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二语文教案简案 高二语文教案部编版(九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7-282

高二语文教案简案 高二语文教案部编版篇一

1 文本维度。这首词被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宋词单元。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语言富有张力。《醉花阴》弥漫着浓浓的相思,浓浓的愁绪,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品味。

2 学生维度。时下的中学生,喜欢阅读一些文化快餐式的作品而远离了文学经典,很难再被一首首古诗词感动。很难再与古人的思想感情融合。语文教师有责任带领学生在美丽的古典诗歌家园里徜徉,让其心灵得以滋养,得以净化。

3 教学理念。依着本真阅读的理念。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与诗词语言亲密接触,去感悟诗词内在的意义和神韵,发现其魅力,获得恒久的感动。

教学目标

1 反复吟咏,体会词的声律之美。

2 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3 品味语言,充分感受相思的凄苦与美丽,体悟词人高雅的品格和非凡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使学生人情入境。

难点:深人品读词中的意象,领悟意境。

教学设想

1 课型:品味鉴赏课。

2 教学方法:诵读、品评、点拨。

3 学习方式:自主发现、自主品味、自主表达。

4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资料链接

徐北文主编《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2005年第1版)

傅兴林《情深调苦意雅技高》(《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陶文鹏《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3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幻灯片一: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风栖梧》)

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请先读一读,然后说一说理由。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相思的图画,品读李清照独守空闺时向远在山东的丈夫赵明诚寄去的浓浓的相思。

二、活动之一:诵读——感受韵律之美

1 学生自由诵读。

要求注意字音,注意韵脚,注意节奏。

诵读提示:

①注意重音。例如“佳节又重阳”中“又”字要重读。

②注意韵脚。这首词运用了“昼”“兽”“透”“后”“袖…瘦”等六个仄声韵,一韵到底,表现出和谐、统一的音乐美。仄声字短促急迫,从音乐效果看,仄声韵较沉闷,容易传达愁苦的情绪。

③注意节奏。例如“有暗香盈袖”为1-2-2式,应读成“有,暗香,盈袖”。

④注意语调。读时要缓慢低沉,气徐声凝。

2 请一位学生诵读,另一位学生评价。

3 再请全班学生静静地阅读。

三、活动之二:品味——体悟情感之美

1 了解学生的阅读感受,可以拈取“愁”这个情感基调。

2 学生活动:自主发现、自主品味“愁”的具体表现。

3 结合诵读,品味语言。根据学生自己的发现相机点拨,师生、生生完成对话交流。例如:

①“薄雾浓云”勾画一种暗淡阴沉的天气,烘染出一种阴郁的氛围。也衬托出女词人烦闷的心绪。“薄雾浓云”,可以说是抒情主人公心境过滤、染色后的景象,也可以说是她心中之愁云惨雾外化所产生的“幻景”。其实,暗淡阴沉的自然景观与孤独伤感的情怀已完全融为一体。

②“永”,白昼如此漫长,着实令人发愁!重阳佳节,即农历九月初九,已是深秋时节,依地理常识看,白昼应是越来越短,怎么会是“永昼”呢?原来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把它拉长为“永昼”。

③“销”字写出香料慢慢燃烧,烟雾缓缓腾起:腾起的又何尝不是愁、不是苦?!时光悄然流逝,而相思之苦何时有个尽头!

④“又”字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非一回。重阳节又是亲人团聚、共登高处、饮酒赏菊之时,而“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又”字包含多少美丽的回忆,而又包含多少委屈与无奈,伤感与愁苦!也有人认为,“又”字可以理解为“却又是”,在此处起递变和加重语气的作用。索然寡居时,碰上一般性的节日,譬如说端午节,也还罢了,可恰巧遇上重阳节。词人意在突出这个佳节思亲怀人之情的炽烈。

⑤“半夜”和“昼”“黄昏”联系起来思考,委婉地表达了对丈夫思念之殷切,已达到了每时每刻之地步。

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何以成为千古名句?“瘦”字又包蕴怎样的情感?

这三旬一方面暗示自己在离别中的憔悴与期待,另一方面显示自己的芳华与清品。

有一种版本为“人似黄花瘦”。“比”与“似”孰优孰劣?

答案不求统一,自圆其说即可。“比”,重在程度,超过几分,意味更胜;“似”,重在物我合一。怜菊即怜人。

引用名家论述(出示幻灯片二):

李清照先是忘了自己,同情于菊花之之瘦,次又发现自己之瘦,最后才见出自己之瘦还有过于菊花者,她的生命似早已与菊花化而为一了。(李长之《论李清照》)

结尾一句是高潮,也是千古名句。人们都公认其言美妙无比。一则,以帘外之黄花与帘内之玉人相比拟映衬,境况类似。形神相似,创意极美;再则,因花瘦而触及己瘦,请宾陪主,同命相恤,物我交融,手法甚新;三则,用人瘦胜似花瘦,最深至最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离思之重,与词旨妙合无间,给人以余韵绵绵,美不胜收之感。(刘乃昌《李清照词鉴赏》)

4 再请学生诵读。

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说:“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一颗心。”诵读时,要求学生把自己放进去。

四、活动之三:想象——感悟意境之美

1 词主要通过什么抒发愁情的?

