人士对他们的殷切关怀。
3、志愿者在网上发表对此次志愿服务的感想
4、通过这次爱心活动的志愿服务,每个志愿者都应该会有所感悟,让他们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都用文字的方式在网上展示出来,让更多人去认识,了解这项关爱农民工子女的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到关爱农民工子女的行列中来。
5、后期走访
这次关爱农民工子女的活动结束后,我们往后的每个月都会抽时间再到学校了解他们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多一点适合农民工子女的活动。
十二、对参与活动人员的要求:
1、认同民间公益组织,有参与民间志愿义工活动的愿望。认同十堰小草义工协会的操作模式及理念。
2、身体健康,服从安排,尊重他人,遵守时间,团队合作;
3、有小草服装、胸牌的志愿者请着小草服装、胸牌,保持小草形象。
4、进入郧阳区社会福利院内不得大声喧哗,一切行动听从领队指挥,不得影响院内老人正常生活秩序。
十三、特别承诺
1、参加本活动的志愿者同意,如果因为参加小草活动过程中(包括途中)受到意外伤害,志愿者同意自行承担所有的相关责任,并放弃向活动组织者和其他成员主张赔偿的权利。
2、志愿者理解,对由于自己参加活动而受到意外事故导致自己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活动组织者和其他成员不承担责任。
注意:如天气原因造成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则活动取消,下次活动时间另行通知。
2022关爱聋哑儿童的心得体会总结五
一、指导思想
以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为指导,按照省文明办《关于做好全省第三轮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和市委、市政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部署,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重点,继续深入开展结对帮扶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力争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支持和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参加结对帮扶活动的单位
全国文明单位和省、市、县(区)四级文明单位原则上均应参加结对帮扶活动。各县(市)区文明办,按照谁推荐谁管理的原则,负责组织实施辖区内所有文明单位的结对帮扶工作。市直机关和行业推荐的文明单位,由市文明办和市直工委负责组织实施。
三、结对帮扶主要内容
1、组织教育培训。发挥文明单位自身优势,积极开展政策法律、科技文化、道德规范、文明礼仪、健康卫生等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广大农民追求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2、组织“清洁家园行动”。开展卫生知识教育,对照文明卫生村标准,建立保洁队伍,健全保洁制度,完善保洁设施,组织村民开展卫生大扫除,净化庭院、粉刷墙壁、打扫房屋,硬化村内道路,整修坑塘沟渠,清除残垣断壁等,使村容村貌整洁美观。
3、帮建乡村学校少年宫。积极帮助有条件的学校建设乡村少年宫并完善功能,真正使其成为农村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阵地、文体活动平台、社会实践基地。
4、提供文体服务。帮助帮扶村培训文艺骨干,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为帮扶村送图书、送文艺演出、送文体器材。
5、进行关爱帮助。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等体现人文关怀的志愿服务活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志愿服务活动。
6、推进乡风文明。帮助帮扶村制定村规民约,建立健全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红白事理事会和禁赌禁毒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广泛开展破除婚丧陋习、反对封建迷信等移风易俗活动。组织开展文明卫生村、户创评活动,不断提高乡风文明程度。
