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语文黄山奇石教学设计(12篇)
小学语文黄山奇石教学设计篇一
一、解题
师:奇石是什么意思?
(奇形怪状的石头。)
二、欣赏黄山奇石图片,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讨论:
课文介绍了哪些奇石?在它们给标出来。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
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谈琴
2、哪些是具体介绍的?哪些只是简单举了名字?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出示地图,黄山在哪个省,什么位置?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来。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第二自然段。
2、播放媒体资源,展示图片
3、这段介绍了什么奇石?(仙桃石)它是什么样子的,请看图片,用自己的话描绘。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第三自然段。
2、播放媒体资源,展示图片:
3、看图理解“陡峭”的含义
4、这段介绍了什么奇石?(猴子观海)它是什么样子的?
注意:作者用了几个表示动作的词来形容,并表演其动作。
板书:
抱蹲望
5、请看图片,请用自己的话描绘。
六、学习第四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第四自然段。
2、播放媒体资源,展示图片:
3、这段介绍了什么奇石?(仙人指路)它是什么样子的,请看图片,用自己的话描绘。
七、学习第五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第五自然段。
2、这段介绍了什么奇石?(金鸡叫天都)它是什么样子的,请用自己的话描绘。
八、学习第六自然段
1、朗读第六自然段。
2、这段介绍了什么奇石?(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它们是什么样子的,请用自己的话描绘。
九、小结
这篇课文形象地描绘了黄山上的奇石。每块石头都有一个神奇的故事。
小学语文黄山奇石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奇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弄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了解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黄山奇石,并用自己的话复述。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及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
生字词卡片、媒体资源(ppt、动画、视频)。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中国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名山。谁能说说?在这些山中,最有名的是五岳。所以有“五岳(泰山、恒山、华山、嵩山、衡山)归来不看山”的说法,也就是说看了五岳后,其它山都不必去看了,都不值得看了。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一生当中游遍了中国。他说:不,有座山,你去看了,五岳也不必看了,它的风景最美了。所以,后来有“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黄山的风景非常美,有哪位同学听说过黄山?黄山的风景中最著名的是:黄山的奇石、松树、云海和温泉。
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黄山的奇石吧。
二、学习生字词
1、播放《黄山奇石》视频,让学生对黄山风景特别是黄山奇石形成初步的印象。
2、学生朗读课文,并把生字作好标记。
3、学习生字词:
⑴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跟读、小组轮流读。
⑵学生拼读,互相纠正。
⑶教师抽查学生拼读以上生字词。
4、教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学生书写:
⑴老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字的笔画、笔顺、结构、部首。尤其是注意字形相似的生字,如:区、巨的书写。
⑵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⑶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其它同学到黑板批改。
小学语文黄山奇石教学设计篇三
课文《黄山奇石》的优秀教学设计
【情景说明】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游览黄山之后的感叹。《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抓住黄山“四绝”之一──怪石,娓娓道来。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原本无生命,但在作者笔下被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读了这篇课文再去游黄山,孩子一定会更喜爱黄山石,也一定更会欣赏黄山石了。本课图文并茂,学习本课应在培养学生观察力与想象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一一表述出来。朗读是得以完成这一目标的载体,因而组织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的朗读是本课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让学生在初读中向往黄山的神奇,在研读中欣赏黄山的怪石,在品读中回味黄山的魅力。教师要创设多种情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能以不同的角色在感悟语言、摹仿语言的同时也能创造语言,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
【教学设计】
课前谈话:在假期中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你认为那里最有趣、最好玩的是什么呢?今天呀,我们也去一个有趣的地方玩一玩,看看那里有些什么东西最能吸引你呢?
板书:黄山
一、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黄山到底有什么地方吸引我们呢?先听一听朗读吧!
1、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完之后说说自己都知道了些什么。板书:奇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找出来,读准字音;把难读的句子找出来,并试着读通顺。
3、⑴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⑵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指导识字。
二、研读课文,感悟语言
黄山奇石真是太有趣了,你认为哪几处怪石最有趣呢?找出来读一读,并说一说有趣的地方。
1、学习“猴子观海”段落:
⑴指名朗读,说说这一处为什么有趣?它为什么有这样的名字呢?
