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悬空寺导游词500字 悬空寺导游词字(17篇)
悬空寺导游词500字 悬空寺导游词字篇一
悬空寺是历代文人墨客向往之处,古代诗人形象的赞叹:"飞阁丹崖上,白云几度封,蜃楼疑海上,鸟到没云中"。公元735年,诗仙李白游览后,在岩壁上写下了"壮观"二个大字。明崇祯六年,徐霞客游历到此,称之为"天下巨观"。李铁映同志1989年来恒山视察时,挥毫写下了"伟哉神工"四个大字,当人们感概之余,不竞要问,建悬空寺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历经1500多年,能够保存完好
悬空寺由于科学的选址,是建在崖壁凹回去的部分,且两边突出的山崖缓解了风势,东边天峰岭遮挡了太阳,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小时,风侵,雨蚀、日晒都对其损害不大。
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公元365-448)仙逝前留下遗训:"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霄客,下绝嚣浮"。换句话来说,就是让人们上了这处寺院,感到与天上的神仙共语,而将人世间烦恼抛掉。从天师仙逝到始建的43年间,他的弟子们多方筹资,精心选址设计,乃至寺庙宗教资料的构思都超出了常人的智慧,将陶宏景(公元456-540)明确提出三教合流的思想,巧妙地体此刻一处空中寺院内,并将三教殿建在寺院的最高处,使三位教主共居一殿,他们神态各异。殿内正中端坐佛主释迦牟尼,慈和安祥,左边是儒家始祖孔子,微笑谦恭,右边是道教主老子李耳,清高割达,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三教殿内的宗教资料,佛、道、儒的和平共处,体现了儒家思想"和为贵"、"仁者爱仁"、"智者见智"以及道家的"无量度人","礼度为先"和佛教"普渡众生"的思想,是三教思想融恰升华的展示,为指点世人化解矛盾纷争作出了榜样。因此,悬空寺始建至今,地处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的恒山,不但没有遭到破坏,而且历代都加以维修、完善,(悬空寺的现貌是保存了金大定18年修缮后的基本原貌),足以说明天下渴望和平的无穷力量。
悬空寺原名"玄空阁",是取道家之"玄",佛家之"空",形貌楼阁而得名,后称悬空寺,是因“悬”与“玄”的谐音,以及寺院象悬挂在半崖之上,习惯地称作悬空寺。
总之,悬空寺的选址之险,建筑之奇,结构之巧,丰富的内涵,堪称世界一绝。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的国宝,也是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正如,联邦德国的一位建筑专家说:悬空寺把力学、美学和宗教巧妙地结合在一齐,我真正懂得了毕加索所说"世界上真正的艺术在东方",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了。英国的一位建筑学家写道:"中国的悬空寺把力学、美学和宗教融合为一体,做到尽善尽美,这样奇特的艺术,在世界上是罕见的,透过这次参观游览,才真正看到这个古老民族的灿烂文化艺术和礼貌历史。悬空寺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意大利威尼斯考古专家尼诺先生认为:悬空寺及它象征的一切,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成就,是中国人民智慧的杰出体现,仅仅是为了这座奇特的寺庙,就值得到中国来一趟。
悬空寺导游词500字 悬空寺导游词字篇二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导游小张,当您沿着东方古老文化的摇篮黄河走来的时候,你一定会发现彪炳千古的文物古迹在山西境内时星罗棋布,这当中有一处曾被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赞美“天下巨观”,被当代许多学者称为“东方的空中花园”。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高空建筑——悬空寺。
前人概括悬空寺是这样的“面对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凿石为基,就地起屋,结构惊险,造型奇特”。悬空寺所在的这条峡谷叫“金龙峡”,它的东侧是恒山的主峰天峰岭,西侧是恒山第二主峰翠屏岭,两峰之间夹一山峡,举世罕见的悬空寺就悬挂在翠屏岭的半空峭壁间。