“黄花”“黄昏”“酒”“西风”等意象极力传达相思之愁情。

2 播放背景音乐,请学生闭目想象。学生充分想象后,教师随着背景音乐轻吟此词。

3 师生交流:想象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古代文人的感伤往往通过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去表现。你想到的也许是,薄雾迷蒙,弥散四周,浓云凝重,堆浮天际,一位才女,独守空房,情思脉脉;也许是,夜半时分,凉意袭人,一位佳人,独宿纱橱,孤枕难眠,愁肠百结;也许是,夕阳西下,东篱秋菊,暗香盈袖,一位词人,形单影只,思夫情弦,再次拨动;也许是,西风卷帘,黄菊清瘦,一位少妇,玉容憔悴,楚楚可怜……

五、活动之四:练笔——表达诗意之美

以“相思”为话题写一个句子。写好后让学生逐一朗读。形成一首首现代诗。

例句(出示幻灯片三):

相思是风筝,飘飞的你,永远在我的视线里。

相思是暗夜里那盏不眠的灯,醒亮着寂寞。

相思是眼角悄然流下的红泪,染红了西边的天空。

六、齐背全词

七、总结(出示幻灯片四) “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清代陈廷焯评《醉花阴》)

相思是如此美丽,而又如此凄苦。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还有多少相思?你如果在现实中体验不到相思,那么请到《诗经》《古诗十九首》,到唐诗、宋词里去寻找吧!

八、教师改诗相赠(出示幻灯片五)

相 思

晚来的风摇曳烛影

惊醒了

蜷缩在梦里的冷

北去的雁衔去相思

伤感了多少西风

系在窗棂上的眼神

枯瘦一地的黄花

寂寞了一个人的黄昏

却盛开着满野的柔情

九、布置作业

1 从课外搜集有关相思的诗词作品进行赏析。

2 将《醉花阴》改写为一首散文诗或现代诗歌。

高二语文教案简案 高二语文教案部编版篇二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劝,劝勉,鼓励。学,学习。

(一)分析第一段:

1、我们已经粗略地翻译完了这篇课文,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答: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

2、从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看,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让我们很容易想到古代的老学究,穿着灰色长袍,正襟危坐,拖着长腔,讲着一堆枯燥、乏味、单调的大道理时的情形。这篇文章是这样吗?

(二)让我们分析第二段(学生齐读,老师纠正读音)。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学生回答:五个)请读出并翻译前两个。(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却比蓼蓝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成的,却比水温度低得多)经过提取的过程,靛青不再是蓼蓝的颜色,经过凝结的过程,冰的寒冷也不同于水,说明经过某种人为或自然的变化过程,事物可以改变原有的性质。第一句已发展成固定的成语。(学生回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里是说明事物可以有所提高。我们还记得孟子用了“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什么吗?(答: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那么就此看来,这两个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呢?(答:因为荀子提出的“性恶论”,说明人经过一定的学习,本性就会发生变化,知识就会丰富,能力就会提高。)

2、那么通过学习改变了的本性是否又可以回复到过去的特性呢?作者又用了一个比喻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个比喻是什么?(答: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为然也。并翻译: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已经改变的本性,是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特性的,学习对于人的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3、略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同样的道理推出:人只有经过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4、请同学们概括本段所讲的内容。(答:学习的意义)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三)朗读第三段。(老师正音)

1、第一句话的前半部分讲到了思和学,强调的是什么?(答:学习。)后半部分,用了哪个比喻句?(答: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开阔人的视野。)

2、找出四组比喻句并翻译: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使…。.快;致,达到。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这些比喻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浅显的,易懂的,好似信手拈来的,但它却是作者细心安排的,是为了说明一定道理的。我们思考:“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种效果的获得,是由于人的本身固有条件发生了变化吗?(答:不是。)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才有这种效果呢?(答:是善于借助外物“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的缘故,凭借外界条件,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人工条件,都能帮助我们弥补不足。)自然导出本段最后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根据这个道理可以推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罢了。

请一位同学概括本段的内容:学习的作用是弥补不足。

(四)导入下一段:学习能够改变、提高自己,能够弥补不足,那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四段。大家齐读第四段。并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个)。

1、先分析前四个比喻句。(学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由土到山,是一个由少到多的积累过程。)这是哲学上的一个量变过程,堆积成高山,那里的气候条件就发生了变化,请大家用地理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答:迎风坡降雨等),是哲学上讲的质变,是一个飞跃。(用同样的方法分析“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相反“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明不积累就将一事无成。找一位同学概括这四句话所强调的内容是什么。(生答:学习要善于积累。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积累的好处,学生说及:我们的读书笔记,成语,名言警句等的积累是一种量变过程,伴着积累,伴着成长,气质就发生了变化,是质变过程。)

2、要想做到长期积累,我们该如何做呢?让我们分析下两组比喻句。第一组比喻:骐骥与驽马对比,说明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只要坚持就能取得成功,(为了活跃气氛,更易于理解,举龟兔赛跑的故事。)第二组比喻:“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生举铁杵磨针的故事,滴水石穿的事实,说明做事要坚持不懈。)

3、做到坚持不懈还不够,我们还必须做什么呢,请看最后一组比喻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学生译出两个定语后置的句子,说出“上”与“下”的用法以及实词“强”的用法)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学生说出“寄托”的古今异义)通过蚓与蟹对比,说明学习要专心。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并不是开始我们所想象的老学究那枯燥、乏味的说教。

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好文章,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会赋予它新的内

高二语文教案简案 高二语文教案部编版(九篇)

高二语文教案简案 高二语文教案部编版篇一1 文本维度。这首词被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宋词单元。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