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中语文教案(五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中语文教案篇一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物事迹,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列传中的一篇代表作。
《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作品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公元前四世纪,战国"七雄"征战不已。秦国最强,它对六国都有野心。秦国多次击赵,但赵国重用廉颇、蔺相如,将相团结合作,外交上、军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这篇课文就是记叙廉颇、蔺相如团结合作,抗击强秦的历史事实。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缪贤舍人(miào)西河渑池(miǎn)秦王不怿(yì)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去亲戚(内外亲属)约束(信约,限制)宣言曰(公开扬言)请指示王(指出来,给人看)
从此以往(往那里)因而厚遇(趁此)前进缶(上前,进献)明年复攻赵(第二年)
以示美人(妃嫔)不过三十日(不超过)鄙贱之人(知识浅薄,地位低下)独畏廉将军哉()
3、下面"请"有不同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②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③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④璧有瑕,请指示王⑤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d/②④⑤请允许我)
a①②③/④⑤c①②⑤/③④b①③④/②⑤d②④⑤/①③
(一)完璧归赵。
1、这篇文章开头第1、2自然段与一般传记写法相同,介绍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从全文看,这一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析。
答: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不同,一贵一贱,对比鲜明,为下文这两人的矛盾产生埋下伏笔。
2、下面对第3自然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秦欲以城易赵璧。
b、暗示故事的矛盾是:赵"予"璧与"勿予"璧。
c、说明"报秦者"肩负重任,为蔺相如的出场作铺垫。
d、这里的"计未定",指的是"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3、蔺相如斗强秦,不仅有勇,而且有智。他料定秦王"无意偿赵王城邑"的理由,归纳起来有三,请概述。
(1)"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2)"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3)"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4、这一部分写蔺相如完璧归赵,情节一波三折,表现他大智大勇。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蔺相如"奉璧"于秦王,见"秦王无意偿赵城",设计夺回玉璧。
b、蔺相如复得璧之后,"怒发上冲冠",数落秦王失信,并誓死与玉璧共存亡。
c、蔺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设计完璧归赵。
d、蔺相如私下完璧归赵,激怒了秦王,他自知欺秦王之罪,"请就汤镬"。
(二)渑池之会。
5、会前计议"三十里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表现廉颇怎样的思想性格?这一思想性格与下文的他与蔺相如争列,是否矛盾?请简析。
会前计议表现了廉颇对国家的忠诚及其胆识。这与下文与蔺相如争列并不矛盾,因这表现的是一个人的和胸怀和气度。正是由于廉颇有这样的优点的弱点,这一人物更显得真实可信。
6、会上斗争,蔺相如与秦王作针锋相对的斗争。"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这句话——
①表面上说:五步之内,我能够拿我的头颈的血溅在大王身上
②实际上说:我要与大王拼命。
7、斗争结果,"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对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开头并没有呼应))
a、呼应"渑池之会"的开头,使故事完整。
b、点出廉颇在"渑池之会"中的活动,既详写相如,又兼顾廉颇。
c、指出蔺相如在外交上取得胜利的外在原因。d、交待秦国不敢马上报复赵国的原因。
(三)廉蔺交欢。
8、这一部分可分作三个层次,请概括这三个层次的意思。(每层概括不超过20个字)
(1)廉颇欲辱相如,蔺相如不与他争列。(2)蔺相如不争列的原因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3)廉颇"肉袒负荆"向蔺相如谢罪,成"刎刭之交"。
9、文中写蔺相如与舍人的矛盾冲突,其作用是(c)
a借舍人之口写廉颇与蔺相如"争列"。b借舍人之口表现舍人的愚昧无知。
c借舍人之口反衬蔺相如胸怀的宽大。d借舍人之口衬托蔺相如的智勇双全。
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中语文教案篇二
1.掌握文中8个通假字;
2.掌握文中10个一词多义现象;
3.掌握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现象;
4.掌握文中涉及的词类活用现象;
5.掌握课文中出现文言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
6.掌握比喻和借代两种修辞方法;
7.掌握司马迁和史记;
8.把握本文在塑造人物性格和组材上的特点;
9.把握文中的主要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
1.本篇课文较长,要在基本弄清课文内容的同时,掌握课文学习要点.
2.拟用三教时完成
第一教时总第周第课时
1.作者介绍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记。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分12本纪,30世家,72列传,10书8表,共130篇,50余万字,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第一部.