现在请各位随我边走边欣赏这颗珍藏千年的“东方瑰宝”一起领略这“蜃楼疑海上,鸟道没云中”的奇观吧!纵观悬空寺,被概括为“险、奇、巧、俏”四大特点。悬空寺之险,险得惊心,它的最高处三教殿离金龙峡谷深处高度达到90多米,诗仙李白曾留下“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诗句。可见其险。悬空寺之奇,举世罕见,曾有民谣说“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支撑寺院的仅仅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柱子,那么它的建造原理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会再做解释。还有一奇便是最高处的三教殿中,儒释道三教叫住共聚一堂的宗教格局趣味横生又颇具哲理。悬空寺之巧,巧借天成,整个建筑群落飞挂于石壁,独特的地理位置如母亲般的保护了这座千古不朽的建筑。悬空寺之俏,危中见俏,这座纯木结构建筑,远望仿佛是一副玲珑剔透的磨崖浮雕,近看又有天宫楼阁临空欲飞之势,其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
其实,悬空寺险、奇、巧、俏的特点都源于一个字——“悬”。那么它是怎么样临空飞挂峭壁之上的呢?古代工匠们修建时先把所用的材料在山下加工好,一不竖架,二不架梯,而是从寺院崖头上吊两股绳,结成两个圈,一圈束腰,一圈吊脚,然后连人带料在半空中施工,有点像好莱坞电影蜘蛛侠的味道。工匠们的施工技巧也很高明,他们现在石头上开凿一个碗口大的洞,然后再洞里放上一个长度适当的锥形木楔为榫头,然后吧用桐油浸过的铁杉木砸进去作为横梁,这样一来,锥形木楔变能与横梁咬合并使之膨胀,直至撑满石洞,因此牢牢固定住的横梁就把重力几乎全部传到岩石上了。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的建筑结构了。
悬空寺这座凌空建筑有机的融美学、力学为一体诞生于世,延寿千年至今,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也是分不开的,那么它又是怎么样抵御风吹日晒屹立千年的呢?悬空寺是凹进崖龛中的,三面环山,不受西北来的任何气流袭击,可以延缓风化。恒山主峰天峰岭遮挡住太阳又缩短了日照时间,可少受日光侵蚀。下雨时,雨水顺崖而下,流入峡谷,减免了雨水对殿宇的腐蚀。因此,因地依势造殿,避免风吹日晒,不怕石砸雨淋,这些也是悬空寺1500多年来任然巍然屹立保持原有风采的重要原因。
整个悬空寺不但建筑形制特殊,而且其中文化积淀深厚,悬空寺共有铜铸、铁铸、石刻、脱纱等塑像80余尊,三教殿中儒释道三教十足同居一殿,虽世所罕见,却正是中华民族文化涵养的大气宏量和聪明之处的绝妙反映。
好!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请大家慢慢体味悬空寺独特的奥妙吧!
悬空寺导游词500字 悬空寺导游词字篇三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本次的导游员句超。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悬空寺。我们现在处于名为“金龙峡”的峡谷中,金龙峡的东侧是恒山的主峰天峰岭,西侧是恒山第二主峰翠屏山,而悬挂在翠屏山的半空峭壁间的就是举世罕见的悬空寺。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金、明、清均有重修,现为明清建筑风格,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建筑具有险、奇、巧的特点,共有楼阁40余间,从低到高三层迭起,最高处三教殿距峡谷深处的高度曾为90余米,由于1500余年峡谷河床沙石沉积,现高度仅为45米,但站在三教殿仍有身临险境的感觉。这座纯木构建筑,瞩目远望,仿佛是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大有凌空欲飞之势,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民间道:“悬空寺,半天高,三尺马尾空中吊”,大诗人李白则用“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来形容之。