四、结对帮扶时间及目标
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原则上以三年(__—__)时间为限。省级以上文明单位帮扶的村,帮扶期满时,原则上要把结对帮扶村建成省级文明卫生村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市级文明单位帮扶的村,帮扶期满时,原则上要把结对帮扶村建成市级文明村。
五、工作要求
1、突出重点,明确责任。本轮文明单位结对帮扶重点是新型农村社区、交通干线沿线村和风景名胜周边村。各县(市)区可根据帮扶村的数量和分布,确定一个或几个文明单位帮扶一个村。几个文明单位共同帮扶一个村的,要确定一个主要负责单位。
2、加强指导,注重实效。各县(市)区、市直文明办要加强对结对帮扶工作的指导,科学规划帮扶对子和帮扶内容,细化分解帮扶任务,积极帮助解决帮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督促有关方面抓好工作落实。文明单位要充分发挥在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做好帮扶工作。要根据帮扶工作任务,制定帮扶工作方案,明确责任人,并与各县(市)区、市直文明办签订帮扶工作责任书。
3、搞好宣传,营造氛围。各县(市)区文明办和担负帮扶任务的文明单位,要利用各类媒体及时反馈结对帮扶工作最新动态。市文明办将根据工作进程及时总结宣传帮扶工作典型,扩大声势和影响,积极调动各级参与帮扶工作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结对帮扶工作稳步推进。
4、完善机制,严格措施。要加大对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工作的督查力度,把结对帮扶工作纳入文明单位评选和管理。每年年底前,市文明办将组成考核组,分赴帮扶村对年度结对帮扶工作进行检查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文明单位年度复查评分依据。对于积极做好帮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通报表彰,对结对帮扶工作态度消极,未能按要求完成帮扶任务的文明单位,年度考核时要酌情扣减考评分;对不参与结对帮扶活动、不落实结对帮扶工作任务的文明单位,要按照有关程序规定撤消其文明单位称号。此外,各县(市)区文明办和市直工委文明办要及时向市文明办报告工作进展情况,半年报送工作小结,年底报送全年工作总结。
2022关爱聋哑儿童的心得体会总结六
《残疾人托养服务基本规范(试行)》
前言
为加强残疾人托养机构服务规范化管理,提升残疾人托养服务水平,促进残疾人托养服务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关于加快发展残疾人托养服务的意见》以及《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的有关要求,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一、总则,二、术语,三、机构托养服务规范,四、居家托养服务规范,五、服务管理,六、服务质量考核及评价。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
一、总则
(一)本规范所指的残疾人托养服务,是指为符合条件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护理、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辅导、职业康复和劳动技能训练、运动功能训练等方面的社会服务。
(二)本规范第(一)款中所指的符合条件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是指:
1 处于就业年龄段、有托养服务需求的智力残疾人;
2 处于就业年龄段、有托养服务需求且通过专业医疗机构精神科医师风险评估适宜托养的精神残疾人;
3 处于就业年龄段、有托养服务需求的重度肢体残疾人(包括同时存在智力残疾或精神残疾的多重残疾人)。
(三)本规范的宗旨是通过专业化托养服务,帮助残疾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改善残疾人生存发展条件,促进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四)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内为残疾人提供寄宿托养、日间照料及居家托养等服务的各类机构或组织。