⑵结合插图理解“陡峭”、
“云海”;动作演示理解“一动不动”;认读“峰、胳膊”。
⑶练读这一段,怎么读出趣味来呢,试背诵。
⑷表演读:我们能把“猴子观海”介绍给你周围的小朋友听吗?指名说。
⑸换角色读:石猴可想和大家交朋友呢,它还会说话,会向别人介绍自己哦!(指名学生可以加进适当的动作。)
⑹情景表演:石猴在黄山顶上呆了好长时间,无数游客都与它合影留念,它想为大家介绍一次观海的景象呢!
2、黄山的奇石数可多了,我们再去看看其他几处吧!(用以上方法学习其他段落)
三、品读课文,拓展想象
1、我们知道黄山的奇石数都数不完,可惜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等就没有具体说了,我们也能用有趣的语言给大家介绍,敢和书上写的挑战吗?
“天狗望月”为例:
⑴学生上台做“望”的动作。
⑵“天狗”望到了什么呢?它心里在想什么呢?
⑶学生先可以一句一句的说,然后连起来说。
2、“天狗望月”被同学们说的栩栩如生,
黄山还有很多叫不出名的奇形怪状的岩石听后,可着急了,正等着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出示奇石图片。
⑴分小组选择喜欢的图片,然后讨论怎样说。
⑵指名说。
二、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游览了黄山,见到了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你回家准备给爸爸妈妈怎么说你的收获呢?
学生交流。
【教学反思】
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孩子在赞美声中对自己充满信心。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能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参与学习活动中,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而教师一句恰当的赞美更会让孩子欣喜若狂,拥有一种成就感。一句赞美的话并不难说,但是发自老师内心对学生的赞美确实很少。其实,学生身上有很多动人之处,这都是要*老师用心去发现的。赞美在孩子们的眼里,是老师对自己的认可、肯定奖励,他们常常从老师的赞美中来悄悄地衡量自己,从赞美中获得成功、信心。既然一句赞美的话对孩子们如此重要,我们为什么还还要那么吝惜赞美的语言呢?
保护学生大胆、奇特的想象。想象是儿童的天性,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才踏进校园的学生,对学习充满了渴望,他们也很想通过老师、课堂来了解身边的`人和事,来认识这个奇妙的世界。在他们的脑海里,有一套属于他们自己认识世界的独特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成人看来,可能是滑稽可笑,更有可能是嗤之以鼻。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独特体验是不被重视、不受关注,甚至是不允许的。不管什么问题,都求唯一答案,不允许独立思考。可正是这种独特的思维才得以让孩子们在想象的天空自由的翱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他们可以不受任何束缚,特别是不受外界的约束,从而畅快的表情达意。为什么儿童的想象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在慢慢地下降,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为的破坏。作为教师再也不能成为破坏者,而应该是保护者、开发者。
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孩子们充分地思考、自由地表达、尽情地表演。有很多老师忽视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经常是越俎代庖,这样一来,教得省事,教学任务又完成得快。但这样造成的后果确实相当严重,完全背离《课标》的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就是改变学习方式,改变一种学习习惯,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来实施课程改革。因而,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在课堂上就应该让学生成为主人,老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
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不是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中的知识生成,它意味着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因而自主对话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唱主角的舞台,也不再是部分学生成功的乐园,而是生机勃勃,五彩缤纷的天地。
小学语文黄山奇石教学设计篇四
课文《黄山奇石》的教学设计模板
一、课前游戏。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黄山奇石》的生字,老师设计了两个小游戏,你们想玩吗?
请点击桌面上的“黄山奇石”进入“黄山奇石——游戏”,去玩一玩吧。
二、复习导入。
看得出,大家的生字掌握得不错嘛!我刚才发现××同学做得又快又好,现在我们请他做小老师,大家跟着他读一读吧。
三、图文结合,深入理解。
1、昨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了黄山,小朋友们,黄山有没有特别吸引你们的地方呢?
今天我们再登一次黄山,去欣赏你最喜欢的石头,好吗?