悬空寺以西为正,大门朝南,整个建筑由南向北扩建而成,越往北走地势相对越高越狭窄。寺院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都有一座三层式的楼阁,内设悬梯连接。第一部分是一个标准的寺院布局,由于建于悬崖峭壁之间,所以将一个平面的寺院布局立体化了。第一层是禅堂;第二层是大雄宝殿的两个配殿,为比肩式楼阁。真正体现“悬”的地方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两座楼之间均由悬空飞架的栈道连接,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延时暗托”的建筑结构。
看到这里大家肯定除了惊叹之外更多的是疑问,1500多年前没有先进的设备,工匠们是怎样凌空修建栈道的?他们是这样建造的,首先在岩石上凿开口小肚大的洞口,然后洞里放一个长度适中的木楔,再把一端加工成较小的内凹锥形为卯眼将事先用桐油浸过,可防蛀防腐的、当地产的铁杉木猛力砸进去作为横梁。因石洞口小肚大,外边用力越大里边咬合就越紧,这样固定的横梁就把压力传到了岩石上。而在横梁的下面用木柱支撑,这些木柱长短不一,有的着力,有的则虚设,甚至可以晃动,根本不受力,可以晃动的支柱有十多根。当然,这些虚柱不仅仅是作为装饰用的,一般情况下并不吃力,一旦承重压力增大,就起到一柱顶千斤的作用,从而使悬空寺形成一座似虚而实、似危而安、危中见俏的奇特建筑。另外古代工匠大师们充分利用了峭壁的凹凸部分,使其避免风吹日晒,石砸雨淋,这也是悬空寺1500多年来仍岿然屹立保持原有风采的重要原因。
悬空寺不仅以建筑奇巧著称于世, “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也在这座小小的建筑中体现。三教殿就是体现“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阁,位于悬空寺第三部分的最上层。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于一殿,在全国各地寺庙建筑中极为罕见。体现了中华民族民族共融,世界大同的崇高境界。
悬空寺不仅外形美观,转折升降的木梯上也同样具有艺术价值。木梯上用铁钉组成数十种莲花状的图案,如繁星灿烂,似铁水迸溅,令人赏心悦目,堪称古寺一绝。既起到保护木板和装饰的作用,又赋予了深刻的寓意。香客进寺,踏步而上,可谓“步步登莲,吉祥如意”。集实用、装饰、宗教价值于一身,可见古代建筑工匠的良苦用心。
全寺共有铜铸、铁铸、木雕、石刻、脱纱等塑像80余尊,其中最突出的是大雄宝殿内的3尊脱纱佛像。其做法先用胶泥塑成泥胎,再用南方生产的麻(也叫夏布)一层层地裹,裹到一定成型的厚度,再磨光、油漆、上彩、贴金。塑完后把里边的泥胎从底部掏出,整个塑像形成空壳,高度达50厘米的塑像,净重不超过3公斤,为悬空寺塑像中的一绝。
古往今来,悬空寺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公元735年,大诗人李白云游至此,挥毫书写了“壮观”两个大字;公元1633年,大旅行家徐霞客游历悬空寺后,在他的游记当中留下了“天下巨观”的赞誉;英国的一位建筑学家曾无限感慨地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的悬空寺把美学、力学、宗教巧妙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尽善尽美,想必现在大家更加懂得毕加索所说?世界上真正的艺术在东方?这句话的含义,悬空寺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而且是全人类的骄傲。”
悬空寺导游词500字 悬空寺导游词字篇四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导游小张,当您沿着东方古老文化的摇篮黄河走来的时候,你一定会发现彪炳千古的文物古迹在山西境内时星罗棋布,这当中有一处曾被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赞美“天下巨观”,被当代许多学者称为“东方的空中花园”。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高空建筑——悬空寺。
前人概括悬空寺是这样的“面对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凿石为基,就地起屋,结构惊险,造型奇特”。悬空寺所在的这条峡谷叫“金龙峡”,它的东侧是恒山的主峰天峰岭,西侧是恒山第二主峰翠屏岭,两峰之间夹一山峡,举世罕见的悬空寺就悬挂在翠屏岭的半空峭壁间。