(五)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管理服务标准及要求。
(六)本规范所列各种条款为基本要求。地方残疾人托养服务有关规范中有更高标准规定的,当地应按照本地规范标准执行。
二、术语
(一)机构托养
本规范所指的机构托养,是指在各级、各类寄宿制集中托养机构和日间照料机构中,为符合条件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本规范总则第(一)款规定的托养服务内容。
(二)居家托养
本规范所指的居家托养,是指通过一定的组织或机构,以合适的方式为分散居住在家庭和社区中符合条件的智力、精神和长期需要专人照料或护理的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本规范总则第(一)款规定的托养服务内容。
(三)生活照料和护理
为服务对象提供日常生活照顾和护理以及健康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
(四)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在服务对象的能力范围内为其提供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基本能力训练服务。
(五)社会适应能力训练
为服务对象提供有针对性的社会适应能力训练服务、基本的文化体育娱乐等休闲活动服务和一般性心理咨询引导服务,通过特定场景模拟重现等方式帮助服务对象了解、熟悉社会场景,克服或缓解心理和行为上的障碍,改善不良意识、行为和消极倾向,逐渐掌握社会交往的基本技能。为适宜的服务对象提供参与真实社会活动的机会。
(六)职业康复和劳动技能训练
根据服务对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合适其身体和心理条件状况的技能培训课程和训练服务,为服务对象提供自愿参与简单生产劳动的机会,对有一定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意愿的服务对象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
(七)辅助性就业
是指针对精神、智力和重度残疾人因劳动就业能力不足,无法进入竞争性就业市场的实际状况,通过集中组织残疾人参加适当生产劳动,帮助他们提高劳动技能、改善身体生活状况。辅助性就业机构包括工疗机构、农疗机构、托养机构中的劳动车间、庇护工场等。
(八)支持性就业
是指由专业就业辅导员专职辅助服务对象,使服务对象能够在普通企事业单位(非庇护工场等专门雇佣特殊群体的工作场所)获得稳定、有收入的工作机会。直至服务对象顺利过渡、融入工作环境,工作能力得到提升,就业辅导员再逐步减少介入。
(九)运动功能训练
为已接受过医疗康复服务之后的服务对象开展以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为主的运动康复训练,增强其生活自理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同时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
(十)托养服务机构
本规范中提到的“托养服务机构”,指寄宿制托养服务机构和日间照料机构。
三、机构托养服务规范
(一)机构要求
1 托养服务机构一般要求相对独立,设置在交通便利的区域。
2 服务场所应为自有用房或协议承租5年以上。
3 依法设立,申请审批、注册登记手续齐全,合法运营。
4 在显著位置公开服务项目、服务指南和工作流程。
5 应有稳定的运营资金保障,确保能够持续运营发展。
6 配置与其服务范围相适应的服务场地,包括住养居室、食堂、护理保健室、文体活动室、康复室、心理咨询室、劳动(生产)工作间等。
7 具备基本的无障碍设施设备。寄宿制集中托养机构的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的规定。
8 房屋建筑质量安全和消防设施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
9 政府兴办的寄宿制托养服务机构应具备《残疾人托养机构建设标准》中规定的基本设施设备、功能场所。
10 接受中央财政“阳光家园计划”项目资助的机构,应在显著位置使用“阳光家园计划”专用标识。
(二)人员要求
托养服务机构应配备与其服务范围相适应的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护理人员。
1 管理人员
(1)应从事过管理工作,具有社会工作类、社会福利类或康复类等相关学习或培训经历。
(2)熟悉残疾人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熟练掌握残疾人托养的基本知识、主要政策和专业知识。
