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23年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教学反思(9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7-281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教学反思篇一

2、在教法、学法上我采用“探索、归纳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尝试法、讨论法、先学后教引导式讲授法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加深理解,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3、以导学案的形式,创设由特殊性到一般性的实际问题为情境,让学生感受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习题紧扣生活,难度不大,增加学生的自信及探究的积极性。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出一般的规律。

4、学生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实际问题的探究后,及时让学生归纳,形成知识与方法。

5、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教材。采用学案问题设置的方式对问题进行分解,最后师生共同完成。由于是例题,所以注重板书格式。

6、学案的设置,具有层次性,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结归纳。有梯度的设置习题,让学生去挑战中考题,感受中考的难度,体会成功的喜悦。并且注重问题及考察需要,体现先学后教、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课改精神。

7、在时间的安排上,教学环节(一)、(二)部分计划让学生展示后简单点评,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不光是要结果,囫囵吞枣,所以做了详细的`推导,用了不少的时间,这样导致了教学程序的不完整,挑战中考题没能在课堂上完成。环节(一)、(二)的习题设置有点多和重复,使得环节(五)中的综合练习没有在课堂中探究和展示,所以在习题的选择上还要多加精选,力求做到精选精炼。

8、生生交流活动少,学生大多数都是各自为阵,没有发挥小组的作用,在教学环节(三)的自主学习中,如果能发挥小组的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想会更好一些,在引导学生讨论上做得不够,不能兼顾全体。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教学反思篇二

合理引导注重建模—六上第一单元《方程》教学反思六年级上册方程这个单元的核心知识点有这样几个:

一是利用等式性质1解形如ax±b=c的方程;

二是利用合并同类项的方式解形如ax±bx=c的方程;

三是能够通过读题、读图、读表的方式找到数量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对“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了针对性训练,具体地说:在做题目时候要有读题分析的过程,要能主动找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且列出方程。根据解方程的一般步骤,设句分为直接设句和间接设句两种不同的方式。

直接设句:所谓问什么设什么,这是这个单元出现比较多的一种情况,并且在一定时候会出现类似这样的设法:“解:设……为x千克,则……为5x千克”,这种设法是依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式来决定的,这在前一篇博文中已经叙述。

间接设句:你要求的问题不方便直接设,需要从中搭起一座桥梁,起到问题解决的目的。在练习册p7第十题分析讲解的时候我提到了这个,原因是我们可以先求出第二套运输方案需要几辆卡车,再求增加多少卡车。因而设的是第二套运输方案需要x辆卡车,根据数量关系式总数不变得到10*12=8x,在解出x之后在减去10辆得到最后确定的数值。

对于间接设句的问题,我以为这不是一种解法而是一种思路,目的就是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很多时候走直接设句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尤其是一些相对较好学校的分班考试试题,用间接设是很好做的。

移项是初一上学期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实际上在小学中两个等式性质就是为了这个做准备,对于这个知识点到底讲不讲我是比较纠结的,后来考虑到,有些孩子列出了类似2x-56=x 26的方程,这样的数量关系孩子很清晰,但是方程不会解,这样在应试中丢分是很不值的,当然学校里不讲,外面培训机构是讲的,这样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公平。

虽说这样理解有些扯远了,但是教育部提出的零起点教学是有道理的,所以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还是讲了移项的方法:“含有未知数的项放在一边(通常是左边也有特殊的,特殊的我没有出现),移项前后要变号,原来是加要变成减,原来是乘要变成除法”,并且我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从目前的情况来说,班级还是有孩子掌握的,对那些好孩子还是有较大帮助的。

另外感觉,练习与测试的难度比原来的评价手册降低了不少,这样的变化我不知道道理是什么,但是我感觉给孩子的训练量和难度上确实降低了不少。

东北师大史宁中教授在新课程标准修订的时候曾经讲过,小学数学基本上是集中模型,“速度×时间=路程”……,这是我记得的,但是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出现了两种比较特殊的模型,为了表述清楚,将之命名为“速度和模型”、“速度差模型”,具体说:速度和模型指的是形如:(□ □)×□,先求和再求积;速度差模型指的是形如:(□-□)×□,先求差再求积。