1.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齐/赵等七国纷争,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仍比其它四国要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时间和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崐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重要的
1.请生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2.请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共写了三件事: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将相交欢
人物形象塑造得成功与否,是写人记事类文学的关键。《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名篇,司马迁以巧妙的构思、具体而生动的情节,把人物置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的精妙描写,将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第一段(“廉颇者”至“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简述廉、蔺二人的身世。
用笔相当简洁,而对比鲜明,以廉颇的贵,突出蔺相如的贱,为二人以后的矛盾冲突埋下了伏笔。
第二段(“赵惠文王时”至“赵亦终不予秦璧”)写“完璧归赵”。
故事的缘起是:秦强赵弱,秦恃强首挑事端,欲以十五城换赵国的楚和氏璧。赵国君臣震恐,明知秦是以欺骗的手法欲夺此宝,想不给,但又怕秦国攻打,“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在这事关国家存亡的危难时刻,缪贤推荐了蔺相如,说他“勇士,有智谋,宜可使”。通过缪贤的口,从侧面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智慧。蔺相如审时度势,在赵王面前分析了理亏的责任,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建议,主动请缨出使秦国。这些语言描写,从正面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智慧的性格特征和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国解忧的高贵品质。
奉璧入秦,蔺相如在秦廷看到秦王根本“无意偿赵城”,就托言“璧有瑕,请指示王”,把本已出手的和氏璧又要回来,宝玉一拿回手,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斥责秦贪,不讲信义,以空言求璧,声言“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并执其璧睨柱,欲以击柱。语言、行动、神态毕现,连贯如一气呵成,将一个在大敌面前无所畏惧、机智而勇敢的人物刻画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秦王恐其破璧”,佯许以赵城。而蔺相如心如明镜,不为所惑,要求秦王斋戒五日,赢得时间和机会,派随从乔装将和氏璧送回赵国。这些,再次表现了蔺相如的智慧。
第三段(“其后秦伐赵”至“秦不敢动”)写“渑池会”。
在秦国攻取了赵国的石城,第二年又杀赵国两万人的严峻形势下,秦国设渑池会显然不怀好意。“赵王畏秦,欲毋行”,在蔺相如的劝说下,赵王才去赴会。廉颇在边境与赵王的告别话,表现了廉颇对赵国的忠心。
渑池会上剑拔弩张,杀气腾腾。秦王恃强凌弱的气焰十分嚣张,竟然要身为一国之君的赵王当众鼓瑟。秦御史则当廷以史作记,极尽侮辱戏弄之能事。在事关赵国尊严的时刻,蔺相如无所畏惧,针锋相对,要求秦王击缶,在秦王不肯击缶的情况下,以与之拼命威逼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以颈血溅大王”。秦王的侍从要用刀杀死蔺相如,他怒目叱责。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生动逼真,只有忠心爱国,不怕牺牲的人才有如此的胆气。这胆气,吓退了张牙舞爪的秦王侍从,秦王只得击缶。蔺相如召赵国史官当廷记载。蔺相如为赵国挽回了尊严,取得了第一回合斗争的胜利。
第二回合,秦王的群臣提出以赵十五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则提出以秦国的国都咸阳为赵王祝寿,气势盖过秦王,取得了第二回合斗争的胜利。
渑池会肯定是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但作者未作场面描写,而是着墨于双方个别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蔺相如则是最突出的一个。用语不多,就把这场斗争表现得惊心动魄,达到情节具体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的效果。
第四段(“既罢”至结尾)写“将相和”。
秦、赵两国的斗争,都以秦国的失败而告终。蔺相如在这两场斗争中的突出表现,得到赵王的重视,职位一升再升,超过廉颇,廉、蔺之间的内部矛盾就出现了。廉颇认为,自己率领军队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出生入死,有大功,而蔺相如仅凭口舌之劳,职位反而在自己之上,感到耻辱。他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廉颇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了他看问题偏颇、忌妒;另一方面则表现了他有话就说、不藏不掖的直率。
面对廉颇的“宣言”,蔺相如则“不肯与会”,“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望见廉颇“引车避匿”。他从赵国的大局着想,采取忍让态度。当他的门人实在看不过去,“请辞去”时,蔺相如阐明了“将相和”对赵国的重要性和“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思想。通过个性化的行动、语言的描写,表现了蔺相如忍辱退让、顾全大局的形象。
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话后,幡然醒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负荆请罪,表现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故事,构成《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基本情节,精彩纷呈,波浪起伏,扣人心弦。前两个故事各自相对独立,又共同为后一个故事打下基础;后一个故事是前两个故事引出的必然结果。三个故事从不同方面展示人物形象,共同塑造出蔺相如这一忠心为国、机智勇敢、不怕牺牲、忍辱退让,顾全大局的活生生的杰出人物。
一提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后简称《廉蔺》),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蔺相如在秦国朝廷上“怒发冲冠”,最终“完璧归赵”;在渑池相会时针锋相对,力挫秦王;归国后宽宏大量,令廉颇“负荆请罪”的英雄事迹。而廉颇呢,常常被几个“勇武粗豪”“勇于改过”之类的词轻轻略过,在许多人看来,廉颇也就是个武将,不过能攻城野战而已,这样的人在战国时并不罕见,要论起军事才华,他远远比不上白起,即使在赵国,赵奢、乐乘、李牧等也未必就比他差多少,于是,轻视廉颇的风气一直不无市场。
然而,廉颇果真可以轻视吗?
孔子曾说过:“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实力为后盾,是不可能有成功的外交的,这一点近代中国有着惨痛的教训与记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以廉颇为代表的武力为后盾,赵国完全成为一个任由秦国捏的软柿子,蔺相如如何敢廷叱秦王,如何能完璧归赵?秦王一怒之下,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戮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明?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而正是有“以勇气闻于诸侯”的廉颇,秦王才不得不考虑武力夺取的风险,最终让蔺相如“毕礼而归之”。
而在渑池抗秦的过程中,廉颇更是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廉颇送赵王去渑池赴会,临别时说:“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话虽不多,但廉颇的大将风度却已油然而出。这几句话,只知有国,不知有身,是悲壮之语,是无私之语,已完全将对赵王的忠诚升华成为了对赵国的忠诚,我们可以想象廉颇在说这几句话时的那种忠勇与坦荡,毅烈与坚定,足以听者动容。所以明代的凌登第说:“廉将军与赵王诀数语,真有古大臣之风,所谓社稷为重者也。世人俱称相如抗秦之功,更无人赏识及此,可为千古呜邑。”清代才女李晚芳也曾在《读史管见》卷二《廉蔺列传》中这样写:“人只知廉颇善用兵,能战胜攻取耳,亦未
2023年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中语文教案(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