(3)托养服务机构中的财务等专业岗位上的管理人员应当持有有效的从业资格和职业资格证书。
(4)主要管理人员平均年龄不宜超过55岁。
(5)每年至少参加1次以上管理培训活动。
2 专业人员
(1)内设医疗部门的机构应配备专业医务人员。
(2)应配备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其数量能以满足需要并能提供本规范所规定的运动功能训练服务为原则。
(3)有精神残疾服务对象的,应配备精神卫生医师、专业心理治疗师或经过相应专业卫生医疗机构上岗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专业人员。
(4)应配备至少1名残疾人就业服务指导员和1名能够从事心理咨询和疏导的专业人员。
(5)寄宿制托养服务机构原则上应配备全职的专业人员,日间照料机构可根据实际需求整合利用资源。
(6)可根据实际需要招募一定数量的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
(7)应具有本人身份证明、健康证明。对需持证上岗的职业,应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持有效的从业资格和职业资格证书。
3 服务人员
(1)根据服务对象需求配备适宜的护理员。护理人员与服务对象的比例最低不低于1︰5。护理员中男女比例应根据实际情况配备。
(2)至少配备1名经公安部门认可的安保人员。
(3)应熟练掌握相应的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并接受过残疾人特殊生理与心理知识培训。
(4)应具有本人身份证明、健康证明,并接受过托养服务与专业培训。
(5)提供服务时应统一着装,挂胸牌。
(6)每年至少参加12学时以上的业务培训活动。
(7)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尊重和善待残疾人,对待服务对象应文明友善、耐心细致。
(三)服务内容和要求
1 生活照料和护理
(1)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营养、合理配餐,制定每周食谱,能够提供点餐、加餐、助餐服务,尊重服务对象饮食习惯,使其得到合理、规律的膳食服务。
(2)寄宿制托养服务机构应根据季节和天气情况为服务对象提供合理频率的身体清洁服务和衣物换洗服务,保持服务对象身体清洁、无异味,衣物卫生、整洁、得体。
(3)对有需要的服务对象提供起床、穿衣、就寝、脱衣、整理床铺、如厕等基本起居服务。
(4)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并在显著位置标示。
(5)寄宿制托养服务机构应根据服务对象特点进行分级护理,并用记录卡片标注在显著位置。
(6)为有需要的服务对象按医嘱提供服药服务。
(7)护理智力残疾对象时,应注意观察和指导。避免因为理解障碍造成意外伤害。
(8)护理精神残疾对象时,应注意安全保护和监护。遇特殊情况时,应及时通知其家属或监护人,由专业医技人员或在其指导下适时采取安全保护和监护措施,或转入专业医疗机构就诊。
(9)在护理过程中,应尊重服务对象的人格和尊严,特别注意保护女性服务对象的人身权益不受侵害。
(10)协助有需要的服务对象进行户外活动。在天气情况允许的条件下,每天保证服务对象到户外活动1小时。
2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1)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和特点,制定适宜的培养与训练计划,并张贴在显著位置。
(2)指导服务对象进行基本生活自理活动训练,使其能够自行洗漱、如厕、穿衣、吃饭等。
(3)在模拟家庭环境和劳动环境中指导服务对象学习简单家务和劳动,使其能够在协助和指导下完成煮饭、拣择蔬菜、整理床铺、洗衣服、打扫卫生等活动。
(4)应与服务对象的家属或监护人及时其沟通训练的内容和情况,以便服务对象回家时可以在真实家庭生活场景中对其生活自理能力进行重复巩固训练。
(5)可根据服务对象个体情况,设计适宜的训练课程,例如制作面食、烘焙饼干、缝制衣物等,发掘其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可能存在的其他潜力。
(6)训练考评结果应记录存档,并依此调整或完善训练计划。
3 社会适应能力辅导
(1)参考《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国家标准中对智力和精神残疾人社会适应能力的描述和分级,为服务对象制定社会适应能力辅导计划。
(2)以适当方式为服务对象普及简单的礼仪知识、两性知识等基本社会行为准则和常识。
