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教学反思优缺点(7篇)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一
本文自然灾害场面描写生动逼真,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想象奇特丰富。学习本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我国历史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感受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要求学生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边想象画面。了解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以及补天的过程,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劳苦大众,不怕危险、勇于奉献的精神。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 感慨颇多:
在学生读课题后,我问他们想知道什么。学生的问题提的很好,提出了两个中心问题“女娲为什么补天”和“女娲怎样补天”。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就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灾难来临前人们幸福的生活和灾难来临后可怕的情景。在学习灾难来临后的可怕这一自然段时,学生又出乎我意料地质疑“为什么天会塌下一个大窟窿”。这时,我正迟疑要不要给他们讲讲共公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时,没想到班里又小手如林,“老师,我知道为什么天会塌下一个大窟窿,那时因为水神和火神打架时……”“老师我也知道这个故事叫《共公怒触不周山》,我也看到过的。”我感叹孩子们丰富的课外知识,这是课外书给他们带来的知识,正是他们质疑问难的精神,才使他们的这一课外知识得以展示,也使课堂出现了精彩的亮点。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上,“读”贯穿始终,对学生读课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集体读,个别读;大声读、默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也是有不同的功能。默读有利于对文字的揣摩;出声朗读能加强感受、增强记忆;指名朗读可以给对文本有不同感悟的学生施展个性的空间;自由朗读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语言。集体朗读有增强气势、激发共鸣的功能……同时,为了更深入、准确地体验情感,我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做文章,通过细心揣摩,入情入境地朗读,使学生获得情感、升华情感。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人物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是不难理解的,但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确实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饱满,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补白想象:让他们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说得很好。有的说:“我仿佛看到洪水冲来,房屋倒塌,人也被冲走。”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孩子们在哭着寻找爸爸妈妈。”在这些补白想象中,进一步体会到神话的神奇,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积累并运用了语言。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二
《女娲补天》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课文学习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通过朗读感受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民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在学习中要求学生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边想象画面。我为这篇课文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与带生字的句子,了解女娲为什么要补天。经过老师的指点,我静心反思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和遗憾之处。
在这次课中,做得较好的地方是:
1、能让学生从字、词、句、段逐步过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课文了词语和相关段落。
2、能注意运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
3、能较好的利用多媒体。
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
1、没有充分利用好课外资源,在创设情境的时候,我只是简单的从图片引入。
2、课堂语言不够丰富,激励性不大,每个环节连接的不够紧密。在上课时,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语也不够多,而在引导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够灵活的现象。
3、学生在这节课中的练笔时间只有不够多。由于上课没有安排合理时间,最后学生练笔的时间不足,很多学生都是在很不情愿的放下笔。
4、在课文中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去分段。
第二课时主要是学习女娲补天过程中的艰辛,从而感受女娲那种勇敢、善良的品质和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在分析课文时,我重点抓三、四自然段的教学,注意引导学生找出女娲冶炼五彩石和补天的一连串动词,我通过从先让学生读,然后过渡到划出相对应的句子,使学生感受到女娲补天的艰难,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这一连串动词生动传神的表达效果。同时,我从两个环节着手,一是:你觉得女娲是个怎样的人?二是:你有什么话想对女娲说?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女娲勇敢,善良,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熟悉课文,我还为学生提供了复述课文的线索,虽然只是少少的几分钟,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的机会。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三
上这堂课,我忽然对“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句话很有感触。虽然我也是一直上着语文课,一直思考着语文课堂教学。但是平时的语文课总比不上上公开课那样,上公开课是一种“磨”,是一种“蜕变”,每经一次“蜕变”都有一次新的体验,新的豁然开朗。所以很感谢,也很珍惜这次“蜕变”的机会。
今天,我静静地坐在电脑前,反思这堂课的教学给我带来的一些感受。《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感悟神话故事的神奇,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又要让学生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感受女娲精神是重点,课文中有很多具体的语言文字可以挖掘提炼;感悟神话的神奇,也就是让学生感受古代人们丰富的想象力,这个目标很感性也很模糊,比较难。课标中指出三维目标要整合,我觉得文本特点和人文精神这两者也该是互相整合统一的,所以我在教学时努力做到整合,整合突出重难点,整合达成三维目标,整合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整合中培养学生对阅读神话和传说的兴趣,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整合中积累语言,发展语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当然在各个的整合环节中也会留下些遗憾之处。下面谈谈几点做法。
有句话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一个地球”,支点找得成功,可以起到聚焦、内化的作用,将散乱的精彩文字串连起来。我预设的大主线是感受神奇,从课前的其他神话故事引出神话故事的特点:语言优美,故事神奇,感情丰富。让学生初步感受古人创造世界的想象力很丰富。然后是插上想象的翅膀进入故事,课终以“神奇”小结,又以“神奇”迁移拓展课外阅读。大主线中包含了情感线,以整体感知女娲的形象导入,以一个主导性的问题“在补天的过程中,哪些句子最让你感动?”串起了女娲补天的几个板块的句子,进行细细研读体会。问题是主线清楚了,但精雕细琢的时间不够了,一堂课下来,感觉容量偏大,有的教学点只能匆匆而过,虽然说课堂教学也如写文章,有详有略,但环节的不到位总归是种缺失。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人物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是不难理解的,如“五天五夜、终于、冒着生命危险”等词并不深奥,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我想到的是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饱满。因此我设计的补白想象是“女娲在寻找五彩石的过程中会碰到哪些困难?”让学生深入体会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我当时想到的是古代人们眼中的神仙其实也是人化的,有一般人的喜怒哀乐,当然也会碰到常人的困难和危险,学生在感同身受时,情感目标就自然水到渠成,而且我运用的是“第()天,女娲来到,。”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优缺点(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