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教师家访事件心得体会精选 教师家访记录心得(四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梅州教师家访事件心得体会精选一
客家围龙屋最早建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在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普通围龙屋占8亩、10亩,大的占地30 亩以上。一座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巨大的堡垒。屋内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是中国封建自给自足生活的典型缩影。
客家围龙屋是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梅州客家围龙屋那一座座罗圈式的围龙屋稳坐山脚下,随着山脚地势参差,朝向各异,一字形排开,犹如一群刚获得丰收的老农自得地坐在田头,把酒话桑麻。一般来说,客家围龙屋都是绕着水塘倚山而建。于是在梅州客家围龙屋等乡村,你常常可以见到几十座围龙屋错落有致地、成网状分布在池塘边--此为风水师所说的“网状风水”。网能打鱼,而鱼在中国文化里常有吉利、富余、多子多孙之意。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
客家围龙屋的特点:
以土楼、围龙屋、殿堂式围屋为代表的客家传统民居,类型不一,风格有异。然而,其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则是它们突出的共同特点。
1.坚固性:现在的福建、广东梅州一带的圆形、方形土楼,一般都有200-320xx年乃至500-620xx年的历史。它们历经风雨洗刷,强烈地震,台风袭击,至今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在丛山峻岭之中。
2.安全性:历史上,客家本是中原汉人,他们南迁至闽粤赣边区山区后,为防止土著和盗匪的打劫及猛兽的袭击,他们建造的土楼、围屋,皆防范严密,甚为安全。
3.封闭性:客家民居,不论土楼还是围屋,五凤楼,里面的每一个房间,厅堂,天井,都以走廊,巷道,楼梯相通,住户生活方便。然而,它们对外则是全封闭的。土楼一般只开一个正门一个后门,或一个正门两个侧门,围屋,围龙屋的各横屋,半环形围屋,皆设有门楼。万一有盗匪打劫,只要把门一关,便封闭得严严实实的。
4.合族聚居性:客家土楼,围龙屋,五凤楼等,一般都规模庞大。永定“承启楼”有300多个房间,面积5376平方米。“遗经楼”有五层楼,面积10336平方米,光是厅堂便有51个。难怪日本一位建筑学教授看了永定土楼后写道:“这动人的客家土楼,与其说是一幢庞大的住宅,不如说是一座小城市”。
看过"
推荐梅州教师家访事件心得体会精选二
亲爱的团友们:
你们好!
我是你们今天导游,我们所处的位置是梅州千佛塔寺。
千佛铁塔铸于南汉大宝八年(公元965年),当年坐镇在本邑的修慧寺中,清代州官又将其迁于齐州寺中(这两古寺早已湮没)。千佛铁塔共七层,高4.2米,底宽1.6米,四方形,塔身铸有千佛,故名千佛塔。
千佛铁塔日久损毁,清末本邑爱国诗人黄遵宪搜集铁塔残片,收藏于人境庐,作千佛塔歌并序,以纪其事。1935年始,由梅县县长彭精一与黄任寰师长将铁塔移于东山岭上,建八角亭保护。由于时代变迁,铁塔被围在钢铁厂内,遭受污染,损毁日重,加于游人不便瞻观,舆论纷纷呼吁加以保护。
1989年冬,明慧法师应梅州佛教协会邀请,从韶关云门寺回归乡梓,在当年远照法师发起筹建的普同塔院,协助弘扬佛法及扩建道场。
1990年春节,由明慧法师发起,在众缘支持下,择普同塔院后莲花山头,兴建九层花岗石塔,保护文物。这一善举,得到当地政府及社会贤达的响应,旋即得到省文物部门的批准“同意迁建,经费自筹”。
同年7月,由市、县、区各级有关领导,佛门大德佛源大和尚、圆彻法师、海内外护法善信成立千佛塔筹委会,由明慧法师负责,积极筹集资金,足迹遍及海内外,得到到华侨、港澳乡贤热心支持,佛教居士纷纷前来义务工作。
1991年12月3日,千佛塔正式奠基兴建。1993年2月6日,主塔工程封顶,将千佛铁塔补铸完善,迁入石塔底层保护,并续建三层塔台。千佛塔是用花岗岩筑砌而成,结构坚固,有防震、避雷、防风及现代照明设备。塔共九层,高36米,八角形,宏伟壮观。第一层外墙有6尊护塔天王石雕像,正门为赵朴老题匾及对联,二至八层塔身外墙共有32尊石雕佛像,内墙则浮雕千尊汉白玉佛像,各层门均有海内外大德题联,九层供奉数千尊鎏金佛像,塔顶托起一座七层小石塔,形成塔中有塔,塔上有塔的特色。塔台周围石栏雕刻着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图,42幅五百罗汉图及48幅花鸟吉祥动物图等,第二层塔台、正门及两侧各有石雕麒麟及石狮,工艺精妙绝伦。
整座宝塔建筑堪称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亦是梅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塔灯高照,称谓是"岭南明珠",前来朝礼者络绎不绝。
千佛塔寺以石塔为中心,依山建筑,历十余载,日趋完善。其中千佛宝殿是当前罕见的传统古建筑,正门六条青龙花岗石穿花雕
梅州教师家访事件心得体会精选 教师家访记录心得(四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