现在请各位随我边走边欣赏这颗珍藏千年的“东方瑰宝”一起领略这“蜃楼疑海上,鸟道没云中”的奇观吧!纵观悬空寺,被概括为“险、奇、巧、俏”四大特点。悬空寺之险,险得惊心,它的最高处三教殿离金龙峡谷深处高度达到90多米,诗仙李白曾留下“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诗句。可见其险。悬空寺之奇,举世罕见,曾有民谣说“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支撑寺院的仅仅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柱子,那么它的建造原理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会再做解释。还有一奇便是最高处的三教殿中,儒释道三教叫住共聚一堂的宗教格局趣味横生又颇具哲理。悬空寺之巧,巧借天成,整个建筑群落飞挂于石壁,独特的地理位置如母亲般的保护了这座千古不朽的建筑。悬空寺之俏,危中见俏,这座纯木结构建筑,远望仿佛是一副玲珑剔透的磨崖浮雕,近看又有天宫楼阁临空欲飞之势,其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
其实,悬空寺险、奇、巧、俏的特点都源于一个字——“悬”。那么它是怎么样临空飞挂峭壁之上的呢?古代工匠们修建时先把所用的材料在山下加工好,一不竖架,二不架梯,而是从寺院崖头上吊两股绳,结成两个圈,一圈束腰,一圈吊脚,然后连人带料在半空中施工,有点像好莱坞电影蜘蛛侠的味道。工匠们的施工技巧也很高明,他们现在石头上开凿一个碗口大的洞,然后再洞里放上一个长度适当的锥形木楔为榫头,然后吧用桐油浸过的铁杉木砸进去作为横梁,这样一来,锥形木楔变能与横梁咬合并使之膨胀,直至撑满石洞,因此牢牢固定住的横梁就把重力几乎全部传到岩石上了。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的建筑结构了。
悬空寺这座凌空建筑有机的融美学、力学为一体诞生于世,延寿千年至今,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也是分不开的,那么它又是怎么样抵御风吹日晒屹立千年的呢?悬空寺是凹进崖龛中的,三面环山,不受西北来的任何气流袭击,可以延缓风化。恒山主峰天峰岭遮挡住太阳又缩短了日照时间,可少受日光侵蚀。下雨时,雨水顺崖而下,流入峡谷,减免了雨水对殿宇的腐蚀。因此,因地依势造殿,避免风吹日晒,不怕石砸雨淋,这些也是悬空寺1500多年来任然巍然屹立保持原有风采的重要原因。
整个悬空寺不但建筑形制特殊,而且其中文化积淀深厚,悬空寺共有铜铸、铁铸、石刻、脱纱等塑像80余尊,三教殿中儒释道三教十足同居一殿,虽世所罕见,却正是中华民族文化涵养的大气宏量和聪明之处的绝妙反映。
好!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请大家慢慢体味悬空寺独特的奥妙吧!
悬空寺导游词500字 悬空寺导游词字篇五
悬空寺位于山西浑源县,距大同市65公里,全国重点文物保持单位,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悬空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历代都对悬空寺作过修缮,北魏王朝将道家的道坛从平城,今大同南移到此,古代工匠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建设了悬空寺。
悬空寺距地面高约50米,悬空寺发展了我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
值得称“奇”的是,建寺设计与选址,悬空寺处于深山峡谷的一个小盆地内全身悬挂于石崖中间,石崖顶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伞,使古寺免受雨水冲刷。山下的洪水泛滥时,也免于被淹。四周的大山也减少了阳光的照射时间。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悬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悬”是悬空寺的另一特色,全寺共有殿阁40间,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所以有人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来形容县空寺。而真正的重心撑在坚硬岩石里,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
悬空寺的“巧”体现在建寺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建筑,将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都有,设计非常精巧。寺内有佛像八十多尊。