(3)每天与服务对象的交流时间应不少于15分钟,为服务对象提供日常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关爱服务。
(4)对心理和行为出现异常的服务对象进行关注,有必要时召集专业人员进行座谈分析,为其制定行为矫正方案。对于心理和行为出现极端异常、严重影响其他服务对象正常生活甚至人身安全的服务对象,应立即转介至专业医疗机构就诊。
(5)为有需要的服务对象提供教育培训、图书阅览、上网和收看收听电视广播等服务,使其对社会和舆情具备一定的知晓度。
(6)在机构内开展适宜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比赛、展示或表演,使其具备基本的人际交往兴趣和能力。
(7)指导服务对象在模拟超市、银行、医院、邮局、公共交通等简单社会场景中进行社会适应性训练,提高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8)定期安排服务对象家属或监护人、志愿者到机构内进行活动,鼓励服务对象接待访客或外出参加社区或社会公益活动,逐步拓展其在直接参与社会生活方面的能力。
(9)根据服务对象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恢复和提升情况,适时调整社会适应辅导计划。
4 职业康复与劳动技能训练
(1)组织有需要的服务对象开展与其行为能力相适应的简单基本生产劳动,例如制作绢花、组配零件等。通过劳动帮助其活动肢体、锻炼大脑、集中注意力、协调手眼。
(2)服务对象参与生产劳动之前,应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
(3)为有需要的服务对象提供职业指导、职业心理咨询、职业适应评定、职业康复训练、职业介绍等服务。
(4)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专业的劳动技能培训课程,开发服务对象的职业能力。
(5)有条件的托养服务机构应开设庇护工场或与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合作建立职业康复车间,使部分服务对象实现辅助性就业,获得一定的劳动收入。为条件适宜的服务对象提供支持性就业,进而实现社会性就业。
(6)合理处理劳动生产成果和可能获得的收入。处理方式和处理结果应记录并存档。
(7)有条件的托养服务机构宜定期组织技能展示、竞赛等相关活动。
(8)定期开展身体功能评估和劳动能力评估,适时对服务对象的职业适应性进行测评和评价,及时调整职业康复与劳动技能训练计划。
5 运动功能训练
(1)为有需求的服务对象提供适当的以运动功能为主的训练,指导其规范使用矫形器和训练器具,帮助其巩固医疗康复效果,使其身体运动功能得到恢复或代偿。
(2)有条件的托养服务机构应定期对服务对象的监护人进行必要的简单技术培训,使其在机构之外也能够得到持续的运动功能训练。
(3)根据服务对象的身体情况,开展运动功能评估,适时调整训练计划。
(4)服务对象身体状况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及时转介到专业医疗康复机构进行诊断和治疗。
四、居家托养服务规范
(一)服务平台要求
1 具有合法经营资质、具备相关资质证书的托养服务机构及各类社会服务机构、家政服务机构等提供公益性社会服务的机构,均可为服务对象提供居家托养服务。
2 具有与其业务范围相适应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固定的经济来源。
3 具有与其业务范围相适应的经营场所,具备提供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的功能。
(二)人员要求
1 人员配置
(1)配备能够从事残疾人护理和普通家务劳动的专业服务人员,其数量以满足需要并能提供本规范所规定的生活照料和护理、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服务为原则。
(2)配备至少1名能够从事心理咨询和疏导的专业服务人员或是社会工作者。
(3)配备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其数量以满足需要并能提供本规范所规定的运动功能训练服务为原则。
(4)可根据实际需要招募一定数量的志愿者。
2 管理人员
(1)从事过管理工作,具有社会工作类、社会福利类或康复类等相关学习或培训经历。
(2)熟悉残疾人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熟练掌握残疾人托养的基本知识、主要政策和专业知识。
(3)财务等专业岗位上的管理人员应当持有有效的从业资格和职业资格证书。
(4)每年至少参加1次以上管理培训活动。
3 服务人员