具体地说,这与孩子已经学过的,求两个部分量的和和求两个不分量的差,实际上是一个使用乘法分配律的过程,所不同的是孩子要能体会第一步先求和和先求差的实际意义,因为有些意义是不大好说的,如,在书本p8的第十题和思考,数量关系式可以这样叙述:师傅徒弟每天的相差数×天数=师傅徒弟相差的总数;红球白球每次的'相差数×次数=白球红球相差的总数(也就是10个球)。

当然每一个孩子的理解程度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我们允许有差异,孩子选择一个量减去另一个量的数量关系去做也是可以的。

对于方程方法和算术方法而言,有一些题目的解法过程,用算术方法是比较简洁的,但是这个单元学习的是方程,所以我们在做题的时候也是需要用方程做的,但值得提醒的是:有些问题没明确方法,是可以用算术方法做的。

附:

本班级孩子常犯的错误:

1、解方程和在做不用写“解:设”的求x的值时,经常忘记写“解”;

2、孩子的计算成问题,主要体现在不喜欢打竖式,错误重灾区在隔位退位减(如121-89=)、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如:0.6÷0.12=)

3、作业速度过慢,部分同学的写字速度让我几乎抓狂。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教学反思篇三

“圆的一般方程”一节课是高二数学中圆锥曲线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接受、理解圆的一般方程的求法及圆的一般方程圆的特点,又可使学生加深对圆的一般方程同圆的标准方程间的相互转化,还为日后解决解析几何综合题的教学做好准备,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提出问题引导发现式教学方法,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得出答案,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点拨的方法,启发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动手操作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进而完成知识的内化,使书本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课堂不再成为“一言堂”,学生也不会变成教师注入知识的“容器”,通过自己动脑和动手解决了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目标更完美地体现。

本节课教学内容上主要是强调圆的一般方程的判别式,用其判断曲线是否是圆,应该同时指点学生将方程配方也可以。而这一点能很好的树立学生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观点。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学生的“主体”作用作文章,不浪费任何一个促使学生“自省”的机会,以积极的双边活动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发现结果、发现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的全面性。具体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这一情境中去讨论分析、探究发现,以符合学生思维的形式发展了学生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优化了整个教学。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教学反思篇四

出示例题:6x-6.8×2=20

师:请你观察一下这道方程和我们原来所学的方程有什么不一样?

生:它比原来多了一个6.8×2。

生:它比我们原来所学的方程多了一步运算。

师:你回答的非常好,这个方程比刚才解答的方程要多一步计算,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

评析:

“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发明,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让他们自己去获取新知。继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求6x-6.8×2=20的解。

我知道在前面已复习了ax土bx=c的方程,为推导求ax土b=c(b表示两数的积)的方程作铺垫;例题不但承接了上节课的内容,而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新内容。这两道题,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最近的连接点,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路架桥的工作。

教学实录:

师:这道题是6x减去什么的差等于20,你觉得这道题开始要怎样解?

生:应先算6.8×2。

师:为什么要先算6.8×2?

生:因为前面是减法,后面是加法,我们应该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先乘后减,所以要先算6.8×2。

生:先算6.8×2就可以使方程变为6x-13.6=20,又回到了我们原来所学的方程。

生:因为在这条方程中6.8×2可以先算出来,所以要先算。

师:这两位同学很会动脑筋也都观察的非常仔细。解这个方程时,按运算顺序能先算的一步就要先算出来,然后再求方程的解,其中又把6x暂时看做一个数。

师:现在就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演示一遍,看这样算行不行?其他同学也请自己在下面试试看。

同学们踊跃地举起了手。

师:你们觉得他做的对

2023年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教学反思(9篇)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教学反思篇一2、在教法、学法上我采用“探索、归纳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尝...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