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年级《左右》教学设计(十六篇)
一年级《左右》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内容:p90课题: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具准备:每人一张口算纸一张空白的“九九乘法表”。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1. 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六单元7、8、9、的乘法口诀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2.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略
3. 师:同学们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针对这些内容来进行复习。(板书课题)
二、巩固联系,发散思维。
4. 发给学生一张空白的:“九九乘法表”,写出45道乘法算式。(不写口诀,只写算式)
5. 计时算。
6×7= 9×4= 39 8= 9×9=
64 6= 23-7= 3×7= 4×8=
5×6= 7×9= 8×3= 43 20=
7×5= 6×4= 9×8= 7×8=
8×5= 5×9= 7×7= 2×6=
我用了( )分( )秒,做对了( )题。
师:做这些算式应注意什么?
生:略。
6. 填空。
( )十二 ( )十二
( )×( )=( ) ( )×( )=( )
( )×( )=( ) ( )×( )=( )
( )二十四 ( )二十四
( )×( )=( ) ( )×( )=( )
( )×( )=( ) ( )×( )=( )
( )三十六 ( )三十六
( )×( )=( ) ( )×( )=( )
( )×( )= ( ) ( )×( )=( )
7. 填上合适的.数。
( )×8〈 33 ( )×5〈 42
6×( ) 〈 24 8×( )〈 73
7×( ) 〈 64 ( )×9〈 44
(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 一辆小汽车最多可乘5人,一辆大客车最多可乘的人数是小汽车的9倍,大客车最多可乘多少人?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 我们班参加游泳小组的有6人,参加乒乓球小组的人数是游泳小组人数的4倍,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略。
学生独自列式解答。
3. 学校评选优秀绘画作品,一年级评出4份,二年级评选的是一年级的2倍,三年级评选出9份,四年级评选的比三年级多6份,五年级评选的是二年级的4倍。
根据以上的信息,让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进行解答。
(四)课堂小结:
同学门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你有哪些收获?
请大家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一年级《左右》教学设计篇二
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一、“数学化”的含义
儿童如何建构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儿童之间理解上的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促进学生早期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数学化”。
“数学化”是西方学者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师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国共产党同努力、相互作用,使儿童准确理解数学表达或运算所需的规则和准则,最终形成自己关于各种物体和情境的数学模式。“数学化”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非常重……
二、“数学化”的过程
研究儿童的“数学化”,我们要追溯到儿童在学校的最早几年。从数学问题在课堂中出现开始,儿童就开始了数学化的过程。下面,我们从教师的解释、学生的表征和早期的算式三个方面来分析儿童的数学化。
1.教师的解释
黑板上画了四只站在电线上的鸟,旁边有三只正飞的鸟。教师的任务是让孩子们把这样一幅图画理解为像7-3=4这样的“算式”。这是一个最初步的数学化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把这些复杂的关系分解为一系列的程序或更小的步骤,花费大量的时间解说、指导和纠误,直到全班大多数学生理解了这些关系。下面的教学录像片段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过程。
师:在这个式子里,数字“4”的含义是什么?(手指数字“4”)
生:是不是因为有四只鸟?(提高声音问)
师:这儿有许多鸟(多于四只),但这四只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几个学生立即讨论起来)它们站着。它们先来。它们个头比较小。它们睡着了。
师:那么,式子中数字“3”的含义是什么呢?(指着“3”)
生:(几个学生)三只鸟在飞。它们刚到这儿。它们去回家。不是,它们飞走了!
师:好,它们飞走了。那么,我们为什么又在这里写一个减号呢?(指着减号)
生:因为它们飞走了。
师:那么等号的意思是……?
生:(几个学生一起说)它们一共剩多少只?结果……总共剩下多少只?
师:对。结果总共剩下四只鸟。
很明显,通过如此的反复问答能够促进学生把图形表达和数式表达联系起来,形成解释规则的能力,在一些学生的思维中完成了最为初步的数学化。为此,教材的编写者也进行了很多努力。他们通常用简洁易读的方式组织图片,把要数的物体排列好,避免干扰项,用最简单的和最显眼的特征区别它们,并把相同任务的内容分组。
2.学生的表征
实际上,师生的反复问答常常只能使那些与教师思维方式相近的学生较好地完成数学化,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对图片的不同表征。研究表明,学生实现图片到算式的转化是一个解释的推理过程。在学习的
最新一年级《左右》教学设计(十六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