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匆匆优质课教案设计(6篇)
匆匆优质课教案设计篇一
同学们,你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日子?这些“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流逝的?
1、作者又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去来匆匆的?请找出具体的语句。
2、学生上黑板板书找到的语句。
3、教师范读第三段,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情景。
4、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5、带着这样的心情,学生配乐表演读。
1、你感觉这篇文章美在哪里?(学生畅谈)
2、请大家仔细品味课文,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家长听,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3、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站起来跟读。
1、自古至今,很多人都在思考时间,请同学们把自己课外搜集到的关于时间的格言、警句、诗词拿出来,同学间交流。
2、这么美的文章,谁不想多读读,多学学,我们来做做下面的练习,小组任选一题合作完成:
(1)仿照课文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写法写上自己的几句话。
(2)用课文中的句子和搜集到的格言、警句、诗词,进行一分钟演讲,建议大家要珍惜时间。
3、学生汇报。
4、教师小结:利用学生演讲和仿写的内容,称赞学生的语言表达并推荐课外阅读《荷塘月色》、《背影》。
匆匆
一去不复返
匆匆优质课教案设计篇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与作者的感受产生共鸣。悟出“时间无时不在,要珍惜时间”的道理。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幻灯、录音机、vcd。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让学生读,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读,自己获取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
一、激发兴趣,引发兴趣
(师生问好后,沉默一分钟)问:刚才,我们大概沉默了多少时间?
(生答)是呀!1分钟又从我们身边溜走了,它轻轻地来,又悄悄地去,就在我们不经意间,它无影无踪地消失了。
我们来算算,自己大概走过了多少日子?如果以人的寿命七十岁计算,你们大概走过了人生的几分之几?
听了这几个数字,你们有什么感受?
用这些问题,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学生对时间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新奇有趣。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朱自清语言的优美。
此环节设计,能让学生进入情境,受到感染,陶冶情操。
三、自由朗读,领悟情感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同时还要思考;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自由朗读,感悟文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四、交流展示,研读感悟
学生自己说出读后感受,找出有关句子,教师指导朗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说一说,并试着仿照朱自清的语言写几句话。
让学生畅谈感受,感悟写作手法,引导学生仿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写作能力,并能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活跃思维,激活创造力。
五、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小组合作讨论后,让学生自己解答。
让学生学会质疑,在质疑中学会通过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六、总结全文,交流资料
通过学习《匆匆》这篇课文,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领悟了作者巧妙的写作手法,更让我们知道了时间来去匆匆,我们要珍惜时间。
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拿出来,读给大家听。
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一是让学生对时间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二是让学生积累语言,拓宽语文学习领域,培养有目的的收集资料的能力。
七、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推荐《朱自清散文集》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认真去读。
3、搜集有关朱自清的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
作业布置有层次,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其中的一项或两项。
匆匆优质课教案设计篇三
1、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读说写结合,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在阅读中感悟作者的美好心灵,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诵读感悟法,读说写结合法。
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写出了好多珍惜时间、赞美时间的美文,来抒发自己对时间的感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关于时间的散文《匆匆》。
看老师写课题,请同学们注意“匆”字最后一笔的点不要丢了。
(板书课题:2.匆匆)
1、(生齐读课题。)读到这两个字,你的脑海里又会很自然地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呢?
2、刚才同学们想到的是人们急急忙忙,行色匆匆,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么,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让这看不见、摸不着的、匆匆而过的时间跃然纸上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语文课本第4页,自由轻声地读课文。
3、读过课文,你心中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咱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4、你的问题和作者的问题不谋而合。(板:一去不复返?)
5、这个问题在文中出现几次?都在什么位置?
6、作者是以问句开篇,又以问句结尾,这在写作方法上是前后呼应,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中心。
1、作者没有直接写日子一去不复返,而是写这一句(课件)“燕子……再开的时候”
自由读一读。你能看出什么特点?除了排比句,在内容上有什么发现?
2、除了课文中的事物,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哪些事物,按照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无论是燕子、扬柳、还是桃花,他们去了,都能再回来,这是大自然周而复始的规律。)
3、请看屏幕,我把这一句话这样排列,你发现了什么?(像一首小诗)
4、谁能像朗诵一首小诗一样美美的读,(读出作者对时间的珍惜之情)
5、读的真美,请同学们接着往下读(课件)看看你又会有什么样的体会?
(作者是为了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6、那么,作者写时间一去不复返与燕子、杨柳、桃花有什么关系呢?(对比)。正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三者都能失而复得,而我们的时间却不能,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无奈、惋惜)(板)把这种鲜明的对比读出来吧!
7、一般而言,只有老人才会对过去的时间发生感慨。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多大年龄?(20)
8、你是怎么知道的?(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走了。)你很会思考!作者1898年出生,1922年写作此文,当时作者24岁不到,就已经对时间发出了如此感慨。
9、(课件)请大家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做什么?(把“我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作“针尖上一滴水”,把“时间的流逝”比作“大海”。)通过这个比喻,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的日子和时间的流比较起来微不足道。按常理看,人的一生有多少个“八千多日”?四个就是90多岁,比较少见了,生活中有几个人能活到90多岁呢?),但是,作者说:一个“八千多日子”也只是“针尖上的一滴水”,四个“八千多日子”也只有——(四滴水)。而且是针尖上的四滴水。和浩瀚的大海相比,太少了,同学们,请你思考,
2023年匆匆优质课教案设计(6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