2、请大家进入我们学校的网站,打开“黄山奇石”,点击“我爱读”,找到你最喜欢的石头,点击图片,看看图,读读课文,细细欣赏吧。
(1)“仙桃石”:学生能简单说出就行,指导朗读。
(2)“猴子观海”:指导学生找描写动作的词和想象:猴子望着翻滚的云海会想些什么?指导朗读。
(3)“仙人指路”:引导学生想象:这位仙人怎么会站在这儿指路呢?指导朗读。
(4)“金鸡叫天都”:通过和“公鸡叫天都”的名字作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名字中的美,指导朗读。
4、黄山的怪石不仅神奇,而且有趣,请同学们美美地读一读这几段吧,把这几块石头的“奇”和“趣” 读出来。
三、发挥想象,自由练说。
1、除了这几块奇石,黄山还有别的奇石吗?(引导学生明白“……”的用法。)
我很想知道这些奇石的样子,可是,老师都找不到图片。同学们能不能根据它们的名字,发挥自己的想象,像课文那样,给老师介绍一下它们的样子,好吗?
2、请同学们点击“动动脑”,和自己周围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选其中的`一块奇石,一起商量商量怎样把这块奇石给老师介绍清楚。
3、汇报交流。
4、引读最后一段,引出“我来起名”。
5、(1)请点击“我来起名”,给这几块奇石起名,把你起的名字写在“留言板”中,并打上你的名字,提交留言。
(2)交流所起的名字。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有关黄山的资料吗?快点击“我想学”去看看吧!
五、作业:
1、点击“动动手”,回家写一写或画一画。
2、上网查找更多有关黄山的资料,明天和同学们交流。
小学语文黄山奇石教学设计篇五
《黄山奇石》课文的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由四幅图和一篇课文组成。课文讲的是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景色秀丽神奇,其中无数的奇岩、怪石更是十分有趣。课文共六段。第一段总写黄山风景区的景色与怪石。第二至第五段重点介绍黄山的四块奇石,其构段方式有所不同:二、四段先介绍奇石的名称,后介绍样子;三、五段先介绍奇石的样子,后揭示名称。这是本文写作上的特点。课文的最后一段告诉我们黄山奇形怪状的岩石非常多。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着对黄山趣致的岩石和秀丽的景色的赞美,令读者情不自禁地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本文的训练重点是“抓住特点,展开想像”。训练要求是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词句训练重点是理解“闻名中外”、“尤其”、“秀丽神奇”、“陡峭”、“翻滚的云海”等词语,弄清第一段两句话这之间的联系,读懂它所表达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巨石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
【教法与学法设计】
〖教路与学路〗
初步看图读文,粗知图文意──图文结合研读,体味美的语言——赏图诵读想像,进入美的意境:
1、初步看图读文,粗知图文意:
先整体感知图意并通过观察了解奇石的特点,再进行口语表达训练,然后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图文结合研读,体味美的语言:
通过观察、朗读和语言文字训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味文中美的语言。
3、赏图诵读想像,进入美的意境:
通过观察和诵读帮助学生体会黄山奇石的神奇有趣,将图文融为一体,在美的意境中启发想像,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图入手,初读课文
1、看幻灯抽拉片,欣赏黄山全貌,引导学生说图意,使学生对黄山景观有个整体印象。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划出不懂的词句。
4、检查自学效果:
⑴ 注意读准字音:
翘舌间:省、著、状。
前鼻音:仙、翻、滚。
后鼻音:形、省、状。
⑵ 注意“滚”、“秀”、“省”、“区”的写法。
5、说说课文的四幅图分别与课文的哪段内容相对应。
二、图文结合,细读课文
1、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看图(出示幻灯片一),展现黄山秀丽的景观,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思考:
第一段有几句话?(用序号在书上标出来)每句话各讲了什么?
3、幻灯出示课文第一段:
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学生轻读,要求:
⑴ 找出句子中赞美黄山风景的词语,用“──”画出来。
⑵ 想一想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这个句子?
4、指名读这一段,问:这一段哪些词语是赞美黄山风景的?
⑴ 理解“闻名中外”,指导朗读第一句:
① “闻名中外”是什么意思?
