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23年陈薇的事迹介绍(5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7-281

陈薇的事迹介绍篇一

1989年4月28日,在北京开往济南的列车上,陈薇偶然结识了未来的丈夫麻一铭。那年,陈薇23岁,正在清华大学读研,和同学相约去爬泰山;麻一铭35岁,是青岛一家葡萄酒厂的技术员,在北京出差后正返回青岛。在拥挤的火车上,麻一铭看到被挤在车门边上,正捧着本书看的陈薇。担心她的手指被车厢接缝夹住,麻一铭硬是挤了挤,在身边让出一个十几厘米的空位给陈薇。

两个人在车上聊了一路。下车前,麻一铭问陈薇,能不能留个电话号码?正巧陈薇宿舍刚刚装了一部电话,她便随口告诉了麻一铭。麻一铭说,我下个星期还要去北京,可不可以去找你?陈薇说,可以。一个星期后,麻一铭果然去了北京。

麻一铭放弃了青岛优厚的工作待遇,只身来到北京。最初的物质生活十分匮乏,二人的恋情也屡遭反对,陈薇和麻一铭却共同抵御住了重重压力。

结婚后,麻一铭主动承担了大部分家务,为陈薇忙碌的医学研究工作解除了后顾之忧。他不肯让她做家务,认为是对她才华和能力的“浪费”,她做的事情才更有价值。

现在,陈薇的脸上总会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正如她所说:“要在工作中尽量忘掉你的性别,在生活中突出你的性别,干了喜欢干的事情,这样才能做一个幸福女人,这种生活状态,是大家应该追求的。” 一次采访中,当谈到身为女性科学家的体会时,陈薇打趣地说道:“女性从事科研工作有很大优势,获得成绩可以很快往前走,遭遇挫折了还能回家。”

谈到对儿子的期望,她并没有将做科学家的理想强加给儿子,而是希望儿子“能娶他爱的人,能从事他喜欢的工作。”

陈薇的父亲陈李坤曾谈到女儿名字的由来。当初给女儿取名陈薇,一是陈李坤本人喜欢花草,二是在他眼里“蔷薇花虽然普通,但花期很长能开半年,且有一股暗香”。“唐代诗人杜牧曾经写道:朵朵精神叶叶柔,雨晴香拂醉人头。”陈李坤说,“说的就是蔷薇,低调不张扬,不管风吹雨打始终能够怒放。”

在入伍后的29年里,陈薇少将终日“与病毒共舞”,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为国家和人民研发“生物盾牌”,为无数生命打开了希望之门。

陈薇的事迹介绍篇二

“人民英雄”陈薇:军人的使命 人民的坚盾

“这是军人的使命,这份荣誉属于全国全军疫情防控科研攻关战线的所有同志!”9月8日,在军事科学院召开的庆祝陈薇荣获“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薇动情地说。

从研制出首个sars预防生物新药“重组人干扰素ω”,到全球首个获批新药证书的埃博拉疫苗,再到为新冠疫情防控作出重要贡献……从军29载,陈薇潜心于生物危害防控研究,矢志为人民构筑起一道生物安全防护的坚盾。

113天毅然坚守:“为武汉人民,我心甘情愿!”

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陈薇奉命率领军事医学专家组紧急飞赴武汉。

“做最坏打算、最充分方案,准备最长期奋战。”面对防控初期武汉对核酸检测能力的应急需求,陈薇带领专家组一天之内就搭建起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应用军事医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迅速形成了日检1000人份的核酸检测能力,有效缓解了一线检测压力。

面对临床精确诊断难题,她迅速组织专家组综合病原学、免疫学、遗传学、空气动力学等多学科优势,快速建立了“核酸检测—抗体筛查—多重病原检测”的“三步走”鉴定链条,为临床机构有效救治新冠病毒和多种病原体合并感染患者提供了科技支撑。

“除了胜利,别无选择!”在疫苗研发最吃紧的时刻,陈薇许下这份承诺。三天,五天……直到采集的血液样本出现免疫应答,整个团队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3月16日,重组新冠疫苗启动ⅰ期临床试验,成为首个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新冠疫苗。

4月12日,疫苗启动ⅱ期临床试验,再次领跑世界。临床结果证明,单针接种可使机体同时获得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8月11日,疫苗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团队全力推进新冠特异性治疗抗体药物和改善后遗症生物新药的临床应用。

面对“为什么能坚守武汉113天?”的提问,陈薇沉默数秒后哽咽着说:“为武汉人民,我心甘情愿!”

29载锲而不舍:国家生物安全防护的铸盾者

1991年,陈薇从清华大学毕业,立志投身军事医学科研,专注于生物危害防控研究。

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陈薇凭借多年的科研积累敏锐预判:正在研究的ω干扰素对此次变种变异性强的sars冠状病毒有抑制作用。

她率领课题组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生物安全负压实验室,每天一干就是八、九个小时……最终,1.4万名预防性使用“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的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

汶川地震,担任卫生防疫组组长的她,一直奔波在余震不断的灾区一线,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艰苦“战斗”。北京奥运,她参与奥运安保军队指挥小组,同时负责鸟巢等20多个奥运场馆的现场生防安保任务,为“平安奥运”作出贡献。

在一次次大战、大考中,陈薇带领团队不仅拿出了领跑世界的“硬核”成果,更积累了核心关键能力。

她带出了国家“生物危害防控”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建立的关键设施和技术体系为应对今后可能出现的重大疫情奠定了基础。

“要成为为人民负重前行的人,为人民守护岁月静好的人。”这就是陈薇作为科学家的情怀。

无私赤诚的国际援助:向世界展示中国担当

“在病毒面前生命平等,与病毒的战争不分国界。”陈薇团队第一时间将研究成果向世界共享,为各国的疫苗研发助力。

这不是陈薇团队第一次以科研援助世界。

2006年,在大多数人还不知“埃博拉”为何物时,陈薇就对这个烈性病原体展开了前瞻性研究。她坚信:“在生物危害防控的战场上,必须始终做有准备的人。”

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肆虐。立足多年既有研究,陈薇团队迅速攻关,不久就研制出重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

这不仅是对世界的支援,也展示了中国的国际担当。

陈薇多次带领团队赴塞拉利昂开展临床试验,让西非人民记住了中国的友谊和中国的科技力量。

2018年,埃博拉病毒在刚果(金)再次暴发,陈薇团队再次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来自中国的技术支持。

“为了世界人民的健康,我们愿意积极参与国际援助,共同抗疫。”如今,陈薇团队研制的

2023年陈薇的事迹介绍(5篇)

陈薇的事迹介绍篇一1989年4月28日,在北京开往济南的列车上,陈薇偶然结识了未来的丈夫麻一铭。那年,陈薇23岁,正在清华大学读研,和同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