(1)应具有本人身份证明、健康证明。对需持证上岗的职业,应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持有效的从业资格和职业资格证书。
(2)对残疾人托养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有一定了解,熟练掌握相应的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
(3)接受过残疾人特殊生理与心理知识培训。
(4)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尊重和善待残疾人,对待服务对象应文明友善、耐心细致。
(5)提供服务时应统一着装。
(6)每年至少参加12个学时以上的业务培训活动。
(三)服务内容及要求
1 生活照料和护理
按照服务对象或监护人的要求,提供以下服务:
(1)协助服务对象整理家庭环境卫生。
(2)协助服务对象整理个人卫生。
(3)上门送餐或在服务对象家中协助准备膳食,有需要的可根据情况提供帮助进食服务。
(4)经过合法的委托手续,可协助办理家庭日常事务。
(5)根据医嘱同意,可陪同在服务对象居住附近安全合理的地区进行户外活动。
(6)其他合法、安全并经所在服务机构批准同意提供的服务。
2 社会适应能力辅导和运动功能训练
按照服务对象或监护人的要求,提供以下服务:
(1)指导并协助有需要的服务对象或其监护人正确使用配发的康复、保健仪器和辅助器械;
(2)协助有需要的服务对象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多种方式了解新闻和知识;
(3)经常与服务对象进行交流,了解其心理特点,有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的及时向其本人或监护人提出建议;
(4)对有需求的服务对象提供简单的家务劳动训练和辅导;
(5)对服务对象提供手工编织、绘画或其他适宜在家庭环境中进行的职业康复功能训练和辅导;
(6)协助陪同服务对象参与与其身体状况相适应的文体活动及有益身心的公益活动;
(7)其他合法、安全、力所能及并经所在服务机构批准同意提供的服务。
五、服务管理
(一)规章制度
1 制定健全的行政、人事、档案管理等规章和制度。
2 建立合同责任机制,与服务对象或其家属、监护人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托养服务协议。
3 财务制度健全,凭证、账簿符合财务规定。社会捐助、政府补助资金专款专用,有详尽的使用记录,定期公开财务报表。
4 制定清晰、准确的服务说明书,包括机构介绍、服务设施、服务内容和项目、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服务承诺、相关费用减免政策等。服务说明书应以适当方式公开。
5 服务人员岗位职责明确,公开上墙。
6 应有服务回访制度和防范服务风险的制度和措施。
(二)服务协议
1 应与每一位服务对象或其家属、监护人签订具有法律效力、权责清晰的托养服务协议。
2 签订协议之前,应有有效途径供拟入托人员或其监护人进行信息咨询和反馈。
3 托养服务机构应对拟入托人员的托养适宜性及护理等级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应得到家属或监护人认可。
4 协议中必须明确,拟入托人员若是曾有精神疾病史,在入托适宜性评估时应提供专业医疗机构或康复机构出具的正式风险评估表,以确定其病情已经稳定并具备了从专业医疗机构转介至托养服务机构的条件。
5 协议中应确定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流程、服务时间、收费标准及其他必要事项。服务对象在托养服务机构中入托满一年,就应对其进行一次托养适宜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是否有必要继续入托。协议一般一年一签。
6 应为进入机构进行托养的服务对象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有条件的机构或个人还可购买大病险等其他险种。
7 托养服务机构应按照协议提供相应的服务。妥善保存和管理服务对象的个人信息,尊重和保护服务对象个人隐私。
(三)事务管理
1 组织机构、工作人员及服务对象等信息的登记应真实、完整并及时更新。
2 建立服务对象个人档案,服务对象1人1档,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托养服务协议书、健康情况、医疗记录、护理等级评估报告、康复训练情况等。及时更新,动态管理。
3 及时掌握服务情况,通过电话、家访、网络等途径收集服务反馈意见。
4 保持机构内干净、整洁、无异味。居室和公共区域每日清扫不少于1次,每周消毒不少于1次。