② 我国的黄山风景区在世界上都很出名,作为中国人你感到怎样?请用自豪的语气自己练读第一句话,再指名读。
⑵ 理解“秀丽神奇”,指导朗读第二句:
① “秀丽”指清秀美丽,“神奇”指非常奇妙。
② 老师范读第二句,然后指导学生读。
⑶ 理解“尤其”,指导朗读并完成填空练习:
① “尤其”可以换一个什么词而句子的意思不变?
② 比较句子,领会黄山奇石的有趣:
那里景色秀丽神奇,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比较这两句话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上一句中“景色”和“怪石”处于并列地位,无轻重之分;下一句加上“尤其是”,前后两个分句语意就有轻重之分,重点在后一分句上,突出了怪石有趣,既照应了题目,又提示了下文。
③ 指导朗读这一句,“尤其”要读得重一些,“极了”要读得轻缓一些,学生练读,教师指导。
④ 完成填空练习:
我喜欢图画,
尤其
喜欢国画。
我喜欢上课,
⑤ 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段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理解这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
2、学习第二至五段:
⑴ 学生轻声读二至五段,思考:
① 这四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第二、四段写法相同,三、五段写法相同。)
② 这四段分别介绍了什么奇石?
(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过渡:
这四块奇石你最喜欢哪一块?
⑵ 导读第三段,指导学法:
① 出示幻灯片“猴子观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
a、图上的岩石像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课文的哪一段是写这幅图的?
b、你看了这幅图的奇石后有什么问题吗?
② 请同学们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自由读课文的第三段。
③ 默读第三段,划出描写奇石的句子,再从句子中找出具体描写奇石“奇”的词语用“──”画下来。
出示第三段:
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④ 议论:这些词语写得好在哪里?
(“抱、蹲、望”写出了猴子观海的动作,把石猴子写活了。)哪个词语写出了石猴子入迷的神态?(一动不动)
⑤ 谁愿意到前面来表演猴子一动不动地观看云海的动作?(通过表演,把猴子观海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往下看,云就像大海的波涛那样上下翻滚的壮观场面。理解“陡峭”、“翻滚的云海”。
⑶ 这只猴子大概是被千变万化的云海迷住了,猴子观海多么有趣!我们要用赞美的语气来读.
“抱”、“蹲”、“望”、“一动不动”要读得重一些。学生自由读后,老师引读这一段。(板书:读)
⑷ 师生看板书总结第三段的学习方法:
看 找 议 读
→仔细看幻灯片,图上的岩石像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奇石“奇”的句子和词语。
→读句子,议论这些词语好在哪里?感情朗读。
⑸ 半扶关放学习第二段,迁移学法。学生先自学,再检查汇报:
① 指名汇报学习第二段:
a、看图(出示幻灯片二),图上的岩石像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b、找出具体写奇石“奇”的词语“飞”、“落”。
② 这些词写得好在哪里?(“飞”与“掉”比较。)
(“飞、落”把仙桃石写活了,使人感到神秘、奇异,更富有情趣。)
⑹ 学生自学四、五两段:
(自学后分组交流、讨论,重点检查写奇石“奇”的词语和朗读。)
① 第四段“站、伸、指”写出了“仙人指路”这块石头的神奇,要用赞美的语气来读,“站、伸、指、更”要读重音。
② 第五段“伸、啼叫”写出了“金鸡叫天都”的神奇,理解:
a、为什么称它为“金鸡”?
b、“天都”指什么?从哪个句子看出它叫“天都”?
要用赞美的语气读,“伸、啼叫”要读重音。
③ 过渡:
黄山风景区只有这几块奇石吗?
三、展开想像,进行说话练习
1、学习课文第六段:
⑴ 边读边思考:这一段介绍了哪些奇石?
⑵ “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些奇石作者有没有具体地描写出来?你能按下面的提示,仿照二至四段的写法,用一句话把自己欢的奇石的样子具体地说出来吗?
幻灯提示:
① 就说天狗望月吧,(什么样的天狗,望着什么样的月儿,在想什么)。
② 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什么样的狮子,在怎样抢球,抢怎样的球)。
这就是有趣
2023年小学语文黄山奇石教学设计(12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