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石崖上书写了“壮观”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悬空寺为“天下巨观”。
悬空寺导游词500字 悬空寺导游词字篇六
走过桑干河,我们就正式进入浑源县了,浑源县地处山西东北部,面积为1900平方米,是我国的重点扶贫县。这里的自然资源丰富,有煤、铁、铜等矿产资源,农业方面以黄芪、杂粮、蔬菜为主,现有黄芪26万亩,使正北芪的主要产地,有“黄芪之乡”的美称。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北岳恒山、悬空寺。恒山风景区面积为147.5平方公里,整个景区为4a级风景区,是北方著名的旅游胜地。
我们知道恒山为五岳之一,共108峰,自古恒山18景,而今天我们要参观的就是18景中的第一奇景——悬空寺。
好了,我们现在已来到停车场请大家下车随我去参观。
悬空寺创建于公元491年,也就是北魏太和十五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整个寺庙有40余间殿阁,它以西为正,大门朝南开,寺庙均为木质所建,楼体大都悬空,下面岩石支撑的十几根木柱都不及碗口粗,所以,整个悬空寺就吊于半空之中,当地有这样一句歌谣说: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
那为什么悬空寺要建在这么高的而又不与地相接的地方呢?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随着政治势力的分裂,作为本土宗教的道教也分为了南北天师道场。北魏时期,公元446年,太武帝拓跋焘听信道长寇谦之的谗言,发现寺庙里有兵器和女人,说寺庙是不干净的地方,一度灭佛,发生了太武帝灭佛事件,他将寇谦之请到京都平城,并在那里设立了道坛。公元491年,孝文帝拓跋宏将天师道场移到恒山,也就在当年,按照寇谦之道长的遗训“上延宵客,下绝嚣浮”修建了这座悬空寺。
那整个悬空寺的特点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奇、险、巧”。那这三个字就体现在悬空寺的建筑艺术,选址技巧以及其他各个方面。
我们可以看出寺庙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它是整座寺庙唯一脚踏实地的部分,它的布局是三层楼阁。实际就是把我们平时看到的平面的寺庙立体化了。第一层是禅堂,第二层是大雄宝殿,第三层是它的配殿。悬空寺的塑像是很多的,其中有三尊最为珍贵,说它们尊贵是因为它们的塑造艺术是十分独特的,它们是采用脱纱的工艺。这三尊塑像就在大雄宝殿里,塑造的时候,先用胶泥塑成泥胎,然后再外面用南方产的纻麻一层层的裹上。之后再磨光、上漆、贴金,最后从在塑像时事先留好的地小孔中把泥胎全部掏出来,这样塑像就像一个空的鸡蛋壳一样,中间是空的。这三尊塑像高50厘米,重量只有3公斤重,是寺里最轻、最名贵的塑像。
那么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就是真正地悬在空中了,给人的感觉是十几根木柱支撑整个寺庙,其实告诉大家大多数木柱是不承重的`,而我们看到在每一部分起连接作用的是栈道,在栈道的下面有一些横梁,这些横梁是插入岩石中的,在修建的时候,将岩石凿出口小肚大的石洞,里面放上锥形木楔,将横梁做成剪刀形猛力砸进去,木楔就钻入横梁,外面的力气越大,里面咬合得就越紧,它们把力就压在岩石上。我们看到的横梁只是整个横梁的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全部插在岩石中,这也就是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
那么木头就怕虫蛀,而这里木头是用当地的铁杉并经桐油浸泡,所以大家是不用担心的。
此外,它的选址也体现了他的特点。首先我们看悬空寺对面的山峰,它是恒山的第一主峰—天峰岭,海拔20__米,它为悬空寺挡住了太阳,就是在日照时间最长的夏至日,悬空寺的日照时间也只是三到四个小时。我们再看悬空寺背靠的这座山峰,它是恒山的第二主峰——翠屏峰,大家可以伸出手,我们看悬空寺就被环抱在掌心中,上面巨大的山崖遮下来,当下雨的时候,雨水顺着山崖,流进我们现在所在的山谷金龙峡里,左右两侧的山崖又成弧形,当风吹过来的时候,增大了风的阻力,再大的风到了这儿也就变成了微风。这样风吹、日晒、雨淋都不会对悬空寺造成
最新悬空寺导游词500字 悬空寺导游词字(1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