5 保持各种护理用具和生活用品清洁、有序。定期清洗床上用品。有明显污渍时,应及时更换。
6 服务对象用餐、休息期间,应有值班工作人员定时查房,并做好值班记录,值班表上墙。
7 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入托服务对象残疾类别和服务需求的不同,分别建立独立针对某个类别的寄宿制托养服务机构,或者在寄宿制托养服务机构内为入托的智力和精神残疾人设置相对独立的生活场所和活动空间,依据智力残疾人和精神残疾人的身心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8 寄宿制托养服务机构应建立内设医疗部门或签约专业医疗机构(医师)提供必要的医疗保健服务。内设医疗部门或签约专业医疗机构(医师)应具有诊治残疾人常见病、多发病和处理残疾人突发性疾病的能力。
9 寄宿制托养服务机构应每年为签约服务对象提供1次常规身体检查服务,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并在服务对象入托期间保存其身体检查结果单及既有病史病历。
(四)安全与应急
1 在托养服务机构的公共区域应安装实时监控装置。寄宿制托养服务机构应有24小时开启的监控装置,有专人值班,并能够随时查房。
2 寄宿制托养服务机构应配备安保人员,并设置门卫,实施人员出入登记制度。并宜为智力和精神残疾服务对象准备便于随身携带、注明姓名与机构联系方式的标识或卡片。
3 托养服务机构服务对象在托养期间外出实践或参与活动,应与其家属或监护人沟通并征得同意。
4 托养服务机构应在危险区域设置警示标识,具有防止服务对象接触到危险物品(电源、热源、水池、刀具、绳索、化学品、药品等)的措施。
5 为服务对象进行家务劳动和简单生产劳动训练时要注意防止服务对象直接接触电源、明火或沸水等有危险性的物品。
6 托养服务机构的过道、洗手间应有防滑、防摔设施,浴室应有通风透气的相关设施。
7 托养服务机构中两层及以上、供服务对象使用的建筑物应在楼道加装防护设施,防止坠楼等意外事故发生。应设置紧急疏散通道,保持畅通。
8 托养服务机构内有精神残疾服务对象的,宜设置独立的管理区域,并在入住房间和集中区域增设安全防护门窗。居家服务中有精神残疾服务对象的,应对服务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之后方可上门服务。
9 对易摔、易坠床、站立或行走不稳的托养服务机构服务对象,应采取防护措施。
10 对餐具、炊具和操作环境按时进行清洁和消毒。严防食物中毒,寄宿制托养服务机构提供的餐饮食品应每天留样,至少保留24小时。
11 应采取措施,杀灭机构中的老鼠、蟑螂、蚊蝇等,防止对服务对象的健康造成损害或引发传染病。一旦发现服务对象有患传染病的迹象,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通知其家属或监护人,并采取有效的隔离、消毒和转介治疗措施。
12 服务对象进行床位更换时,应对床铺进行常规消毒处理。服务对象患传染病或死亡的,应对床位和居室进行全面相关特殊消毒处理。
13 医疗药品使用严格按照医嘱执行。代发代管医疗药品,应有有效的委托书。接受医疗药品时,应查阅核对就诊病历卡、处置单等,做好药品交接记录。药品应由专人、专柜保管,避免丢失、损坏和过期失效。
14 寄宿制托养机构应建立以防走失、防火、防盗、预防突发疾病和意外受伤为核心的应急预案,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应急预案的演习。
15 提供居家服务的机构应建立以预防突发疾病和意外受伤为主的应急预案,组织管理和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演习。
16 发生突发事件,应及时向主管机构及相关部门汇报。
(五)公共关系
1 托养服务机构每年应举办公益性活动至少1次,应与所在社区举办1-2次联谊活动,动员服务对象参与机构举办的公益性活动。
2 托养服务机构可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制定周密的合作计划,拓展发展空间。可通过共同举办活动、展览、赞助、义卖、设立庇护工场承接订单等方式与企业开展合作。
3 积极吸纳社区居民、社区志愿者参与残疾人托养工作。
4 应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对外公布监督、投诉电话,对于社会投诉、反馈意见,应在3个工作日内给出明确答复。
5 托养服务机构应有固定的社会开放日,在预先约定的情况下,可在社会开放日接受公众参观。
6 托养服务机构应以适当方式公开公布有关服务对象的重要决定与重大安排。
7 制定采访接待制度,规范采访接待程序,由专人或部门负责接待采访。
六、服务质量考核及评价
(一)托养服务机构和开展居家托养服务的机构可通过内部的工作检查考核、主管单位组织的考核评定和社会监督评议等方式进行服务质量考核与改进。考评依据主要包括:
——行业规范与服务标准
——内部规章制度与管理要求
——岗位职责与要求
——管理与服务记录
——社会反馈与投诉。
(二)应依据本规范,结合本机构的实际情况编制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考核评定表进行自查。自查评定的周期宜为1月/次。
(三)可通过统一填写主管部门的考核表、主管部门抽查或普查等方式进行服务质量政府部门考核。
(四)应通过设立意见箱、召开座谈会、家长会、社会投诉等方式进行服务质量社会监督考核。每季度至少召开1次家属或监护人会议,或者由专人上门家访,收集服务反馈意见和建议。
(五)应定期或不定期查阅服务反馈意见、服务过程记录等相关信息,定期走访调研,进行满意度调查,持续改进服务质量,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
(六)服务质量考核结果应以适当方式公开。
(七)服务质量考核应与激励制度相结合,依此制定服务奖惩制度。
2022关爱聋哑儿童的心得体会总结七
根据泰残发【20xx】26号文件精神,让不易出户的重度残疾人居家享受到基本康复体育服务,结合我乡实际,初拟定残疾人康复体育关爱进家庭计划方案如下:
创新残疾人体育服务模式,不断满足残疾人康复锻炼、提高机能、恢复能力训练的需求;入户进家庭,制定个性化康复需求,宣传康复体育知识,增强康复体育意识,促进他们的身心康复、强身健体。落实“人人享有康复”精准扶贫行动。
1、实施对象:我乡18名不易出户及家庭困难的重度残疾人。
2、实施内容:为适宜的重度残疾人提供适宜的康复体育器材、指导康复体育器材使用方法、入户康复指导。
1、20xx年5月份,根思乡残联工作人员利用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数据,入户走访调查分析,统计出重度残疾人对康复体育的基本需求,按照残疾类别、残疾程度等调查上报符合他们的康复进家庭的需求。
2、20xx年6月上旬,乡残联工作人员组织乡康复指导员,入户走访受助者家庭,制定每人的康复服务方案,根据方案,分阶段、按计划邀请康复指导员为该计划受助者提供康复指导,
3、20xx年6月下旬---9月份,把调查统计上报每个受助对象的需求入户送到位,根据受助人的每个人的康复服务方案并把器材使用、知识普及和指导服务相结合,上门服务。
4、做好回访工作,定期反馈残疾人康复进度,使他们不出家门,且不受场地的限制,在家中就能得到康复训练,改善他们的身体功能。
2022关爱聋哑儿童的心得体会总结八
当你“哇哇”坠地,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当然是无从谈及成熟的。但当你记事,躺在妈妈怀里听歌谣的时候,你便可以理解“成熟”的含义了,因为那时你知道,妈妈是爱你的,如果失去你,她会伤心的。于是你便拥有了一份成熟。
在家中权威的爷爷面前,谁都要敬畏三分,而只有你敢坐在爷爷的腿上,数爷爷的胡须玩,这时你是否明白,爷爷是那样的爱你,以至于纵容你的“胡作非为”,如果你明白,那你就拥有了那份成熟。
当你知道你在家中是多么的重要,家人对你是多关爱有加时,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他们总是爱你的,你是否要为这爱做点什么。
爸爸下班了,一杯热乎乎的茶递到了面前;妈妈在家忙累了,给她捶捶腿,揉揉肩;爷爷要吸烟,拿根火柴帮他点上……他们是多么的欣慰,他们夸你长大了、懂事了、成熟了,你开始知道了别人也需要你的关心。
成熟不只是在家里做“好孩子”,成熟还表现在你在学校里、社会上的为人处世。同学病了,一只削好的苹果递上去,他会感激得掉眼泪;老师家中有事,主动地看能不能帮上忙;在公共汽车上,主动地起来给老人让座;路上碰上盲人去扶他一把……这都是你走向成熟的起点,你懂得在别人需要时,送去春风、送去温暖、付出爱心。
知道了你被别人爱着,别人因为你而快乐时,你也去爱别人吧。别人需要你的关心与支持,因为你付出了爱心,你得到的将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人生的真谛,人的快乐在于带给别人快乐。
我们在一天天地长大,慢慢成熟,然而我们是否成熟了呢?这是不一定的,因为只有当你融入这个大家庭中时,你才拥有了成熟,成熟不是故作深沉,不是冷漠无情,不是老成持重,更不是顽固不化,成熟是你知道你在被爱着以及别人也需要你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纯洁的,是不图别人有什么回报的。
成熟不是年龄,成熟不是阅历,哪怕你只是一个孩子,哪怕你已年过花甲。成熟有一个重要标志,那就是懂得爱与被爱。
关爱聋哑儿童的心得体会总结 关爱聋哑儿童活动总结(八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